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入侵宿主细胞并带来危害,包含3个关键性环节,即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袭、细胞内增殖和运动、细胞间传播。每个环节的实现均需要不同毒力因子的调控,不同血清型Lm毒力的强弱取决于其毒力因子的活性,prfA基因作为Lm毒力的调控基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使用单增李斯特菌野生株EGDe及其prfA基因缺失株EGDe-ΔprfA,以人结肠癌腺细胞Caco-2和人肝癌上皮细胞HepG2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侵袭实验和诱导凋亡能力探究prfA基因缺失对EGDe毒力的影响。溶血实验结果表明prfA基因的缺失并不会明显改变EGDe的溶血能力;侵袭实验表明突变株与EGDe野生株相比对Caco-2细胞和HepG2细胞侵袭能力分别下降了40%和30%;EGDe-ΔprfA处理组与EGDe处理组相比较,Caco-2细胞和HepG2细胞平均凋亡比例分别下降了35.8%和43.7%,说明prfA基因敲除后会降低细胞凋亡。本研究初步证实了prfA基因对EGDe毒力的调控作用,prfA基因缺失降低EGDe侵袭过程中的细胞凋亡,这对于了解EGDe的致病机理及进行相关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鼠伤寒菌可因突变成为无毒株而不改变其免疫原性。口服时鼠伤寒沙门氏菌即可籍粘附到达深层组织,侵入肠相关淋巴组织(GLAT或Peyeris斑)并增殖。现在已知无毒突变株的这种突变不影响其宿入GLAT的能力。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抗原释放于GLAT可激发全身粘膜兔疫应答。因此,可用无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株表达来自其它病原菌的侵袭增殖和毒力抗原。口服后,对沙门氏菌以及提供侵袭增殖和毒力抗原基因的病原菌,可引起分泌、体液及细胞免疫。 本文目的是建立具有无毒性的沙门氏菌突变株,可在GALT侵袭增殖并达到与野生株相同水平,但达到肠系膜淋巴结及脾脏并活存的能力降得很低。而且,其缺失突变不被任何营养或动物宿主所能提供的任何物质修复。我们于研究中发现在腺苷酸环化酶基  相似文献   

3.
作者于1959年曾探討过微量元素的鈷、鋅、銅单独加喂对安哥拉幼兔生长的影响;曾証明:在定量飼喂上述三种元素的条件下,无論对兔体体重增长、絨毛生长速度,都有較为显著的影响,且以鈷、鋅二种元素的效果較好。同时,江永成等也进行了鈷、錳、硼三元素对安哥拉幼兔生长的影响,其結果表明:在定量飼喂三元素的条件下,兔的体重和絨毛产量也有較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毒力因子经Ⅲ型分泌系统转运入宿主细胞是肠道致病菌致病必需的。毒力因子分泌前,分子伴侣与毒力因子在胞质中特异性结合。侵袭质粒基因C(IpgC)是一个伴侣分子,能结合志贺菌的侵袭质粒抗原B(IpaB)和C(IpgC)。该研究报道了IpgC的晶体结构以及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口服软粪液和小肠液的寒地獭兔肠道内拟杆菌、梭菌属、韦荣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揭示软粪液和小肠液对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 90只仔兔分为I、II和III组,分别口服1mL的软粪液、小肠液和纯净水。无菌刮取32和46日龄仔兔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肠壁内容物,提取内容物细菌基因组DNA。根据拟杆菌、梭菌属、韦荣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16SrDNA V3可变区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不同细菌。结果口服软粪液(I组)的32和46日龄仔兔其空肠中的拟杆菌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5.77E-93.58E-10、1.10E-93.39E-10)(t值为8.20、2.16,P0.05),回肠中的梭菌属和韦荣球菌的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5.27E-63.58E-7、7.41E-61.43E-6、1.57E-51.33E-6、7.99E-61.80E-6)(t值为3.07、4.24、5.87、6.28,P0.01)。口服小肠液(II组)的32日龄仔兔其十二指肠和回肠中的梭菌属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71E-74.87E-8、6.88E-63.58E-7)(t值为3.42、2.95,P0.01);46日龄仔兔其回肠中的韦荣球菌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4.13E-61.80E-6)(t值为2.03,P0.05)。结论软粪液和小肠液对拟杆菌、梭菌属、韦荣球菌的定植有促进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鲁勇军  胡善明 《动物学报》1995,41(4):387-392
根据同轴传输线反射原理,建立起计算机控制的生物组织介电测量系统;在60—3000MHz频率范围对50例兔器官组织进行了有效的在体和离体介电测量。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兔器官组织之间介电参数的最大差异可达30·4%;在体和离休测量得出的介电常数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但电导率有频率依赖性的显著差异,因此将人体的离体介电参数延用到实际活体场合时,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PC-Ⅲ系列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我国主要经济海产品中国对虾(Pen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Sephadex G-50、RP-HPLC等技术分离纯化到PC-Ⅲ系列中国对虾天然抗菌肽。经初步鉴定,该系列抗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都表现出程度不一的抑菌活性,且不同程度地影响小白鼠离体回肠肌收缩,但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用MALDI-TOF质谱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到分子量分别为1071Da和1311Da的两种抗菌肽。这些抗菌肽对对虾抵御微生物的侵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强弱毒力不同的核盘菌Ep-1PNA5和Ep-1PN的主要致病因子草酸和果胶酶的产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强毒力的Ep-1PNA5和弱毒力Ep-1PN都可产生草酸,并且在发病油菜活体组织上,弱毒力Ep-1PN的病组织中的草酸含量高于Ep-1PNA5病组织;两个菌株在发病油菜活体组织上的果胶酶产量没有差异,但在诱导培养基中Ep-1PN菌株比Ep-1PNA5的果胶酶产量高。这一结果表明弱毒力Ep-1PN菌株毒力的衰退并不是因为其所携带的dsRNA因子抑制了草酸和果胶酶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是我国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原,对其侵袭机制和毒力因子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毒力因子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马立名 《生态学报》1987,7(2):154-160
