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桃儿七(Sinopodophillum emodi Wall)营养器官的解剖构造及维管系统的特点。根的构造类似于一般草本双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茎,其中维管束排列成二部份,近皮层为16—27个大小不等的外韧维管束排成一圈,而髓内又有3—10个内轮维管束,其木质部多呈半月型包围韧皮部,整个茎轮廓类似于单子叶植物的散生维管柱(中柱)。此外茎中有明显的木外纤维,从位置上分析有两种类型,即周维  相似文献   

2.
湖北产八角莲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湖北产八角莲属4种植物八角莲、六角莲、小八角莲和乌云伞的花粉作了比较观察,找出了它们的鉴别特征,为该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湖北八角莲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湖北八角莲属4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并采用薄层扫描和排序分析法,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六角莲与八角莲、小八角莲、乌云伞的亲缘关系较远。小八角莲、八角莲与乌云伞亲缘关系较近,同时还为乌云伞作为一个独立种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4.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轴器官中异常结构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牛膝根的发育过程中,其初生生长和早期的次生生长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以后在正常维管柱的外围发生4~5轮额外形成层,并以双向活动方式形成同心环状排列的三生维管束和其间的薄壁结合组织.而在牛膝的茎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异常结构.在茎的发育过程中,当次生维管束分化将完成时,由其外侧保留的1~2层原形成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一轮额外形成层,额外形成层活动形成一轮三生维管束.茎中的2个外韧型髓维管束也来源于原形成层,与正常维管束在位置上没有相关性,但其结构类型存在多样性,有时可形成不完全的周木型髓维管束.  相似文献   

5.
乌云伞的解剖学及花粉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角莲属(Dysosma)是小檗科(Berberidaceae)一个重要属,全国共有7个种,大约分布于北纬23—32°,东经94—122°之间。湖北八角莲属有4个种,其中乌云伞(Dysosma lichuanensis Z. Cheng, sp. nev., ined.)为内定种,是多年生草本,它的形态特征与八角莲(Dysosma  相似文献   

6.
泽漆营养器官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半薄切片法对泽漆营养器官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同时对3种器官中乳汁管的分布和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泽漆根的发育类似于草本双子叶植物根的一般发育规律。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维管束环和髓构成,其髓中有空腔,而茎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维管形成层的活动短暂,仅产生少量次生维管组织,不形成周皮。叶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成熟结构3个阶段,属于异面叶结构。泽漆乳汁管主要分布在维管束韧皮部的外侧。在3种器官中,乳汁管直径差异较大,依次为根>茎>叶。  相似文献   

7.
小檗科八角莲属(Dysosma)为我国特有的多型属植物类群。全属8种1变种,其中包括1987年以来在峨眉山发现的新种峨眉八角莲(D.emeiensis)和川八角莲变种即长瓣八角莲(D.veitchii var.longipetalis)。峨眉山计有本属植物5种1变种,尤其是集中了川八角莲(D.veltchii.)贵州八角莲(D.majorensis)  相似文献   

8.
湖北八角莲属植物叶表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檗科(Berberidaceae)八角莲属(Dysosma)为我国特有属植物,全国共有7个种,多分布在亚热带区域。湖北有4个种,其中一个为内定种,民间大多作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抗毒蛇咬伤之功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属植物有抗癌活性,特别是用于治疗食道癌、子宫癌。近20年来,叶表皮性状用于种间或属间分类及系统关系的探讨,对科以上分类单元系统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八角莲属的某些种叶片形态很相似,在无花的情况下很难区分。关于八角莲属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蒙古黄芪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研究表明,根为典型的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在分化过程中呈外始式,初生木质部四原型,皮层内具凯氏带;茎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维管束为外韧无限维管束;叶为异面叶,由表皮、叶内和叶脉组成,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整齐,细胞呈长柱形,海绵组织排列疏松且不整齐,细胞呈海绵状,有大量气隙,叶脉维管束发达,为外韧无限维管束,叶上下表皮均具有气孔.  相似文献   

10.
运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白花前胡营养器官的显微结构及其分泌道的分布特征,以明确营养器官内分泌结构的分布规律,为揭示白花前胡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白花前胡成长根从外到内由周皮、中柱鞘薄壁组织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而且中柱鞘薄壁组织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茎从外到内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叶为异面叶结构。(2)白花前胡根、茎及叶中均有分泌道存在,分泌道在根中分布于中柱鞘薄壁组织和次生韧皮部中,茎中分布于皮层和髓中,叶中分布于维管束上下两侧的薄壁组织中。  相似文献   

