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流域鲫鱼的种群变异和生态资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龙江流域的鲫鱼,是渔获物中的主要粗成之一,约占总产量的20%。黑龙江流域的水利枢纽建成后,它将成为水库中的主要养殖对象,因此,调查研究鲫鱼的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变异,对于今后的渔业利用是有很大益处的。  相似文献   

2.
白鲢,东北地区又称胖头,在黑龙江流域内分布很广。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等干流中都很丰盛,黑龙江上游呼玛以上的水体中,则尚未见其棲息。  相似文献   

3.
运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11个岷江柏种群的13个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了类群划分.结果表明: 岷江柏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显著差异,种群内的变异(49.7%)大于种群间的变异(28.6%),种间平均分化系数为43.4%,分化程度相对较大.球果质量的平均变异系数最高(37.2%),其次是单个球果种子质量,球果长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8.0%),是最稳定的种实性状.康定县的表型多样性最丰富,武都县的最小.在岷江柏的研究区内,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和生长季的水分条件是其种实表型的主要限制因子.依据13个种实表型性状将11个岷江柏天然种群分为2类3亚类,基本上代表了3个流域的种群分布情况.大渡河流域种群种实表型性状最佳,岷江流域最差.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流域各地区的渔获物中,鲤鱼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黑龙江本流,每年夏季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鲤鱼。在冬季生产中,鲤鱼的产量在整个鱼产量中亦占优势。著名的达赖湖的鱼产中,占主要成份的也是鲤鱼,冬季渔获物中鲤鱼约占70%左右,在夏季也占50%左右。鲤鱼在这一地区,除了天然捕捞生产的以外,也是一种主要的饲养鱼类。未来黑龙江水利枢纽建成后所出现的新水体中,鲤鱼可能是一种主要的养殖对象。因此,了解它的主要的生态问题和考虑它在水库中的发展方向以及应采取的措施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黑龙江抚远江段和虎林江段黑斑狗鱼(Esoxreicherti)线粒体控制区5'端的560bp序列,在12尾黑斑狗鱼序列中未检测到任何变异位点,即所有个体的序列均完全一致,共享同一种单倍型,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核苷酸多样性均为0.黑龙江黑斑狗鱼线粒体DNA如此贫乏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可能是黑龙江水系黑斑狗鱼在更新世冰期可能曾遭受过严重的瓶颈效应;另一方面则可能因目前是国内黑斑狗鱼种群数量锐减,种质资源急剧衰退,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建议广泛取样调查不同地理种群,并采用AFLP和微卫星等分子标记检测遗传多样性,以确定遗传变异丰富的黑斑狗鱼种群加以保护,促进黑龙江流域黑斑狗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茶条槭不同海拔种群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茶条槭(Acerginnala)不同海拔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山西七里峪天然分布的茶条槭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海拔种群的种实和叶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种群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17个表型性状中16个存在显著差异,占总表型性状的94.12%。在物种水平上各个性状表现出较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CV)在7.05%~38.12%之间。茶条槭种群具有高的表型多样性(1.9253),5个不同海拔种群的平均表型多样性指数为1.9022~1.9837。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13.79%)小于种群内变异(82.71%),种群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及表型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的N、K、AN、AK、AP、OR、MC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但与海拔高度呈现出不显著的相关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5个种群形成明显的两组,与其地理分布相一致。不同海拔种群所处微生境的异质性是引起种群间差异的主要原因。茶条槭种群内、种群间变异的利用对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Jin J  Liu MD  Yin SY  Wang DQ  Liu SP  Chen DQ 《遗传》2011,33(3):255-261
老挝纹胸鮡是分布于澜沧江流域的一种特有鱼类,喜激流底栖生活。为了解其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变异,文章分析了129尾采自澜沧江8条支流水系的老挝纹胸鮡mtDNA细胞色素b基因1 138 bp的序列变异,共发现16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15个单倍型。澜沧江老挝纹胸鮡遗传变异较低,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是h=0.299,π=0.299,有3个种群甚至没有变异,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群内变异大于各种群间变异,种群间没有差异。对老挝纹胸鮡所有种群进行的单倍型错配分布呈现单峰型,中性检验结果均为负值(Tajima’s D=?2.36965,P<0.02;Fu’s Fs=?20.975,P<0.05)表明,澜沧江老挝纹胸鮡自然种群可能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8.
清潩河(许昌段)流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清潩河(许昌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对水生植物、河岸带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的环境因子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清潩河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 流域内共有水生植物12种,河岸带植物66种,大型底栖动物10种.群落间环境因子变异较大,其中,水体的铵氮、总氮、总磷、表层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重金属镉、汞、锌的变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水体理化性质如化学需氧量、温度、pH、溶解氧、总磷是影响水生植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水体氧化还原电位、pH和表层沉积物的镍、汞、有机质、铅、镉是影响河岸带植物分布的关键因子;表层沉积物的pH、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砷、铅、镍和水体温度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清潩河(许昌段)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生物群落多样性低,沿河的污水处理及保护与恢复生物类群的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叉尾斗鱼种群遗传变异与亲缘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采自珠江、鉴江、漠阳江、赣江、韩江、黄冈河、九龙江和闽江8个流域23个采样点121尾叉尾斗鱼mtDNA控制区3'端和临近序列共400bp,研究其种群遗传变异和亲缘地理格局。所分析序列只有13个变异位点,共有11个单倍型,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7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818,均较低。珠江流域存在群体内独有单倍型,有两个广布单倍型H1和H2,分别占所有样品的19%和62%。最小进化网络图显示单倍型没有明显的亲缘地理格局,呈星状发散,H1和H2处于中心。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地理区内群体间,歧点分布和中性检测显示叉尾斗鱼并未经历种群扩张。结果表明叉尾斗鱼种群遗传多样性很低且存在地理差异;各流域个体呈混杂分布格局,现有群体可能在珠江流域有东西两个起源;推测种群最近经历严重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10.
白鲢,东北地区又称胖头,在黑龙江流域内分布很广。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等干流中都很丰盛,黑龙江上游呼玛以上的水体中,则尚未见其棲息。本文是根据1957—1958两年内,黑龙江流域渔业考察队在上述地区所采的标本和野外观察的新鲜材料共约70多尾,而整理分析的。白鲢是一种闻名的淡水饲养鱼,生长迅速,市上常见的大小多为2—7市斤,黑龙江中10斤和10斤以上的个体也十分多,下面是1958年4—8月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地所采到的40尾白鲢的体重记录:  相似文献   

