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串珠藻属的4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记述了我国串珠藻属的4个新记录种,即马赫拉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mahlacense kumano et Bowden-Kerby、可疑串珠藻B.ambiguum Montagne、诺诺串珠藻B.nonocense Kumano et Liao和钏路串珠藻B.kushiroense Kumano et Obsaki.  相似文献   

2.
四川串珠藻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树莲  施之新 《植物研究》2004,24(2):131-132
发表了四川串珠藻属一新种,即彭州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pengzhouense S.L.Xieet Z.X.Shi)。  相似文献   

3.
中国串珠藻属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树莲  施之新 《植物研究》2003,23(3):269-275
记述了我国串珠藻属的6个新记录种,即灌丛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lochmodes Skuja),内卷串珠藻(B. involutum Vis et Sheath),博雷串珠藻(B. boryanum Sirodot),下位串珠藻(B. hypogynum Kumano et Ratnasabapathy),阿比串珠藻(B. abilii Reis)和茶溪串珠藻(B. theaquum Skuja ex Entwisle et Foard)  相似文献   

4.
本文纪录了淡水红藻串珠藻属Batrachospermum的二个新种。它们采自中国的亚热地区,按其形态特征,它们属于旋转组Section Contorta。采自湖北省的弯形中珠藻B.curvatum与扭曲串珠藻B.tortuosum Kumano相似,但按其轮节、顶毛和受精丝等的形态与后者相区别。采自江西省的弯转串珠藻B.torsivum与赫罗西串珠藻B.hirosei Ratnasabapathy et Kumano相似,但轮节、中轴细胞、节丝和节间丝、果胞枝和受精丝等的大小和形态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淡水红藻一个新记录属——托氏藻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淡水红藻一个新记录属——托氏藻属Tuomeya Harvey。标本采于江苏徐州。该属以植物体软骨质, 多层细胞紧密排列组成坚固的皮层, 果胞枝弯曲等特征, 区别于串珠藻科Batrachospermaceae的其他属。除对此种藻类的形态作详细描述外, 还通过rbcL序列比较分析其与北美地区样本的地理差异。该属先前在加拿大、美国和南非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6.
对山西省辛安泉泉域弧形串珠藻的物候期进行了研究。2005年1月至10月对标本进行了4次采集(每个季节1次),同时对每个采样点的环境因子如气温,水温,流速,pH,溶氧,电导进行了监测和记录。在显微镜下对弧形串珠藻的10个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而且弧形串珠藻的某些形态特征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生长良好,夏季生长相对较差。同时将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也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弧形串珠藻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其自身的生物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7.
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基于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范围内报道的全部串珠藻目种类均生活于淡水中,而在淡水红藻中,70%约有130种属于串珠藻目。研究以目前获取的来自世界各大洲串珠藻目植物43种的rbcL基因序列,结合其形态和生物地理特征,构建了该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以期探讨整个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发生途径,进而为研究该目以至淡水红藻的起源提供基本资料。运用PAUP*4.0b10和MrBayes 3.0b4等软件对43种串珠藻目植物的叶绿体DNA 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其主要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结果显示:(1)基于分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红索藻目植物均独立于串珠藻目植物,构成一个单独的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2)鱼子菜科属于串珠藻目植物中较为进化的类群。(3)串珠藻属扭曲组与杂生组的差异度较小,结合其形态特点,倾向于将杂生组并入扭曲组。(4)串珠藻科属于串珠藻目中最大的科,包括较多的种类,其系统关系也较为复杂。因此,串珠藻科系统发育关系的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结合更多的分子数据和形态学特征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18S rDNA基因(SSU)序列,构建了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SSU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871 bp,核苷酸变异位点有709个,占序列长度的38%;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有169个,占序列长度的9%.用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显示红索藻目的2个属独立于串珠藻目成单独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胶串珠藻独立于其他串珠藻组植物,支持将其单独分组;数据同时支持将扭曲组和杂生组合并,建立Kumanoa属;但多芒组、绿色组、沼生组等因分子序列数据涉及的种类较少,其系统关系的确定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4种DNA序列, 分析了各片段序列特征以及在串珠藻科植物中种属水平的鉴定能力, 包括线粒体COI-5P、cox2-3 spacer序列, 以及叶绿体rbcL、UPA序列。结果表明, COI-5P、cox2-3 spacer、UPA以及rbcL序列的PCR扩增成功率分别为96%、100%、96%和98%。其中, COI-5P、cox2-3 spacer和UPA的片段大小符合标准DNA条形码的判定标准, 即片段大小在300—800 bp, 能够通过单对引物双向测序获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 这4种DNA片段在串珠藻属植物的鉴定中能够鉴定大部分的种类, 但COI-5P、cox2-3 spacer以及rbcL序列均不能将两种中国特有种洪洞串珠藻B. hongdongense和长柄串珠藻B. longipedicellatum与弧形串珠藻B. arcuatum分开。在种水平的鉴定中, UPA基因的种间差异最大, 显示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在串珠藻科植物的鉴定中可以作为一个标准的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10.
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戈  谢树莲 《植物学通报》2007,24(2):141-146
串珠藻目(Batrachospermales)是淡水红藻中最主要的类群。近年来,应用DNA序列分析探讨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相结合,为串珠藻目系统学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本文回顾了串珠藻目的建立及其所含类群的研究历史,归纳了目前在串珠藻目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其中包括核基因组的18SrDNA、26SrDNA和ITS序列,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序列,线粒体基因组的cox9.-3序列,以及新兴的ISSR技术,并对各种分子标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做了评述。结果表明,ITS序列多适用于种群分化及相近种间遗传分析,ISSR标记适用于种下分类群间及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基因多态性分析,cox2-3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用于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多态性分析,而18SrDNA与rbcLFF列既可用于种问关系分析,又可用于更高水平分析的构建系统树。这些分子枥对己已被证明在研究串珠藻目系统地理、物种起源和散布机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本文对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康乐  李鸿昌 《昆虫学报》1989,32(4):418-426
