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地区九个民族的ABO血型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了9个民族ABO血型分布,特征有三种:汉族和回族为B>O>A;达斡尔族为B>A>O;其余民族(蒙、鄂温克、朝鲜、满族、俄罗斯、鄂伦春族)为O>B>A,基因频率r(O):鄂温克(0.7549)较高,达斡尔(0.5234)和回族(0.5171)较低。P(A):鄂温克(0.1138)偏低,朝鲜族(0.2277)和达斡尔族(0.2253)偏高。q(B):回族(0.2818)略高,鄂温(0.1313  相似文献   

2.
应用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首次对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个少数民族群体的HLA-DQA1、-DQB1两个基因座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DQA18个等位基因中,维族和哈族均表现为DQA1*0301最常见。最少见的DQA1等位基因,在维族中为DQA1*0401和*0601,而在哈族中为DQA1*0601;在DQB116个等位基因中,DQB1*0201和*0301在维族和哈族中均表现为最常见。在维族中未观察到DQB1*0502、*05032和*0504,在哈族中未观察到DQB1*05032、*0504和*0605等位基因。统计分析表明,维族和哈族DQA1、DQB1各等位基因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维、哈族间具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以27个种族或民族的HLA-DQA1、-DQB1两基因座基因频率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上,维族和哈族独立于其他群体而聚类,独处一支。维族和哈族接近蒙古人种,而离高加索人种较远。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法对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apoB和D17S30 VNTR研究发现,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105);apoB和D17S30 位点 VNTR 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的观察杂合性、多态信息含量、个体鉴别力均大于017;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 D17S30 VNTR位点分别以 A3 和 A1 的频率为最高。结果表明,apoB和D17S30 VNTR 位点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很强的多态性,在研究中国延边朝鲜族起源、变迁以及与其他各民族间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适用于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相似文献   

4.
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Gm因子在四十个中国人群中的分布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根据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Gm因子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鄂伦春族、壮族、侗族、白族、汉族等40个人群中的分布,计算Gm单倍型频率及遗传距离,提出了“中华民族以北纬30度为界,分南北两大发源地”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用阈值法对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族1274人,哈萨克族2080人的苯硫脲尝味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维吾尔族中味盲率为15.23%,味盲基因频率为0.3902,平均尝味阈值为6.97±2.87;哈萨克族中味盲率为18.12%,味盲基因频率为0.4257,平均尝味阈值为6.44±2.94。经显性检验,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味盲率,平均尝味阈值和味盲基因频率在同一民族男女间无明显差异,在维吾尔族和哈萨  相似文献   

6.
张咸宁  刘宇刚 《遗传学报》1998,25(3):193-198
应用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首次对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个少数民族群体的HLA-DQA1,-DQB1两个基因座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DQA18个等位基因中,维族和哈族表现为DQA1*0301最常见,最少见的DQA1等位基因,在维族中的DQA1*0401和0601,而在哈族中DQA1*0601;在DQB116个等位基因中,DQB1*0201和*0301在维族和哈族中均表现为  相似文献   

7.
虎耳草科落新妇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落新妇族Trib.Astilbeae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依据进化论、被子植物性状演化总趋势和外类群比较,确认了该族及其外类群Penthorum的重要性状(染色体基数,花粉纹饰,胎座式,心皮、雄蕊、花瓣和萼片数目,萼片脉型,叶型)的极性。采用徐克学(1989)最大同步法做了分支分析,推导出了该族的系统树图。系统树图表明:Rodgersia和Astilboides是一单系类群,而Astilbe为其姊妹群; Rodgersia较Astilbe进化,Astilboides则居二者之间;Penthorum是落新妇族的姊妹群,且与之有共同祖先。迄今为止,已知落新妇族共有24种和13变种(原变种除外)。分布于Takhtajan(1986)的东亚区、大西洋-北美区、伊朗-土兰区和马来西亚区。在东亚区,日本、朝鲜和中国(吉林-辽宁东部)有3属、17种和变种,占该族种与变种总数的45.9%,其中,含有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和该族原始种有Astilbe platyphylla,A.simplicifolia和Rodgersia podophylla,此地区是该族的起源中心、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横断山地区有2属、11种和变种,占29.7%,是另一现代分布中心。本族较进化的种Astilbe biternata、A. indica、A.khasiana和Rodgersia nepalensis等,均出现于远离起源中心地区。据此推断,本族植物的散布路线可能是从日本、朝鲜和中国(吉林-辽宁东部)向北通过东西伯利亚和白令陆桥,继而向东南进入北美东南部;向南经中国南部至菲律宾和爪哇,向西南越秦岭-大巴山山地、横断山,入喜马拉雅。落新妇属 Astilbe和鬼灯檠属Rodgersia均分布于亚洲大陆和日本岛屿,而日本于晚第三纪以来,即与亚洲大陆分离,故落新妇属和鬼灯檠属的形成,当在日本与亚洲大陆分离之前。据此推知,落新妇族的起源时间可能在早第三纪,或可追溯至晚白垩纪。  相似文献   

