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应用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3个少数民族村寨(哈尼族大卡老寨、基诺族巴卡小寨和傣族曼那龙寨)的旱稻(Oryza sativa)品种进行收集,就旱稻品种的管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并基于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社区旱稻品种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结果如下:(1)在3个调查村寨共记载收集到31个旱稻品种,多样的旱稻品种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旱稻品种农艺性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和剑叶形态两个方面,其中巴卡小寨和大卡老寨的品种多样性均高于曼那龙寨,并且这些早稻品种中存在具优良性状的稻种资源;(3)3个少数民族村寨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或不同村寨农户间自发的种子交换以及他们传统的轮作、间作耕作方式,维持和提高了旱稻品种多样性;(4)通过保护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的旱稻种植管理知识,促进民间自发的种子交换,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通过示范和培训加强科学指导,是对西双版纳社区旱稻品种资源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曹宁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19,27(7):728-16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 结合目前开展的关于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与编目工作, 分别从酸食文化、织染文化、地名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壮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 并从自然崇拜、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传统生态观念以及传统医药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1)壮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传统文化, 而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促进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进一步保障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还对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受威胁因素进行了讨论,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传承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传统知识的相关建议, 即应通过加强宣传和立法,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 加强对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选择保山百花岭行政村 3个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不一致的自然村 ,进行农户社会经济抽样调查及相关访谈 ,并完成 9户 37个样方。对其资料进行整理后发现 :农户人口和户数的改变对土地资源管理造成影响 ;另外对经济结构与收入来源结构的分析 ,得知农业社区的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农户种植变动原因的分析及作物管理方式的选择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倡导农户进行多样化的种植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户级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在 2个热带山地村寨 (大卡老寨、巴卡小寨 )和一个热带坝区村寨 (曼那龙寨 )按 39%的比例随机抽取农户 ,利用半结构访谈 ,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旱稻种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并对传统旱稻品种进行收集和鉴定。结果表明 :在 3个村寨中 ,旱稻品种存在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一些需肥 ,优质的旱稻品种已经或濒于消失 ,而耐瘠 ,米质差的旱稻品种占绝对优势 ,旱稻品种趋于单一化 ;农户保存的旱稻品种数及类型不仅受旱稻种植面积、轮歇地面积的影响 ,还受各农户饮食习惯、种植技术、市场需要、以及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旱稻品种多样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5.
邵桦  杨京彪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21,29(8):1120-26543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佤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当地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研究佤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方法调查了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结果表明: 佤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 是当地佤族形成传统饮食、医药、服饰、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基于自然崇拜形成的生态观、习惯法和节庆习俗可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应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 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物资源减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蚀等是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地方社区将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 制约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亟需健全保护传统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巴卡小寨混农林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混农林业是适宜热带山地社区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一。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族乡巴卡小寨为调查田野点 ,应用人类学、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设置以橡胶、水果树、薪炭林为主的三种混农林业实践类型共 2 4个样方 ,分别属 1 8位农户。文章主要探讨不同类型混农林业实践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两者与传统生活方式的互动等  相似文献   

7.
根据西双版纳近 5 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自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轮歇农业的变化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探讨了西双版纳土地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提出 :( 1 )土地利用阶段类型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桥梁和体现形式。近 5 0年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生物多样性变化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时期 ,土地政策、经济体制、农户经济发展需求推动了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而天然森林面积减少和片断化 ,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 2 )轮歇农业作为西双版纳各山地民族的主要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虽然通过“二山一地”政策得到政府的法律保护 ,但是 ,传统轮歇农业面积不断缩小 ,其休闲方式、轮歇周期、物种结构发生了极大转变 ,甚至传统轮歇农业转变为混农林业 ,相似的轮歇农业趋向田野类型多样化和农户间差异化 ,导致天然森林恢复困难以及在轮歇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流失 ;( 3)农业生态系统是栽培作物及其品种多样性并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生存和保存的重要基础。农业生态系统田野类型的多样化和农户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 ,出现了一些高效的类型和成功的农民专家 ,他们将为未来粮食和经济作物安...  相似文献   

