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69-676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饥饿及复投喂对大黄鱼不同组织中两型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肌肉中MSTN-1和MSTN-2在饥饿035d期间, 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 分别在21d和28d达到最高, 复投喂时期逐渐下降; 脑中两型MSTN表达变化不同, 但都在饥饿35d表达量最低, 复投喂时期表达显著上升, 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脾脏中MSTN-1在饥饿28d表达量最高, MSTN-2在饥饿21d表达量最高, 复投喂时期表达都逐渐降低; 肾脏中两型MSTN表达变化相似, 都在饥饿21d降到最低, 然后升高; 肠中1型和2型分别在饥饿14d和7d表达量最低, 在28d表达量都达到最高; 肝脏中两型MSTN都是在饥饿21d表达量最低, 之后显著升高, 复投喂时期表达上升。结果提示两型MSTN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ifabp)在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脂肪代谢中的作用, 从金钱鱼肝脏转录组中得到ifabp的unigene片段, 设计特异引物克隆了金钱鱼2种亚型ifabp基因(ssifabp2a和ssifabp2b), 并分析了这2种基因在雌、雄鱼中的组织分布以及饥饿及复投喂后肝脏和肠道中的表达变化。聚类结果表明, ssifabp2a与其他硬骨鱼类Ifabp2a、Ifabp或IfabpX1聚为一类, ssifabp2b则与其他鱼类的Ifabp2b或Ifabp-like聚为一类。同源性比较发现, ssifabp2a与其他硬骨鱼类Ifabp2a、Ifabp或IfabpX1的同源性为78.8%—87.9%; ssifabp2b与其他硬骨鱼类Ifabp2b或Ifabp-like的同源性为79.5%—87.9%; ssifabp2a与ssifabp2b的同源性为73.5%。RT-PCR发现: 在雄鱼中, ssifabp2a在小肠中表达最强, 在肾和肝脏等表达较弱; ssifabp2b也在小肠中表达最强, 在肝脏、胃和下丘脑等较弱。在雌鱼中, ssifabp2a在胃中表达最强, 在肾、肝脏和下丘脑组织表达较弱, 在其他组织中有微弱表达, 脑垂体中没有检测到表达。与ssifabp2a表达情况不同, ssifabp2b在下丘脑、卵巢、心脏、肠中表达较强, 其他组织中有微弱表达, 鳃中没有检测到表达。饥饿及复投喂结果表明: 在肠中, 饥饿2d后, ssifabp2a表达量显著降低, ssifabp2b无显著性变化; 饥饿7d后, ssifabp2a表达量显著下降, 但ssifabp2b无显著性变化; 在复投喂后, 与7d饥饿相比较, ssifabp2a和ssifabp2b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在肝脏中, 饥饿2d后, ssifabp2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 而ssifabp2b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饥饿7d后, ssifabp2a和ssifabp2b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在复投喂后, ssifabp2a和ssifabp2b表达均显著下降, 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 饥饿及复投喂对金钱鱼肝脏和肠道中的ssifabp2a和ssifabp2b的表达具有显著影响, 表明两者都参与了金钱鱼的脂肪代谢调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摄食促进基因和摄食抑制基因对鱼类生长调控和饥饿再摄食过程的影响,研究克隆了鳙神经肽Y(HynNPY)基因和前阿黑皮素原(HynPOMC)基因cDNA序列,采用qRT-PCR技术分析它们在生长显著差异鳙个体下丘脑、肠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设置对照组(连续投喂4周)、饥饿组、饥饿再摄食组,分析NPY和POMC在不同处理组鳙的下丘脑、肠中的基因表达变化。鳙NPY和POMC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839和799 bp,开放阅读框有291和657 bp,分别编码96和218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鳙NPY和POCM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鳙NPY在下丘脑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和脑; POMC在肠道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下丘脑和肝脏。在相同环境下生长差异鳙个体的下丘脑和肠中, NPY在极大个体的表达量高于极小组个体, POMC在极小个体中的表达量高于极大个体。饥饿导致NPY在下丘脑表达上升,在肠表达量显著上升,恢复摄食后, NPY在下丘脑和肠中表达量下降; POMC在饥饿组下丘脑和肠中都表现为表达量呈显著上升,复投喂后POMC表达量逐步下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肠组织学观察显示,极大个体的肠腔直径...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Isthmin-1(Ism-1)在草鱼糖和脂类代谢中的作用,研究采用RT-PCR技术克隆草鱼Ism-1的开放阅读框(ORF),生物信息学分析Ism-1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RT-qPCR技术检测Ism-1在草鱼各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并在细胞和活体水平上分析不同营养条件下Ism-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成功克隆草鱼Ism-1的ORF区。序列分析表明,草鱼Ism-1基因开放读码框为1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量为50.96 kD。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草鱼Ism-1与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的进化关系最近(氨基酸相似度为96.51%)。Ism-1在草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红肌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脑和白肌等组织。饥饿再投喂实验结果表明,饥饿14d后肝胰脏中Ism-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恢复投喂后表达量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肌中Ism-1的表达量在饥饿和再投喂后均显著增加(P<0.05)。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显著下调草鱼肝胰脏中Ism-1的mR...  相似文献   

5.
