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Fusing human HeLa metaphase cells with HeLa interphase cells resulted within 30 min in either of two phenomena in the resultant binucleate cell: either prophasing of the interphase nucleus or formation of a normal-appearing nuclear envelope around the metaphase chromosomes. The frequency of either occurrence was strongly dependent on environmental pH. At pH's of 6.6–8.0, prophasing predominated; at pH 8.5 nuclear envelope formation predominated. Additionally, the frequencies of the two events in multinucleate cells depended on the metaphase/interphase ratio. When the ratio was 0.33 nuclear envelope formation predominated; when it was 2.0 prophasing predominated. In their general features, the results with fused HeLa cells resembled those reported earlier with fused Chinese hamster Don cells. However, the results provided an indication that between pH 6.6 and 8.0 the HeLa metaphase cells possessed a much greater capacity than the Don metaphase cells to induce prophasing. Fusion of Don metaphase cells with HeLa interphase cells or of Don interphase cells with HeLa metaphase cells at pH 8.0 resulted in nuclear envelope formation or prophasing in each kind of heterokaryon. As in the homokaryons, the frequencies of the two events in the heterokaryons depended on the metaphase/interphase ratio. The statistics of prophasing and nuclear envelope formation in the homo- and heterokaryon population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disruption or formation of the nuclear envelope depends on the balance attained between disruptive and formativ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
王晓光  曾宪录 《菌物学报》2002,21(4):585-591
电镜原位观察结合图象分析研究了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间期细胞核和中期染色体中银染蛋白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结果看到,银染蛋白主要呈颗粒状存在于间期细胞核和中期染色体中。银粒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间期细胞核中存在众多直径在5~15nm的银粒,其中10nm以上的较大银粒主要分布于核仁,集缩染色质和核基质部分10nm以上银粒不多。中期细胞核内10nm以上的较大银粒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中。染色体中除含有一些较大银粒外,多数银粒的直径为5~10nm。本文结果提示,构成染色体骨架的嗜银蛋白可能来自间期细胞核的染色质、核基质和核仁。  相似文献   

3.
对去除DNA、组蛋白和大部分非组蛋白的大麦(Hordeum vulgare)细胞核和染色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实验结果表明:抗肌球蛋白抗体的荧光标记弥散分布在整个细胞核和染色体上;进一步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分析肌球蛋白在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分布情况,发现在染色体中散布着大量的胶体金颗粒;间期细胞核中胶体金颗粒主要分布在核仁和染色质中。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肌球蛋白是细胞核及染色体非组蛋白组成成分。本文还对肌球蛋白在细胞核和染色体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测定细胞电泳率(EPM)反映细胞表面唾液酸相对含量。发现胎肝细胞电泳率明显高于成年骨髓细胞,经神经氨酸酶(NA)处理胎肝细胞、骨髓细胞、L_(801)急性白血病细胞和KCL-22慢性白血病细胞后,细胞EPM均明显下降。细胞集落数及细胞形态学检测表明,NA处理后,多向造血干细胞(CFU-S)增殖能力减弱,向粒系的分化增强;KCL-22细胞生成的集落数明显减少,成熟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和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详细研究寄生在牛瘤胃中的同盘科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精子形成及精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发现侧肠锡叶吸虫精子发生,形成过程和形态与过去研究过的多数吸虫种类相同,不同处仅在中央间体最外侧一对条带是由颗粒组成。该吸虫染色体为染色质纤维反复折叠形成的多级螺旋围中央轴区缠绕而成。染色质纤维直径为107 ̄179A,其组成的环长0.43 ̄0.50μm,染色体的整体形态,基  相似文献   

6.
从大肠杆菌C-8制备和纯化唾液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杆菌产生的多聚唾液酸是一类线性的同聚合体,这由200个左右的唾液酸通过α2,8酮苷键连接。我们在前文[1]中已就产多聚唾液酸的菌种筛选及产酸条件作了叙述。本文将对多聚唾液酸的水解、唾液酸的纯化及鉴别进行研究,为今后应用打下基础。1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各发育期APUD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12种哺乳类、鱼类、昆虫激素为抗原制备的抗哺乳类血清,应用链要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中华绒螯蟹1-5期Sou状细民体、大眼幼体、幼蟹体内及成蟹消化系统的APUD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在1-5期Sou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幼蟹体内未见到典型的免疫活性阳性细胞;在成蟹消化系统中见到神经丝蛋白(NFP)、胰岛素(Ins)、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Cal)、五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生长激素(GH)、钙调素(CaM及蜕皮激素(MH)等9种免疫活性在其除了后肠以外的不同部位有各自的阳性反应表现,而物质(SP)、胰高血糖素(Glu)、神经特异烯醇酶(NSE)等3种抗血清在中华绒螯蟹成蟹消化系统中却未见其免疫活性阳性反应痕迹。本文着重描述以上9种免疫活性阳性反应在成蟹消化系统中分布情况及其阳性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8.
关于染色体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就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已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尽管目前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染色体骨架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染色体中存在一个由非组蛋白或核糖核蛋白(RNP)组成的骨架结构,进一步研究染色体骨架的组成、结构特点对于认识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蔡树涛等在甲藻染色体中观察到骨架结构并证明其主要成分是酸性蛋白,他们认为这些成分在甲藻染色体高级结构的组建和维持上可能起支架作用。本文用RNP优先染色和银染的方法对甲藻染色体中的RNP和银染蛋白进行初步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甲藻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以及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玉米根ABA结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动力学性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玉米(Zea maysL.)根或胚芽鞘为材料,经匀浆、分级离心得到胞质部分和膜部分(微粒体),进一步用6.2% (W/W ) Dextran T500 和PEG 3350 两相系统制备质膜,用1% 和8% (W /W) Dextran T70 梯度离心制备液泡膜. 电镜鉴定及多种标志酶检测表明,制备获得了高纯度正向型质膜和富含液泡膜的组分,其它内膜的污染很少. 用微量放射配体结合(MRLB)实验证明,玉米根微粒体的ABA专一性结合位点主要分布在液泡膜和质膜上,这两种膜组分与ABA 的特异结合活性分别为2485.4 fm ol/m g protein 和1257.3 fm ol/m g pro-tein,玉米根段胞质部分结合活性最低(差一个数量级).质膜上ABA-BP与ABA 的结合平衡解离常数(KD)为1.57 nm ol/L.  相似文献   