8.
人类苯硫脲(phenylthiocarbamide;PTC)尝味多态性有种族及民族差异,国内曾报告过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体资料。1985年10月,我们在西安市莲湖区测定了回族的尝味能力,计算群体中PTC味盲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并与同一地区的汉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回族群体进行比较分析。 调查对象为随机选择的回族中小学生1,476人,其中男715人,女761人。年龄7—  相似文献   

9.
利用复合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方法对261名中国朝鲜族人群3个X-STR基因座研究发现, 在DXS7132、DX6854和GATA31E08中分别检出8个、6个和10个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分别分布在0.006~0.344、0.015~0.450和0.005~0.317之间; 分别检出19、17和21种基因型, 女性个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 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06, 0.743, 0.772; 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10, 0.730, 0.670;女性个人识别力分别为0.898, 0.911, 0.857; 男性个人识别力分别为0.766, 0.802, 0.734; 联体单倍型多样性大于0.988。结果表明, 3个基因座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多态信息量和个人识别力, 是较理想的遗传标记系统, 在研究中国朝鲜族起源和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并且对中国朝鲜族群体的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用阈值法对新疆伊犁的锡伯族1121人和蒙古族679人的苯硫脲尝味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锡伯族中味盲率为19.98%,味盲基因频率为0.4470,平均尝味阈值为8.53±1.25;蒙古族中味盲率为15.17%,味盲基因频率为0.3895,平均尝味阈值为8.10±1.49。味盲率、平均尝味阈值和味盲基因频率在锡伯族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蒙古族中,味盲率与味盲基因频率分布男女间差异显著(P<0.01)。在上述这两个民族中,少年组的味盲率高于成年组。对同一受试者的ABO血型与卷舌能力也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 ITS 和叶绿体基因片段 mat K 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 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 属与 Stichorkis 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 Stichorkis 属;沼兰属(Cre-pidium )和无耳沼兰属(Dienia )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 & 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 &Z.J.Liu).  相似文献   