以初始体重为(13.640.18)g的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R.) 幼鱼为实验对象, 采用32双因子实验, 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40%、45%、50%)和投喂频率(2次/d、1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其生长、体组成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养殖实验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 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 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转化率(FCR)均影响显著(P0.05)。在40%和45%蛋白质组, 1次/d投喂的大黄鱼幼鱼的WGR和SGR均显著低于2次/d投喂组, 而FCR则相反。在2次/d投喂时, 45%蛋白质组的大黄鱼幼鱼SGR显著高于40%蛋白质组, 但与50%蛋白质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1次/d投喂时, 50%蛋白质组的大黄鱼幼鱼SGR显著高于40%和45%蛋白质组。在两种投喂频率下,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 鱼体水分含量均有升高趋势, 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分别对大黄鱼幼鱼的肝脏指数(HSI)、内脏指数(VSI)和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均影响不显著(P0.05)。投喂频率对肝脏的ALT和AST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同一投喂频率下, 肝脏ALT和AST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和FCR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而对血清和肝脏中的ALT和AST、HSI、VSI、肥满度(CF)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Chen WB  Wang X  Zhou YL  Dong HY  Lin HR  Li WS 《动物学研究》2011,32(3):285-292
该文采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的方法,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下丘脑总RNA中获得了尼罗罗非鱼Orexin前体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该cDNA全长648bp,其中开放阅读框的长423bp,编码Orexin前体蛋白为140个氨基酸,包括3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43个氨基酸的Orexin-A、28个氨基酸的Orexin-B和末尾32个氨基酸组成的功能不详的多肽。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尼罗罗非鱼Orexin前体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以及在摄食前后、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的表达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脑部和外周等18个组织中都检测到了Orexin前体基因的表达,其中在下丘脑中表达量最高;在摄食前后,尼罗罗非鱼Orexin前体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在摄食状态中;饥饿2、4、6和8d后,Orexin前体基因在下丘脑中的表达量与正常投喂组相比均显著升高,饥饿4d再投喂后,表达量又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些结果表明,Orexin在尼罗罗非鱼摄食中可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饲料中添加0、30和50 mg Cu/kg饲料的蛋氨酸铜,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7、14和21d,检测对虾体组织铜蓄积、免疫相关基因(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和免疫抗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铜含量随着饲料蛋氨酸铜添加量增加及投喂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对虾肌肉的铜含量显著低于肝胰腺的铜含量。饲料中铜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血淋巴及肝胰腺中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对虾组织SOD活性因饲料中铜水平和投喂时间变化显著,添加30 mgCu/kg组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腺中SOD活性在第21天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饲料中铜水平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鳃组织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P0.05)。第7天时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铜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第14和第21天时,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在摄食添加30 mg Cu/kg组最高。人工急性感染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实验表明,第7天时,摄食添加50 mg Cu/kg组凡纳滨对虾全致死时间和半致死时间长于未添加铜组和添加30 mgCu/kg组,但在第14天,摄食添加30 mg Cu/kg组的全致死时间和半致死时间最长。研究表明饲料铜添加水平不但影响组织中铜的蓄积,还影响凡纳滨对虾SOD活性和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从而影响机体的抗弧菌能力。  相似文献   

8.