本文研究了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寄主的侵袭活动,包括活寄主与死寄主被侵袭情况比较,寄主体表蚤数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以及与蚤同寄主接触时间的关系。还研究了达乌尔黄鼠和达乌尔鼠兔寄生蚤在一日不同时间里的数量变化。并观察了斧形盖蚤叮人情况。  相似文献   

11.
石洁  王长军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0090-0098
病原菌对宿主致病是病原菌与宿主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可造成宿主在细胞、组织及器官不同水平的损伤。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及毒力,一方面在于病原菌,另一方面在于宿主因素以及宿主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病原菌-宿主在细胞水平的相互作用是病原菌感染致病的重要环节。结合本课题组对猪链球菌的研究,从黏附与定殖、侵袭、逃避与扩散等方面概述病原菌逃避宿主细胞防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生物电磁学参数中的电导率与组织的功能性信息直接相关,精准重建生物组织电导率在医学成像技术和医学诊断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改进定量微波热声层析成像(microwave-induced thermoacoustic tomography,MTAT)算法,使组织电导率的重建精度提高。方法 本文在利用有限元离散法求解热声波动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则化牛顿迭代法(regularized Newton iteration method,RNIM)定量重建组织电导率的改进方法。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和含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仿体实验,验证了算法改进的有效性。组织仿体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在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对比度情况下,相比于定量微波热声层析成像采用拟合(fitting)的方法,采用正则化牛顿法定量重建的仿体电导率相对误差明显降低,重建目标精度提高。在仿体实验中采用RNIM方法重建相同浓度的单目标在不同位置的电导率变化幅度更小,以及重建多目标电导率的相对比值与实际更接近,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稳定性。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算法能更加准确地定量重建组织仿体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13.
微量元素(钴)对动物生长的影响,以前有人曾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和(1949,1952)、(1947)、(1952)和林光华(1960)等。获得了不少的有益资料。在作者以前(1960)的工作中,曾发现兔体的生长存在一个节奏周期,兔体在成年以后,其生长呈波浪形起伏曲线,微量元素的加喂只  相似文献   

14.
产毒性大肠杆菌毒素在豚鼠肠道定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豚鼠小肠组织中ETEC肠毒素的定位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发病豚鼠从空肠到回肠明显充血,肿胀,但盲肠,结肠和直肠外观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光镜下见到发病动物肠组织病变主要出现在空肠和回肠,以回肠最为严重。主要病理改变为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充血,病变部位可以出现在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取回肠组织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TEC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可见回肠粘膜表层,粘膜肌层,肌层及浆膜层均呈LT和ST阳性反应,分布弥漫,空白对照和正常豚鼠回肠组织均呈阴性结果。本研究表明,ETEC主要作用于空肠和回肠,尤其是回肠;回肠组织各层都有病变,且与肠毒素的分布一致,证明毒素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肠粘膜细胞。  相似文献   

15.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重要的双相型真菌,其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侵袭性皮肤感染.研究该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对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性及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申克孢子丝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噬菌体介导的毒力基因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分子细菌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焦点集中在病原菌的毒力因子上,包括细菌的毒素、粘附素、侵袭素、毒力岛等,目的为预防细菌性疾病寻求可靠的诊断方法和防疫措施,并从基因水平提示致病的本质。从多研究表明细菌的毒力因子与噬菌体的转换有关。噬菌体作为一个附属的遗传因素,在基因传播、细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面起了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7.