10.
黄河  于铭秋 《菌物学报》1988,7(Z1):61-71
对根霉(Rhizopus)属的十个种或变种共二十四株菌的菌体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电泳的研究得到对这个属分类上更多的依据.在严格控制培养,提取和电泳条件的情况下,同一株菌不同批次所得菌体蛋白电泳图谱有较好的重复性.在相同的条件下,每个种的根霉有各自特征性蛋白图谱,种内不同菌株的蛋白图谱和酯酶酶谱基本相同.特别是形态特征明显、分类地位明确的种,种内各株的图谱也较一致,如R. stolonifer;与R.circinans.在确定新变种R. delemar var. latoapicalis时,电泳图谱与R.delemar var.delema:有明显不同,起到了佐证作用.因此认为,蛋白图谱与酯酶酶谱相辅相成,在根霉种的分类中是一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SCP_3在小鼠精母细胞核内的表达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CP,蛋白在雄性小鼠减数分裂各阶段精母细胞核内的表达及定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初步检测SCP,蛋白在曲细精管中的细胞定位,进一步利用免疫荧光FITC/DAPI共染技术显示该蛋白在减数分裂各阶段精母细胞核内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完整的曲细精管内只有精母细胞呈阳性染色。免疫荧光分析证实在减数分裂1前期的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及双线期精母细胞核内均有明显的SCP,绿色荧光信号,并且在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核内阳性着色条带的数目、状态不同。在处于终变期及中期Ⅰ的精母细胞核内,只有散在的片状或点状荧光信号,直至后期Ⅰ阶段完全消失。结论SCP,蛋白在雄性小鼠减数分裂各阶段精母细胞核内的表达与SC的形成、成熟、解体同步,参与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和重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消化道的嗜银细胞及5种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与定位。方法应用整块组织Grimelius银染法和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嗜银细胞在克氏原螫虾消化道除幽门胃外的各段均有分布,位于消化道上皮细胞间及结缔组织中。五羟色胺(5-HT)细胞在除幽门胃外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生长抑素(SS)细胞仅在食道和后肠中有分布。胃泌素(Gas)细胞分布于除幽门胃和中肠外的消化道各段。胰高血糖素(Glu)细胞在除幽门胃外的整个消化道均有分布,在食道和贲门胃中最多。胰多肽(PP)细胞仅在肠道中有较多分布。结论克氏原螫虾消化道中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它们的分布情况与其它甲壳动物存在一定的共性,然而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花鲈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鉴别和定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 ,用 5 羟色胺 (5 HT)、生长抑素 (SST)、胃泌素 (Gas)、胰高血糖素 (Glu)、胰多肽 (PP)等 5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花鲈 (Lateolabraxjaponicus)消化道内分泌细胞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 :5 HT和SST细胞分布于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 ,而肠道各段均未检出。Gas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 ;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后肠未检出。Glu细胞分布于前肠和中肠 ,其余各段均未检出。PP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本文将对花鲈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分布型及形态进行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RNase-gold标记法处理小鼠中期染色体切片,发现染色单体切面内部及周边有大量较均匀分布的RNA。以玉米18 s rRNA的cDNA及水稻5srRNA的DNA为探针,经电镜原位杂交观察到了小鼠18srRNA和5srRNA均在中期染色单体切面内部及边缘有分布,从而首次证明小鼠中期染色体RNA除来源于核仁外,还可以来源于核基质中的5srRNA,但这并非仅有的两种来源。  相似文献   

