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真菌感染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是普遍的全球性问题。本研究通过在黑曲霉的孢子悬浮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收集黑曲霉菌丝体,评估黑曲霉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考察不同银杏内酯B和C对黑曲霉的抗真菌效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发现经银杏内酯B处理后的黑曲霉线粒体表现出明显的空泡化,基质结构被破坏;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下降,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丙二醛和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银杏内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损坏线粒体膜的完整性,破坏线粒体结构,进一步损害线粒体功能;银杏内酯B的抗黑曲霉效果要显著高于银杏内酯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紫檀茋(Pterostilbene,PTE)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活性。方法通过分析白念珠菌凋亡细胞、坏死细胞和活细胞比例,检测Caspase酶活性、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评价PTE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活性。结果≥4μg/mL PTE处理后白念珠菌凋亡比例明显增加,Caspase酶活性显著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结论 PTE具有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活性,该作用可能与活性氧积累和线粒体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3.
环吡酮胺已被确认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对于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应用MTT法确定了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Eca109的IC_(50)和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Seahorse生物能量分析仪检测食管鳞癌细胞耗氧率;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内活性氧、线粒体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亚基、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该研究显示,环吡酮胺能够破坏线粒体功能、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内和线粒体活性氧的累积、诱导细胞凋亡、同时阻滞细胞周期在G1期,进而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该研究结果提示,环吡酮胺具有一定的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食管鳞癌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从细胞形态学和生理学水平上研究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02过滤液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机理。结果表明,处理菌丝表面形态受到严重破坏,发生强烈变形;菌丝细胞核、线粒体和细胞壁等亚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细胞内出现大量无膜透明内含物,并产生较大液泡。此外,处理菌丝DNA、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荧光强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说明B-02菌株对病原真菌菌丝细胞DNA的合成、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以及稳态的维持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机体生长、发育异常、认知发生障碍以及多种器官病变密切相关。线粒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检测对于了解线粒体的稳态以及功能状态有着重要意义,线粒体的功能状态与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膜通道、线粒体Ca2+浓度、ATP生成、呼吸链复合体活性、活性氧生成以及DNA突变密切相关。本文就线粒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梓醇对鱼藤酮所致小鼠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鱼藤酮21d;治疗组先注射鱼藤酮21d,后用梓醇治疗10d.测定小鼠中脑、纹状体和皮层中线粒体复合酶Ⅰ、谷胱甘肽(GS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膜电位、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梓醇能够提高小鼠复合酶Ⅰ活性,增加GSH的含量,减少膜电位的丢失和活性氧的生成,抑制LDH的释放.结论:梓醇对鱼藤酮损伤小鼠脑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Bacillus cereus B-02对Botrytis cinerea 拮抗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婧  马汇泉  刘东武  董瑾  杨晓 《菌物学报》2008,27(6):930-939
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从细胞形态学和生理学水平上研究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02过滤液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拈抗机理.结果表明,处理菌丝表面形态受到严重破坏,发牛强烈变形;荫丝细胞核、线粒体和细胞壁等哑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细胞内出现大量无膜透明内含物,并产生较人液泡.此外,处理菌丝DNA、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荧光强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说明B-02菌株对病原真菌菌丝细胞DNA的合成、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究H_2O_2胁迫下,黑曲霉的氧化应激响应,为控制黑曲霉生长和赭曲霉毒素A(OTA)合成提供依据。测定黑曲霉菌体生长、OTA合成、胞内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以及抗氧化酶活性。H_2O_2能够抑制黑曲霉生长,且抑制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性;能促进其合成OTA,尤其是生长第4天时最为明显;能提升胞内ROS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引起胞内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增高,其中在生长第5天CAT酶活提高显著,生长第6天GPX酶活提高显著;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影响。菌体通过提升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及毒素的合成来平衡胞内过多的活性氧,从而在氧胁迫下维持菌体生长及代谢。