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位居青藏高原腹地深处的羌塘高原,可以说乃是高原的核心,世界屋脊的“脊梁”。其地质发育历史悠久,它的隆起年代可追溯至二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那时从南方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与北方的欧亚板块碰撞并俯冲于后者之下,遂使羌塘一带被抬升隆起。其后又在漫长的岁月中,两大板块继续不断地碰撞,结果形成如今四五千米高度的羌塘高原,并且自北而南相继隆起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等雄伟大脉,从而使羌塘高原名副其实地成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构成了世界屋脊的“脊梁”。浩瀚高亢的地势使羌塘高原成为常人难以忍受和涉足的寒荒之地,那众多近于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既是人们较难逾越的路障天险,更成为阻留南来的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天然屏障,不仅使得羌塘高原雨水稀少、气候干旱,成为青藏高原上著名内流区和盐湖聚集的地方,也导致许多高山发育  相似文献   

2.
我做梦也不曾想到,一次平凡的科学考察,竟使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到达亚丁的中国科学工作者。而这也让我得到了率先提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手段来保护她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因为岛屿的空间有限,它的生态系统抗击外界的能力一般来说比较脆弱,保护好一个岛屿生态环境往往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保护好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小岛屿就更加困难,况且在它上面栖息着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毒蛇而形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稍有外界的干扰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这个岛屿就是大连的蛇岛。保护着它的是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成立以来的26年里,也正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蛇岛完好无损地存在着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这个保护区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4.
雪域奇葩——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穆朗玛峰名称的由来 8848,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神秘的,因为它代表着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其以8848.13米的海拔高度,俯视喜马拉雅群峰。喜马拉雅山脉雪峰林立,仅7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数十座之多,其中十四座在8000米以上,它们拔地而起,摩天接云;银装素裹、冰河悬柱,构建出世界最雄奇壮观的极高山自然景观,为世人称誉为地球的第三极。 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对珠峰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元朝,其名称为“次仁玛”。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我国清朝派员对珠峰及其附近的边境地区进行勘测时,发现珠穆朗玛峰为我国最高峰,并依据当  相似文献   

5.
卢慧婷  黄琼中  朱捷缘  郑天晨  严岩  吴钢 《生态学报》2018,38(24):8911-8918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驱动下,地表生态系统的类型和质量都在发生复杂的变化,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产生深远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显著,其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的变化对区域和我国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示意义。为了揭示拉萨河流域近年来的生态系统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尤其是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选择NDVI作为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指示因子,通过对In VEST模型中与植被相关的各参数进行计算和修正,结合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评估了1990—2015年间拉萨河流域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三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进而分析了生态系统类型和质量变化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5年拉萨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变化整体相对较小,但是人工表面和湿地面积变化速率较快; 1990—2000年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有显著上升,2000年以后略有下降,其中2000—2015年草甸和草原NDVI分别下降了7.48%和5.44%,呈现明显退化趋势; 1990—2015年拉萨河流域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分别增加了3.98%和9.12%,而水源涵养服务降低了23.05%,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总体来看,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相对较小,而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显著,尤其是1990—2000年间;但2000年以后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贡献有所加大。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鲁春霞  谢高地  肖玉  于云江 《生态学报》2004,24(12):2749-2755
青藏高原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 ,这些生态系统不仅生产了大量的产品 ,而且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根据计算表明 ,高原生态系统 2 0 0 0年生产的产品经济价值为 170× 10 8元。生态服务功能中年固碳总量为 15× 10 8t,释放氧气量为11× 10 8t。根据二氧化碳固定量和氧气释放量估算的调节大气的服务价值总计为 10 0 15× 10 8元。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的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每年高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达 2 6 12× 10 8m3,其经济价值为 174 4× 10 8元。森林的净化功能价值大约为 2 5 5× 10 8元。高原生态系统产品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比值为 1:70 ,显然 ,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远远高于直接使用价值。