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近代—现代非洲和中国人群26项颅骨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显示非洲人具有一些显示其特异性的颅骨特征,但多数特征的表现与东亚人类非常接近,提示现代人群体质特征的趋同性。作者认为非洲人在多数颅骨特征的表现方式上较中国人更为多样化,表明现代非洲人群在体质特征的表现上较东亚人类具有更宽广的形态变异谱。作者基于许多东亚、欧洲及澳洲人类的颅骨特征在非洲人群具有较高的出现率或明显的表现等现象提出一些未来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贵州水族人群线粒体DNA序列多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我国贵州水族64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序列的变异情况,在所测定的495bp序列中,共检测到73个点存在变异,界定了48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水族中存在一些古老的单倍型类型,并且其中的几个单倍型在欧亚人群中也存在分布,来自群体历史动态分析估算的水族群体扩张时间距今约6万年,这些结果提示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结合前期测定的广西壮族以及其他报道的民族人群的比较分析发现,水族在总体上表现出与壮族相近,但又不同于壮族这一典型的南方民族群体。  相似文献   

4.
2013年9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测量了402例(男为197例,女为205例)傣族人的头面部、体部体质指标,并与汉族和中国北亚类型、南亚类型体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西双版纳傣族男性、女性均为亚中等身材。西双版纳傣族与德宏州傣族体质特征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男性与克木人、佤族、水族、苗族在同一组中。总的看来,西双版纳傣族具有南亚类型族群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   总被引:41,自引:18,他引:23  
文章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十六个地区的汉族和廿五个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明显分为两大地区类型,即长江以北的为北部类型和长江以南的为南部类型。并且认为两大类型体征的形成始于我国文化发达的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导致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形成了具有明显体质特征差别的人群(或种族)。对更新世末期及全新世以来不同地理区域近代和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差别、相互亲缘关系的分析是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1项头骨非测量特征在近代和现代中国人群, 以及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共330例标本的出现率和表现特点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发现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率或表现特点在三个人群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有些特征在人群间的差异甚至非常明显。与非洲及欧洲人群相比, 现代中国人头骨总体显得纤细, 眉弓、角圆枕、颧三角、颧结节等反映头骨粗壮程度的特征在现代中国人群的发育明显弱于非洲和欧洲人群。此外, 现代中国人群还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非洲和欧洲人群的头骨非测量特征, 包括锐利的眶外下缘、相对平坦的眉间鼻根点、较圆隆的颅侧壁、平坦的顶孔人字区、深弧形的上颌颧突下缘, 梯形和左右不一的鼻额-额颌缝走向等。采用判别分析可以将67.0%—79.5%的标本正确地判别归入其原来所属的组群。其中对中国人群的正确判别率分别达到70.4%和82.9%。个体标本分布显示非洲人群表现较大的分散性, 而中国和欧洲人群样本的分布明显密集集中, 提示中国和欧洲人群似乎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特征。本研究还发现多数在人群间差别显著的头骨非测量特征与头骨粗壮程度有关, 作者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地区天山北路青铜时代墓地颅骨测量性状的研究。文中公布了24例天山北路墓地古代人群77项颅骨测量性状基本数据, 在此基础上, 对男、女两性的测量性状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结合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相关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该人群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共性的体质特征, 但人群内部也存在些许差异, 尤其是在男性个体数据之中。二是该人群是由分别具有东、西方体质特征的祖先人群混杂融合而成, 是处于当时大人种分布过渡地带的过渡人群。  相似文献   

8.
刘武  邢松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2015,34(4):425-441
以往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化石呈现较大的形态变异。对于这种变异程度及造成变异的原因,在古人类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提出在直立人阶段,中国古人类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差异似乎没有规律性。近年,本文作者采用不同方法对若干地点的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及其变异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本文在回顾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其它一些地点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的观测对比,对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表现特点及变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这些变异似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元谋、建始、郧县梅铺、和县牙齿呈现出较多的原始特点,代表一种原始类型;周口店、沂源等地点的标本特征相对进步,表现出更多的典型直立人特征。其它一些地点的直立人化石呈现出混合或中间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呈现出原始牙齿特征类型的中国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相对较晚,其牙齿特征的原始性与生存时代不具有对应关系。作者认为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类型反映了更新世早期和中期不同直立人群的演化状态。原始类型牙齿特征的形成不仅与演化时序性和地理分布有关,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国直立人群的演化隔离。  相似文献   

9.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8,37(2):176-191
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当今古人类学界极具争议的问题。目前,"多地区进化"假说和非洲起源为主的"同化"假说是该争议的两大阵营。在"多地区进化"假说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化石材料,吴新智提出了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的假说,认为中国的现代人主要由本地古老类型人类演化而来。本文从现代人扩散关键时段的考古材料出发,讨论氧同位素5~3阶段(大约13~3万年)考古材料在研究中国现代人形成中的作用和存在的挑战。首先,概括介绍现代人起源的主要假说和现代人扩散的假定路线——南线和北线的多重证据;其次,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境内考古材料的概括,分析不同石器技术可能反映的现代人来源;最后,简要探讨立足考古材料研究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挑战。总体而言,氧同位素5~3阶段的旧石器考古材料支持中国北方南部和中国南方古人类的连续演化,同时也指示了非洲扩散而出的现代人人群自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进入中国的可能性。该模式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假说,然而我们也认识到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考古基础仍十分薄弱,使用考古学材料研究现代人扩散的理论基础也需探讨。目前,细化、完善基础考古数据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学者努力的主要方向之一。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人类化石与考古学证据融合,进而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为全面地理解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0.
贵州"过卯"水族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过卯”水族462人(男238,女224)进行了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项目28个,测量项目64个。调查对象年龄20—55岁,三代均为“过卯”水族。分析结果表明:“过卯”水族属圆头型;男性狭面型,女性中面型;阔鼻型;宽手型,窄肩型,中腿型;男性瘦长体型,女性中间体型;男性亚中等,女性矮型身材。与我国南方其他24个少数民族群体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过卯”水族体质特征与湖南侗族、白裤瑶、贵州毛南族接近。贵州“过卯”水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具有现代黄种人的容貌特征。  相似文献   