热激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是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蛋白家族,可作为分子伴侣,并抑制细胞凋亡,提高生物体的耐热性.克隆了大黄鱼HSP67B2基因,并分析了温度和病菌对其表达的影响.获得的大黄鱼HSP67B2序列全长2325 bp,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其中开放阅读框为525 bp,编码174个氨基酸.随着温度的改变,大黄鱼不同组织HSP67B2基因的表达呈现出不同的变化.24℃时HSP67B2在肌肉和肝组织中表达量最高,29℃时在肠和眼表达量最高.用恶臭假单胞菌感染大黄鱼,48 h时HSP67B2在肠和脾中表达量明显升高;而感染7 d后,肝、肠和脑中表达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Shen WY  Ren G  Zhu YR 《动物学研究》2012,33(3):298-303
该实验分析饥饿和恢复投喂对异育银鲫血液IGF-1和IGFBP-1水平和肝脏IGF-1、白肌IGF-1R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期(14d)血液中IGF-1和IGFBP-1水平逐渐下降,在饥饿第14天均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第1天IGF-1迅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IGFBP-1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后逐渐升高,直至于恢复投喂第14天后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期肝脏IGF-1mRNA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投喂初期(第1、3天),IGF-1mRNA表达量仍继续下降(P<0.05),对营养条件的变化反应滞后,至第7天,表达水平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白肌IGF-1RmRNA表达水平在饥饿第3天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继续饥饿其水平出现补偿性升高;恢复投喂后第14天IGF-1R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该结果揭示恢复投喂期高水平的IGFBP-1含量和IGF-1RmRNA表达量可能通过提高IGF-1的促生长作用参与异育银鲫的补偿生长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将初始重一致的大鳞副泥鳅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饲养于12个水箱中, 每箱20尾。采用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6d(S2F6)、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8d(S2F8)和持续投喂(对照组)4种投喂模式, 投喂30d, 并于第0、第15和第30天收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1)不同处理对末体长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 S2F8处理组末体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3)随饥饿再投喂处理时间增长, S2F6和S2F8组肝脏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 在第15天, S2F8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肝脏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30天, S2F6和S2F8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中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肠道消化酶研究发现, 投喂时间对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在第30天时, S2F6和S2F8组肠道脂肪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可激发大鳞副泥鳅补偿生长, 引起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增加, 肠道消化酶活性降低。其中S2F8组补偿生长最显著, 且肠道消化酶活性变化程度较小。因此, 为保证饲养效果, 推荐使用S2F8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19.8—22.2℃条件下,采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方法,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长蛸[Octopus minor,初始体重(94.29±9.35) g,初始胴背长(53.25±5.25) mm]的存活、生长以及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实验分为4个组包括对照组(持续投喂)、S1F5组(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2F4组(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和S3F3组(周期性饥饿3d再投喂3d),持续24d。实验结果如下: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增重率、肝体比、体重变化量以及终末体重四个指标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S1F5组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3F3组的值除肝体比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长蛸的成活率随饥饿时间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各实验组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摄食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上升趋势,且三个实验组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长蛸肌肉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S1F5组的值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高;在氨基酸含量上,各实验组的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氨基酸总量(...  相似文献   

12.
设一直投喂(SR00)、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2d(SR22)、饥饿7d再投喂2d(SR72)和饥饿7d再投喂7d(SR77)4种投喂方式,将投喂方式量化为饥饿压力(SS)和循环率(CF)因子,并结合8周实验的干物质摄食量(FI)、鱼体重(BW)、温度(TE)、盐度(SA)、pH(PH)和生长时间(GT)因子,分别对花鲈增重(WG)、特定生长率(SGR)和干物质饲料转换率(FCR)构建神经网络并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WG、SGR和FCR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饥饿处理组的WG和SGR均不能达到一直投喂组水平,除SR72处理组FCR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外(P〈0.05),SR22和SR77组与SR00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神经网络对SGR和WG具有极佳的预测效果,但对FCR无效.8个分析因子中,FI、SS、CF和GT对WG、SGR有显著贡献,且WG的大小主要取决于FI,而SGR主要取决于SS.随机化测试显示,实验处理因子(包括相关的FI因子)对WG和SGR的贡献率分别为64.9%和79.7%.  相似文献   

13.