因此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育高原生态过程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既有孤立的海岛生态系统,又有高山密林,以及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如此齐全,不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蛇岛蝮是世界上的独有种,以其特殊的物种和极大的医药价值而闻名于世,因而蛇岛被称为“世界奇岛”。老铁山是东北亚大陆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经过的鸟的种类多、数量大,有上千万只,302种,因而被誉为“老铁山鸟栈”,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树林作为海岸带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防风固岸、促淤造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认识红树林受保护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基于遥感解译的红树林分类数据为基础,通过空缺分析,分析了我国红树林的就地保护状况,结果显示我国分布的红树林总面积为264 km~2(尚不含我国港、澳、台的统计数据),其中61.4%在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从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省份来看,在海南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较少但保护比例高,广西和广东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大但受保护面积比例相对较低。在3种红树林类型中,红树-木果楝林和红海榄-木榄林分布面积较小,但受保护的面积都在90%以上,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分布的面积最大,但受保护的面积为52.6%。研究提出自然保护区外红树林分布的关键区域,并建议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方式来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及其他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等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地域。国际上常以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的百分比衡量一个国家自然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陈伟烈 《生物学通报》2012,47(6):1-4,F0004
中国自然保护区共计2 588个(未计台、港、澳),总面积149万km2(土地面积143万km2,海洋面积6.37万km2),其中国家级保护区335个,总面积93.21万km2。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是内蒙古、黑龙江和四川等省区,面积最大的在西藏。这些保护区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80%以上的濒危野生动物和60%的濒危高等植物,保护了一批国家地质剖面、珍稀古生物化石和美丽独特的景观,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保留了良好的资源和环境。  相似文献   

11.
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又叫犛牛、旄牛、髦牛,因叫声如猪,又叫猪声牛。它属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的动物。牦牛原产亚洲中部山地,现我国青藏高原及阿尔金山、祁连山的西段,包括西康、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一部分高原寒冷地区有分布。这些地区冬日山峦积雪,百川急流,既有起伏的沙丘,广阔无垠的原野,又有众多的湖泊和美丽的草原。那里的气候条件极为严酷,即使盛夏之际,中午时烈日如焚,到了傍晚转眼间大雪纷飞,早、晚结冰,寒冷异常。目前野生牦牛所剩已不多,但却有家养的牦牛,并流传至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青藏高原9类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城镇、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依其主要构成组分,划分为以植被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以无机环境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镇)共三大类。统计分析表明1980至2018年的近40年来,青藏高原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约占61.9%,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率较大,局部年际变化逾30%/10a,草地灌丛面积扩张明显,最高可达约7%/10a。此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冰川消减较快,下降速率约达25%/10a。青藏高原东缘向西城镇扩张明显,城镇面积占比增加约40%。研究还对气温和降水计算其变化速率,量化驱动生态系统演变的外部气候环境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地理环境变量、人类活动强度、土壤侵蚀度、生物丰度等综合的驱动因素指标,建立多层级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与气温、降水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以无机环境要素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气候因子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人工生态系统则与外部环境因素耦合关系不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森林、灌丛、草地一类自然植被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之间呈现负反馈的保守性耦合关系,相比较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来讲,具有更强的韧性,因此保护区域自然植被将有利于维护青藏高原整体的生态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不仅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气候调节器、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而且由于具备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全球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保护与发展常常遇到的是两难的选择和多种利益的博弈与协调。而在博弈与协调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老铁山作为千万只候鸟迁飞的驿站,湿地对乌的影响很大,因为它们要在这里补充足够的营养才能飞越渤海,所以,保护好蛇岛和老铁山,以及湿地是非常重要的。当这些生态系统改变其功能时,它会对鸟类及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需要有科学依据,特别是进行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制度上的漏洞,比如对会带来一些未知影响的项目应当如何考虑,这是我国保护区面临的现实问题。许多保护区尽管在人力物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开展了很多科研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数据,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才能对一些建设项目的影响作出预测。从这一点来看,保护区内的科研和监测需要国家、科研单位、社会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对尚未能够预测的项目一定要慎重评价,许多保护区对看不准影响的项目采取暂不实施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因为一旦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也许将是人类的悲哀。