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西赣抚平原晚稻飞虱发生轻重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彭阳 《昆虫知识》1994,31(5):268-270
1980~1982年通过对江西赣抚平原双季晚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并结合气象、飞虱迁入、短翅成虫发生和第四代稻纵卷叶焕发生程序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晚稻后期稻飞虱发生轻重的原因,为晚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1赣抚平原稻飞虱发生特点稻飞虱是赣抚平原水稻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其发生特点表现出“晚稻多发型”,即绝大多数年份表现为双季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明显重于早稻。近20多年来,除1987年早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相近外,均表现晚稻发生明显重于早稻。它不同于我省赣南和赣中部分地区表现的稻飞虱“早稻多发型”的特点。在…  相似文献   

2.
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综合客观预报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 l)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 ,用地面气象因子、5 0 0hPa高空环流因子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因子 ,在挑选了相关系数较高且稳定性又好的预报因子后 ,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基础上 ,集成建立了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长、中、短期客观预报模式。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模式的起报时间分别为当年的 1月、3月和 8月中旬。这 3种预报模式对 1 985~1 998年的历史拟合和 1 999~ 2 0 0 2年的预报误差均在 1级以内。  相似文献   

3.
基于投影寻踪理论的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飞虱发生程度与相关气候因子的数据大多具有高维非正态、非线性特征,采用统计预测法会出现预测效果的不稳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需要较多的训练样本.投影寻踪模型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子空间上,对数据结构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线性、非正态问题.本文建立了浙江省新昌县单季晚稻稻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的投影寻踪预测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投影寻踪模型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投影寻踪模型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率均为100%;BP神经网络模型历史符合率达到100%,但预测偏差较大;线性回归模型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偏差均较大.可见,投影寻踪模型在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气候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始见期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始见期与当年 4月 16~ 30日的降水日数、上年 10月份 5 0 0hPa 110°~ 15 0°E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 6 30 7、0 . 4 871。单季晚稻褐飞虱的发生程度与当年 1月 1日~ 2月 10日平均最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 - 0 . 5 2 18,与当年 7月份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 0 . 5 2 0 3,与上年 12月份 5 0 0hPa 110°~ 15 0°E内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相关系数为- 0 5 374。当ElNino发生强度强且发生时间在春季 ,则当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为重 ;当ElNino发生强度在中等以上且发生时间在秋季 ,则次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为重。LaNina事件与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 1 999~ 2 0 0 3年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变迁情况 ,采用K B方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 ,对 1 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2月临床分离的 42 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 ;耐药率的显著性比较采用x2 检验。结果显示 ,1 999~ 2 0 0 3年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42 3株。 2 0 0 2~ 2 0 0 3年MRSA的分离率为 1 9.7% (2 9/ 1 47)有增加趋势 ,高于 1 999~ 2 0 0 0年度分离率 1 7.5 % (3 3 / 1 89)。在 2 0 0 2~2 0 0 3年间MSSA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 .0 % ,4.6% ,2 .3 % ,1 .3 % ,6.8%和 2 1 .8%。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 ,为 5 1 .9% ,70 .4%和 41 .3 %。与 1 999~ 2 0 0 0年比较 ,MSSA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下降 ,p <0 .0 5。 5a间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菌株。 1 999~ 2 0 0 3年MRSA发生率有增加趋势。耐药性监测有助于遏制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种抗褐稻虱鉴定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常造成烂秆倒伏,损失极大。原属早稻的间歇性大害虫,近年早、晚稻发生都严重,尤以晚稻更为严重,其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都超过了早稻。 