本文用模糊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21个散居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Phase Solitaria地理种群的形态测量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这3种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是相似的.结果较好地说明了我国21个飞蝗地理种群的地理变异、种群相互关系及亚种的地位.初步确定了我国飞蝗三个亚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陕北的地理种群与陕中、南和华北平原的地理种群非常接近,应认为是东亚飞蝗 L. m. manilensis(Meyen)的一个地理种群.发生基地的散居型飞蝗与一般发生区或扩散区的飞蝗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发生基地种群密度和生存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结果.主成分分析说明,内蒙古西部的地理种群是介于亚洲飞蝗L. m. migratoria L.和东亚飞蝗L. m. manilensis(Meyen)之间的过渡性种群,但更接近新疆和甘肃的亚洲飞蝗.作者还将E/F、F/C和P/C 3个比值投入运算,这不仅输入了体形的信息,而且也起到给前翅长E、后足股节长F和头宽C加权的作用.作者认为,当在空间和时间上大量连续取样的情况下,飞蝗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于确定亚种的地位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该种固有的多变性和散居型飞蝗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连续性所造成的.但对于分析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方面则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据资料统计,中国种子植物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亚麻酸资源植物共计116科、446属、816种。该研究以大尺度的植物物种分布信息为基础,通过对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及其地理、环境、气候等因子的统计分析,探讨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唇形科、大戟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类群中亚麻酸资源植物较为丰富且分布较广,是中国最重要的亚麻酸资源植物类群。(2)西南地区亚麻酸资源植物丰富度最高,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降低。(3)亚麻酸资源植物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900m左右最丰富。(4)气候因子对亚麻酸资源植物分布影响较大,其中相对湿度、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是导致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且与亚麻酸资源植物丰富度成正相关关系,而纬度、年辐射量、平均海拔等因子成负相关关系;地形因子是一个独立因子。(5)聚类分析结果将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分布地划分为十类地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亚麻酸植物在中国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产熊野藻属Kumanoa的两个种, 绞扭熊野藻K. intorta (=绞扭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 弯形熊野藻K. curvata (=弯形串珠藻B. curvatum)和其他6种淡水红藻为实验材料, 对其psaA和psb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 并与GenBank中相近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以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别构建了单基因和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 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 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 熊野藻属中的两个种聚为一支, 与串珠藻属相分离, 支持该属的建立; 中国产的熊野藻属分子学研究结果与来自南美洲及澳洲的该属植物结果一致, 说明该属的建立具有广泛的地理适用性. 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也明确反映了熊野藻属与串珠藻属较近的亲缘关系, 根据果胞枝形态特点, 推测熊野藻属进化地位晚于串珠藻属植物, 而早于顶丝藻目和红索藻目. 此外, 胶串珠藻与其他串珠藻组植物分离, 支持将其单独分组, 红索藻目植物与串珠藻目植物分离, 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 同时也表明psaA和psbA基因用于淡水红藻分析, 能够较好地反映其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区苹果树边材液流速率对环境驱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环境因子对树木蒸腾过程的驱动机制,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的苹果树(红富士)为对象,利用热扩散式液流技术监测生长季苹果树树干液流的动态变化,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和土壤水分等环境要素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在众多环境因子中,太阳净辐射(Rn)、大气水分亏缺(VPD)与液流速率(Js)间的相关性最强.在小时或日尺度,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均在86%以上.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VPD、Rn等因子,方差贡献率达52%(小时尺度)和63%(日尺度)以上,可归为蒸发需求因子(EDI),是影响该地区果树树干液流的关键综合环境要素集;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土壤含水率(SWC)等因子,归为土壤水热供给因子;第三主成分主要包括风速等因子,归为大气水热散失动力因子.在小时或日尺度上,Js对两种环境因子综合变量(EDI或潜在蒸发散ET0)的响应都呈显著的指数增长关系,在小时尺度上,基于EDI模拟苹果Js的指数模型精度更高(R2=0.72),在日尺度上,基于ET0模拟苹果Js的指数模型模拟精度更高(R2=0.88).研究结果对于明确苹果树水分传输对环境驱动的响应规律,根据气象要素估算苹果树蒸腾耗水量,并指导果园水分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鼠疫宿主鼠类丰富度格局及疫区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疫等媒介疾病地理分布规律的认识对于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影响疾病地理分布的因素进而预测疾病发生趋势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鼠间鼠疫及其宿主鼠类地理分布数据以及相关环境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鼠疫宿主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影响鼠间鼠疫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我国的鼠疫宿主鼠类在干旱区和季风区过渡带的县级行政单元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物种丰富度与高度差正相关性最高。发生鼠间鼠疫的地区,宿主鼠类丰富度较高,未发生鼠间鼠疫的地区,宿主鼠类丰富度较低。影响鼠间鼠疫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蚤类物种数、年均气温、年降雨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和气候因子,其次是包括高度差、植被类型数、土壤类型数和地貌类型数的景观因子,以及反映海拔和宿主鼠类物种数的地形和宿主鼠类因子。在未来全国气候变干变暖条件下,我国鼠间鼠疫发病区可能随宿主鼠类的迁移而扩展。  相似文献   

