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QTc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及对心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应用NYHA分级进行分组,Ⅰ级26例,Ⅱ级37例,Ⅲ级例54,Ⅳ级3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与心脏超声诊断,对比四组患者QRSd、LVEF水平,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QRSd、LVEF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随后对所有患者在出院后维持12个月的随访,将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终点事件患者和NYHA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升高>1级的患者分为心功能恶化组(n=50),将其余患者分为非心功能恶化组(n=100),对比两个亚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及QRSd、LVEF表达,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QRSd、LVEF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老年心力衰竭患者QRSd、LVEF表达对比差异显著,Ⅳ级患者QRSd水平高于Ⅲ级、Ⅱ级和Ⅰ级患者,Ⅳ级患者LVEF水平低于Ⅲ级、Ⅱ级和Ⅰ级患者(P<0.05);Spear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 EF)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 EF)患者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的差别。方法:选取2013年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心内住院的308名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首次心脏彩超结果,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HFr EF组、HFmr EF组和HFpEF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化验结果、超声数据和用药情况,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的差别。结果:HFpEF组为123例(39.9%),HFmr EF组为98例(31.5%),HFr EF组为88例(28.6%);其中HFpEF组女性比例高于HFr EF组(59.4%vs.38.6%,P0.05),高血压和房颤患病率HFpEF组高于HFr EF组(P0.05);HFpEF组左心室重构类型以向心性重塑为主,HFr EF组则以离心性重塑为主;HFmr EF组女性比例及高血压、房颤患病率等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类型分布则介于HFpEF组与HFr EF之间。结论:HFpEF,HFmr EF与HFr EF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左心室重塑类型分布显著不同,应对不同左室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前体B型利钠肽(NT-proBNP)、可溶性AXL(sAXL)联合褪黑素(MT)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收治的100例HFpEF患者为HFpEF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另选取同期54名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T-proBNP、sAXL、MT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sAXL、MT水平对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HFpEF组血清NT-proBNP、sAXL水平高于对照组,M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100例HFpEF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1.00%(31/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NT-proBNP、sAXL升高为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MT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sAXL联合MT预测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NT-proBNP、sAXL、MT单独预测。结论:血清NT-proBNP、sAXL水平升高和MT降低与HFpEF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可能成为预测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辅助指标,血清NT-proBNP、sAXL联合MT预测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心功能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年龄<45岁的初发AMI且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86例及同期60-75岁的患者9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青年组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青年组年龄中位数为40岁,男性患者及吸烟人群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老年组(P<0.001);血尿酸水平、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高于老年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a)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冠脉多支病变的比例和Gensini评分低于老年组(P<0.001),左室射血分数<40%的比例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两组罪犯血管为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的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和高冠脉Gensini评分是青年初发AMI患者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初发AMI以男性为主,吸烟、高尿酸、血脂异常更为多见,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对较轻,高尿酸和冠脉Gensini评分是青年初发AMI后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衰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变化规律,研究Irisin对心衰诊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西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132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44例,Ⅳ级40例,同时选取心功能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Irisin水平,根据Irisin水平分为低Irisin组和高Irisin组,比较两组间心衰的发生率,分析Irisin水平与心衰的关系。结果:①心衰组Irisin水平显著低于心功能正常组(6790±3628 ng/mL vs 12691±2272 ng/mL,P0.01),且从Ⅱ级到Ⅳ级,逐渐降低;②心衰组LVEF值显著低于心功能正常组(45.7±8 vs 59.7±4.3,P0.01),且从Ⅱ级到Ⅳ级,逐渐降低;③心衰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组(2938±2795 pg/mL vs 184±151 pg/mL,P0.01),且从Ⅱ级到Ⅳ级,逐渐升高;④低Irisin组心衰发生率明显高于高Irisin组(92.6%vs47.5%,P0.01);⑤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risin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694,P0.05),与proBNP呈负相关(r=-0.45,P0.05);结论:心衰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而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显著降低,心衰患者血清Irisin水平与心衰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Tp-e间期、P波离散度(Pd)对室性心律失常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心绞痛患者11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Tp-e间期、Pd值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随访患者的心绞痛复发情况,并判定预测价值。结果:在110例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8例(失常组),发生率为43.6 %,其中偶发室早21例、频发室早19例、室早4例、心室颤动3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失常组的Tp-e间期、Pd值都显著高于非失常组(P<0.05)。随访至今,失常组的心绞痛复发率为45.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 %(P<0.05)。在失常组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Tp-e间期、Pd都为影响患者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p-e间期、Pd预测心绞痛复发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在85.0 %以上。结论: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随有Tp-e间期、Pd增加,也会增加患者的复发率,Tp-e间期、P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与血乳酸(LAC)联合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开展补液试验,并按照试验结果的差异将其分作反应组63例和无反应组57例。