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蛇志》2018,(3)
目的分析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9例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组25例,给予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术后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病灶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TD能完整切除食管大面积病变,减少出血量,降低手术时间,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施行ESD治疗。1例发生术后出血,经积极止血补液对症治疗出血停止。其余患者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护理对该手术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护士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ESD组(49例)和对照组(30例)。ESD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整块完整切除率(63.27%)低于对照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对照组(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内均未出现原发病灶转移及复发。结论: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较好,与传统手术相比,ESD手术并发症较少、且安全性较高,更加适宜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或ESE治疗的68例上消化道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病变部位大小、整块切除率、并发症等资料,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中穿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4例患者完整切除瘤体(94.12%),肿瘤平均直径(16.98±8.29)mm。食管病灶病理类型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有15例(22.06%);胃部病灶分布以胃体、胃底和胃窦居多,分别有18例(26.47%)、16例(23.53%)和12例(17.65%),病理类型以间质瘤最多,占36.76%;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6.18%),4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5.88%),经过内镜下止血后好转,8例患术中穿孔(11.76%),均行内镜下尼龙绳联合钛夹行荷包缝合,其中1例患者术中穿孔合并术后迟发性出血;病灶最大直径(≥25 mm,P=0.036)和病灶部位(胃底,P=0.015)是导致ESD或ESE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和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但需注意病灶大小和胃底病变,因其是导致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135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ESD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胃肠激素变化,根据患者ESD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将其进一步分为术后出血组12例和术后未出血组123例,分析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5.89±8.79)min,平均术后进食时间为(3.05±0.98)d,平均住院时间为(6.11±0.95)d,完整切除率为96.30%,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89%,术后穿孔发生率为5.19%,术后感染发生率为9.6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ESD治疗胃间质瘤术后出血与高血压、糖尿病、血小板(PLT)、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有关(P<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而CD8+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PCT>2.73 ng/mL以及CRP>62.19 ng/mL(P<0.05),而保护因素则为PLT>151.38×109/L(P<0.05)。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其会引起胃间质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胃肠激素分泌下降。同时,高血压、糖尿病、PCT>2.73 ng/mL和CRP>62.19 ng/mL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胃肠道息肉的患者136例(248枚),随机分成APC组(68例132枚)和高频电凝切除组(68例116枚).术后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PC组一次性清除率为90.9%,显著高于高频电凝切除组8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频电凝切除组比较,APC组黏膜下气肿的发生率较高,腹痛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与高频电凝切除术相比,APC治疗胃肠道息肉一次性清除率较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除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腺瘤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消化道腺瘤性肿瘤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使用内镜下黏膜剥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窥镜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脂肪瘤、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和增生性息肉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病变最大径、创面长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19.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23.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消化道腺瘤性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除术能够提高切除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在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治疗中行胃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病人在局麻或基础麻醉下行经皮內镜下空肠造口术,术后行胃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峁?28例患者均操作成功,平均操作时间为(19.5±4.6)min,无严重导管相关并发症。术后第2天开始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平均术后(7.3土1.6)天完全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平均(19.4土7.7)天恢复胃动力夹闭胃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35.8士11.8)天,拔管时营养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在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中能够起到有效的胃减压和营养支持,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5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食管8例,胃26例,十二指肠2例,结肠10例,直肠12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后(24例位于固有肌层,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4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12例病变位于黏膜层),均进行ESD治疗。结果:4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完整切除率达83%,病变最大直径0.5~5.7cm(平均2.9cm),手术时间15~130min(平均74.2min),术中无1例出现皮下气肿,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未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无腹膜炎发热(消化道瘘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中发现2例病变部分突出腔外(底)均转外科手术;2例病变已向深部浸润(胃窦),均转外科手术;术中消化道穿孔6例(胃窦胃底和十二指肠),均转外科急症开腹手术。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31例,无1例复发及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疗效可靠、安全,可以一次性完整地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快通道麻醉用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可行性.方法:对99例上消化道异型增生、早癌、良性病变需要行经口粘膜下剥离术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静脉复合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记录检查前、中、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数值,以及患者复苏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99例接受治疗的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在检查前、中、后均无明显变化,生命体征均处于安全范围,安全的完成治疗.结论:快通麻醉下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陆莲英  汤月英 《蛇志》2009,21(4):309-310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连发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内镜下多连发套扎术。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准备、物品准备和术前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的生活指导、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睡眠护理,以及出院健康指导。结果3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套扎术急诊止血成功率100%,术中无并发症发生。近期无复发32例,为88.89%。结论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护士掌握内镜套扎治疗配合和护理的各种技能的熟练程度,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EGC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66),对照组给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Livin、EGF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但两组患者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Livin、EGF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3%(2/66),低于对照组的15.63%(5/32)(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SD治疗EGC的预后效果与腹腔镜微创手术相当,但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血清Livin、EGF水平,加快患者的恢复,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满桂月  李小敏 《蛇志》2010,22(4):393-394
结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项常规的治疗手段。内镜治疗的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成功与否及并发症的发生,其严重并发症主要为出血和穿孔,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食道粘膜下肿瘤患者172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72例。观察组给予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对照组给予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记录与随访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天数与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 %(P<0.05)。观察组术后1 d与术后14 d的血清IL-2、sIL-2R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的1年与2年复发率分别为2.0 %和6.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 %和15.3 %(P<0.05)。结论: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能减少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率,并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肠镜下早期结肠扭转复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早期结肠扭转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舒适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中的高度、低度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较差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早期结肠扭转复位中应用舒适护理使患者感受到舒适及亲人般的温暖,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丰富护理的内涵,顺应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腹腔镜手术(LAP)治疗直径≤5 cm胃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对术后应激反应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0例直径≤5 cm 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行LAP的患者83例纳为A组,将行ESD的患者87例纳为B组。对比两组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应激反应和胃肠激素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住院总费用、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更短(P<0.05)。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均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SD、LAP治疗直径≤5 cm GIST,疗效相当,其中ESD相对而言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可能与减轻应激反应及减轻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技术对康复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将30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术后自控镇痛,对照组给予阿片类或吗啡类止痛,分别对镇痛效果、胃肠道恢复时间、尿潴留发生率、睡眠情绪满意率几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间在镇痛评分(VAS)和睡眠情绪满意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尿潴留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自控镇痛技术能提高老年患者术后镇痛质量和睡眠情绪满意度。何丽娟,汪凤梅,余丽花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5,(3)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超早期脑梗死rt-PA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程序化护理,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治疗痊愈率、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体会。方法:在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入我科治疗的312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中,49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患者经胃镜引导下置营养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术前1天、术后第5天、第7天、出院时分别测定患者体重,术后第1天起逐日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中首次置管成功47例,成功率96%,置管时间10~20min,平均12min,置管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鼻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术后第7天体重下降≤2kg;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d。结论:置入营养管的长度要较胃镜观察长约20cm并妥善固定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对此类患者的营养治疗起重要支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19,(4)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小儿烧伤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烧伤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护理前后患儿家属相关健康知识及护理技巧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4.29%,观察组为4.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家属的相关健康知识及护理技巧评分均明显提升,观察组的评分提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烧伤后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相关健康知识及护理技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