16.
云南蚤类区系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在收集汇总以往野外调查资料以及已经发表的历史文献资料基础上,归纳云南蚤类的分布特点,分析云南地理小区对蚤类的影响。【方法】在实地采集和补充文献记录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蚤类进行系统分类整理;运用SPSS13.0的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本研究共记录云南蚤类9科45属144种,其中古北种15种,东洋种 108种,东洋、古北两界兼有种15种,广布种6种。144种蚤中,属于云南特有蚤类有75种;横断山中部小区记载蚤类122种,横断山南部小区26种,滇东高原小区41种,滇西高原小区28种,滇南山地小区25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均可聚为两类:一类为横断山南部小区、滇南山地小区、滇西高原小区及滇东高原小区; 另一类为横断山中部小区。【结论】云南省蚤类分布明显受到地理小区环境的影响。云南省蚤类昆虫种类繁多,蚤类的自然分布受到云南省特定地形地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现代人群的两性身高差异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用152处中国现代人群(含69处汉族人群和83处少数民族人群)的男、女性身高数据,计算两性身高差异指数,并对比该指数在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群间的分布差异,同时分析纬度、气候、体格大小与城乡环境因素对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比女性高出约7.16%(4.72%~9.26%);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但北方少数民族的两性身高差异明显大于南方少数民族。此外,两性身高差异程度与纬度、气温年较差和年均风速呈低度线性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低度线性负相关,而与体格大小和城乡环境并无显著关联。这提示遗传和自然环境因素在中国现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的区域化演变中更趋主导性,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中华菊头蝠是由鲁氏菊头蝠华东亚种提升的一个种.本文测量了海南、广东以及川渝地区中华菊头蝠的23项头骨形态测量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单变量分析方法对中华菊头蝠头骨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域种群的头骨在总体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判别分析和单变量分析的结果亦与上述结论相符;沿海种群头骨形态的绝大部分指标比川渝种群大.  相似文献   

19.
王军  赵超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128-225
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组分, 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植物保护、动物地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但在我国其分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仍有较大不足, 大尺度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也不清楚。本文基于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的野外采集调查和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馆藏标本的检视, 整理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名录和地理分布信息, 总结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的分类研究现状与简史, 分析了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该格局形成原因。目前我国记录菌食性管蓟马237种, 其中管蓟马亚科39属156种, 灵管蓟马亚科22属81种; 竹管蓟马属(Bamboosiella)、剪管蓟马属(Psalidothrips)、网管蓟马属(Apelaunothrips)和全管蓟马属(Holothrips)是物种较多的属, 包含物种数均超过10种; 中国特有73种; 广东、台湾、海南和云南是物种最丰富的省份, 均超过60种, 这些省份都具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征, 适合其生存; 相对多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凋落物层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常见类群; 气温、降水量、食物等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本结果丰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为菌食性管蓟马多样性大尺度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王俊伟  明升平  杨坤  何敏  拉琼 《广西植物》2022,42(3):384-393
生态群落交错区通常因物种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而被视为关键带.藏南布丹拉山处在半湿润向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过渡带上,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有着丰富的山地植物多样性,但这一重要生态过渡区的种子植物组成和区系成分海拔分布格局目前尚缺乏了解.为了理清布丹拉山南坡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垂直分布变化格局,该文通过野外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