对两组人员均实施床旁超声检查以及LAC水平检测,并对比相关指标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感染性休克患者床旁超声指标与LAC水平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床旁超声与LAC联合预测上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能。结果:两组补液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高于补液前(P<0.05),反应组补液前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IVC)、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VpeakAO)、肱动脉最大速度变异率(△VpeakBA)高于补液后及无反应组(P<0.05)。两组补液后LAC水平均低于补液前,且反应组低于无反应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感染性休克患者LAC水平与△IVC、△VpeakAO、△VpeakBA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知:床旁超声联合LAC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床旁超声和LAC单独预测。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补液后LAC水平降低,床旁超声联合LAC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生化指标、心脏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246例HFp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DM分为DM-HFpEF组(n=98)和NDM-HFpEF组(n=148),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血生化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参数,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收缩压、合并冠心病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DM-HFpEF组患者相比,DM-HFpEF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血肌酐(Scr)、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K+水平升高,血红蛋白(H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0.05);DM- HFpEF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指数(LVEDVI)低于NDM-HFpEF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PWTD)、E峰、E/e''高于NDM-HFpE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HFpEF组患者MLHFQ中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经济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NDM-HFpE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促进了HFpEF患者IVS、PWTD的增厚,降低了心脏舒张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明显加重了HFpEF患者血糖血脂的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资料。方法:研究共纳入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368例CHF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Logisitic回归分析确定HFpEF的独立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确定RDW和hsCRP对于HFpEF诊断的最佳Cut-off值及其预测价值。结果:HFpEF患者的RDW(12.83±1.09)和hsCRP(8.70±17.81)水平显著低于非HFpEF组患者的RDW(13.58±1.20)和hsCRP(14.24±30.90)水平;较低的RDW(OR=1.831)和hsCRP(OR=1.003)是HFpEF的独立危险因素;对RDW和hsCRP进行ROC曲线分析,hsCRP的AUC为0.814[95%CI(0.758~0.871)],最佳鉴别界值为185.6;RDW的AUC为0.694[95%CI(0.624~0.764)],最佳鉴别界值为13.15。结论:HFpEF患者的RDW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非HFpEF型心衰患者,RDW和hsCRP对于HFpEF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HFpEF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早产的影响因素,分析母体血清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小板激活因子(PAF)预测自发性早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产科门诊产检的3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发生自发性早产(早产组),255例未发生自发性早产(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于妊娠30周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fFN、MCP-1、PAF水平。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自发性早产发生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FN、MCP-1、PAF预测自发性早产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组体质量指数<19 kg/m2、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早产史、子宫颈手术史、妊娠间隔时间<18个月、妊娠期并发胎膜早破、妊娠期并发宫颈缩短、妊娠期间吸烟比例、血清fFN、MCP-1、PA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妊娠期合并胎膜早破、宫颈缩短、早产史、fFN水平偏高、MCP-1水平偏高、PAF水平偏高等,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影响因素(OR>1,P<0.05)。fFN、MCP-1、PAF及其联合应用预测自发性早产的曲线下面积(AUC)(0.95CI)分别为0.736(0.480~0.990)、0.713(0.488~0.935)、0.735(0.495~0.967)、0.866(0.782~0.940),联合应用的预测效能高于单独指标。结论:妊娠期合并胎膜早破、宫颈缩短、早产史、血清fFN、MCP-1、PAF水平升高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联合fFN、MCP-1、PAF水平可预测自发性早产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除颤复苏治疗的心脏性猝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以及心功能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E/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电除颤时间2 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60.00%(21/35),显著高于电除颤时间2~5 min、5~10 min以及10 min患者的34.21%(13/38)、11.11%(3/27)、0.00%(0/20),而电除颤时间2~5 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又显著高于电除颤时间5~10 min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除颤时间2 min、2~5 min、5~10 min以及10 min患者的E峰、LVEF、LVEDD以及E/A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率、E峰、LVEF、LVEDD以及E/A均呈负相关关系(r=-0.593,P=0.000;r=-0.476,P=0.001;r=-0.523,P=0.000;r=-0.502,P=0.000;r=-0.469,P=0.001)。结论: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复苏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除颤时间越早,患者复苏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 QRS)波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心电图是否出现f QRS波分成f QRS组(59例)和无f QRS组(65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对比,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f 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f QR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无f QRS组(P0.05)。f QRS组患者总标准差(SDNN)、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PNN50)、差值均方根(RMSSD)均低于无f QRS组(P0.05)。随访期间f QRS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5.59%(21/59),高于无f QRS组患者的13.85%(9/65)(P0.05)。结论:伴有心电图f QRS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f QRS波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影响室间隔收缩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本文旨在探讨心肌带降段及升段收缩率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LVEF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6例,正常对照组患者39例。