11.
野生玫瑰种群表型变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童冉  吴小龙  姜丽娜  司倩倩  臧德奎 《生态学报》2017,37(11):3706-3715
在野生玫瑰(Rosa rugosa)自然分布区内选取5个代表种群,选择24个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得出野生玫瑰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结果显示:(1)24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变异非常丰富;种群内变异(0.2718)大于种群间变异(0.1679),种群内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0.2952,分化水平相对较大;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为18.48%(6.67—26.79%),叶片、果实、花、种子的变异系数依次为21.40%、17.42%、12.54%、6.67%;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片、果实的表型变异对种群变异起主要的贡献作用。(2)托叶长与年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经、纬度呈显著负相关;果实横径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经、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3)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将5个种群划分为3类,表型性状主要依地理位置聚类。  相似文献   

12.
花Hua(Hemibarbus maculatus)又名麻鲤,在东北地区通称花吉勾,这种鱼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各种水体中,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都能在存。重唇鱼(Hemibarbus labeo)盛产于黑龙江流域各河流中,常识为“重重”。  相似文献   

13.
刘继亮  李锋瑞  刘七军  牛瑞雪 《生态学报》2010,30(23):6389-6398
关于西北干旱区荒漠灌丛草地地面甲虫群落分布与微生境关系的系统研究尚鲜有报道。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RDA群落排序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甲虫群落分布与微生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季节变异特征。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甲虫群落数量分布与土壤粗砂、中细砂和粘粉粒含量存在显著关系,3个因子解释了21%的甲虫群落变异。多元回归分析还表明,甲虫群落数量分布与春季地面/地下日平均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关系(3个因子解释了32%的甲虫群落变异),而与夏季和秋季地面/地下日平均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关系。RDA群落排序分析表明,土壤粗砂含量、中细砂含量、地面温度和地下温度对春季甲虫种群分布有显著的影响,解释了34.3%的甲虫种群变异;土壤粗砂和中细砂含量对夏季甲虫种群分布有显著影响,解释了18.8%的甲虫种群变异;土壤粗砂含量、地下日均温和土壤含水量对秋季甲虫种群分布有一定的影响,解释了17.1%的甲虫种群变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甲虫种群对微生境因子的响应模式不同。主要结论是:微生境的非生物环境因子是决定荒漠甲虫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之一,但是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并且因种类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4.
菱属(Trapa L.)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分类系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揭示该流域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多样性,我们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从该地区28个湖中共采集到菱属11个种及8个种内变异类型,表明它们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结合查阅菱属354份标本资料,共获得92个分布地点数据;采集到的11个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呈不均衡性,其中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 Korsch.)分布最广,野菱(Trapa incisa Siebold et Zucc.)、兴凯菱(Trapa khankensis Pshennikova)和科热夫尼科夫菱(Trapa kozhevnikovirum Pshennikova)为狭域分布种;东部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可能是第四纪冰期避难所;菱属植物多数种间形态特性相对稳定,东北菱(Trapa manshurica Fler.)、耳菱(Trapa potaninii V.Vassil)、丘角菱(Trapa japonica Fler.)、西伯利亚菱(Trapa sibirica Fler.)和细果野菱共有8个种内形态变异类型;种群内多数分类性状稳定,种群间形态变异较明显;菱属植物分布格局不均衡和种内形态变异的形成可能与基因流的扩散限制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澄清菱属分类混乱问题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结合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系统演化关系将对揭示菱属的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高山杜鹃群体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分布的5个海拔梯度红棕杜鹃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2个性状的测量,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红棕杜鹃种群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1)调查的12个性状中5个存在显著差异,占总表型性状的41.67%;各性状变异系数(CV)的大小分布在8.51%~34.32%之间;相对极差(R′)分布在38.04%~100%之间,低海拔种群(P1和P2)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极端变异高,而中、高海拔种群(P3、P4、P5)的表型性状变异和极端变异程度较低。(2)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轿子山红棕杜鹃不同海拔种群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5个海拔种群的平均表型多样性指数为2.453 4,12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4.076 3。(3)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序宽和花柄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与海拔相关性并不显著。(4)聚类分析表明,红棕杜鹃不同海拔种群可以聚为明显的2支。