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面狸选配和配种方式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面狸10—22个月龄性成熟,繁殖利用期母兽1—10岁,公兽3—7岁。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兽同质选配时,胎平均产仔3.39只,胎产3仔以上的占87.1%;异质选配时,胎平均产仔3.07只,胎产3仔以上的占64.3%。年龄选配以壮年配壮年最好,胎平均产仔4只,胎产3仔以上占100%;亚成公兽配亚成母兽,老年公兽配亚成母兽和老年母兽效果不佳。配种方式以一公一母、多公多母及双重配种效果好,胎平均产仔分别为4.3、3.2、3.06只,胎产3仔以上分别为100%、77.6%、72.2%。一公多母配种效果差,胎平均产仔2.86只,胎产3仔以上仅为57.1%。  相似文献   

2.
胡阳  杨洪  李志宇  傅强 《昆虫知识》2010,47(1):16-23
简要回顾昆虫交配系统的研究历史,并简述Bateman的性选择原理,讨论雌雄昆虫在交配过程中的角色和性选择压力的相对关系。一般而言,由于雌雄两性在交配过程中的角色和对后代投入的不同,往往是雄虫试图与尽可能多的雌虫交配,即雄虫使自己被尽可能多的雌虫接受,雌虫选择最好的雄虫进行交配,即雌虫选择交配对象。雄虫因而发展出各种类型的交配策略,以获取与更多雌虫的交配机会;而雌虫也通过交配选择权,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雄虫进行交配,雌虫在交配过程中除了可以获得基因利益,还可以获取物质利益。文章分别就昆虫的交配策略和利益展开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蜜蜂是一妻多夫制,处女蜂王可与7-17只雄蜂交配。说细介绍了雄蜂内阳茎的构造,交配时内阳茎翻出体外的过程,蜂王和雄蜂交配的情况,一次交配后留在蜂王蜇针腔的交配标志,以后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如何将堵塞在蜇针腔的交配标志除去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是十字花科上的重要害虫,一生能多次交配。本试验在25℃,光周期L∶D=12∶12条件下观察了大猿叶虫成虫连续7d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1)每日平均交配(5.67±0.26)次,最高可达11次,不同日龄间的交配次数存在显著差异。(2)平均每日用于交配的时间为(238±10)min,占总时间的33.5%,最长可达493min,占总时间的68.5%,不同日龄间的交配时间有极显著差异。(3)交配持续时间最短8min,最长达289min,平均为(48±2)min;同一日内,随着交配次数增加,交配持续时间逐渐缩短;不同日龄间的交配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4)相邻两次交配之间的间隔时间最短5min,最长300min,平均交配间隔(75±3)min;交配间隔时间随日龄的增加而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5.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lay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以成虫越冬和越夏。明确大猿叶虫非滞育品系生殖力下降的现象是否与交配行为的改变相关,将促进该非滞育品系在滞育遗传、滞育调控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在25℃和L∶D=12∶12 h条件下,测定了大猿叶虫滞育品系和非滞育品系的交配节律、交配持续时间和交配频次。结果表明,大猿叶虫滞育品系和非滞育品系交配高峰均出现在光期开始后2 h,非滞育品系的交配比率显著低于滞育品系。滞育品系和非滞育品系第1次交配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22.7±7.4 min和100.1±10.2 min;但非滞育品系的总交配持续时间显著低于滞育品系。非滞育品系的交配频次为2.2±0.3次,显著低于滞育品系的3.8±0.5次。滞育品系和非滞育品系交配行为的比较发现,大猿叶虫非滞育品系生殖力降低与其交配比率下降、交配持续时间缩短和交配频次减少显著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非滞育品系为材料解析滞育遗传、滞育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春-Cheyenne二体代换系5A、5B和5D、中国春(Chinese Spring)、Cheyenne、中国春缺体5A—四体5D、中国春缺体5B—四体5D、中国春缺体5D—四体5B与兰州黑麦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72.5%、53.5%、84.5%、88.0%、19.0%、73.5%、67.0%和67.0%,推测Cheyenne和黑麦的可交配性基因型是Kr1 Kr1、Kr2 Kr2和kr3 kr3,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5B、5A和5D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性诱防控和监测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有效性在田间已经得到认可。但雄蛾具有多次交配能力,致使性诱防治二化螟的应用策略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二化螟雄蛾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繁殖力的影响,认识性诱防控害虫的机理。【方法】利用行为学方法调查了雌雄蛾以不同比例配对(1∶1, 4∶1和10∶10)时雄蛾的交配次数和交配持续时间,并结合解剖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二化螟雄蛾的交配次数对精巢、交配囊和精包大小以及雌蛾产卵量的影响。【结果】二化螟雌雄蛾按1∶1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74.0%和36.0%,平均交配1.7次,首次交配主要发生在0-1日龄,绝大部分具有多次交配能力的雄蛾的首次交配发生在0-1日龄。雌雄蛾按4∶1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69.4%和51.3%,平均交配2.1次,显著高于按1∶1配对。雌雄蛾按10∶10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65.5%和37.8%,平均交配1.9次。雄蛾第3次交配的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第1和2次交配,但是交配1-3次雄蛾的精巢体积无显著差异。与不同交配次数雄蛾进行交配的雌...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在交配过程中经常会发出独特且有节奏的交配叫声(Copulation call),这通常被认为是雌雄双方交配策略的一种体现.交配叫声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物种间差异较大,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比较和揭示不同动物交配策略的差异及其适应性功能.为了阐明交配叫声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我们在安徽黄山记录了野生黄山短尾猴(M...  相似文献   

