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鱼类学是一门开展较早的科学,早在十九世纪初,法国学者即发表了比较经典的专著。以后不少国家的学者陆续发表了研究古鱼类的著作;从事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也逐渐增多,尤其近廿年来更有显著发展。对鱼化石的研究,已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做的非常精细,对鱼类的发展史和各类间的系统关系,均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以下是对我国古鱼类的研究,做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每一个从事古鱼类学和今鱼类学的研究者大概都读过由约瑟夫S.纳尔森教授(osePhS.Nelsoo著述的《世界鱼类>(FishesoftheWorld)。但在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亲阅该书的人恐怕不多。早在二年前,纳尔森教授即告诉我,他所著“FishesoftheWorld”的第二版已经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李思忠教授和他的学生陈星玉和陈小平译成中文,并已由台湾省水产出版社接受付印。从那以后,我就一直盼着这本书的早日问世。近日我欣喜地获悉,中文版《世界鱼类》已于1994年1月10日正式出版了。出于对国内师长和同辈学友的思念,我在读完…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白鲟组织生化成分分析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Cray)隶属鲟形目、鲟科,在生态类群中属河海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也见于渤海(烟台)、黄河下游、钱塘江、闽江及珠江等水域。白鲟(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隶属鲟形目、白鲟科,也是一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中,自四川宜宾至江苏崇明,有时见于大型湖泊(如洞庭湖)。    相似文献   

4.
葛洲坝枢纽下游白鲟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鲟Psephurus gladius(Martens)是我国特有的稀珍鱼类,近年来对其生物学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鉴于它的种群较小,在学术上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所以,长江兴修水利工程以后对其资源的影响及资源保护和增殖问题,特别是聚集于坝下江段的白鲟亲鱼性腺能否发育成熟等问题,和中华鲟一样引起了水产科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5.
第二届国际印太鱼类讨论会于1985年7月27日至8月4日在东京上野国立科学博物馆召开,大会是由第二届组织委员会和日本鱼类学会主办,日本农林水产省及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赞助与支援下召开的。大会目的在于为促进各国学者对印度太平洋地区鱼类学研究的共同交流与研讨,促进深入开展这一地区的鱼类学研究;加强信息传递和友好往来及合作。出席会议共28个国家的代表194人,大会共分三组,8个专题和一个综合课题组,进行论  相似文献   

6.
第七届国际鱼类学会议于1991年8月26—30日在荷兰海牙召开。会议由欧洲鱼类学协会组织。来自5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200多人在会上宣读了论文,80多人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次会议强调的主题是:“受到威胁的鱼类世界”,但提交的论文包括面很广。会议分为15个专题讨论会,即:比较解剖学及组织学,行为生态学及行为学,丽科鱼类生物学,鱼类区系的改变及保护,细  相似文献   

7.
《四川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调查及新鱼种的发现》课题通过鉴定《四川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调查及新鱼种的发现》课题,首次使用形态学、资源学、分子遗传学及扫描电镜等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珍稀鱼类进行研究,丰富了鱼类学宝库;将DNA指纹技术用于鱼类分类学研究,开...  相似文献   

8.
林鼎 《水生生物学报》1965,5(2):249-271
苏联鱼类学家Васнецов氏7,8对鲤科和鲈科经济鱼类发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确立了硬骨鱼类发育阶段性理论,継之Крыжановский氏等11又进一步阐述发育阶段的定义,其他鱼类学家在这些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会1980年学术年会已于10月10—16日在西安召开。年会以鱼类分类系统理论为中心议题,并交流了国内近期鱼类分类区系的研究成果。参加会议的有17个省市36个单位的代表83人,英国鱼类学家格林伍德(P.H.Greenwood)博士及日本鱼类学家阿部宗明(T.Abe)博士也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共收到学术论文54篇。格林伍德搏土作的《分支系统学和进化系统学》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动物的系统发育系统》、《亨尼希的分支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鱼类细胞分  相似文献   