11.
贵州苗族、水族10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调查了贵州苗族448人、水族465人10对群体遗传学性状。结果显示: 贵州苗族和水族群体睫毛、拇指类型、中指毛3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叠舌、卷舌、前额发际、耵聍、鼻尖、环食指长、小指弯曲7 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 贵州苗族、水族群体10对遗传性状间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水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4,他引:24  
对贵州三都县水族男性22岁和女性20岁至60岁且三代均为水族的407人(男203、女204)进行了活体调查。测量52项,观察17项。经计算总结出水族的体质特征。用Rm值和欧氏距离系数(d)与国内一些民族相比较,水族与贵州仡佬族、广西仡佬族、侗族、苗族、瑶族、彝族、壮族和湖南土家族等较接近,与新疆哈萨克族等较远。  相似文献   

13.
李法军 《人类学学报》2016,35(2):283-299
一直以来,有关人类牙齿磨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判定和生业方式比较方面。然而,很多研究因样本人群来源复杂、忽视个体牙齿磨耗的特殊性及缺乏足够的个人信息,很难进一步解释其牙齿磨耗特点的成因。本文基于对当代水族男性牙齿磨耗的记录和相关信息,通过梳理该人群牙齿磨耗的一般特点和特殊磨耗形式,探讨了有关影响该人群牙齿磨耗的可能因素。笔者发现,总体来说,该人群的牙齿磨耗较轻,牙齿磨耗水平与其年龄分布呈正相关关系,符合人类牙齿面随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生理磨耗的规律。牙齿磨耗等级在不同年龄中呈镶嵌式分布,某些个体存在越位磨耗现象。从本文的结果看,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退行性生理磨耗的原因外,还可能与口腔健康状况、饮食结构和少餐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黔南和黔中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路线调查和典型样地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亚热带黔南荔波和黔中开阳不同生态区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的异同.结果表明:荔波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有146科408属827种(变种),开阳有150科434属838种(变种),两地共有118科227属200种(变种).科水平上的科与种所占比例呈左型偏态分布,属水平上的属所占比例呈双曲线分布、种所占比例呈左型偏态分布,这反映了两区生态环境和森林起源的异质性.两区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变化呈左型偏态分布、共有属呈双曲线分布,均是热带分布高于温带分布,荔波的热带分布属比例较高、开阳的温带分布属较高,这是两地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的水热条件差异所致.两区维管束植物的科和属的平均种数均小于贵州和中国植被,单种科与属的比例较高,这反映了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孑遗性.  相似文献   

16.
蒙古冰草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与生境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因变量线性模型方差、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及UPGMA聚类分析的数量统计方法,对来自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6个天然居群和2个栽培品种(品系)的花序10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冰草在花序各部的表型性状上存在有居群内及居群间的差异,同时,天然居群的变异程度大于栽培品种,而且居群间的分化与生态环境因子有着密切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giant mottled eel Anguilla marmorata was evaluated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2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mong 13 representative localities across the Indo-Pacific region and as far north as Japan. There were no clear differences in 15 proportional and six vertebral character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total number of vertebrae ( N V) of A . marmorata at these localities had the widest variation among the morphological and meristic characters examin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N V of 1238 specimens from 14 localities that included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Micronesia, French Polynesia and other localities, and between localit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South Pacific regions. Few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between specimens from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North Pacific or South Pacific regions. The differences in N V among some regions and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udies of this speci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populations of A. marmorata (North Pacific, Micronesia, Indian Ocean and South Pacific), which appear to include metapopulation structures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South Pacific. This population struc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cean current patterns in each reg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migration loops of each spawning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8.
西藏小麦资源在都江堰试种的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25份来源于西藏的小麦地方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西藏小麦植株高度总体偏高,少数适中。分蘖数多数在10个以下,少数偏多。穗长、小穗数的单位长度着生的小穗数存在明显差异,存在一些密穗类型和多小穗类型。多数小麦品种穗粒数不少,但千粒重明显偏低。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分集数增多、穗长增长、小穗数增多,株高有增加的趋势,而株高的增加又导致了千粒重的降低。小穗数多其穗长通常比较长。中时西藏小麦资源进行了评价、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在都江堰与西藏表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亚热带青冈种群叶片的生态解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生态解剖学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东部分布的10个青冈种群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①青冈叶片结构在种群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青冈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结构基础。青冈叶片各部分结构特征在种群间的变化不晃同步的,变异系数(CV)在6.0%~20.5%之间;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栅栏组织和上角质膜厚度,最小的是下表皮厚度。②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和降雨是影响青冈叶片地理变异的主导因子,其中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