突变型Braf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为了研究Braf对NHE1活性的调控及对胶质瘤侵袭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人神经胶质瘤母细胞系U251细胞,采用Matrigel-transwell方法区分侵袭能力不同的胶质瘤母细胞,通过BCECF荧光探针检测其胞内pH值,分析侵袭性不同的胶质瘤母细胞中NHE1活性的差异;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侵袭性不同的胶质瘤母细胞中Braf的表达水平。利用BCECF荧光探针实验和Matrigel-transwell方法检测Braf mRNA表达水平对细胞内NHE1活性及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胶质母细胞的侵袭性受Braf表达水平的正向调控。Braf可能通过正向调控NHE1的活性,创造有利于胶质母细胞侵袭的微环境,促进细胞侵袭。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导致猪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症和兔出血性败血症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多种动物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的】重庆某兔场送检一批病死兔,为研究其病原和治疗方法,对病原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从2022年重庆某兔场送检兔病料中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鉴定、荚膜血清型分型、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同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毒力、耐药基因注释和遗传进化等分子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该菌为兔源A:ST74多杀性巴氏杆菌,命名为LXSS001,基因组序列上传到NCBI数据库(登录号为CP119523.1),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四环素、杆菌肽、复方新诺明和磺胺异恶唑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和丁胺卡那等药物敏感。全基因组长度为2 480 671 bp,并注释到了58个毒力基因和9类药物的靶向抗药基因。通过联合建树表明其与3480株一致性最高。【结论】本研究完成了一株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并揭示了其与国内外其他分离株的进化关系,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clpE基因缺失对肺炎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方法】 用长臂同源多聚酶链式反应(LFH-PCR)方法失活clpE基因,用PCR、测序鉴定缺失菌株,通过动物实验观察clpE基因缺失株毒力改变情况, 同时用细胞实验比较clpE基因缺失株和野生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和侵袭能力,最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自溶素(major autolysin A,lytA)、表面黏附素A(pneumococcal surface adhesion A,psaA)、溶血素(pneumolysin,ply)、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neumococcal surface protein A, psp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nA)的表达。 【结果】小鼠毒力实验表明野生菌株半数致死时间54h,而缺失株半数致死时间为21d,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 .0l);缺失菌在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低于野生菌株(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clpE缺失株的五个毒力因子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野生菌,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ClpE通过调控肺炎链球菌多种毒力因子表达,而影响其毒力。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塔里木兔(Lepus yarcandensis)和家兔(Oryctolagus curiculus)消化能力的差异,探索塔里木兔对野外生存环境食物的适应机制,测定了塔里木兔和家兔胰腺及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包括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纤维素酶(3,5-二硝基水杨酸法)、脂肪酶(比浊法)及胰蛋白酶(紫外线吸收法)。用SPSS 1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one-way AVNOVA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分析了塔里木兔和家兔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塔里木兔肠道的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家兔。其中,塔里木兔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家兔(P0.01)。淀粉酶活性在塔里木兔和家兔空肠最高。2)塔里木兔肠道的纤维素酶活性高于家兔。其中,塔里木兔盲肠的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家兔(P0.01),其回肠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家兔(P0.05)。纤维素酶活性在塔里木兔和家兔盲肠最高。3)家兔胰腺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塔里木兔。其中,家兔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塔里木兔(P0.05)。与消化道相比,脂肪酶活性在家兔和塔里木兔胰腺最高,肠道中空肠的脂肪酶活性最高。4)家兔胰腺和肠道的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塔里木兔。其中,家兔空肠和十二指肠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塔里木兔(P0.05)。胰蛋白酶活性在家兔和塔里木兔空肠最高。可见,与家兔相比,塔里木兔对淀粉类、纤维类物质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对脂肪类的消化能力较弱。其中,淀粉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升高,脂肪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降低。这可能是塔里木兔适应贫瘠、匮乏的食物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