研究认为,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红棕杜鹃不同海拔种群的环境异质性是影响其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岳桦种群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长白山岳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相关关系,首先通过样方调查数据计算岳桦材积的半变异函数,拟合半变异函数模型,然后根据拟合的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进行空间数据插值、绘制岳桦材积的克立拉图,最后对所得到的不同海拔质海拔岳桦材积的半变异函数图和克立格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拔1650-1700m岳桦材积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球形,其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种群呈衰退趋势;海拔1750-2000m岳桦材积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直线形,其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型,种群较稳定;在海拔2000-2150m岳桦材积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球形,其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种群呈增长趋势,这说明长白山桦整体上有一种向上迁移的趋势,尤其是过渡带中的岳桦表现则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周志琼  包维楷 《生态学报》2016,36(8):2192-2201
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踏查、种群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了横断山区干旱河谷乡土灌木川滇蔷薇在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的分布、生长繁殖特征及其在流域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川滇蔷薇广泛分布于四大流域,海拔范围1700m至3700 m,所调查的18个种群生长状况良好,株高2 m以上,明显高于群落中的其他灌木。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理位置(流域、纬度、经度、海拔)和土壤(全碳、总有机碳、全氮、pH值)是影响川滇蔷薇生长繁殖的主要因子,其中地理位置的影响更大。生长特征包括株高、地径和冠幅在18个种群间差异显著,但在不同的流域间差异不显著。丛萌生数在种群间差异显著,其差异性较其他生长特征弱,但丛萌生数在不同流域间差异显著:岷江流域显著大于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显著大于大渡河流域。与生长和无性繁殖相比,有性繁殖特征表现出更强的空间差异性,果实重量、瘦果重量以及种子活力在居群间差异极显著,果实重量和种子活力在不同流域间差异显著,但瘦果重量在流域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川滇蔷薇生长和繁殖特征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存在较强空间差异性,较强无性繁殖是种群持续存活的保证,而有性繁殖及其强烈的空间差异为种群适应多变环境以及地理空间扩展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植物在富磷山地条件下的生态分化情况,本试验以滇池流域柴河子流域山地富磷区4种常见优势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戟叶酸模Rumex hastatus、蔗茅Saccharum rufipilum、马桑Coriaria sinica)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采自不同土壤全磷条件下4种植物各6个种群进行了同质园栽培试验,通过测量其表型性状,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4种植物各种群的表型变异情况。结果表明:4种植物不同种群间在株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同种植物不同种群同一表型性状上变异系数差别较大,不同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也不相同。蔗茅、戟叶酸模、紫茎泽兰和马桑各种群表型性状的变异平均有24.01%、4.58%、16.80%和9.42%来源于种群间,59.86%、66.17%、63.15%和68.51%的变异存在于各种群内部。这说明,富磷区山地优势植物对土壤异质环境的适应不仅仅只是表型上的响应,已出现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元宝枫(Acer truncatum)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元宝枫主要分布区内15个天然种群150个单株的13个种实性状为研究材料,采用巢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分析方法,分析元宝枫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元宝枫果实、种子性状在种群内、种群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各种实性状在种群内、种群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元宝枫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为19.87%,种群内变异(80.13%)大于种群间变异(19.87%),种群内变异是变异的主要来源;元宝枫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3.34%,变异幅度为8.98%~21.45%,种群间种子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1.46%)低于种群间翅果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4.52%),表明种子性状的稳定性高于果实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形态对元宝枫种群表型的贡献率大于种子贡献率。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翅果越大则种子越大,果翅角度性状与果实、种子大小皆无显著关系,推测其为独立因子。果实形态变异主要表现为经向变异,而种子性状无显著变异。利用种群间聚类分析将元宝枫15个种群分为三大类群。种群间与种群内多层次的变异模式为元宝枫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内蒙古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 以内蒙古山杏自然分布区的13个种群的23个表型性状为研究对象,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对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内蒙古山杏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 种群间的变异大于种群内的变异, 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73.03%, 种群间变异是山杏表型变异的主要变异来源。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4.28%, 变异幅度为7.01%-27.23%, 其中核的变异系数最大, 果的变异系数最小。土默特左旗万家沟种群表型多样性最丰富, 科尔沁右翼前旗察尔森种群表型多样性最小。表型性状主要受经度、年降水量以及年日照时间3个主要地理生态因子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把13个种源区划为四大类, 其中乌拉山种群的叶性状和阿鲁科尔沁旗种群的核性状受地理生态因子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