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究布托啡诺预处理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TPVB)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我院60例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静脉麻醉,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PVB,并给予布托啡诺预处理。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术后疼痛情况、应激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刻比较,两组T1时刻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下降(P<0.05);与T1时刻比较,两组T2时刻HR、MAP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T3时刻HR、MAP均较低(P<0.05)。观察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PCIA使用次数较对照组更低、更短、更少(P<0.05)。术后8 h、12 h、24 h,观察组静息时、咳嗽时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均升高(P<0.05),但观察组E、Cor、ACTH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使用布托啡诺预处理联合超声引导下TPVB能控制血流动力学与阿片类药物总用量,缩短拔管时间,还能减轻术后疼痛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胸神经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以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胸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h、6h、12h、24h、48h的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切皮前5 min(T_0)、切皮即刻(T_1)、切皮后15 min(T_2)、30 min(T_3)、钉皮即刻(T_4)及拔管后15 min(T_5)的血流动力学以及呼吸功能指标,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用药、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不同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状态下,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_1-T_5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每分钟通气量(M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丙泊酚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以及补救镇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PONV)、尿潴留、嗜睡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肋间神经阻滞相比,胸神经阻滞治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以有效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术后呼吸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纳布啡超前镇痛后,其镇痛效果、免疫应激、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ESPB)和研究组(62例,ESPB联合纳布啡超前镇痛)。对比两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疼痛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认知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12 h、24 h、48 h,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置管后、切片时、拔管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 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 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ESPB联合纳布啡超前镇痛,可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减轻免疫应激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肝癌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TPVB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全身麻醉,TPVB组予以TPVB复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两组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术后镇痛相关指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和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的测定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后4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使用减少(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迟(P<0.05),术后24 h镇痛按压次数及用量减少(P<0.05),且补救镇痛率显著降低(P<0.05)。TPV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相比对照组提前(P<0.05),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IL-6水平和IL-8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TPVB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TPVB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PVB复合全麻用于肝癌切除术能够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消耗,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术后免疫功能,对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后,对其镇痛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红十字医院于2015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接收的131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5)和研究组(n=66),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自控静脉镇痛(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背景输注总量、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术后2h、12h、24h、48h安静时以及咳嗽时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h、术后48h 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背景输注总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 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h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125(CA125)水平均低于术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老年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5月湖北省十堰市国药东风总医院收治的11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老年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SP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ESP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ESP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后1 h、6 h、12 h、24 h及48 h静息状态下数字疼痛评分(NRS)、手术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ESP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点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h、6 h、12 h、24 h及48 h NRS评分逐渐升高再降低,但ESP组各时点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ESP组随时间变化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NRS评分组间、时间及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组术后血清5-HT和PG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SP组头晕、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ESP阻滞应用于老年乳腺根治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其镇痛效果可能与降低5-HT和PGE2水平有关,且该方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凭静脉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下肺病损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腔镜下肺病损切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TPVB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术毕、术后24 h的血糖、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的浓度,以及两组在麻醉时、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0.5 h、手术开始后1 h、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同时比较两组术后2 h、6 h、12 h、24 h静息及活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及术毕的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而术后24 h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时的MAP、HR比较无差异(P0.05),除手术开始后1 h和术毕的HR外,观察组各时间的MA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静息时24 h外,观察组各时间静息时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PVB在胸腔镜下肺病损切除术中应激反应小,对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影响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循环应激、炎症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95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循环应激、炎症因子、镇痛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切皮后5 min(T2)、切皮后30 min(T3)、术毕(T4)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1 h(T5)、术后12 h(T6)、术后24 h(T7)、术后48 h(T8)时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且观察组在T5、T6、T7、T8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73.45±8.40)μg vs(94.52±12.94)μg,(3.45±0.30)次vs(7.23±0.76)次](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17%(2/48)、17.02%(9/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腹胃癌根治术中使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效果显著,可减轻术中循环应激和术后炎症反应,且镇痛效果满意,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操作都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两组通气5 min、通气30 min、恢复双肺通气30 min等时间点的HR、SPO2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的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尿量等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都少于肋间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7 d的肺部感染、肺栓塞、呼吸衰竭等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1 %,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的16.7 %(P<0.05)。