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对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诱发微核染色体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着丝粒和端粒DNA探针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了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诱导的
NIH3T3细胞微核的染色体组成。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诱导的由整条染色体组成的微核分别可达70.7%和65.9%,提示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均有较强的非整倍体毒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染色体畸变与微核形成的关系,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MMC,0.025—0.4μg/ml),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中期染色体畸变与不同细胞周期形成的微核间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MMC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ACF),未经培养的G_0期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NC-MNCF)以及培养的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C-MNCF),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可用幂回归方程描述;(2)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全然无关的NC-MNCF,和C-MNCF一样,与ACF呈良好的正相关;(3)用胞质分裂阻滞(CB)法,检测MMC诱发的CB-MNCF,较C-MNCF无显著提高,MNCF/ACF的比值较小,并随着MMC剂量增加从0.15左右降到0.03。所有上述结果表明,不能简单理解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间的关系,在分裂的细胞群体中,中期染色体畸变可能仅是微核形成的一种来源。 相似文献
3.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奇文清,李懋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SOFINSITUHYBRIDIZATIONTECHNIQUEINPLANTCHROMOSOMES¥QiW... 相似文献
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染色体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9年 Gall和 Pardue首先用同位素标记的 RNA探针定位特定的靶 DNA序列 ,开创了原位杂交技术 ,但同位素探针的高背景限制了它对靶序列的精确定位 ,随后发展了一系列非同位素方法 ,最初有生物素探针 ,用荧光素标记亲合素 ,酶联反应或胶体金检测 ,其他包括乙酰氨基荧光素 ( AAF) ,汞 ,地高辛 ( DIG)和 2 -三硝基酚等。荧光原位杂交 (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就是指将 DNA探针用特殊修饰的核苷酸分子标记 ,通过原位杂交与靶染色体或 DNA上特定的序列结合的方法学 ,靶染色体通常固定在载玻片上 ,杂交结果用荧…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人9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深低温冻存和长期传代的黑叶猴细胞株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确定在长期冻存和传代过程中,一些黑叶猴细胞在No.12和No.17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一条 No.17染色体发生断裂,断裂点在17q13,断裂片段17q13-17qter易位到一条 No.12染色体长臂末端,形成一条小的中着丝粒的和一条具较长长臂的衍生染色体即 der(17) 和 der(12).结果表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人染色体特异探针不仅能检测出人类染色体畸变,也能有效地检测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6.
为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基因定位研究中,探讨一种能有效地检测转基因动物染色体上外源基因整合状态的实验方法,对小鼠腹腔注射秋水仙素后,取转基因小鼠骨髓制备中期染色体,将传统的FISH方法加以改进,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染色体上的整合状态。检测结果表明,外源人β^E珠蛋白基因已稳定地整合于小鼠染色体上,FISH能直观地反映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动物染色体上的整合状态,该方法可对转基因动物及基因转移研究中的外源基因整合反进行染色体定位检测。 相似文献
7.
工业废水诱发的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与微核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工业废水对洋葱根尖染毒,对其诱发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期染色体畸变、微术是定表明,处理样品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畸变类型,主要表现为多极分裂、染色体桥、染色体片段、滞后染色体以及微核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卵巢癌细胞中性染色体拷贝数目异常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收集18例新鲜卵巢癌组织标本,以Biotin标记的X染色体α-卫星DNA(pBamX7)探针与经处理的标本进行卵巢癌细胞核的原位杂交,分别用Avidin-FITC和Anti-avidin进行信号的检测与放大,PI复染。于Olympus AX-70型荧光显微镜下,通过WIB滤光镜观察杂交信号及其细胞核背景,并统计卵巢癌细胞核中的杂交信号颗粒数量。在显微镜下可见以Biotin标记的pBamX7探针显示绿色杂交信号,细胞核背景经PI复染显示桔红色;发现11/18(61%)卵巢癌标本中X染色体拷贝数增加,其余7例(39%)无拷贝数增加。X染色体拷贝数目增多在卵巢癌中有一定比例的发生频率,其在促进卵巢癌发病及其发展过程中起到某种作用,其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玻璃针分离法从大豆(Glycine max L.)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中显微分离出一条染色体,经Sau3A人工接头介导的两轮PCR后,将其第二轮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载体上,构建了单染色体质粒文库,经分析,该微克隆文库包含约20000个重组子。随机挑选178个重组子进行鉴定,证明该文库的插入片室主要介绍于200-1800bp大小830bp;其中,中、高拷贝重复序列占44%,单、低拷贝序列占56%。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价了所选用的DNA修复抑制剂对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染色体畸变频率的影响。以拓扑酶Ⅰ的一种抑制剂——喜树碱(0.05—0.3μg/m1)处理HCMV感染的人类PBLs30小时,结果导致HCMV诱发的染色体损伤频率显著的协同性增加(P<0.O1)。另一方面以ADP核糖聚合酶的一种抑制剂——3—氨基苯酰胺(3—AB)(3—30μg/ml),或者拓扑酶Ⅱ的一种抑制剂——新霉素(3—30μg/ml)处理HCMV感染的PBLs30时小,染色体损伤频率未见明显增加。在喜树碱处理的HCMV感染细胞中,染色单体型断裂包括染色体交换是染色体畸变的主要类型,这提示HCMV感染与单链NDA断裂有关,这些发现还提示,HCMV感染不会造成通过3-AB或新霉素敏感途径修复的直接DNA损伤。 相似文献
12.