11.
两种八角莲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云南八角莲Dysosma aurantiocaulis和川八角莲Dysosma veitchii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从内生真菌中寻找活性成分提供指导,也为认识内生真菌相互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从两种八角莲中分离出内生真菌187株,用滤纸片法测抗菌活性,用卤虫模型测抗卤虫活性得知大部分菌株发酵液都有活性,高活性菌株主要集中在镰孢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丛梗孢属Monilia、毛壳菌属Chaetomium、无孢类群Mycellia sterilia、小齿梗霉属Rhinotrichum、无梗孢属Trichocladium和胶帚霉属Gliocladium。云南八角莲和川八角莲内生真菌是活性成分筛选的重要来源,并且通过活性分析发现:发酵液的活性强于菌丝体;云南八角莲的抗细菌活性菌株多于川八角莲。  相似文献   

12.
1. A classification is made on seven species of the genus Dysosma, of which four are proposed as new combinations, and one as new species. 2. The pollens of six species in the genus Dysosma and two species of Podophyllum are examined. Morphologically, the Asiatic. P. emodi is rad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North American P. peltatum and can be separated from Podophyllum as an independent genus-Sinopodophyllum. 3. The trend of evolution in Dysosma (fig. 2)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genera Sinopodophyllum and podophyllum are discussed. 4. Based on the evidence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nent species (fig. 3), the problem of the centre of development of the genus Dysosma has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川产八角莲中鬼臼毒素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寻找和开发抗癌药的半合成原料鬼臼毒素,我们对川产八角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川八角莲[Dysosma veitchii(Hemsl et wils)Fu.]的根茎中分离得到一种单体成分,经薄层对照,熔点,UV,IR,MS和H’—NMR测定,证明为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同时,作者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川八角莲和小八角莲[D.difformis(Hernsl et wils)T.H·wang ]中的鬼臼毒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分别为0.057%和0.15%。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鬼臼类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葡萄属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国产葡萄属24个种、6个变种和4个美洲种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比较观察了茎、节、 叶柄、叶片的维管系统、厚角组织、厚壁组织、毛状体、后含物、叶表皮角质等解剖学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在系统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峨眉山八角莲属植物的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蛾眉山八角莲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蛾眉山八角莲属植物5种1变种,原始及变异类型分布集中;②种间垂直替代现象明显,对于阴湿环境及肥沃、酸性、多砾质土壤环境反应出一定程度的共同要求;③不同种类在生长节律、特性、花粉育性、花粉发芽条件以及自然繁殖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④人工根插繁殖可提高本属植物的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16.
小檗科鬼臼亚科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华山荷叶与川八角莲的核型,分别为K(2n)=12=8m(4SAT)+2st+2t及K(2n)=12=4m(2SAT)十4sm+2st(2SAT)+2t,核型类型均为ZA型。本文报道的桃儿七及八角莲的核型与前人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前者为:K(2n)=12=6m(4SAT)+2sm+2st+2t,2B型,后者为K(2n)=12=8m(2SAT)+2st(2SAT)+2t,为2A型。本文分析了小檗科鬼臼亚科4个属共7种植物的核型,结果是该类植物的核型极为相似,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由8条m或sm,2条st以及2条t染色体组成。核型的相似性反映了这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这4个属的植物是一个自然类群。但随着系统发育,核型的不对称性有所增加,其中以山荷叶属最为对称,八角莲属居中,桃儿七属与足叶草属最不对称。笔者认为,核型上的高度相似是该类植物在系统发育上不发达,属内种类稀少,通常为寡种属或单种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八角莲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角莲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基于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对八角莲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濒危现状及保护、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分析我国特有珍稀药用植物八角莲的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八角莲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建议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八角莲遗传多样性、生殖生态学及发育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八角莲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形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黄衡宇  马绍宾  李鹂 《植物研究》2001,21(4):561-566
首次报道了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 is (Hance)M.cheng)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主要结果如下:花药四室, 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药室内壁有带状加厚现象;二层绒毡层细胞, 多具双核, 腺质;多孢原, 发生于表皮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 少数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Ⅰ 完成后, 在两子核间形成一异型沟, 使其具类似二分体的结构;四分孢子多为四面体形, 少数为左右对称形、十字交叉形、直线形及"T"形;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 呈圆形, 具三孔沟。  相似文献   

19.
核桃果皮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核桃果皮的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发育时期:中、内三层果皮的界线不清,维管束处于发育初期;发育中期:随着中果皮最外侧两层石细胞的出现和薄壁组织细胞体积的迅速扩大以及维管束轮数的增加,使三层果皮具较明显的界面,发育后期:中果皮的维管束递增到4-5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