10.
关于硬骨鱼类生殖内分泌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年来,国外鱼类学者配合人工诱导鱼类生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围绕鱼类生殖内分泌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不少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SF-36量表中文版评价农村中老年人生存质量,并为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记分方法参照国际生存质量评价计划(IQOLA)的制定标准,评价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1590名农村中老年人男性生存质量得分高于女性。经济水平对农村中老年人的生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配偶健在的农村中老年人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无配偶者。农村中老年人的各维度得分随教育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结论:农村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与年龄成负相关,同时也受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农村中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古北和东洋界在我国东部的精确划界--据两栖动物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陈领 《动物学研究》2004,25(5):369-377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向以横跨古北界和东洋界而著称,但两界在我国东部即秦岭以东地区的精确划界始终没有明确的认识。依据我国东部河南、安徽和江苏省14个动物地理省2目10科17属42种两栖动物的分布资料,通过对物种相似性进行分析后表明,东部的分界呈现为一条过渡带:其北界为自秦岭—伏牛山—淮河—苏北灌溉总渠;其南界为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淮南丘陵—通扬运河一线。讨论认为更准确的划界要依赖更多的动物类群,并从更大的尺度,进行深刻分析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3.
1985年,我在参加由安徽省芜湖市科委、卫生局和九华山管理处联合组织的九华山植物资源调查中,采到一种兰科毛兰属植物,经鉴定系葡萄毛兰Eria reptans(Fr. et Sav.)Makino。本种只记载分布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岛,而在中国大陆是地理分布新记录。同时,毛兰属也是安徽省地理分布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14.
Despite the great expansion of maritime zones of the coastal states, consequent to the 1982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state practice indicates continued attempts at using concepts of historic waters and/or historic rights to assert jurisdiction. The Chinese claim to historic rights in its 1998 Law o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 is a new addition to the whole picture. It i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clear intention that the historic claim applies to the water area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rever China could not establish its 200-nm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This article assesses China's historic claim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law, state practice, and judicial pronouncem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士长管理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帮助新时期的护士长更好的提高管理素质,获得更好的管理技巧。方法:本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比较各专家学者的观点,结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护理管理技巧和提高护士长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结果:该研究的观点、技巧和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经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提高护士长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改善护理质量,增加护理管理技巧,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斑头大翠鸟在我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斑头大翠鸟(Alcedo hercules)在我国的分布以往仅知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的局部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于广东北部(车八岭)和江西西南部(九连山)相继出现采集记录和连续的目击记录,本世纪初又有报道该种见于广西东北部(花坪)、中南部(十万大山)和西南部的中越边境地带,并于近期发现其分布远及福建西北部的邵武。据此,可以认为斑头大翠鸟在我国南方相当一些地区也应有分布。  相似文献   

17.
 山地阳坡是北方山区植被恢复极为困难的地段。本研究对8种类型山地阳坡土壤的水分状况、养分状况、砾石含量、植物的群落构成、年间净生产量以及相应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定期定位观测和生态学评价。作者认为山地阳坡植被恢复的最主要障碍是水,而高于海拔800m山地阳坡的水分状况明显好于低于800m山地阳坡,但仍不能满足油松和刺槐的蒸腾耗水需求,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阳坡植被恢复途径不一样。本研究应用定量方法建立了承德山地阳坡生境评价模型,找到了对植物年间净生产量的主导因子顺序为:土壤内有效水储量,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和砾石含量,制定了相应的恢复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依据2006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在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N-28°30′N ,126°00′E以西)海域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采获虾类32种,隶属于11科22属,优势种有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九齿扇虾(Ibacus novemdentatus)、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大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其中长角赤虾、戴氏赤虾、东海红虾、假长缝拟对虾和哈氏仿对虾是主要优势种,常见种是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脊单肢虾(Sicyonia crist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全刺拟长额虾(Parapandalus spinipes)和齿额红虾(Plesionika dentirostris)。东海中南部外海大部分虾类属于高温高盐生态群落,虾类丰度空间分布呈现120m等深线以西的站位高,120m等深线以东站位低的特征,但是秋季和冬季的生物丰度普遍减小,冬季整个海域的虾类丰度基本达到全年的最低值。不同季节中,秋季种类最多(22种),其次是冬季(20种),春、夏季较少(分别为17种、18种);Margalef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整个海区四个季节的均匀性指数 较为稳定。从空间分布来看,4个季节中东海中南部外海120m等深线以西站位多样性指数高于120m等深线以东的站位;运用聚类和非线性多维标序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表明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可分为两个群聚类型,即深海域群聚和外缘群聚。  相似文献   

19.
南海深海沉积物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免培养和纯培养相结合分析南海深海沉积物放线菌多样性。【方法】免培养方法通过提取沉积物宏基因组DNA,利用放线菌门特异性引物扩增放线菌16S r RNA基因序列,构建放线菌16S r RNA基因克隆文库,文库经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后挑选代表序列测序并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可培养方法利用8种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对排重后的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构建的两个深海位点的16S r RNA基因克隆文库在放线菌门的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腈基降解菌纲(Nitriliruptoria)和嗜热油菌纲(Thermoleophilia)4个纲中均有分布;两个位点中的种群结构有差异,N40-4位点的优势种群是放线菌纲的链霉菌目(Streptomycetales);N63-4位点的优势种群是腈基降解菌纲的腈基降解菌目(Nitriliruptorales)。8种培养基共分离出41株放线菌,根据形态特征排重后得到的19株菌分布于10个不同的属,12个不同的种,其中稀有放线菌属比例较高,菌株OAct400为潜在的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新种。【结论】南海深海沉积物蕴含着丰富的放线菌物种资源及大量未知种群,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is report, will argue the process,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blade technique and the microblade technique. We know many sites where blade cores and microblade cor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North and East Asia. Until now the origin of the blade technique and the microblade technique can be traced back to 30000 Y.B.P. in North China (I think so-called microcore Z which w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