8.
程卓  张晴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72-9918
《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等指导性文件都强调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植物学研究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最主要学科领域, 近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对于《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第六个优先领域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特别是《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发布后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主要从认知、利用、保护、管理植物等方面进行概述, 以便全面了解近期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发展状况, 保护传统知识和植物文化, 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期获得的民族植物学成果, 说明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解决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发现, 该学科能极大地促进传统知识、植物文化、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尤其在农家品种以及濒危语言的保护方面有着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陶战 《生物多样性》1993,1(1):46-47
中国农业部门利用的国土面积达50%,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古代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开发出来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仍残存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岛状野生生境和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农业上栽培和养殖利用1200多个动植物品种也是宝贵的种质资源,农业部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中责任重大。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发展的潜在资源,开发不当会带来对农业再发展的危害。农业部门已开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但存在许多需要改善与加强的环节,如国家首先要明确落实农业部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责任,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要列入国家和部门的发展计划,完善法规、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依据《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调查评估了云南省澜沧县和四川省康定市两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分布数量与特征, 分析了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状况, 识别了主要受威胁因素和保护空缺, 旨在为我国传统知识保护和民族地区实施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的履行。研究结果如下: 分别调查编目澜沧县、康定市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145项、98项; 这些传统知识具有明显的地区气候与自然环境特征、生产生活实践特征、传统文化特征和地区社会经济特征; 相关部门在传统知识保护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同时包括习惯法、传统节庆等传统文化和包括祭祀、神山、神林等宗教方式在内的地方社区行动在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方社区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 传统知识保护立法仍不健全、受到威胁、保护意识薄弱及承载传统知识的生物资源减少是制约传统知识保护传承的主要因素。两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丰富, 并且地方社区有效参与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今后应建立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制度;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保护传承意识; 因地制宜开展传统知识保护; 推动传统知识相关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西双版纳大卡老寨通过随机抽样和农户推荐选择 8户农民 ,对其薪炭林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立 8个样方进行调查并结合全村 6 0 %抽样比例的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农户之间薪炭林物种丰富度和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差异较大。不同农户的薪炭林因植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导致不同农户薪炭林之间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较小 ,不同农户薪炭林植物资源具有的经济效益各不相同。从而说明不同农户在保存物种丰富度和发展农业物种丰富度的同时 ,获得的经济效益存在差距。采用曲线S =a blnB作为农户数 -物种数曲线的拟合模型初步确定一个村寨薪炭林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抽样比例为 1 5 %。文末附大卡老寨农户薪炭林户级水平植物编目 ,包括当地名、拉丁名、中文名、利用部分和用途等  相似文献   