所有患者取左心室长轴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收缩率、升段收缩率及降段收缩率。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采用双平面Simpson's法计算。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组患者舒张末期心肌带升段厚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69),收缩末期升段厚度(P=0.014)更薄、升段收缩率(P0.01)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组舒张末期降段厚度(P0.01)更薄、收缩末期降段厚度(P0.01)更薄、降段收缩率(P0.01)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降段收缩率(r~2=0.13,P=0.026)、室间隔增厚率(r~2=0.19,P0.01)呈正相关,与升段收缩率没有相关性(P0.05)。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室间隔增厚率、降段增厚率及升段增厚率无相关性。经过相关分析,筛选出与心肌梗死LVEF的相关因素,进一步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LVEF=48.206+18.914*LVDD(cm)-25.414*LVSD(cm)。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间隔降段收缩率明显受损,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有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估算前壁心肌梗死LVEF。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LAAC)术后对房颤(AF)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接受LAAC治疗的213例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将213例LAAC术后AF患者分为低生活质量组(总分≤50分,n=107)和高生活质量组(总分>50分,n=106)。收集并比较AF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实验室资料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AAC术后A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低生活质量组心房颤动血栓发生危险度(CHA2DS2-VASc)评分高于高生活质量组(P<0.05)。低生活质量组的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比高于高生活质量组(P<0.05)。高生活质量组红细胞水平高于低生活质量组(P<0.05)。高生活质量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低生活质量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偏高、LVEF偏低是影响LAAC术后AF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偏高、LVEF偏低是影响LAAC术后AF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可降低LAAC术后AF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与比较冠状动脉核磁共振(MR)血管成像和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4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随访患者的预后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随访到2021年4月1日,发生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23例(不良事件组),发生率为22.3%。不良事件组的MRI血管成像显示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低于非不良事件组(P<0.05)。不良事件组的CT显示斑块率、斑块性质等与非不良事件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斑块率、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为导致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和CT都可有效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能满足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与预测预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联合尿白细胞酯酶(LEU)对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行PCNL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后定期随访,统计尿路感染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分为尿路感染组和非尿路感染组。比较两组PCT水平、LEU,CRP/ALB比值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CRP/ALB比值、LEU单独以及联合检测预测术后尿路感染的价值。结果:尿路感染组的血清PCT、CRP/ALB高于非尿路感染组(P<0.05)。尿路感染组的LEU呈阳性,而非尿路感染组的LEU呈阴性。两组在既往泌尿道手术史、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负荷、使用>3种抗菌药物、合并肾功能障碍、术中通道类型、术前血糖水平方面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既往泌尿道手术史、手术时间≧100 min、导尿管留置时间≧7 d、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负荷≧1000 mm2、术前血糖水平高、合并肾功能障碍是复杂性肾结石患者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PCT、CRP/ALB、LEU单独预测PCNL后尿路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0.476~0.944)、0.686(0.436~0.931)、0.836(0.753~0.918),三者联合预测PCNL后尿路感染的AUC为0.879(0.785~0.972),均高于PCT、CRP/ALB、LEU单独预测。结论:复杂性肾结石患者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石负荷等,且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患者PCT、CRP/ALB比值偏高,LEU呈阳性,三者可能作为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结直肠漏评分(CLS)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直肠癌Dixon手术的260例患者,根据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分为吻合口漏组与无吻合口漏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后评估两组CLS评分,术后第1、3 d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计算NLR、CAR;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LS、NLR、CAR对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结果:260例患者术后发生20例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69%。吻合口漏组CLS评分高于无吻合口漏组(P<0.05);术后第1 d两组NLR、C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吻合口漏组NLR、CAR高于无吻合口漏组(P<0.05)。两组吻合口至肛缘距离、糖尿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肠梗阻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距离、糖尿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肠梗阻、CLS、NLR、CAR是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L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NLR的AUC为0.861,CAR的AUC为0.859,三者联合的AUC为0.945,高于单独检测。结论:Dixon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患者CLS评分、NLR和CAR升高,CLS评分联合NLR、CAR可有效预测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可作为评估吻合口漏的辅助指标,以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08例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前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患者存活组80例,死亡组28例;死亡组房颤史比例、Killip心功能分级≧III级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比例、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肌酐(Scr)、B型钠尿肽(BNP)高于存活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II评分、eGFR、cTnI是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APACHEII评分、eGFR、cTnI预测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799、0.710,三者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62。结论:APACHEII评分、eGFR、cTnI是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用于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