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低温胁迫下外源硫化氢(H2S)对甜樱桃花的柱头和子房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甜樱桃品种‘早大果’花枝为试材,在-2 ℃低温下喷施0.05 mmol·L-1硫氢化钠(NaHS,H2S供体)和15 μmmol·L-1 次牛磺酸(HT、H2S清除剂),测定柱头和子房线粒体中活性氧、抗氧化酶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膜流动性、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yt c/a)比值变化。结果表明: 低温胁迫导致线粒体内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线粒体MPTP明显增大,膜流动性降低,膜电位和线粒体Cyt c/a吸光度比值、膜H+-ATPase活性显著下降,线粒体结构受到损伤。低温胁迫下,外施0.05 mmol·L-1 NaHS可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柱头和子房线粒体H2O2和MDA含量,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小线粒体MPTP开放程度,增强线粒体膜流动性,提高线粒体膜电位、Cyt c/a值和膜H+-ATPase活性;NaHS清除剂HT则抵消NaHS对上述参数的影响。综上所述,外源H2S可以提高低温胁迫下甜樱桃柱头和子房线粒体抗氧化酶活性,减少H2O2和MDA积累,提高膜H+-ATPase活性,稳定线粒体膜结构和功能,进而缓解低温胁迫对花器官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高糖条件下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线粒体活性氧产生以及内质网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30 mmol·L-1葡萄糖浓度的培养基体外培养LECs,随后加入25 mg·L-1Res共培养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LECs细胞凋亡情况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活性氧变化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质网表达。结果:在高糖培养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LECs死亡率明显增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增多。内质网阳性率明显下降。经Rev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内质网阳性率均升高,活性氧产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凋亡的发生并维持正常细胞器功能,从而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因能够产生大量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而在木质纤维素资源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黑曲霉基因组中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基因是否存在可变剪接的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黑曲霉CBS513.88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rMATS和ABLas两种方法对黑曲霉在葡萄糖为唯一碳源(G组)和小麦秸秆为唯一碳源(WS组)下的56个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进行分析,并通过RT-PCR扩增和内含子特异性扩增对3个典型基因的可变剪接体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BLas可变剪接分析算法相较于rMATS分析算法更为准确,ABLas分析算法显示G组和WS组共有21个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出现了可变剪接,可变剪接类型以内含子保留(IR)为主,占所有可变剪接事件的82.85%。另外,G组和WS组发生可变剪接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也有所不同:G组发生可变剪接的基因为13个,WS组发生可变剪接的基因为14个,两组都发生可变剪接的基因为6个,这表明黑曲霉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可变剪接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黑曲霉中众多可变剪接体的存在也为开发新型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祁智慧  周欣  张海洋  田琳  蔡磊  唐芳 《菌物学报》2020,39(4):683-694
真菌生长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及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我们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13个省78份稻谷样品的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共分离622株真菌,经初步鉴定分属于17属73个物种。南北方因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稻谷真菌数量和物种组成都存在很大差异。南方稻谷表面真菌数量(10 4cfu/g)明显高于北方(10 3cfu/g)。北方收获期的优势种主要属于枝孢属Cladosporium,南方收获期的优势种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阿姆斯特丹曲霉Aspergillus amstelodami等。进入储藏期后,由于中国仓储管理要求较高,储藏环境相对稳定(aw≤0.75),耐旱真菌阿姆斯特丹曲霉和多育曲霉Aspergillus proliferans(占比40%以上)成为优势种,这类真菌可作为储藏期粮堆异常的早期预警指示菌。南方收获期感染的黄曲霉和黑曲霉进入储藏期后仍保持优势比例,导致储藏期间毒素污染风险必然增加,因此南方稻谷收储环节均应加强监管。本研究通过分析南北方收获和储藏环节稻谷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及产毒真菌的分布规律,以期为中国粮库在稻谷收储环节的真菌毒素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晴  王芬  徐方旭  徐岩岩  董彩虹 《菌物学报》2021,40(11):2962-2980
蛹虫草规模化栽培过程中,真菌病害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本研究对人工栽培蛹虫草中真菌病害进行调研,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及致病性检验,并分析病害发生的特点。结果发现引起蛹虫草病害的病原真菌主要有虫草生齿梗孢、产扁虫菌素单端孢、镰刀菌、裂褶菌、哈茨木霉、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粉红枝穗霉、卵孢单端孢、扩展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其中虫草生齿梗孢为引起蛹虫草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虫草生齿梗孢、产扁虫菌素单端孢、镰刀菌、裂褶菌和哈茨木霉主要为害蛹虫草子实体;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粉红枝穗霉、卵孢单端孢、扩展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主要为害栽培料与蛹虫草菌丝体。镰刀菌、裂褶菌、哈茨木霉、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和粉红枝穗霉为引起蛹虫草病害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为蛹虫草病害防控奠定基础,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刘庆  王多  姜冬梅  姜楠  王蒙 《菌物学报》2020,39(10):1866-1873
