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极易导致慢性肝炎,并能引起肝纤维化或脂肪肝,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尽管已被发现20多年,丙肝病毒的来源以及进化途径一直没有确定。与此同时,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严重阻碍HCV致病机理的研究。从2011年起,随着新型测序技术的应用,多种丙肝非灵长类同源病毒相继被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将在研究丙肝病毒来源、进化途径以及相关动物模型建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发动态     
<正>中国科学院研制出世界首个丙肝病毒持续感染动物模型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成果发表于新一期CellResearch。目前,全球有近两亿人、我国有逾4000万人携带HCV。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凶手。尽管慢性  相似文献   

3.
已确定是假定丙肝病毒(HCV)受体的细胞分子有:CD81蛋白跨膜蛋白、清道夫受体B类Ⅰ型(SR—BI)、甘露糖结合凝集素DC—SIGN和L—SIG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和唾液酸受体。由于在细胞培养基中复制丙肝病毒的困难,因此这些分子大部分是通过分析它们与HCV糖蛋白E2可溶缩短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确定的。近来研究HCV进入的主要步骤是发展假颗粒(HCVpp),即:把未经修饰的HCV包膜糖蛋白组装到逆转录病毒核心颗粒上。这一方法可对候选受体在HCV复制周期早期步骤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现在能够借助新近发展的允许HCV有效扩增的细胞培养系统(HCVcc)被确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丙肝病毒(HCV)滴度的方法,为HCV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药物评估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方法:对HCV JFH1病毒株进行倍比稀释并感染Huh7细胞,甲醇固定后,采用抗HCV核心蛋白一抗进行孵育,加入二抗后采用DAB显色,通过计数病毒斑得到HCV的滴度。结果:采用甲基纤维素限制HCV于细胞间感染,利用免疫组化技术使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形成肉眼可见的清晰斑块。结论:建立了一种简单、经济的HCV滴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慢性肝炎。由于HCV的宿主范围较窄,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免疫预防等,至今也无证据表明动物源的HCV同源病毒可能跨种传播给人类。最近,研究者在小型野生动物(如啮齿类动物、蝙蝠)和家养动物(如犬、马、牛)中相继发现了新型HCV同源病毒(HCV样病毒和GBV样病毒),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或持续性G病毒属(pegivirus),研究这些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有助于HCV的起源及其致病机制和免疫等研究。本综述从HCV基本特征、相关病毒谈起,着重介绍新型HCV同源病毒,并探寻其自然宿主,进而讨论了人类重要病原之一HCV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利 《生物技术通讯》2010,21(6):887-891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V经典的传播途径为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但1992年后献血员HCV的筛检已使输血后肝炎大为减少。在发达国家,HCV传播途径正在发生改变,儿童非血液制品的丙肝日渐增多。母婴间宫内、分娩时及产后感染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证实,HCV可经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宫内感染是HCV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尽管人们对HCV母婴传播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逐渐明确,但到目前为止对具体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时机仍知之甚少。我们就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的现状、进展及未来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度流行,其中又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危害较大。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感染与发病机制,进行药物与疫苗研究的必要工具。目前病毒性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感染特性及发病规律方面。本文仅就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尤其乙型、丙型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病毒microRNA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roRNA(miRNA)是一类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中长约21-24nt的非编码RNA分子,它们与靶mRNA分子互补结合抑制蛋白翻译或导致mRNA降解,从而调控靶基因表达。miRNA已被证实在多种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包括细胞分化和分裂、细胞凋亡及癌症发生在内的多个细胞过程。利用生物信息学以及分子克隆的方法在线虫、哺乳动物以及植物中已发现超过4000条miRNA。最近在病毒中也发现有miRNA基因存在,通过对病毒miRNA靶基因的预测,推测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病毒编码的miRNA分子的特点、转录机制、功能、进化保守性以及病毒与宿主miRNA的关系都已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病毒相关miRNA研究的深入,必将对认识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GenBank上获得194株不同来源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核酸序列,利用MEGA3分析了HA基N核酸序列碱基突变的特点。并通过比较序列同源性,构建NJ系统进化树,探讨了不同来源的H5N1病毒的系统进化关系。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被研究的194条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核酸序列,碱基长度大约在1700bp左右,共发现了757个可变位点,其中Parsimony—informative sites有537个,Singleton sites有220个;病毒的变异速率很快,平均变异率为3.23%;病毒的序列变异具有显著的地区特点和时间特点;同时,全球化的贸易以及候鸟的迁徙在传播病毒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诺瓦克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诺瓦克病毒(Noroviruses,NVs)是1972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的新生病毒,到1995年国内才有报道。该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食源性病毒,可导致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急性病毒性腹泻。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合适的细胞系和动物模型用于NVs的体外增殖,所以对于该病毒的研究相对滞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不断发展,不同类群NVs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并且病毒核衣壳蛋白分别获得真核和原核系统体外表达,从而对该病毒特性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论文从NVs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组成与功能、检测方法应用与发展和流行病学积累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该病毒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其蛋白质研究及其检测方法成为NVs的热点。