实验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组织的染色体畸变。用3、7、8、9、12号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DNA探针,分别对外周静脉血的淋巴细胞、新鲜实体瘤组织、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染色体检测。二个染色体杂交点代表一对正常的染色体、三个染色体杂交点显示该细胞有染色体三体。整个实验过程简单、快速、准确、易重复。此方法和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相结合,对探讨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用电导率法研究低频超声提取小檗碱成分的产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孝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5):57-59
采用电导率测试法研究了超声提取对药材黄柏中小檗碱成分产额的影响,和煎煮法,浸泡法相比,低频超声辐照可增强从川黄柏中所提得的小檗碱成分的产额,证实了电导率测定法可作为瞬时,动态反馈药材中有效成分提取规律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EXPERIMENTALLY INDUCE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PLANTS : II. THE EFFECT OF CYANIDE AND OTHER HEAVY METAL COMPLEXING AGENTS ON THE PRODUCTIO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BY X-RAYS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discovery of Lilly and Thoday, that the presence of potassium cyanide (KCN) increases the productio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by x-rays in anoxia, but has no effect on the productio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by x-rays in air, was confirmed. In the presence of cyanide, the effect of a given dose of x-rays in nitrogen was found to be even greater than the effect of the same dose of x-rays in air. The cyanide effect on x-ray breakage in nitrogen was obtained at cyanide concentrations as low as 2 x 10–5 M. The breakage obtained after the combined x-ray-cyanide treatments was of the x-ray type, as evid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break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chromosomes. A number of other heavy metal complexing agents as well as some other compounds were tes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increase x-ray breakage in nitrogen and air. Of these compounds only cupferron proved to be effective.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creased x-ray breakage in the presence of cyanide or cupferron cannot be due to an accumulation of peroxides. Instea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yanide effect may be due to a complex formation between the active agents and heavy metals, presumably iron, within the chromosom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hypothesis on the concept of the "oxygen effec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DNA的技术,制备了酶标基因探针。研究了酶标过程和产物的电泳行为;用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探测了单链、双链DNA,灵敏度可达pg水平,以此酶标的Y染色体特异的DNA片段作探针,进行了DNA杂交的性别分析,证明该探针能清楚地区别两性基因组DNA,这对基因的研究和诊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在4umol/L、6umol/L、8umol/L、10umol/L微管解聚型除草剂APM处理16h后,多极分裂细胞、凝集染色体、桥一断片及微核细胞可明显被观察到.其中多极分裂细胞可分别达10.7%、10.7%、11.1%和10.0%;凝集染色体为5.5%、5.9%、7.1%和9.1%:出现桥和断片的频率为1.9%、1.8%、2.7%和5.5%;出现微核细胞的频率分别为2.8%、8.7%、12.5%和16.3%。分生组织内蛋白质组也产生了明显变化,有5个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66kD/p16.3、48kD/p16.6、48kD/p16.9、16kD/p15.6、18kD/p15.2的蛋白质在8umol/LAPM处理的分生组织中被合成.通过MALDI—TOF—MS分析和NCBI 20070528数据库查询.其中3个新合成的蛋白质被确认,它们是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磷酸甘油酸激酶C。染色体结构变异和蛋白质组变化被认为与APM的处理有关的. 相似文献
18.
为设计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专化性PCR引物,测定了1991-2001年采集的多个水稻品种、不同水稻产区的菌株的ITS和5.8S rDNA区序列。U. virens的ITS1、ITS2和5.8S rDNA区域的长度为 624-625bp, 序列高度保守。在与麦角菌科其它种比较的基础上,设计了U. virens专化性嵌合引物。采用PCR方法可以灵敏地检测目标真菌,并且与传统的组织观察结果很好地吻合。这一结果为深入研究稻曲病的侵染规律和建立田间早期诊断技术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SO2衍生物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和后期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研究SO2体内衍生物--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3:1 mmol·L-1/mmol·L-1)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和后期异常的效应。结果表明:SO2衍生物处理可诱发蚕豆根尖间期细胞微核和核芽,使分裂后期出现多种染色体异常,如断片、桥以及滞后染色体等。异常细胞中以微核细胞和染色体断裂细胞居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胞异常率与处理液浓度之间表现正的线性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蚕豆根尖间期微核和后期染色体异常有可能用作检测SO2污染的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20.
人精子甘露糖受体参与诱导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精子甘露糖受体与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反应的关系。方法以亲和层析法纯化的人精子甘露糖受体(purified mannose receptor,pMR)作用去透明带金黄地鼠卵,继而用罗丹明偶联的兵豆凝集素(Tetramethylrhodam ine Isothiocyanate Labeled Lentil,TRITC-LCA)标记。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被标记的皮质颗粒及卵母细胞表面甘露糖基的变化情况。结果pMR作用卵母细胞后,卵母细胞内的皮质颗粒减少且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基数量增加。结论pMR作用于卵母细胞表面后,可触发皮质颗粒反应,并使皮质颗粒部分内容物转移到卵母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