像蛇岛老铁山这样一个没有纳入遗产名录的“遗产”,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它的里边和周边的一切建设项目一定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青藏高原草地承载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预警,以已有的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为基础,核算了该地区的草地理论载畜量及演变趋势,并结合县域实际存栏量,划定了草地承载力的预警等级。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草地承载力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格局,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该地区草地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2)2000-2015年,青藏高原理论载畜量由8614.89万羊单位增至9451.53万羊单位;(3)青藏高原整体处于超载状态,2000-2010年超载状况加剧,至2015年超载状况稍有缓解,草畜平衡指数由67.88%增至79.90%,再降至67.91%。目前亟需优先控制72个红色预警县(超载状态正在加剧)的牲畜存栏量,避免超载状况进一步恶化。未来需要通过控制牲畜存栏量、调整畜牧区发展布局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等多项措施的结合来改善青藏高原地区的草地承载状况,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的赤松原生地和天然分布中心,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天然赤松林生态系统.以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4.99×108元/a,其单位面积的经济价值为32351元/(hm2· a),其中直接价值为0.32×108元/a,仅占到总服务功能总价值的6 42%,而间接价值高达4.67×108元/a,两者之比接近1 ∶ 15,间接价值中大小顺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娱乐文化价值.昆嵛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仅占到烟台市牟平区的9.71%,但贡献的生态服务价值可相当于牟平区2003年GDP的7.00%,从人均来看,当地每人每年可获得其生态服务价值达1039元.研究结果表明,昆嵛山自然保护区对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25个科、70个属、102种植物叶片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测定,以确定植物群落的光合型。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02种植物的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δ^13C)介于-28.24‰和-24.84‰之间,说明这102种植物均属于C3植物,无C4植物或CAM植物。植物这种光合型的分布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是低温、强辐射等环境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植物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并结合有关调查数据,采用LDI方法对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4、1994、2000、2014、2016、2019年6个时期的生态系统健康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苍山片区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农用地面积大幅减少,休闲用地面积有所增加,人为干扰区域主要位于苍山四周低海拔区域,LDI...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自然保护区能有效地保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对保护成效的影响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本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5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类型、资金、人员配置等管理能力方面的差异, 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研究不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 揭示青藏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与保护成效的关系, 为提升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成效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青藏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级别差异较大, 包括厅局级(1处)、县处级(36处)、乡科级(16处)和股级(1处) 4个级别, 其中独立管理机构42处, 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的非独立管理机构12处, 行政级别和独立性影响保护成效, 行政级别较高、独立的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较好。(2)青藏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单位管理资金、人均管理面积与巡护面积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较大, 且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建议重点关注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特殊性, 规范管理机构建设, 加强资金保障, 推动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从事保护工作, 进一步加大生态管护岗位设置与培训, 切实提高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20.
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有鹿种,人们对其生境选择与利用知之甚少。2009 年6 -8 月和2011 年7 - 8 月,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研究了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唇鹿的夏季生境选择。在保护区内若当沟和麻绒沟两个白唇鹿集中分布区域测定了195 个样方中的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位、坡度、坡向、离水源距离、隐蔽度和人类活动干扰8 个生态因子。用Vanderloeg 和Scavia 选择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白唇鹿夏季生境选择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唇鹿夏季倾向于选择海拔4 000 m 以上中上坡位的高山草甸生境和离水源距离500 m 以外的阳坡或阴坡生境;而回避坡度大于60 度、裸岩生境、下坡位生境和半阴坡生境。除隐蔽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外,其余6 个生态因子均对白唇鹿夏季生境选择有明显的影响。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 个主成分的贡献量为68. 8% ,其中:第1 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76% ,该主成分与坡位、坡度和海拔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6.32% ,与其相关系数绝对值较高的是隐蔽条件与植被类型;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 71% ,与其相关系数绝对值较高的是坡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