实践证明,选用抗性品种是防治稻飞虱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自1976年起在安仁县进行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筛选鉴定研究工作,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数学判别模型在预测害虫种群动态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两个总体的Fisher判别准则,建立了预测害虫种群动态的数学判别模型,对山东省惠民县1967~1977年共1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的两类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y=0.0127x1-0.023X2,对历史资料的回代验证与独立样本的预测,符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2007-2012 年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对当地稻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佛冈县2007-2012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诱数据,分析了该县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及灯诱量等.结果表明在佛冈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白背飞虱的灯下始见日集中在3月底至4月上旬,明显比褐飞虱早一个月,终见日均在10月下旬,差别不大;稻飞虱在早稻和晚稻期间均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灯诱高峰,早稻期间白背飞虱高峰期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褐飞虱灯诱高峰期较迟,主要在7月中旬前后;晚稻期间向背飞虱高峰期大多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高峰期在10月份;早稻期间,白背飞虱的灯诱量占绝对优势,晚稻期间褐飞虱的灯诱量上升,与白背飞虱灯诱量基本持平.因此,佛冈县稻飞虱的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当地稻飞虱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稻飞虱发生的大气环流指示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71—2010年稻飞虱发生面积率和发生程度资料,构建综合反映稻飞虱发生为害的因子,定义为稻飞虱发生指数。基于因子膨化方法对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进行合理扩充,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当年2月初、4月初、6月初对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发生程度等级、发生指数等级具有指示意义的大气环流因子的筛选及其相应等级指标的构建。结果表明:影响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的指示因子为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南海副高脊线、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印缅槽,影响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的指示因子为太平洋副高北界、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太阳黑子数,影响稻飞虱发生指数等级的指示因子为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指数、西藏高原指数。不同指示因子的量值在稻飞虱轻、偏轻、偏重和重发生时差异性显著;建立的稻飞虱发生等级的大气环流指示指标,经历史发生情况检验,对稻飞虱发生等级具有很好的指示效应,可为稻飞虱中长期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广西45个农业病虫测报站1988—2012年稻飞虱发生等级及1987—2012年气象要素、大气环流特征量等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BP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将广西早稻稻飞虱发生等级分为桂东、桂西南和桂西北3个区域,分别对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与气象要素及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冬春季气温高、雨日多、湿度大、光照少等因素均利于稻飞虱发生,副热带高压、印缅槽和西南气流等均对稻飞虱发生等级有影响;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序列从冬春季气象要素、大气环流特征量中选择初选预测因子,对初选预测因子作EOF展开构造综合预测因子,分区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交叉检验表明,3个区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平均拟合绝对误差比逐步回归模型分别小0.07、0.1和0.02,2011、2012年独立样本预测试验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的实际预测绝对误差为0.42和0.5,可见稻飞虱发生等级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比传统逐步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为稻飞虱与气象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稻飞虱是缅甸水稻种植区常见且分布广泛的一类害虫,可造成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稻飞虱的爆发与高产品种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具有一致性,同时其种群变化也与天气条件有关.近年来,缅甸中部部分省份稻飞虱大量孳生,在一定程度上,这与氮肥施用水平有关.雨季稻飞虱种群增加,7月和8月为高峰期.在缅甸,主要通过培育抗虫、抗旱、抗逆等水稻品种来防控稻飞虱.同时用诱虫灯进行早期入侵的虫源的监测,必要时,采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缅甸部分农场还采用了病虫害综合管理系统(IPM),以建立健康、安全、可调节的水稻生态系统及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移动终端的稻田飞虱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稻田飞虱调查方法,以减轻测报人员劳动强度,提高稻田飞虱调查的客观性,实现稻飞虱调查结果可追溯。【方法】利用Android相机、可伸缩手持杆和装载控制相机APP的Android手机研制了稻田飞虱图像采集仪。在Android开发环境下,利用socket通信和视频编码等技术,实现Android相机的视频采集与编码模块、视频传输模块和相机命令控制模块等。利用Android NDK开发和Java web等技术,实现手机端的视频预览模块、手机控制模块、图像上传模块等。相机实时拍摄的视频将压缩成H.264格式,通过RTSP/RTP协议控制其传输至手机端。手机端通过解压缩,实现实时预览相机所拍摄的视频,并控制相机拍摄水稻茎基部飞虱图像,同时将图像传输到手机端。稻飞虱识别算法部署在云服务器上。手机端可选择稻飞虱图像上传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运行稻飞虱自动识别算法,结果返回至手机端。【结果】基于移动终端的稻田飞虱调查方法利用手机可以实时预览相机拍摄的水稻茎基部飞虱画面,控制相机拍照。云服务器上稻飞虱自动识别算法对图像中的飞虱平均检测率为86.9%,虚警率为11.2%;对稻飞虱各虫态平均检测率为81.7%,虚警率为16.6%。【结论】基于移动终端的稻田飞虱调查方法可以便捷地采集到水稻茎基部飞虱图像,实现稻田飞虱不同虫态的识别与计数。该方法可大大减轻测报人员的劳动量,避免稻飞虱田间调查的主观性,实现稻飞虱田间调查的可追溯。  相似文献   

13.
