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乐瑾  周忠义 《蛇志》2012,24(1):74-75
毒蛇咬伤致重症肌无力样综合征,主要为神经毒类毒蛇咬伤后引起全身骨骼肌麻痹,包括呼吸肌麻痹,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我科成功救治1例毒蛇咬伤致重症肌无力样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肌接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受到免疫攻击而破坏,以致不能产生足够的终板电位,突触后膜传递功能障碍而产生肌无力.多数患者在病程的不同时期需要接受免疫治疗,并通过适当治疗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本文将就重症肌无力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胸腺切除手术的常规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常用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适应症、副作用以及针对副作用的临床对策.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达到临床或药物缓解并将治疗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同时针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应根据疾病分型、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合并症而个体化,并强调患者的积极参与.近年来由于新型免疫抑制药物逐渐应用到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中,使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转归明显改善,故本文重点介绍免疫抑制药物,特别是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霉酚酸酯、他克莫司及利妥昔单抗等,并介绍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机体自身产生了针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蛋白质的抗体,造成神经冲动的传递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肌肉无力、易疲劳的现象。根据血清中产生的抗体和临床表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可分为不同的亚类,其发病机制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综述系统地总结了重症肌无力的亚组分类及最新的相关遗传学研究基础,重点论述了该病的易感基因、家族性重症肌无力及重症肌无力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从而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Tfh细胞及相关分子在重症肌无力发病中的作用.通过分析Tfh细胞及相关分子在眼肌型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差异,阐明眼肌型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发生了不同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描述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方面,比较绝对评分和QMG评分的优劣性.方法:运用抗体标记Tfh细胞相关分子CXCR5、ICOS、Bcl-6及CXCL13,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这些分子在非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对病情做QMG评分和绝对评分,分析其与CXCL1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眼肌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CXCR5、ICOS和Bcl-6分子在CD4+T细胞的表达增高,其中CXCR5、Bcl-6分子表达在3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随MG病情发展,外周血CXCL13的表达上调,CXCL13与QMG评分和绝对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669和0.797.结论:Tfh细胞及相关分子CXCR5、Bcl-6、CXCL13的表达参与了MG的发生、发展过程;Tfh细胞及相关分子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的表达高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这是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症状更重和症状评分更高的原因,也是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抗体阳性率高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原因;在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评测中,绝对评分较QMG评分更加准确,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IL-35是否可以缓解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阳性的实验室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EAMG)小鼠的症状.[方法]使用IL-35慢病毒载体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慢病毒pLVX-IL35的效价为:6×107 TU/mL.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①模型小鼠+PBMCs为对照组;②模型小鼠+空病...  相似文献   

6.
乙酰胆碱受体 (AchR)是一个配体介导的离子通道蛋白。由 5个同源亚基组成 ,亚基在内质网组成一个环 ,其中 β亚基参与组装序列 ,而未组装的亚基易被降解。肌肉乙酰胆碱受体是神经传导的重要媒介 ,是神经突触处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关键物质。通常肌体内不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 ,但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 ,该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 ,削弱了骨骼肌间的神经传导 ,引起肌无力。因为肌无力症具有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特点 ,因而对它的研究与自身免疫疾病紧密相关。1 .肌肉乙酰胆碱受体与自体免疫应答反应早在 6 0年代 ,科学…  相似文献   

7.
王秀芳 《蛇志》2005,17(2):132-133
重症肌无力患者容易因病情进展或治疗不当引起吞咽和呼吸肌进行性无力,重者会因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不能排出分泌物而危及生命。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尤其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70例重症肌无力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对照组7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明显缓解时间(6.55±1.35)d以及总住院天数(17.15±3.65)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肌无力症状,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1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稳定期的睡眠质量。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患者进行近1月的睡眠质量问卷调查、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表(QMG)进行病情评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对MG患者睡眠质量指数、各因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符合重症肌无力诊断标准、知情同意并纳入研究患者共有321例,男156,女165。研究发现,多数重症肌无力患者有睡眠质量问题:性别与睡眠质量、病情评定无相关性(P0.05);重症肌无力患者睡眠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睡眠质量差这一问题。改善MG患者肌无力症状的同时,应注重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生物磁学》2014,(32):I0003-I0003
近日一项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中相同的细胞凋亡抑制蛋白也可以表达在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细胞中。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与科学院神经科主席医学博士Henry Kaminski,与来自罗斯威尔帕克癌症研究所的同事们在Kusner实验室针对这个项目一起进行合作研究。他们发现了生存素,这是一种细胞凋亡的抑制蛋白,生存素在患有重症肌无力的病人体内淋巴细胞的白细胞中表达,但不在正常的个体中表达。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动物模型的案例中。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严重的肌肉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病人非常虚弱,以至于病人必须使用呼吸机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分析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免疫指标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20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及采用比浊法检测IgG、IgA和IgM,进行分类比较其变化。结果: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IgG、IgA较眼肌型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CD3、CD4、CD8、IgG、IgA及IgM)和临床资料(男/女、眼肌型/全身型、检测时病程、检测时年龄)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液免疫低下组中,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缓解率比未用丙种球蛋白组的缓解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免疫指标IgG、IgA、IgM、CD3、CD4、CD8虽然不能作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唯一评价指标,但对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体液免疫低下者用丙球蛋白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乙酰胆碱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神经递质介导的离子通道受体 ,由 5个同源亚基组成。乙酰胆碱受体包括肌肉型和神经型两种。肌肉型乙酰胆碱受体是肌肉神经传导中的重要媒介物质以及自身免疫疾病重症肌无力的主要免疫原 ,神经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突变也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扼要介绍了近年来乙酰胆碱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谭利娟 《蛇志》2004,16(3):53-54
重症肌无力危象(MGC)是重症肌无力(MG)在治疗过程中多种因素诱发肌无力危象,导致呼吸肌无力,不能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可危及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及加强护理是保证治疗和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就我科自1998年至2002年以来收治的78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发生16例MGC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巍 《遗传》2008,30(5):542
问:我在网络上看到称为“渐冻人”的患者,据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也患有此病,症状很严重。我想请问这种病是不是遗传而来的?目前有没有根治的办法? 答:“渐冻人”是指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患者。ALS又称卢迦雷氏病(Lou Gehrig’s disease),一般中年起病,主要表现为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表现为受累部位肌肉萎缩。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爪形手)为首发症状,逐步蔓延到对侧和身体其它部位。  相似文献   