15.
薛妙男  黄广  麦适秋   《广西植物》1985,(2):107-110
本文以沙田柚为材料,对其染色体组型及带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18,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分成大小染色体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和5对,后者为6、7、8和9对,根据臂比,9对染色体能够被分成中部着丝点和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两种类型。即第5、7,9对为亚中部着丝点,其余为中部着丝点,第6对染色体上有随体;Giemsa带型:除第二对染色体只显中间带外,其余都显着丝点带,并在3、4、8对染色体短臂上和2、3、1对染色体长臂上均显端带,第2、3,6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C带显示杂合性。  相似文献   

16.
主成分分析法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植物药百合、动物药海马、中成药二妙丸为研究对象.取百合的23个样品,海马的20个样品,二妙丸与加味药的17个样品进行紫外色谱或光谱分析,对所得的数量化指标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压缩出两个用以区分样品间异同的综合性指标──二元主成分,在二元主成分平面图上实现了对动植物药、中成药的鉴别与分类.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肝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结合蛋白。MT几乎广泛分布于所有生物,包括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鱼、植物、真菌和蓝细菌,不同生物金属硫蛋白理化特性和其氨基酸序列及中心片段的比较研究,对研究MT的结构和生物功能及生物的分子进化提供重要依据。哺乳动物MT研究较多,爬行动物鳖MT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报道鳖肝的金属硫蛋白,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分别经皮下注射ZnSO4,CuSO4和CdCl2溶液诱导后,取乙醇沉淀的肝脏无细胞提取液再经SephadexG-50、DEAE-SepharoseCL-6B及SephadexG-25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自鳖肝脏中分别获得Zn-MT、Cu-MT和Cd-MT,未经诱导的鳖肝脏中无MT,质谱和HPLC分析其分子量约为6300dalton。根据氨基酸组成分析。鳖肝脏MT含61个氨基酸残基,其中MT的典型氨基酸Cys含量占17%。Lys,Glu和Asp含量较高,而芳香族氨基酸和组氨酸含量极低,从紫外光谱特性分析,Zn-MT、Cu-MT、Cd-MT紫外吸收肩分别在220nm、270nm和250nm。表明确为鳖肝脏MT。从氨基酸残基数和分子量看,鳖肝脏MT与哺乳动物MT类似;而从氨基酸组成和结合金属离子的量看,又与低等生物蚯蚓酵母菌的MT类似。鳖MT的特性介于哺乳动物MT与低等生物MT之间,体现了鳖这种生物进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谷子灌浆期旗叶蛋白水解酶活性、籽粒和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变化。第一峰在花后13天;第二峰分别在25、28天。籽粒和旗叶游离氨基酸峰稍滞后,且后者不明显。籽粒总蛋白积累和干重增加均为S型变化,与旗叶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变化趋势相反。花后22─25天上述物质和酶活变化均出现─转折。转折点之前,蛋白质合成和周转活跃;之后,由叶片蛋白酶活性升高引起的旗叶氮素撤离对籽粒蛋白质积累仍有一定贡献(约10%)。  相似文献   

19.
利用ACA血清、抗人着丝粒蛋白B的单抗和多抗、抗CHO细胞动粒蛋白的单抗,对典型涡鞭毛虫隐沟虫(隐甲藻)(Crypthecodiniumcohnii)和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虫(尖尾藻)(Oxyrrhismarina)的着丝粒/动粒蛋白进行了检查。用ACA血清作的荧光观察表明,隐沟虫的这些蛋白虽结合在核骨架上,但在间期时并不形成点状的前着丝粒。免疫印迹检查表明两种涡鞭毛虫的着丝粒蛋白B彼此一致,而且与四膜虫和眼虫的也高度一致。但用ACA血清作免疫印迹检查时,尖尾虫的蛋白虽与四膜虫和眼虫的相近,与隐沟虫的却有极大的差异。以抗动粒蛋白的单抗作此种检查时,尖尾虫与眼虫的反应带相同,而隐沟虫则与源真核生物(Archezoa)贾第虫(Giardialamblia)的相同;而且隐沟虫和贾第虫都与几种原细菌有两条相同的反应带,其中50kD的一条是尖尾虫和眼虫都没有的。上述发现不仅从一个新的方面支持了认为应把尖尾虫从典型涡鞭毛虫分出来独立为一个门的主张(李靖炎,1990),而且指出典型涡鞭毛虫在后真核生物(Metakaryota)中间是非常原始的。  相似文献   

20.
将切去3’端穿膜序列的EB病毒膜抗原(MA)基因,插入pSV2-dhfr质粒的SV40早期启动子下游,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SV2-dhfrGPTR,使两个SV40早期启动子分别调控MA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将该重组质粒转化CHO-dhfr细胞,在选择培养基中筛选阳性克隆,用氨甲喋呤加压扩增,建立了表达EBV-MA的克隆细胞系。westernblot分析证明,所表达的蛋白的分子量大约为340kd和220kd。经过细Sepharose2B琼脂糖凝胶层析初步纯化的抗原与福氏佐剂混合免疫小鼠,2周后小鼠血清中出现明显的gp340/220特异性抗体,表明切去嵌膜区结构的EBV-MA基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产物具有同天然膜抗原相似的分子量大小、糖基化程度、免疫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可望成为EB病毒人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