论文还对NVs分子进化、检测技术和病毒体外增殖模式等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单股RNA病毒,在药物压力下极易变异。近年来,随着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的临床应用和更新换代,丙肝患者的持续病毒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大大提高。然而,DAA压力下产生的耐药相关变异株(resistance associated variants,RAV)也不断出现并被选择出来,严重影响DAA治疗效果或致治疗失败及耐药株流行。介绍了DAA相关耐药基因产生的来源与分类,并总结了近年来相关耐药突变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是引起牛黏膜病的病原,该病原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的损失,致病机理十分复杂。与丙肝病毒同属黄病毒科,二者有很高的同源性,所以被用作HCV的模式病毒。其基因组为一单股正链RNA分子,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这些蛋白质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该病毒及同属的其他病毒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免疫逃避、遗传特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该病毒及其同科病毒编码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为该病的防治及其他病毒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HCV感染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HCV非结构蛋白5A是近年来HCV抑制剂研究的重要靶点及热点,本文对NS5A的三个结构域以及各个结构域在丙肝病毒复制、病毒颗粒组装及释放方面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NS5A抑制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思路,有利于对NS5A抑制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人类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病因之一。由于缺乏合适的HC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使得针对HCV感染更为有效的疗法及疫苗的研发滞后。黑猩猩是HCV感染研究的最佳实验动物,但由于其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及临床症状等诸多问题,其应用受限,因此发展新的实验动物模型用于HCV感染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以啮齿类等动物为替代模型取得了不少进展,应用转基因等实验技术使替代动物感染了HCV,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本文分析了HCV自然感染的实验动物、自然感染和非自然感染的替代实验动物在致病机制研究、药物评价和疫苗研发应用中的优缺点及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克隆我国西部丙型肝炎病毒全部结构区基因,为探讨HCV的变异和致癌作用,研制丙肝疫苗作准各。从1名西安市丙肝感染血液中,用Trizol试剂裂解HCV病毒颗粒,用糖原与RNA共沉淀提取HCVRNA,用AMV逆转录酶和随机引物逆转录为eDNA,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并转化到pGEM-T质粒,得到pGEM-T-HCVc、pGEM-T-HCVel和pGEM-T-HCVe2克隆。将以上3个克隆用特定的酶降解,用连结酶进行连接,构建了HCV结构区的完整克隆。将克隆好的质粒pGEM-T-HCVjg从两端双向测广手,得到完整的HCV结构基因eDNA核苷酸序列,总长度为2238bp,与已发表的HCV序列长度一致,未发现缺失或移码突变,序列中间亦未发现转录终止子。本序列与HCVla、lb序列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1.8%、84.5%;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4.2%、86.3%;应为HCVla亚型。以上结果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存在HCVla亚型,所克隆HCV结构区eDNA克隆可以用于基因工程表达。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是一种危害性很高的疾病,有慢性化倾向,并与肝细胞癌有密切关系。了解其发病机理及病理过程对于HCV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免疫应答被认为在HC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被认为是抵抗病毒感染的主要因素,而且参与了病理过程,虽然对HCV的分子研究已较广泛,但对CTL在HCV感染后的反应的报道则很少,因此,我们对9例慢性丙肝患者外周CTL对HCV核壳蛋白(NP)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7.
肝炎的的大范围流行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甲肝、乙肝虽已有疫苗,但不能忽视未来由于病毒变异所带来的威胁。丙肝目前尚未发现非常有效的疫苗,且丙肝的病理学机制也尚未完全清晰,主要原因是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树胸属于低等灵长类动物。研究发现,他对很多人类疾病易感,所以建立肝炎树胸动物模型成为现在肝炎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各型肝炎主要是甲、乙、丙型肝炎研究中建立树胸动物模型的自内外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由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流行性很强。HCV主要通过毒品注射、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极少数情况下,HCV通过血透析、母婴垂直传染。少部分感染HCV的患者会产生急性丙型肝炎,而大多数人会转变成慢性肝炎,其中1/3的人群病情逐渐恶化,严重时导致肝癌。除了肝脏病变,HCV感染还会引起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因此,对于HCV感染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寻找参与HCV复制的关键性宿主因子已成为研究热点,磷酯酰肌醇-4-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phosphate,PI4P)就是其中之一。该文将着重介绍PI4P及相关蛋白参与HCV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并简要总结相关的鞘脂和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是仅次于乙型肝炎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世界流传的广泛性,尤以我国和东南亚为最严重。在我国,此病阳性率达5%以上,个别地区达10%以上。由于这种病能进一步恶化成肝硬化和肝癌,所以提前检测和预防极为重要。现在武汉大学病毒研究所科研人员已研制出“新型丙肝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可对早期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检测,从而告诫携带者或患者提早治疗和消除病毒的侵害。 在研究中,武汉大学病毒所研究人员发现丙肝病毒的电镜结构是由E1和E2两种糖蛋白构成病毒的外层膜,而这种外层病毒蛋白质E1和E2的抗体出现较早,持续时间长,又普遍在患者和携带者体内存在,尤其在携带丙肝病毒健康者体内易于发现和检测。所以武汉大学病毒所科研人员利用E1和E2的特点,采取生物工程高科技表达丙肝病毒E1和E2蛋白、核心抗原和NS3抗原,并-同组配研制成功“丙肝抗体检测药盒”,现已荣获国家卫生部颁发新药证书。此成果可推广应用,特别对血站、血库、饮食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和丙肝患者、幼教、小教工作人员、入伍参军人员等的血液丙肝病毒的检查,效果很好。据测算,国内每年约需1亿人份的丙肝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且价值也较贵重,若用此新型检测盒,则市场前景看好。 秦春圃  相似文献   

20.
逆转运复合体(retromer)作为一种蛋白复合物,参与蛋白质从内体到反面高尔基体的逆向运输或从内体到质膜的回收过程,调节了细胞内货物的丰度及亚细胞分布.近期研究发现,retromer可与一些病毒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病毒的生命周期.本文通过总结retromer与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痘苗病毒以及松鼠猴疱疹病毒的相互作用,探讨retromer在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