互隔交链孢是一种重要的能产生交链孢酚(AOH)等真菌毒素的植物病原菌。精油是重要的抑制病原菌侵染的挥发性植物提取物,其活性组分包括柠檬醛等。本研究表明柠檬醛可高效地抑制互隔交链孢的生长和AOH毒素的产生。柠檬醛熏蒸能够引起互隔交链孢菌丝断裂影响其延伸,而对其分生孢子结构的影响不明显。柠檬醛能够引起互隔交链孢活性氧生成的紊乱,这可能是导致AOH显著下降的原因之一。由于柠檬醛能高效抑制互隔交链孢生长和产毒,因此其可作为传统熏蒸剂的潜在替代品,以防控互隔交链孢引起的病害以及毒素污染。柠檬醛抑制互隔交链孢生长产毒的研究为其开发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戚元成  马琳  张瑞霞  文晴  申进文 《菌物学报》2021,40(5):1170-1179
原基期是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发育进程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以糙皮侧耳菌株New 831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糙皮侧耳菌丝机械损伤,探讨机械损伤对糙皮侧耳原基诱发的影响。菌丝满板后,经过机械损伤处理,到原基期每隔4d取样一次,测定了这些样品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活性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并且通过荧光定量分析了Po.WC-1Po.WC-2fst3fst4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机械损伤组和对照组的活性氧水平随时间的增加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机械损伤总体提高了活性氧的水平,并且机械损伤导致原基提前形成,表明活性氧水平的提高,可能促进了糙皮侧耳原基形成;荧光定量分析发现糙皮侧耳菌丝机械损伤处理后,Po.WC-1Po.WC-2fst3fst4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变化,这些基因的变化表明它们可能参与调控糙皮侧耳原基形成;Po.WC-2fst3基因在第8天时的显著上调表达可能促进了糙皮侧耳原基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损伤能够促进糙皮侧耳原基提前形成,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原基形成过程中机械损伤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苇菇”是主产于新疆的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陆湖泊周边的芦苇或多枝柽柳林内,埋生或半埋生在土壤中。本研究共采集和收集相关标本91份,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宏观形态特征相似的“苇菇”标本并非一个物种,而是分属于蘑菇属Bivelares组的大肥蘑菇Agaricus bitorquis、中华美味蘑菇A. sinodeliciosus和亚托柄蘑菇A. subperonatus;及Nigrobrunnescentes组的帕达纳蘑菇A. padanus。本文对“苇菇”形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它们的分种检索表。其中大肥蘑菇、亚托柄蘑菇和帕达纳蘑菇在我国和欧洲等地均有分布,而中华美味蘑菇仅在我国有报道。据此,依据1950-2000年生物气候数据结合中华美味蘑菇的分布实地调查结果,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开展了对中华美味蘑菇分布区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华美味蘑菇适生区在我国主要为新疆天山山脉南北两侧、西藏西南部、青海海西州、甘肃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预测国外适生区域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物种分布模型涉及的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显示,最湿月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和最暖月最高温是影响中华美味蘑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美味蘑菇适生区域狭窄,为狭域种,建议应加强相关资源的保护,并积极拓展其可持续利用途径以降低对野生中华美味蘑菇子实体的过度消耗。  相似文献   

17.
FAD结合的氧化还原酶编码基因FADB(GenBank ID:Afu4g14630)的编码产物在烟曲霉中为一种与E4D结合的氧化还原酶,可能参与真菌的呼吸.为了探究其具体功能,本研究通过克隆烟曲霉E4DB基因,构建烟曲霉FADB基因的敲除株,了解该基因对烟曲霉药物敏感性、渗透压、氧化压力物质敏感性的作用机理.采用高通量...  相似文献   

18.
桫椤为木本蕨类,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濒危的孑遗植物,关于桫椤内生真菌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基于形态学特征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探讨了桫椤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研究发现,桫椤组织中蕴藏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内生真菌定殖率达到87.6%;从桫椤的234个生活组织块中,分离到内生真菌291株,被鉴定为64个分类单元;桫椤组织中常见真菌种类大约占内生真菌的60%,其中铺散内曼菌Nemania diffusa表现出明显的分布优势;内生真菌总体多样性指数达到3.53的较高水平,并且表现出叶轴>根部>羽片>叶柄>茎皮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相似性系数和聚类结果,发现桫椤的组织性质影响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分布;根据物种累积曲线,现有的研究样本中超过80%的内生真菌已经被分离到,研究结果能够反映桫椤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通过分析桫椤的叶柄凋落物中真菌定殖率、丰度、多样性、相似性和真菌种类等特征性数值,表明凋落的桫椤组织中真菌的分布特征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蜜环菌属Armillaria spp.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和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的专性共生菌,能以菌索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和传播,因此,土壤环境变化对蜜环菌菌索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关系天麻栽培和森林蜜环菌病害的重要过程。为了揭示蜜环菌生长发育对土壤水分和氧气的适应特征,本研究以北方蜜环菌Armillaria borealis为研究材料,设计氧气浓度5%、15%、20%和30%的4个水平与土壤湿度20%、40%、60%和80%的双因素实验,在室内24 ℃及黑暗条件下培养,观察菌索发生时间(T)、测定菌索生物量(DW)、菌索长度(L)、菌索数(Nt)、菌索分枝数(Nf)和菌索直径(AD)。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和氧气浓度对北方蜜环菌菌索发育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在15%的氧气浓度和60%的土壤湿度发育最快。本研究为人工模拟蜜环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提供了部分依据,对提高天麻人工栽培的产量,揭示森林蜜环菌病害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