9.
张泽  罗泽伟 《遗传学报》1999,26(2):119-125
探讨了因子和巢式交配设计群体近交率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这两种交配设计群体结构本身并不导致基近交率累积的差异。在育种选择情况下因子交配设计比巢式设计群体的近交率上升慢,而在完全随机留种和限制随机种情形这两种酱地群体近交率的影响没有差异,但在交配设计情况下,限制随机留种比完全随机留有有交地控制群体近交率的提高。这一结果显示,在动物的家畜遗传留种比完全随机留各 效地控制群体近交率的提高。这一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新记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现了6个新的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BS J、CBS K、CBS L、CBS M、CBS N和CBS O,研究证明都是异宗配合种类。CBS J与CBS A、CBS K与CBS G 以及CBS L与CBS H之间存在较低的互交可育现象。CBS K与Armillaria mellea互交可育, CBS M与A.borealis互交可育,且首次在欧洲以外地区被发现,其余4种为亚洲特有种。  相似文献   

11.
普氏原羚的求偶交配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章强  蒋志刚 《动物学报》2005,51(2):187-194
作者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研究分析了元者分布区内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 的求偶交配行为, 分析了放牧活动对普氏原羚求偶、交配行为的影响。我们共记录到28 种发情、求偶及交配行为。雄性普氏原羚的求偶、交配过程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雄羚对雌羚的试探接近阶段。雌羚对雄羚的试探行为有两种反应: 雌羚走开拒绝雄羚的求偶; 或者雌羚叉开后腿静立并不停摆尾以示接受雄羚,有时雌羚还会主动靠近雄羚。如果雌羚接受雄羚的求偶, 雄羚便会进入求偶表演的第二阶段: 雄羚开始以直立、直立行走或碎步移动的方式靠近雌羚。第三个阶段是爬胯、交配阶段。雄羚的插入、射精过程在很短时间(约1-2 s) 内完成。最后一个阶段是交配后雄羚对配偶的看守阶段。普氏原羚交配制度为求偶场交配制度, 交配模式为无锁结、多次插入、无抽动、多次射精, 分别属于Dewsbury和Dixson交配行为模式分类系统的第13 种类型和第14种类型。人类放牧对普氏原羚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共记录了1 009 次爬胯行为, 这些爬胯行为多发生在家畜到达求偶场以前与家畜离开求偶场后30min 。  相似文献   

