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赵月香 《蛇志》2014,(2):191-19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1日~11月15日我科置入胃管患者134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择2013年12月1日~2014年1月15日我科置入胃管患者212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确立"如何降低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率"为活动主题,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对降低ICU置入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显著,既减少了患者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非计划性拔出胃肠减压管的原因,并制定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对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科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9例行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性拔管原因中,患者因素68例(68.69%),胃管因素24例(24.24%),疾病因素7例(7.07%)。结论患者自觉不适、不慎拔出或主观不配合等因素是导致胃癌术后非计划性拔出胃肠减压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胃管固定不牢固等因素;责任护士应加强巡视与宣教,保持负压吸引器适度负压,降低患者胃肠不适感,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5,(4)
目的分析留置PICC导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2013年1~12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327例患者中27例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并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中,静脉血栓形成9例,占33.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占25.9%;导管堵塞4例,占14.8%;导管重度脱出3例,占11.1%;皮肤严重过敏2例,占7.4%;导管与连接器分离,导管完全进入血管内1例,占3.7%;机械性静脉炎1例,占3.7%。结论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周梅连  苏海瑕  黄效廷 《蛇志》2014,(3):339-340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患者自行拔管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调查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的70例患者,分析患者自行拔管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自行拔管多发生在中午及夜间,病人舒适的改变、护士健康教育不到位、巡视不及时是造成自行拔管的主要原因。结论为留置胃管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留置胃管的依从性,降低患者自行拔管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导致ICU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为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9例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患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为4.2%,原因主要是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医源性原因。影响因素依次为插管不耐受、患者气道梗阻、医护操作不当、插管方式错误、缺少有效的固定与约束及缺少有效镇静。结论:针对影响ICU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以切实的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于波  汤淼  孔晓梅  关金凤  张臻  张丽娜 《生物磁学》2011,(19):3724-3727
目的:了解导致ICU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为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9例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患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为4.2%,原因主要是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医源性原因。影响因素依次为插管不耐受、患者气道梗阻、医护操作不当、插管方式错误、缺少有效的固定与约束及缺少有效镇静。结论:针对影响ICU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以切实的降低I(=U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吴小琼 《蛇志》2014,(3):345-347
目的:探讨留置尿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例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尿管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为尿管堵塞、气囊漏气或破裂致尿管自行脱落、患者难以忍受留置尿管、约束不当、医护操作不当及宣教不到位。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以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淑萍  马柏英  羊香芬 《蛇志》2011,23(4):405-406
意外拔管也称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即将插管拔除,或其他因素导致插管(包括医务人员操作不当)滑出。导管的意外拔除是基层ICU常见问题之一,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而且还造成不良后果。有文献报道,意外拔管后需要重新置管的病人死亡率达25%。现将我院ICU病人意外拔管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飞杰 《蛇志》2016,(2):218-219
正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UEX)临床上又称之为意外拔管,主要表现为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而出现的导管拔出或导管意外脱出。非计划性拔管是考核ICU气管插管患者护理质量的一个相对重要的指标[1]。早在1998年,相关学者将UEX定义为[2,3]:患者自行拔出气管插管,并且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和相关操作时的意外拔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后容易导致患者气道黏膜受到损  相似文献   

10.
目前经鼻胃肠减压术中鼻胃管主要依靠胶布黏贴来实现固定,此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缺点,诸如:部分患者对胶布过敏;鼻翼及脸颊部油脂分泌旺盛导致黏贴效果不牢靠;面部烧伤的患者无法固定;儿童、烦躁患者、对胃管刺激耐受性差的患者、部分患者在活动中对胃管的无意牵拉等常导致非计划性拔管,这样再次置管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加大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延误诊疗。为解决现有传统胃管易脱出难题及特殊患者胃管难以固定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一种防滑脱双气囊胃管。该新型胃管在结构设计上通过增加两个气囊来实现防滑脱和体外免胶布固定的目的。当双气囊充入适量气体后,胃内气囊受贲门制约、鼻腔内气囊受鼻前庭制约,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胃管意外脱出,并且无需用胶布固定胃管的体外段。该胃管尤其适用于传统胃管固定困难的患者。文中将详细介绍防滑脱双气囊胃管的结构设计、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鼻胃管相关性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鼻胃管护理缺陷查检表对EICU留置鼻胃管的43例成年患者护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查检,共发放查检表43份,有效回收率100%。查检总项目数为430个,不合理项目数207个。结果发现未定时更换鼻腔受压部位、未定时更换胶布粘贴部位、未清洁鼻腔、胶布固定过紧4项护理缺陷累计百分比为80.38%,成为鼻胃管相关性鼻部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结论鼻胃管相关性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与护理有直接关系,可通过改善护理手段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7,(4)
目的探讨改良方法立体型经口气管固定法固定经口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89例经口气管插管意识清醒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237例采用传统方法固定经口气管插管,实验组252例采用立体型经口气管固定法固定经口气管插管,观察比较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气管导管的牢固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气管导管的牢固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口腔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型经口气管固定法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固定气管导管更牢固,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方便口腔护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蛇志》2015,(3)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436例患者中发生意外事件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意外主要以跌倒、烫伤、胃管脱落为主,发生意外的高峰年龄段为61~80岁。结论针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丽萍 《蛇志》2010,22(4):408-409
气管插管是急诊科抢救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措施之,也是危重患者维持气道畅通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气管导管自行拔出,或其他原因(包括医务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  相似文献   

15.
外科病区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质量、患者安全、护理管理等密切相关,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分析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探讨其防范对策,对于护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选取本院外科病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发生的6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给药错误为高发事件;重症监护室、胸心外科、普外科为高发科室;观察不到位、评估不足、沟通不良为主要原因;白班、大夜班为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时段;低年资、低职称为主要涉事人员;未造成后果事件为主要事件。因此,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需要提高护士的专业服务能力,落实核心制度、合理配置护士人力资源,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56例胃肠减压管脱出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秀清 《蛇志》2004,16(1):58-59
胃肠减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如鼻饲、洗胃、减压等,在外科应用最为广泛.胃肠减压管(以下简称鼻胃管)是否持续通畅有效,则关系着手术的成败和病人的预后.2002年我们对56例鼻胃管中途脱出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对因施护,并对固定鼻胃管的方法加以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胃管固定方法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艳梅  孙盛兰 《蛇志》2009,21(3):225-226
留置胃管是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它是将橡胶或硅胶鼻胃管经鼻腔或口腔插入胃内进行喂食。胃管喂养主要是因为呼吸系统症状妨碍,经口进食困难或不足.为有异常呕吐反射的病人提供一条肠饲通路。新生儿胃管喂养以早产儿居多.尤其是低体重儿.胎龄越小.胃管喂养的时间越长。临床上通常采用经口插入胃管.其缺点是胃管不易固定.常发生患儿不自主拔管或滑管.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吞咽功能训练及拔管时机的选择。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遵医嘱拔除胃管;观察组40例,置管后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并适时拔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的时间、重新置管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吞咽功能训练后,留置胃管时间、适时拔管率、再次插管率、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留置胃管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并根据饮水试验的结果适时拔管,可提高拔管成功率,减少肺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平均住院日是评价医院效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之一。通过对医院近3年来平均住院日等相关核心医疗指标的分析,找出影响医院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以便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6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采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心率、呼吸频率及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等方面要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结论: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