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肢介化石是我国北方中生代生物群的重要成员之一,对古环境恢复和生物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西下白垩统芦尚坟组含丰富的昆虫、介形虫、植物、孢粉等化石,还发现了鱼和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但叶肢介化石以前并无正式报道。芦尚坟组及其上覆夏庄组的昆虫化石组合被称为"芦尚坟昆虫群",对京西地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描述产自北京市丰台区贺照云村附近芦尚坟组第四段的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1新种,认为芦尚坟组的叶肢介群落为衰落型Eosestheria群,与上覆夏庄组的Yanjiestheria(延吉叶肢介)群差异较大,与辽西阜新组的叶肢介群落联系紧密。我们认为芦尚坟组和阜新组时代接近,约为Aptian晚期。 相似文献
2.
3.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花吉营下白垩统西瓜园组的花吉营丰宁叶肢介(Fengninggrapta huajiyingensis)的正型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以前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特征,其中包括:1)胎壳附近窄生长带上的小到中网装饰和密而细的线脊夹小网装饰;2)胎壳附近生长线上的小网装饰;3)靠腹边缘生长带粗壮线脊下端向下接近生长线时膨胀变成三角形"滨生长线瘤"。从而修定丰宁叶肢介的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4.
新疆尼勒克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新疆伊宁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1新属2新种。其装饰特征与已知侏罗纪早、中期的类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据叶肢介在地层中分布特点及保存状况,认为其生活在浅水的湖沼环境并属于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5.
楚道亮童金南喻建新宋海军田力 《古生物学报》2013,(3):265-280
黔西地区发育良好的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近年来该地区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陆相生物群研究较多,主要包括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文中研究了产自该地区卡以头组的叶肢介动物群,并对部分标本采取电镜扫描来研究其微细结构,共分类描述2属11种及3个未定种,其中Euestheria属有5种和2个未定种,Palaeolimnadia属有6种和1个未定种。该研究既丰富了黔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群面貌,对于探讨这一重大地质突变期陆相生物群演变具有指示作用,也为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松花江粗强壳叶肢介 (Cratostracussonghuajiangensis)的正模标本进行扫描电镜研究 ,发现原来没有描述的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 。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永安村东的黑龙江南岸上白垩统嫩江阶太平林场组底部的黑灰色页岩中,产丰富的俞氏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 yui)化石。通过对这批化石材料的扫描电镜研究,发现该种化石壳表在靠背部的生长带上的长线脊间布满小网格装饰。而在光学显微镜下,这种装饰显示为长线脊间偶夹分布于生长带下半部的短线脊,修正了该种化石的特征描述。同时通过该种与青冈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 qinggangensis Chen)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区别不大,由于前者命名在先,后者应该是前者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8.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花吉营下白垩统西瓜园组的花吉营丰宁叶肢介(Fengninggrapta huajiyingensis)的正型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以前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特征,其中包括:1)胎壳附近窄生长带上的小到中网装饰和密而细的线脊夹小网装饰;2)胎壳附近生长线上的小网装饰;3)靠腹边缘生长带粗壮线脊下端向下接近生长线时膨胀变成三角形"滨生长线瘤"。从而修定丰宁叶肢介的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新疆伊宁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1新属2新种(Iliestherianilkaensisgen.etsp.nov.;I.xinjiangensisgen.etsp.nov.)。其装饰特征与已知侏罗纪早、中期的类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据叶肢介在地层中分布特点及保存状况,认为其生活在浅水的湖沼环境并属于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10.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 其中包括: 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筛坑状装饰(直径15–25 μm), 筛坑被不同形状的隆起包围。均匀分布的针孔(直径4–6 μm)不但出现在筛坑里, 而且布满了筛坑周围的隆起。这种装饰与该属建立时描述的多角状大网格装饰区别较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宽网叶肢介属生长带的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陕西岐山后周公庙剖面的“孙家沟组”是一套厚524m的早三叠世海陆交互相地层,最近首次发现了叶肢介化石,并发现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密切共存。这一新发现充分证明了在地质历史中确实存在海相叶肢介。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出现在“孙家沟组”上段的上部,海相双壳类定名为“Bakevellia sp.,共生的叶肢介化石为Palaeolimnadia cf.machaolingensis,Palaeolimnadia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陕西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和对比。本组合特征是:(1)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群是以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两属为主要代表,并含有稀少的、但又十分重要的Xiangxiella分子和许多Palaeolimnadia,Diaplexa分子,(2)与和尚沟组叶肢介化石群关系比较密切,而与铜川组叶肢介化石群差别甚大。在华北地区,该叶肢介化石群所在层位比较稳定。本文认为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相当我国南方Xiangxiella叶肢介群。文内还对许多新种作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是著名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甲壳动物,关于它的形态、壳瓣结构及微细纹饰特征的研究已相当详尽,但一直没有关于其软体构造的报道。本文描述的凌源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lingyuanensis)采自辽宁北票市尖山沟村,产于下白垩统义县组的尖山沟夹层。这些软体构造包括:头部... 相似文献
15.
冀北、辽西地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的新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描述冀北、辽两地区土城予组(后城组)的两新属、两新种叶肢介化石:Pingquania huangtuliangensis gen.et sp.nov..Lingyuanella shuiquanesis gen.et sp.nov..并附有电子扫描照片。文中还讨论叶肢介组合的时代问题.认为将其时代归入晚侏罗世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文中描述采自南黄海7井叶肢介化石,分别是Yunmenglimnadia huanghaiensis(sp.nov.),Y.subrhombica(sp.nov.),Y.brevis(sp.nov.)和Perilimnadia?cf.P.taizhouensis Chen。其地层时代为早古新世。 相似文献
17.
蒙古人民共和国早白垩世介形类和叶肢介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中介绍了一个新的化石产地———蒙古东南部新水井地区和若干属种,主要是介形类和叶肢介,并依据这些年来在中国境内的多处发现,进行了相应地层对比及沉积环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自从Triglypta Wang(1984)属建立以来,在国内、外陆续发现了一个具有针孔状-小网状-线脊状三种装饰的叶肢介化石群。这个化石群的属种装饰揭示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为此建立三饰叶肢介科Triglyptidae fam.nov.。该化石新科在研究叶肢介的系统演化和地层划分对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经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露头区紫泥泉子组的几轮野外地质工作,在呼图壁河、东沟、玛纳斯河、紫泥泉子、北阿尔钦沟、托托等剖面上相继发现了重要的介形类化石,其中紫泥泉子组建组剖面玛纳斯县紫泥泉子剖面的化石面貌最全,自下而上可建立下段晚白垩世Talicypridea组合,上段古新世-始新世Cyclocypris-Cyp-ris-Cyprinotus-Eucypris-Limnocythere组合。紫泥泉子组下段的晚白垩世介形类组合广泛分布于南缘露头区,上段的古新世-始新世介形类组合目前仅见于建组剖面。 相似文献
20.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