结论:相对于肋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也不会影响手术与麻醉过程,还可缩短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乳腺癌患者1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2例和B组63例,A组给予全身麻醉,B组给予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生存质量、疼痛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插管前(T1)~拔管时(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较麻醉前(T0)升高,但B组T1~T4时间点MAP、HR低于A组(P<0.05)。B组术后1 d肾上腺素、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躯体角色、躯体功能、情感角色、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以及心理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安静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运动时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PVB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生存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术后镇痛效果对比及对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19年12月共收治的200例胃癌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在行胃癌根治术后均要求进行术后镇痛,依照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组(n=67)、B组(n=66)和C组(n=67),A组患者给予2 μg/kg舒芬太尼,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和术后镇痛方式对中老年胸科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中老年胸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开胸手术治疗,于手术结束前30min硬膜外腔给予镇痛,治疗组采用舒芬太尼镇痛,对照组采用地佐辛镇痛。结果:两组镇痛后2h与镇痛后24h的HR和MVP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组内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镇痛后2h与镇痛后24h的VAS评分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Ramsay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组内不同时间点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镇痛后组间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地佐辛,舒芬太尼用于中老年胸科手术术后疼痛镇痛效果良好,能有效地抑制胰岛素抵抗与应激反应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3月到2020年7月,筛选符合要求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SAPB,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研究组于术前2 h口服普瑞巴林150 mg,术后第二天开始口服普瑞巴林75 mg。对比两组镇静、镇痛效果,睡眠质量、血清炎性因子、焦虑情况、生命体征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术后12 h、24 h、48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48h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术后48 h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4 h、术后24 h、术后48 h心率(HR)低于对照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SAPB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可获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其焦虑情绪,同时还可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390例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分析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术后切口感染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结果:390例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8例,术后切口感染率为7.18%(28/390),将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纳为未感染组(n=362),发生的纳为感染组(n=28)。28例发生感染的患者共分离培养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占比38.89%(14/3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21株,占比58.33%(21/36),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引流时间、年龄、白蛋白(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基础疾病、年龄≥60岁、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120 min均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术后30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升高,且未感染组高于感染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降低,且未感染组低于感染组(P<0.05)。结论: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较为常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白蛋白、手术时间均是其影响因素,同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可影响凝血纤溶功能的恢复,临床医生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应激反应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18例,按随机信封抽签法将其分为A组(n=59,罗哌卡因TAPB麻醉)和B组(n=59,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TAPB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炎症反应、术后疼痛、术后谵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TAPB阻滞即刻(T1)~拔管时(T4)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较麻醉前(T0)时间点升高(P<0.05),B组T1~T4时间点HR、MAP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术后5 d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术前,但术后5 d 低于术后3 d(P<0.05),B组术后3 d、术后5 d的IL-6、TNF-α、Cor、N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的术后谵妄发生率较A组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B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TAPB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炎症反应,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镇痛对肝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4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舒芬太尼镇痛,35例)和B组(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镇痛,35例),对比两组镇静、镇痛效果,观察两组疼痛因子、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对比两组围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血清前列腺素E2(PGE2)、血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血清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 CD8+升高,但B组低于A组;CD3+、CD4+、CD4+/CD8+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镇痛用于肝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保守性和根治性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蒂扭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5月间入院治疗的60例确诊为卵巢良性肿瘤蒂扭转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发展情况分为两组,保守治疗组26例,切除治疗组34例.保守性手术组(The conservative operation group,COG)术...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镇痛中地佐辛应用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布托菲诺进行术后镇痛,研究组应用布托菲诺联合地佐辛进行术后镇痛,分析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炎症反应以及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对比两组患者镇痛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术后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评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布氏舒适评分(Brinell Comfort Score,B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 的IL-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前以及术后48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以及心率(heart rate,HR)水平在麻醉前、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HR、SBP以及DBP水平在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高于麻醉前(P<0.05),研究组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HR、SBP以及D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进行镇痛干预时,在布托菲诺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地佐辛可有效降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镇痛效果,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