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52)℃条件下, 对初始体重为(23.652.82) g的瓦氏黄颡鱼进行30d饥饿处理, 于饥饿第0、第7、第15和第30天取样, 分析了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饥饿胁迫显著降低了瓦氏黄颡鱼肥满度、脂体比及肝体指数(p0.05). 肌肉脂肪含量也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 肝脏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 而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及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p0.05). 此外, 肌肉中的n-6和n-3及肝脏中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 而肝脏中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p0.05), 表明瓦氏黄颡鱼饥饿期间主要消耗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 保留多不饱和脂肪酸. 饥饿胁迫15-30d, 瓦氏黄颡鱼肝脏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及肉碱酰基转运酶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0d)(p0.05), 而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脂肪酸合成酶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明饥饿胁迫可能会促进肝脏脂肪分解供能, 降低脂肪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4.
饲喂蚕豆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喂蚕豆100d左右, 草鱼肌肉的弹性和咀嚼性增强, 肌肉品质显著改善, 此种模式养殖的草鱼俗称脆肉鲩。实验比较了投喂蚕豆与商用配合饲料的草鱼, 在养殖过程中(30d、60d、100d)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异同, 以了解脆肉鲩肌肉品质改变过程中鱼体的生物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蚕豆显著影响了草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但对肝胰脏T-AOC、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血清SOD活力无显著影响。实验30d和60d时, 投喂蚕豆的草鱼机体抗氧化能力强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 但实验100d时两种养殖模式的草鱼机体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投喂蚕豆对草鱼免疫机能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100d时, 投喂蚕豆的草鱼血液红细胞数量(RBC)及白细胞数量(WBC)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投喂蚕豆的草鱼血清TP、ALB、GLB含量在实验30d时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 在实验60d时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无显著差异, 在实验100d时又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投喂蚕豆显著影响了草鱼脾指数及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实验末期, 在投喂蚕豆的草鱼脾脏中IL-1、MHC Ⅱ、IFN-1、TN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以上结果表明, 投喂蚕豆初期鱼体抗氧化能力增强, 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 鱼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至与投喂配合饲料相当的水平; 投喂蚕豆使草鱼产生了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蛋白质家族之一,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在多种生理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该实验克隆了大黄鱼HSP90基因,并分析了温度和病原菌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克隆到的大黄鱼HSP90序列长3 930 nt,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其中编码区2 178 nt,编码72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黄鱼HSP90基因序列和其它鱼类的同源性在90%以上。在不同水温下,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不同,心、肠和脑等组织在29 oC时表达量最高,而肌肉、脾和肝等组织在24 oC时表达量最高。用病原菌感染大黄鱼,感染48 h后,鳃、心、脾、肠、肾和脑组织HSP90的表达量明显上升;发病时(感染7天后),受检的9种组织中HSP90的表达量都比未感染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秦艳杰  孙博林  李霞  王雪  金迪 《生态学报》2012,32(6):1755-1761
