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保幼激素类似物methoprene(JHM)对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飞行能力及飞行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总体而言 ,用JHM (30 μg/蛾 )处理过的成虫飞行能力比对照 (丙酮处理 )的弱 ,但因性别及处理后的时间变化而异 :处理雌蛾的飞行能力在处理后的 1d到 3d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4d到 6d则显著低于对照 ;处理雄蛾的飞行能力一直比对照的强 ,尽管差异不显著。处理过的雌蛾飞行个体比对照的少 ,而处理过的雄蛾比对照的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JHM处理过的雌蛾甘油酯含量在处理后的 3d后明显下降 ,而处理过的雄蛾甘油酯含量一直比对照的高。但无论是雌蛾还是雄蛾 ,处理的与对照的糖元含量均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 ,作用于成虫体内甘油酯含量是保幼激素影响粘虫飞行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 ,对保幼激素影响粘虫飞行能力的其它可能原因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索一种高效、无污染的防治黄褐幕枯叶蛾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Lepidoptera:Lasiocampidae)的方法,本文对其生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方法】本试验于2013年和2014年期间通过室外笼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观察黄褐幕枯叶蛾的生殖行为学特征。【结果】黄褐幕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在6月19日―7月03日,日羽化高峰期在17:00―19:00,雌雄平均性比为1︰(1.19±0.07),未交配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13±0.142)d和(4.57±0.035)d,雄蛾的寿命高于雌蛾。在凌晨0:00―3:00均能观察到雌蛾有明显的求偶行为。成虫交尾高峰在凌晨2:30左右,1日龄的成虫交尾率最高(61.67%±2.89%),随着日龄的增加成虫的交尾行为逐渐减弱。交尾持续时间最短为20 min,最长可达135 min。林间诱蛾实验中,未交配雄蛾和空白对照都没有引诱到成虫,1~6日龄未交配雌蛾均能引诱到雄虫,且1日龄未交配雌蛾诱蛾量最大,凌晨2:00―3:00是诱蛾高峰期;凌晨1:30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的引诱量最大,1日龄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对雄蛾的引诱效果最佳。【结论】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黄褐幕枯叶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卷蛾科昆虫性信息素及其提取和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晓燕 《生物学通报》1999,34(12):41-42
经过长期艰苦不懈地研究与实践,科学家们发现用卷蛾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它具有高效、无毒、不伤害益虫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1 卷蛾科昆虫的化学通讯与性信息素昆虫交配化学通讯的基本形式是由雌蛾释放一种特异性的性信息素,通过空间弥散,最后达到雄蛾栖息地,雄蛾受性信息素的刺激而产生一系列定向飞行和性行为,达到交配、繁衍后代的目的。鲁洛夫斯(Roelofs,1970)把雌蛾性信息素分为两类:一类称作“性信息素的主要活性成分”起刺激雄蛾作…  相似文献   

4.
稻纵卷叶螟飞行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攀  罗礼智  江幸福  张蕾 《昆虫知识》2013,50(3):583-591
本文在室内利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和自主飞行监测系统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的被动飞行能力和主动飞行意愿。结果表明,羽化后14日龄的稻纵卷叶螟成虫均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但不同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差异显著。其中1日龄雌蛾飞行距离、时间和速度均显著低于2日龄,以羽化后2日龄飞行能力最强,4日龄的飞行距离和时间均开始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同时,无论是从飞行距离还是从飞行时间的角度,强、中、弱飞行个体的比例均随日龄而呈现明显变化,以2日龄强飞个体比率最高,1日龄的最低;但是雄成虫各日龄飞行能力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时长吊飞结果表明雌蛾能进行一次性持续飞行的最大有效时长为12 h,超出此范围雌蛾的飞行距离和时间均不再延长。稻纵卷叶螟的自主飞行活动频次在进入暗期后显著上升,并且整个飞行活跃期集中在暗期,白天几乎无飞行活动;此外,1日龄的自主飞行活跃度显著高于其余日龄,可能与稻纵卷叶螟此时期具有较强的飞行意愿有关。以上的研究结果丰富了稻纵卷叶螟的迁飞生物学理论,对改善与提高其预测预报技术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农田重金属Cd~(2+)和Ni~(2+)污染对植食性昆虫求偶行为潜在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重金属,设置成Cd~(2+)、Ni~(2+)、Cd~(2+)-Ni~(2+)和空白对照(CK)4个处理,重金属浓度均为5 mg/kg。实验室条件下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初孵幼虫,系统观察其各代存活雌蛾求偶行为。【结果】重金属Cd~(2+)和Ni~(2+)对亚洲玉米螟3代存活雌蛾求偶百分率、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及求偶持续时间都产生了影响。其中第2代求偶百分率与对照组差距最大,第3代受到的影响最小,甚至表现出促进作用;各重金属处理的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仅在第2代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外,第1代、第3代均发生改变;存活雌蛾求偶平均持续时间随着重金属饲养亚洲玉米螟代数的增加而逐代减少。与对照组各代各暗期最长求偶持续时间为4.89 h相比,重金属处理的雌蛾平均求偶持续时间最大值出现在Ni~(2+)处理第1代的第3个暗期,值为5.56 h;最小值为Cd~(2+)处理的第2代的第2、第3个暗期,值均为3.08 h。【结论】重金属Cd~(2+)和Ni~(2+)对亚洲玉米螟存活雌蛾的求偶行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二点委夜蛾的飞行行为特征,丰富二点委夜蛾飞行生物学理论,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方法】利用昆虫飞行磨被动吊飞系统和主动飞行监测系统,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Athdtis lepigone(M(o|¨)schler)被动飞行能力和主动飞行意愿。【结果】成虫具有较强的被动飞行潜力。室内连续吊飞80 h,雌雄蛾最远飞行距离分别达106.71 km和148.32 km,最长飞行时间分别达43.05 h和40.01h,最快飞行速度分别达7.60 km/h和8.14 km/h。雄蛾飞行潜力显著强于雌蛾,体现在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显著高于雌蛾,但飞行速度差异不显著。成虫蛾龄显著影响成虫飞行能力。对不同蛾龄成虫吊飞12 h的结果表明,1日龄即具备一定的飞行能力,之后逐渐增强,3日龄时飞行能力最强,雌雄蛾平均飞行距离分别为29.61 km和27.55 km,飞行时间分别为10.04 h和9.46 h,平均飞行速度分别达2.76 kn/h和2.46km/h,4日龄成虫飞行能力开始下降,但不同性别间成虫飞行能力差异不显著。蛾龄间飞行能力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蛾龄成虫的强、弱飞行个体比例不同。二点委夜蛾主动飞行呈现明显的节律行为,飞行活动主要集中在暗期(19:00—次日5:00),在光期(5:00—19:00)基本不飞行。成虫初羽化(1日龄)主动飞行意愿增强,之后飞行活动减少,但产卵开始时主动飞行活动又开始增强,到7日龄达到峰值。【结论】二点委夜蛾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其飞行能力受蛾龄,雌雄等因素影响;飞行具有明显的节律性。  相似文献   