12.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 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 m×20 m的样方, 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研究结果表明, 景迈芒景地区植物地理成分的热带性明显。在景迈古茶园中发现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种, 其中濒危种5个, 易危种7个, 稀有种3个, 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从古茶园、天然林、新式茶园3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看, 古茶园与天然林较为接近而比新式茶园高得多, 因而在该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茶园的物种数按照生活型排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藤本>附生。与天然林相比, 古茶园内乔木和灌木种类的比例减少, 草本和附生(寄生)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 这与古茶园内乔木郁闭度及茶树的存在密切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 不同村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利用率均存在差异。6个村寨的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059, 高于同纬度地区旱谷地和橡胶林, 可见人们在古茶园管理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可利用的物种。由于不同农户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同, 影响了古茶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和古茶树的更新, 因而使各农户的茶叶经济效益存在差别。古茶园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建议应当传承并发展当地人民对古茶园的管理经验, 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 通过示范和培训加强学习指导, 对古茶园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澜沧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 m×20 m的样方,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研究结果表明,景迈芒景地区植物地理成分的热带性明显.在景迈古茶园中发现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种,其中濒危种5个,易危种7个,稀有种3个,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从古茶园、天然林、新式茶园3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看,古茶园与天然林较为接近而比新式茶园高得多,因而在该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茶园的物种数按照生活型排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藤本>附生.与天然林相比,古茶园内乔木和灌木种类的比例减少,草本和附生(寄生)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与古茶园内乔木郁闭度及茶树的存在密切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村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利用率均存在差异.6个村寨的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059,高于同纬度地区旱谷地和橡胶林,可见人们在古茶园管理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可利用的物种.由于不同农户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同,影响了古茶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和古茶树的更新,因而使各农户的茶叶经济效益存在差别.古茶园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建议应当传承并发展当地人民对古茶园的管理经验,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通过示范和培训加强学习指导,对古茶园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数个国际多边协定、政府间组织和机构都涉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 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NP)、《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TPGRFA)、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贸组织下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WTO/TRIPS)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等。然而, 各个国际文书所界定的传统知识内涵和外延却有所区别和侧重。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多民族大国, 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与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做法。作为多个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缔约方, 中国应厘清各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中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内涵、保护目标及国际义务, 加强国家在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过程中的协同增效, 从而在相关传统知识的国际谈判中统一立场, 维护国家及地方社区利益。本文系统梳理了各相关国际多边协定、组织和机构对于传统知识的界定, 以及国际多边体系在保护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方面的工作, 根据中国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现状和已有的措施, 结合当前履行国际多边协定的大背景, 提出了促进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5项具体建议, 包括: (1)采取立法、行政和政策措施; (2)加强相关研究, 强化技术支撑; (3)加强传统知识保护的能力建设; (4)在国内履约过程中, 强化传统知识相关工作的协调; (5)在国际层面上加强中国传统知识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 传统知识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与生物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保护问题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论坛已成为焦点议题。然而, 传统知识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在分析相关国际公约有关传统知识的概念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过去几年在中国民族地区的相关研究工作, 提出与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可分为以下5类: (1)传统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 (2)传统利用药用生物资源的知识; (3)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4)与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惯法; (5)传统地理标志产品。本文还针对目前传统知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开展传统知识调查、整理、编目、继承、发展、保护和推广应用的各项措施, 并提出建立国家法规制度, 以确保公平公正地与地方社区和土著居民分享因利用传统知识而产生的惠益。  相似文献   

16.
生物多样性观察年(IBOY)的核心项目包括4个大的主题:1)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2)生 物多样性的变化方式;3)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价值;4)人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本 文对这些主题内的不同课题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 议。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计划于2021年在云南昆明召开, 大会将评估《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执行情况及实施进展。如能达成协议, 将出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作为指导2020年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新纲领性文件。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也是展现中国以及云南多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契机。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投入巨大努力, 在全国较早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开创地方立法先河、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工作、建立了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等众多领域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在梳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与成就的基础上, 对保护成效进行了评估, 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发展方向及重大意义, 加强全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挥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减贫示范作用、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等方面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本文也为进一步促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并为COP15提供地方履约实例。  相似文献   

18.
赵士洞  任毅 《生物多样性》2001,9(2):196-200
生物多样性观察年(IBOY)的核心项目包括4个大的主题:1)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2)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方式;3)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价值;4)人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对这些主题内的不同课题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农业生产活动如土地的农业利用、耕作、作物间套种植方式、放牧、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农业动植物遗传改良(包括外来种引入)等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易导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规模的机械耕作导致土壤动植物区系的变化,甚至某些物种的消失;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的高度使用使非靶标动植物受到伤害;品种改良、外来种的引入以及远缘外源遗传物质的利用(如远缘杂交和DNA导入分子育种)在丰富了遗传多样性的同时导致农作物类型和品种的简单化、一些古老的地方种和农家种等传统资源丢失等;而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间套作、实行有机农场等)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农业活动注重的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其对农业系统中野生动植物(包括有害和无害)的影响以及野生动植物在维持系统稳定和平衡的作用。本文论述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作用,启示人们采取合理的农业活动方式,合理管理有害生物,减少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郑晓明  杨庆文 《生物多样性》2021,29(2):167-1156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等保障体系, 并在农业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3个层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基本形成了异位保存和原生境保护相互补充的保护体系, 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效。本文概述了中国近70年来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保护规划、保护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 指出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未与国际国内发展战略相适应、保护体系不完整、保护能力不足等问题, 并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促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系统化、加快农业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以及加强能力建设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