12.
13.
水稻二化螟的交配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焦晓国  宣维健  盛承发 《生态学报》2006,26(4):1110-1115
在室内条件下,对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二化螟雌蛾一生只交配一次,平均0.92次;而雄蛾具有多次交配能力,最多达4次,平均2.72次.二化螟雌蛾的日龄影响其交配率、交配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随二化螟雌蛾日龄的增加,其交配率逐渐下降,交配起始时间逐渐提前,而交配持续时间逐渐上升.相反,二化螟雄蛾日龄对其交配率、交配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没有明显影响.交配日龄对二化螟雌蛾的生殖力也存在显著影响,随着二化螟雌蛾交配日龄的增加,雌蛾产卵量下降,卵孵化率降低,产卵期缩短,它们都与雌蛾交配日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雌蛾产卵前期和雌蛾寿命随雌蛾交配日龄的增加而延长,与雌蛾交配日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二化螟雄蛾交配日龄对雌蛾的生殖力没有明显影响,二化螟雄蛾一生都具有较强的交配繁殖能力.同时,不同交配史的雄蛾与雌蛾交配,对雌蛾的生殖力也没有显著影响.表明二化螟的交配活动是由雌蛾主导控制的.最后,对这些结果在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应用性信息素控制二化螟的实践中,可以在两方面取得实效,一是性信息素可以阻碍雌雄之间正常交配,降低交配率;二是可以推迟二化螟雌虫的交配,使其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解剖云斑天牛雌虫生殖系统,研究了单次和多次交配对云斑天牛雌虫精子数鼍的消耗、产卵量、产卵历期和寿命的影响,并对云斑天牛雌虫生殖系统、精子形态及精子在雌虫生殖系统中的分布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次交配的云斑天牛雌虫交配一受精腔内的精子数量长期保持在80万个左右,而单次交配的云斑天牛雌虫交配一受精腔内...  相似文献   

15.
植物交酸系统的进化、资源分配对策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7,自引:1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响植物自交率进化的选择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当外来花粉量不足时,自交可以提高植物的结实率,即雌性适合度(繁殖保障);而如果进行自交的花粉比异交花粉更易获得使胚珠受精的机会,那么自交也可以提高植物的雄性适合度(自动选择优势)。但是,鉴别什么时候是繁殖保障、什么时候是自动选择优势导致了自交的进化却是极其困难的。花粉贴现降低了自交植物通过异交花粉途径获得的适合度,即减弱了自动选择优势,而近交衰退既减少了自动选择优势也减少了繁残给自交者带来的利益。具有不同交配系统的植物种群将具有不同的资源分配对策。理论研究已经说明,自交率增加将减少植物对雄性功能的资源分配比例,但将使繁殖分配加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交配系统在改变甚至可以导致植物生活史发生剧烈变化,即从多年生变为一年生。文献中支持自交减少植物雄性投入的证据有很多,但是对繁殖分配与自交率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资源分配理论可以解释植物繁育系统的多样性,尤其是能够3说明为什么大多数植物都是雌雄同体的,自交对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是减少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增加种群间的遗传分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猜测,自交者可能会丢掉一些长期进化的潜能,目前这个假说得到了一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三叶草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及交配情况尚不清楚。本试验在库尔勒地区连续3年(2013-2015年4-9月)利用智能虫情测报灯监测了三叶草夜蛾的种群动态,并在实验室解剖雌蛾体内精包,评估野外雌蛾的交配情况。研究表明不同年际间相同月份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相同,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均会出现三叶草夜蛾的种群高峰期;而相同年际内不同月份三叶草夜蛾的种群数量存在变异。解剖数据表明了三叶草夜蛾交配频率平均达到2.7次/头以上,同一年份内和不同年际间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未成功交配雌蛾,其成功交配比例在55.56%~97.37%,2013年和2015年的成功交配比率较低,低于60%,而2014年的成功交配率却高于80%。通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野外三叶草夜蛾交配特征和种群动态,为绿洲农田三叶草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黑嘴茑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7-1991年笔者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对黑嘴鸥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黑嘴鸥于每年4月中旬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5个多月。繁殖期间,黑嘴鸥的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集群营地面巢,雌雄鸟共同筑巢,一般一天即可完成;5月10日前后进入产卵期,窝孵以3枚为主,孵化期约21天;雏鸥为半早成鸟,约40天即可飞翔,雏鸥为半早成鸟,约40天即可飞翔,身体量度也近似于成鸟,繁殖种群为1000余只。  相似文献   

18.
《昆虫知识》2007,44(6):870-870
英国生态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雌性甲虫通常都是为了解渴才与异性进行交配。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繁衍了300万年,可是大熊猫的繁殖并非易事,从发情、求偶到交配都很独特,堪称野生动物中的“冷血一族”。在美丽如画的卧龙保护区,我们目睹了大熊猫的“婚礼”。那是阳光明媚的春日,一只约6岁的雌熊猫在树上发出了特殊的叫声,并分泌出有特殊气味的体液,这便是熊猫世界的求偶信号。于是,五六只雄性熊猫  相似文献   

20.
中国香菇交配型和基因型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康亚男  张树庭 《真菌学报》1992,11(4):314-3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