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主要卵黄蛋白(Major yolk protein,MYP)基因在不同饥饿时期中间球海胆的体腔细胞、性腺、肠、胃中的转录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状态下,MYP基因在体腔细胞、性腺、肠、胃等不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差异明显,肠中的表达量最高,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均较低。随饥饿时间的延长,MYP基因在体腔细胞中的表达量先迅速下降,而后稳定在较低水平,实验结束时下降至对照组的1.58%;在性腺中的表达量持续上升,实验结束时上升至对照组的679.75%;在肠中的表达量持续下降,实验结束时下降至对照组的33.33%;在胃中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上升至对照组的106.52倍。综合来看,饥饿状况下,中间球海胆肠中的MYP表达量持续下降,但仍是MYP的主要合成部位;性腺中MYP表达量持续上升,致使其MYP表达比重上升;胃、体腔细胞中表达量在饥饿过程中虽有变化,但总表达量很少,对MYP的整体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低温下饥饿胁迫对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低温(13℃)下饥饿胁迫对9月龄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400尾大黄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不投喂饲料;另一组为对照组,定时投喂饲料。实验开始30 d后,测定大黄鱼11种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黄鱼血清的尿酸(UA)、尿素(UREA)、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甘油三酯(TG)、钙离子(Ca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GLU)、总蛋白(TP)、镁离子(Mg2+)含量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血清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和脂类物质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血糖和总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亚麻籽油(LO)和豆油(SO)完全替代鱼油(FO)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及Δ6Fad (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用豆油和亚麻籽油替代鱼油制备了3种等氮等脂的精制饲料, 在海水浮动网箱中进行了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1)鱼油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亚麻籽油组和豆油组(P<0.05), 但对成活率, 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 (2)亚麻籽油和豆油完全替代鱼油显著改变了鱼体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 降低了肝脏和肌肉LC-PUFA (Long chain-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的相对含量(P<0.05), 在亚麻籽油组(LO)和豆油组(SO)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 在各处理组中, 肌肉的n-3LC-PUFA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肝脏(P<0.05); (3)亚麻籽油和豆油显著上调了肌肉和肝脏中Δ6Fad基因的表达量(P<0.05), 其表达量在肝脏中分别升高了7.6和6.5倍, 在肌肉中分别上升了2.2和2.8倍。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亚麻籽油和豆油完全替代鱼油对大黄鱼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亚麻籽油和豆油替代鱼油降低了肝脏和肌肉中LC-PUFA的含量, 提高了Δ6Fad基因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Toll和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根据芽孢杆菌的使用量设置测试1组(LDG,用菌量2.0×103 CFU/mL),测试2组(HDG,用菌量1.0 × 104 CFU/mL)及未使用芽孢杆菌的对照组(CG),每7d施菌1次,实验持续24 d.每6d取样对虾肌肉和肝胰腺检测Toll基因和HSP70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对虾肝胰腺Toll基因mRNA表达量在LDG组和HDG组分别较CG组提高了410.05%和78.31%,但在肌肉中CG组的表达量则分别较LDG组和HDG组提高了31.81%和8.43%.可见,芽孢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Toll基因mRNA在对虾肝胰腺的表达,但对其在肌肉中的表达则呈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肝胰腺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HDG组显著高于CG组和LDG组(P<0.05),CG组和LDG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肉中LDG组和HDG组的HSP70基因mRNA表达分别较CG组提高了26.07%和26.46%,但实验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水体中施用芽孢杆菌104 CFU/mL和2.0×103 CFU/mL可分别提高对虾肝胰腺和肌肉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基因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饥饿0、7 d肌肉和肝的昼夜表达规律,实验分别在尼罗罗非鱼饥饿0,7 d 06:00、09:00、12:00、15:00、18:00、21:00和24:00、第2天03:00、06:00,分别对应区时(Zone time, ZT) ZT0、ZT3、ZT6、ZT9、ZT12、ZT15、ZT18、ZT21、ZT24采样,采样在一昼夜内完成。每组随机取3尾鱼进行解剖,取其肌肉和肝样品分析。结果表明:CAT1基因在正常投喂的尼罗罗非鱼肌肉表达具有显著性时间差异(p0.05),呈现昼低夜高的节律性振荡(p0.3),达到峰值的时间为ZT 0.72。饥饿7 d后,虽然在各时间点上CAT1基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无昼夜节律性(p0.3);CAT1基因表达为在光周期先升后降,在暗周期先降后升,峰值相位在光照阶段,为ZT 7.44。在尼罗罗非鱼肝中,CAT1基因在正常投喂时表达具有显著性时间差异(p.05),呈现节律性振荡(p0.3),CAT1基因表达为在光周期先降后升,在暗周期则先升后降,峰值相位在黑暗阶段,达到峰值的时间为ZT 16.56。饥饿7 d后,在各时间点上CAT1基因表达无显著性时间差异(p0.05),且表达无昼夜节律性(p0.3);CAT1基因表达为在光周期先降后升,在暗周期则先升后降,峰值相位在黑暗阶段,为ZT 21.60。以上结果说明CAT1基因在尼罗罗非鱼肌肉和肝表达的昼夜节律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