12.
艾琼华 《人类学学报》1986,5(4):377-382
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用回忆法调查了新疆伊犁地区3972名12—23岁的女性的初潮年龄,其中哈萨克族924人,维吾尔族864人,锡伯族486人,回族209人,蒙古族216人,汉族1273人。其平均初潮年龄是:哈萨克族14.37±1.09岁,维吾尔族14.34±1.41岁,蒙古族14.21±1.05岁,回族13.89±1.32岁,锡伯族13.78±1.02岁,汉族13.61±1.11岁。各族中均以七、八、九三个月来月经的最多。此外,还发现六个民族中1969—1972年出生的与1961—1964年出生的相比,平均初潮年龄都明显提前。在八年中,回族提前2.67岁,蒙古族提前1.90岁,锡伯族提前1.78岁,汉族提前1.64岁,哈萨克族提前1.17岁,维吾尔族提前1.13岁。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维吾尔人两种物质味盲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5月,我们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测定了维吾尔族群体中糖精(saccharin)和乙酰水杨酸(acetosal.aspirin,APS)味盲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调查对象为10~21岁,身体健康,父母同族的大、中、中学学生。糖精测定时以2号液(254×10-2mol/L)为味盲界限,乙酰水杨酸测定时以2号液(0.85×10-2mol/L)为味盲界限,具体阈值分布情况见表1。用阈值法,在维吾尔族群体中糖精测试者512人,其中男241人,女271人,味盲总数30人,占调查人数的5.86%。乙酸水杨酸测试者340人,其中男186人,味盲75人,占40.4%;女154人,味盲引人,占…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高效液相层析(HPLC)法测定了汉、回、维吾尔(维)、哈萨克(哈)族新生儿胎儿血红蛋白(HbF)中~Gγ/~Aγ、~Aγ~I/~Aγ~T比值,共372例,其中汉族和回族各102例、维族99例、哈族69例。%~Gγ(~Gγ/~Aγ)均值:汉、回、维、哈族分别为66.83%、68.33%、70.44%和69.70%。低~Gγ者(<50%)4例:其中回族3例、哈族1例。高~Gγ者(>80%)25例:汉和哈族各5例、回族4例,维族11例。发现~Aγ~T杂合子99例分别为:汉21例、回23例、维26例、哈族29例。4个民族各发现1例~Aγ~T纯合子。%~Aγ~I(~Aγ~I/~Aγ~T)均值:汉56.83%、回55.58%、维50.94%、哈54.68%。~Aγ~T基因频率依次为0.113、0.123、0.141及0.225。两例比值异常者(1例维族高~Gγ85.42%、~Aγ~T杂合体。1例回族低~Gγ43.4%,~Aγ~I纯合体)经γ基因图谱分析,确定高~Gγ值者γ珠蛋白基因型为-~Gγ-~(AG)γ-~Aγ~T(~Aγ~I)-/-~Gγ-~Aγ~I,(~Aγ~T)-;低~Gγ值者为-~(GA)γ~I-/-~Gγ-~Aγ~I-。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延边朝鲜族正常成年人下腰椎椎间孔X射线测量数值为研究对象,行测量及对比,为不同民族人种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提供相关数据。选取符合测量标准的腰椎X光片,对下腰椎椎间孔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数据对比。延边朝鲜族正常成年男性和女性下腰椎椎间孔形态无明显差异,延边朝鲜族正常成年人下腰椎椎间孔测量数据与国内外学者测量的下腰椎椎间孔数据比较均存在差异。对不同地区民族人群施行腰椎微创手术,术前下腰椎椎间孔形态的个体化测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进的Claudio电泳分型法,调查了102例中国汉族,101例朝鲜族和67例维吾尔族人群中血清结合珠蛋白(Hp) 亚型的分布状况。检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汉族和朝鲜族人群中只发现了Hp 1s-1s, Hp 2-1s, Hp 2-2三种亚型,未见Hp a 1F组分。而在维吾尔族人群中则发现了HpaIF组分。本文认为,基因Hpa1F在人类学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体质特征调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本文所调查对象为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居民。共调查227人(男144人、女83人),年龄20—60岁。调查结果表明,达斡尔族居民具有典型的黄种人特征。例如胡须少、眼裂狭窄、蒙古褶发达,眼裂上斜,鼻梁较直、鼻高中等,鼻宽偏窄,头部短宽且较高,面部较高且偏宽。这些特征与华北地区的汉族和朝鲜族、羌族的体征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翁自力  袁义达 《遗传学报》1990,17(4):260-268
根据中国13个人口逾百万的民族及台湾高山族的红细胞血型座位的基因频率,分析了各血型系统的分化程度。结果表明,中国人群在MNSs系统上的分化十分显著。对各民族间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和藏族等北方民族首先聚集在一起,侗族、高山族、壮族和彝族等聚集在一起,然后白族与南北两大人集聚集在一起,最后才是维吾尔族与其它人群相聚。本文以华北汉族作为蒙古人种的代表,探讨了世界上三大人种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黄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小,而黑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大。根据基因分化系数(G_(ST))和Shannon信息测度(H),中国民族间的遗传差异均仅占中国人总遗传变异量的2%左右,这说明,绝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各民族之内。  相似文献   

19.
长江芜湖段赤眼鳟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iardson)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其他各水系中均有分布,在国外见于朝鲜和越南[1].赤眼鳟俗称红眼棒、野草鱼,其营养价值高且肉味鲜美,是我国江河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淡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1].  相似文献   

20.
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县)的52例回族青年学生的头发中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用方差分析法进行了差别显著性检验.考查了地区分布因素以及性别因素对回族发样中6种徽量元系的含量的影响.本文发现民族因素对回族发中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大于地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