田埂留草控制稻飞虱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稻田田埂保留杂草控制稻飞虱的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以稻田田埂周年性保留杂草为处理,以稻田田埂不保留杂草为对照,对处理区和对照区稻田稻飞虱成若虫、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6—10月),田埂留草稻田百丛稻株稻飞虱数量为(891.11±133.12)头,较非留草稻田减少35.31%;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隶属5目23科35种,而田埂非留草稻田隶属5目21科33种;田埂非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Boes.etStr.、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oes.etStr.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dipennis Reuter,而田埂留草后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Sundevall)、拟水狼蛛和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mulata(Bose.etStr.);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8.89±13.52)、(33.67±0.50)、(4.53±0.04)头/百丛,较田埂非留草稻田分别增加31.96%、25.73%、5.59%,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发展稻田景观多样化控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褐飞虱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变异。该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褐飞虱共生菌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在寄主发育中的功能、侵染途径等,提出了开展褐飞虱生物型形成过程中体内共生菌变异的研究建议,以便利用共生菌来监测田间不同生物型褐飞虱的发生情况,最终实现控菌防虫和对不同生物型的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黄色诱虫板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为稻飞虱的非化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悬挂黄色诱虫板,调查稻飞虱的诱集情况,并同盘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上海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成虫的发生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成虫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从3种稻飞虱成虫的发生动态来看,灰飞虱发生最为严重,黄色诱虫板最高诱集数为(6.12±4.50)头/(天·板),每板每天平均诱集成虫数大于等于2头的有18个水稻品种,其余6个水稻品种诱集的成虫数虽然少于2头,但是都能诱集到成虫;其次是白背飞虱,最高诱集数为(2.29±0.13)头/(天·板),每板每天平均诱集成虫数大于等于1头的有7个水稻品种,其余17个水稻品种诱集的成虫数虽然少于1头,但是都能诱集到成虫;再次是褐飞虱,最高诱集数为(1.50±1.85)头/(天·板),每板每天平均诱集成虫数大于等于1头的有1个水稻品种,其余23个水稻品种诱集的成虫数均少于1头,其中3个水稻品种在10月中旬均没有诱集到1头成虫。总体而言,黄色诱虫板对3种稻飞虱的最高诱集数为(7.50±4.36)头/(天·板),每板每天平均诱集成虫数大于等于2头的有23个水稻品种,仅1个水稻品种诱集的成虫数少于2头。黄色诱虫板下部离水稻冠层越近,诱集的成虫越多。【结论】黄色诱虫板对稻飞虱成虫具有较好的诱杀效果,可有效降低成虫种群数量。作为一种非化学防控方法,黄色诱虫板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6.
潘欣葆 《昆虫知识》2002,39(3):191-193
近年来 ,浙北单季晚 (粳 )稻区稻飞虱发生特点为 ,以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Horvath)和Ni laparvatalugens (St l)褐飞虱为优势种群 ;发生代次多 ,主害代为 3代白背飞虱和 5代褐飞虱 ,少数年份 4代褐飞虱也成为主害代 ;发生偏重 ,但地区和田块间不平衡性突出。其发生主要受外迁虫量、水稻栽增管理和品种特性、夏秋季气候条件和农药防治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á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是我国稻区的主要迁飞性害虫,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危害.以重庆市秀山县1983~2007年田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资料,运用基于马尔可夫链理论的转移概率预测法,构建了1~5阶转移概率矩阵,根据每一阶概率矩阵单独进行回报的历史符合率计算各阶转移概率矩阵的权重,以预报年前5a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连续发生状态预测第6年的发生级别.回报20a的结果历史符合率均达到90%,对2008年的预测也符合当年田间实际发生情况.该方法构建的5阶转移概率矩阵及其权重对于秀山县及其邻近地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长期预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害虫的长期可预测性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two rice planthoppers that have caused devastating damage to rice crop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areNilaparvata lugens andSogatella furcifera. A surveillance system has been set up to monitor these pests. A case study in the off-season crop of 1980 in the Tanjung Karang Irrigation Scheme showed that hopperburn could be predicted a month before it happened. In the following main season, both surveillance records and ecological factors suggested that the pest would be under natural control and the forecast was accurate. The main factors considered in forecasting rice planthoppers were: migration, brachyptery, pest population, predatory: prey ratio, history of outbreaks and prevailing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转SCK+cry1Ac双基因抗虫水稻MSA和MSB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cifera生物学及田间发生动态的影响。与亲本明恢86相比,MSA对两种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初羽化成虫鲜重、羽化率、短翅率、成虫产卵量、卵受精率、单雌子代数及发育进度等生物学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而MSB虽然对多数指标影响不明显,但可以引起白背飞虱初羽化雌虫鲜重与短翅率显著下降,还引起褐飞虱初羽化雄虫鲜重明显减轻。在近距离(株间距约 8 cm)寄主选择实验中,褐飞虱对MSA和MSB无明显选择性,而白背飞虱若虫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两种转基因水稻。田间小区实验表明MSB上的稻飞虱(主要为白背飞虱)密度一般低于亲本明恢86,但差异不显著,提示转基因水稻MSB引发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灾变的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20.
拟水狼蛛在水稻与茭白田之间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是稻田飞虱及其它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研究表明,拟水狼蛛在水稻移栽后从茭白田大量迁入稻田,而水稻收割前后则转移回茭白田。元素标记试验显示其转移最大距离可达40 m以上。稻田附近的茭白田是拟水狼蛛的主要避难地之一。铷元素直接标记和释放可作为监测捕食性天敌在生境间转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