15.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LRP4)在2010年被报道确认为CLS型并指综合征(Cenani-Lenz syndactyly syndrome)的致病基因,相继有文献报道了LRP4的突变会造成17型先天性肌无力症(myasthenic syndrome,congenital 17)和二型硬化性骨病(sclerosteosis 2)。LRP4参与调节经典WNT信号通路和MAPK/JNK信号通路,在神经肌肉接头中与MUSK/AGRIN组成复合物,调节突触后转化。LRP4参与肢端、神经肌肉接头、肾脏、乳腺和牙齿的发育形成,参与骨代谢进程。现将重点介绍LRP4在人类中所引起的3种单基因疾病和从遗传发育角度综述目前关于LRP4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深入研究LRP4在脊椎动物早期发育中的功能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9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及胸外科收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用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表(QMGs)进行病情评分,胸腺组织学类型以WHO分类为主,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共纳入122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包括男性595例,女性626例。Ⅰ型MG患者的起病年龄最轻,其次是Ⅲa;各临床类型MG患者的病程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Ⅳb型MG患者的QMGs评分最高,病情最严重,Ⅰ型最低,病情最轻。合并胸腺增生的MG患者起病年龄最轻,其次是胸腺正常患者,合并胸腺瘤患者的起病年龄最大,显著大于合并胸腺增生者(P0.05);不同胸腺病理状态MG患者的QMG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不同类型胸腺瘤MG患者的起病年龄、QMGs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住院期间QMGs相比,随访患者各组QMGs均较前明显下降,且以胸腺瘤各组QMGs评分下降显著。结论:1眼肌型MG患者起病年龄最轻,临床症状也最轻;2胸腺增生患者起病年龄较胸腺瘤明显早,而胸腺瘤不同病理分型间起病年龄无明显区别;3胸腺手术切除患者病情恢复明显优于未切除胸腺患者,提示手术切除胸腺对于治疗MG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方军  张凤清 《蛇志》2011,23(1):62-63
颅脑损伤并颈椎损伤后综合征是指颅脑损伤并颈椎损伤急性期过后残留多种后遗症。其中有的症状是脑部损伤引起的,也有的症状是同时伴有颈椎损伤引起的,检查无相应的脑器质性损伤,即可诊断为本病。1991年8月~2009年12月,作者以手法为主治疗该病158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挖掘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可能的风险基因。方法:通过人工挖掘在Pub Med数据库收集重症肌无力风险基因,通过Gene数据库获取重症肌无力风险基因编号,用以表示基因或者其相应的蛋白。应用基因功能分析软件DAVID(http://david.abcc.ncifcrf.gov/)对重症肌无力风险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挖掘重症肌无力风险通路,进而对任意两个通路进行关联分析。应用基因功能分析软件DAVID的Gene Ontology,对MG风险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以P0.01来判定注释是否有显著意义。结果:(1)本研究挖掘出97个重症肌无力的风险基因,KEGG基因富集分析共筛选出44条与重症肌无力显著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通路、信号转导相关通路、肿瘤相关通路、抗原的加工提呈通路等等。(2)以上44条风险通路两两通路间均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本研究共挖掘出44条重症肌无力风险通路,8个重症肌无力风险基因,分别为:NF-kB、TNFR、MEK、AP-1、Raf、MEK1/2、MSK1、TAPBP。其中,MEK同时出现在多个风险通路中,考虑其风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重症肌无力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重症肌无力小鼠模型。方法电鳗乙酰胆碱受体(TnAChR)和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合物免疫C57BL/6J小鼠,经二次加强免疫后,检测肌力、腓肠肌肌电图、膈肌终板电镜、血清抗体水平等指标。结果与对照小鼠相比,发病小鼠表现出肌力减弱的症状,肌电图显示小鼠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振幅幅度显著下降,电镜证实神经肌接头处突触后膜变平、皱褶减少、空泡样变性,发病小鼠血清抗体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成功建立了重症肌无力小鼠模型,有助于探讨其发病机理及探索治疗自身免疫病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聋。它可分为遗传性的综合征性耳聋 (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SHI)和非综合征性耳聋 (nonsyndromichearingim pairment,NSHI)。综合征性耳聋指耳聋只是构成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 ,而非综合征耳聋是指以听力损失为单一症状的遗传性疾病。耳聋的病因复杂 ,在发达国家 ,6 0 %的耳聋由遗传缺陷引起[1] 。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群体发病率约为 1 /1 0 0 0 ,其中一半是遗传因素所致。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在耳聋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