7.
小木蠹蛾性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桐  孟宪佐 《昆虫学报》2001,44(4):428-432
观察了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的性行为反应,并采用腺体提取、空气收集 、触角电位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对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该虫羽化24 h后性成熟,婚飞和交配活动主要在1:00~4:00,交配历时15~45 min;(2) 大部分雌蛾一生交配1~3次,雄蛾多数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为1∶0.89; (3) 雌蛾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含量同蛾龄有关,2日龄雌蛾腺体性信息素含量最高;(4) 雌蛾腺体中性信息素含量在1:00时最高,而性信息素释放高峰在2:30。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棉铃虫的性引诱作用,1975年棉铃虫第四、五代发生期间,我们在潜江县三江公社三江大队进行了雌蛾诱杀雄蛾的反复试验,在53天内投放雌蛾171头(319盆次),共诱获雄蛾2,029头,平均每头诱获11.85头。第四、五代发蛾高峰期,每盆次诱蛾量均在20头以上,单盆最高一日的诱蛾量达59头。在试验中我们发现: 1.凌晨3—5时雄蛾趋向诱盆最多,诱获量最大,上半夜和天亮以后则无雄蛾投盆。 2.雌蛾羽化后3—4天,对雄蛾的引诱力最大。 3.每台诱捕器以雌蛾2—3头较为适宜。用量增  相似文献   

9.
焦懿  赵苹 《动物学研究》2000,21(4):291-296
研究了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kodaikanalensisSaraswat的室内饲养条件及其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ericeriIshii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对白蜡虫啮小蜂存活率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1 8、 2 1、2 4、 2 7、 30和 33℃ 6个温度处理下 ,白蜡虫啮小蜂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 1 84%、 31 83%、 80 39%、 72 75 %、48 0 8%和 2 2 81 %。 30℃时每雌产卵量和产卵百分率最高 ,分别为 1 3 2 1粒和 84 84%。雄蜡虫体内的白蜡虫啮小蜂有 3个羽化高峰期 ,分别为 6月下旬、 8月上~中旬和 9月中~下旬 ;雌蜡虫体内白蜡虫啮小蜂的 3个羽化高峰期为 8月上~中旬、 9月中~下旬和 1 0月下旬~ 1 1月上旬。白蜡虫啮小蜂的第 3个高峰种群数量最大 ,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重寄生率最高。第 3、 4代啮小蜂对寄生于雌雄蜡虫体内的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重寄生率分别为雌蜡虫体内 :48 78%和 5 4 6 6 % ,雄蜡虫体内 :5 6 6 6 %和 6 4 71 % ;第 5代的重寄生率达76 0 0 % ;各代的重寄生率均为 4龄幼虫 >5龄幼虫 >蛹。人工释放啮小蜂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每株女贞树放 30头白蜡虫啮小蜂蛹 1次或 2次 ,白蜡产量分别为 1 1 1 3g和 1 37 6g ,为对照的3 0 6倍和 3 78倍。种虫产量分别为 1 49  相似文献   

10.
梨星毛虫在甘肃陇东地区的生活史及寄生性天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梨星毛虫 Illiberispruni Dyar是陇东仁果重要害虫。 1 986年田间采集梨星毛虫老熟幼虫1 870头 ,进行室内阶段性饲养观察生活史和寄生性天敌。结果报导如下。1 生活史观察1 .1 梨星毛虫蛹期 7~ 1 4天 ,平均 1 0 .9天。羽化期 6月 2 1日~ 7月 1 0日 ,羽化率 72 .9% ,前期雄蛾占绝对优势 ,雌雄比 1∶ 1 .3 ;后期雌蛾占绝对优势 ,雌雄比 1∶ 0 .6。高峰期 6月 2 4~2 9日 ,其羽化量占 70 .3 %。每天有 2个羽化高峰 ,主要是 6~ 8时 ,其次是 1 8~ 2 0时。1 .2 雄蛾期 3~ 1 0天 ,平均 6.2天。雌蛾期 4~ 1 1天 ,平均 7.6天。交尾前期短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