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3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小腿周径差、彩超检查及造影3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并统计导管接触溶栓后患者复查肺部增强CT情况。结果:63例患者中,57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下腔静脉滤器,6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下腔静脉滤器+肺动脉碎栓、溶栓。治疗后,患者小腿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显效26例,有效28例,好转8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为85.7%。63例下腔静脉滤器,取出60例,3例留置为永久性滤器。新增肺栓塞12例,无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结论:导管接触溶栓对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导管接溶栓时有较高肺栓塞发生率,应积极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行预防性药物,物理预防以及系统性功能锻炼.结果:181例术后患者中有41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细致的护理和有效的措施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的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奇先强  卢伶俐 《生物磁学》2009,(20):3909-39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的形成原因、诊断要点与治疗、护理及预防措施,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2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方式及采取的治疗与护理措施,所有患者采用小-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部分患者采取切除根治手术,分析比较患者的疗效。结果:采取上述治疗后21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中1例患者经治疗半月后效果不明显,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还有1例患者经治疗好转出院3个月后再次出现对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胆管癌。结论:DVT患者经联合抗凝、溶栓、祛聚、扩血管等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以DVT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再发应及早考虑恶性肿瘤,以免漏诊,耽误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及溶栓途径的差异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静脉通畅率、血栓后综合征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平均周径均有所减少,肿胀明显缓解,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下肢消肿率更为明显,静脉通畅度更好,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TS发生例数为9例(23.68%),观察组PTS发生率更低仅为1例(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并发症,但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使静脉阻塞部位尽早恢复通畅,减少瓣膜功能损害,降低PT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2014年-2016年,我院CSP患者经UAE治疗后发生DVT的发病率为1.63%,患者平均年龄35.2岁。DVT临床症状出现于UAE术后3-6天,多表现为下肢的疼痛及酸胀,深静脉血栓均出现在介入穿刺处肢体。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DVT发生与穿刺处肢体制动,血管受压,血液回流障碍有关。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对DVT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4月-2006年10月间治疗的25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74例,手术取栓12例,抗凝等治疗169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32例(均为永久性滤器)。结果:随访2~126个月,平均64个月。31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有1例临时滤器移位至下腔静脉近心端,其他无移位。1例永久性滤器植入14个月后滤器中血栓形成。溶栓组显效5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手术组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0例。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显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别。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中央型(髂股静脉)和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溶栓治疗组(试验组)65例、单纯抗凝治疗组(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肢大腿消肿率[(83.03±4.53)%]显著高于对照组[(50.42±7.41)%](P0.05);患肢小腿消肿率[(76.48±8.2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4.95±8.14)%(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有效率为92.31%(60/65),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90.67%(57/65),PTS率为7.69%(5/65);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21.42%(6/28),PTS率为14.28%(4/28)。试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且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香豆乙酯与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香豆乙酯片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8%)低于对照组(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香豆乙酯相比,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更显著,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6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护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2011年7月~2012年6月单独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393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25,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后显著降低了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避免了诱发肺栓塞的可能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98例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术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及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功能锻炼,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保护下肢静脉,做好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密切观察有无DVT或PTE表现。结果:94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5.9%;只有3例并发DVT,1例并发PTE,经治疗均顺利康复。结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下肢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7.69%、DVT发生率为2.56%、护理满意度为97.43%,对照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20.51、DVT发生率为12.82%、护理满意率为79.49%,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能有效减轻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8年11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及物理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明显改善(P>0.05),但仍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改善,但对于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与传统预防方法无差异,故需在准确判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性基础上,合理使用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及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经颅部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DVT的形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方面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与临床效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患者体内常呈高凝状态,极易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而其中以肾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和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由于肺动脉栓塞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情隐匿,所以极易误诊或漏诊,发现时患者病情往往 已十分严重,致死率极高。目前,对于肾病综合征合并肺栓塞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而对于其发病 原因、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是否需要预防性抗凝治疗等均存在争议,本文主要结合文献对肾病综合征合并肺栓塞的流行病学、 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高危因素和治疗进行了综述,尤其是对目前争议较大的肾病综合征合并肺栓塞患者是否需要早期抗凝治 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形成,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止血带结扎患肢,从足背浅静脉推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应。方法:对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用止血带阻断浅静脉后,推注中等剂量尿激酶.通过测量腿围和彩超结果来评价是否有效。并采用多种护理辅助手段辅助治疗。结果: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有效率22.5%,显效率77.5%。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所用材料价格便宜,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为提高治疗效率,本研究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和分期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以6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对照组33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分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以治疗前后患者大腿围、小腿围、血管通畅评分,手术指标(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并发症(血栓复发、出血以及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为指标,考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在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栓复发0例,对照组血栓复发4例,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出血1例,肺栓塞0例,对照组出血2例,肺栓塞0例,两组出血和肺栓塞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PTS发生率为6.2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 %(P<0.05)。结论: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杨玮珍  邹广辰 《蛇志》2010,22(4):365-366
目的通过股动脉注射药物的方法治疗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股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发病在6 h以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治疗组采用股动脉溶栓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60%,两组效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动脉注射药物治疗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常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并且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19.
党明芳 《蛇志》2017,(3):352-353
目的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9例ICU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相应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肿胀及肺栓塞、DVT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速度为(27.14±3.25)cm/s,腘静脉血流速度为(21.54±2.63)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为6.00%,DVT发生率为1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价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流情况,减少下肢肿胀、肺栓塞、DVT等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urdkinase)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其疗效确切、显,能使50%~80%血栓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然而尿激酶又存在着不良反应,为了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在治疗操作中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现将我科自2002年以来应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