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国产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份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诊治的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31例,均接受国产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其中非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例。21~28 d为一个疗程,这些患者至少接受2~8个疗程的联合化疗,并且2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监测。结果:①本研究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 16例(51.6%),部分缓解PR 10例(32.3%),疾病稳定SD 2例(6.5%),疾病进展PD 3例(9.7%),总体反应率ORR 83.9%。②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国产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血液学毒性29.0%(9/31),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等。其次为感染19.4%(6/31)、消化道症状16.1%(5/31),包括腹痛、腹泻、便秘等等。所有常见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可好转。仅有1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3.2%(1/31),1例患者因病情严重而死亡。结论:国产利妥昔单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Elsevier 等英文数据库以及CNKI、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1998—2013 年间公开发表的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对文献质量、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所有英文文献的 ICER 值均在各国的意愿支付范围内;国内外利妥昔单抗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国外具有成本-效果;需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来探索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血脂、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和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抗I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抗体的影响。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IMN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糖皮质激素治疗)与治疗组(56例,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肾功能[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Th17/Treg相关指标[Th17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17(IL-17)、Treg细胞百分比、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清PLA2R抗体、THSD7A抗体水平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TC、TG、LDL-C、CysC、Scr、BUN、24 h尿蛋白定量、Th17、IL-17、TNF-α、PLA2R抗体、THSD7A抗体更低,HDL-C、Treg、TGF-β1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应用于IMN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Th17/Treg失衡和血清PLA2R抗体、THSD7A抗体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与化疗相结合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CD20阳性的DLBCL患者,采用利利妥昔单抗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56例患者治疗艹6个周期,占66.67%;有28例患者治疗6个周期,占33.33%。84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其中,初治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复治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否为初治、是否存在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周期等变量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5年,治疗后第l年、2年、3年和5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8.1%(74/84)、72.62%(61/84)、60.71%(51/84)、60.71%(51/84)。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周期以及治疗效果等变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对初治患者而言,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时不会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Maintenance Rituximab,MR)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和探讨.方法:38例患者诱导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及家属意见和经济条件分为MR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诱导治疗阶段两组患者均接受6~8个疗程R-CHOP(每3周)或R-EPOCH方案治疗.维持阶段,利妥昔单抗在诱导治疗完成后4-8周开始,375mg/m2,每3个月1次共2年(8次)或直至疾病复发、进展、死亡.维持前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无复发.结果与结论:MR对R-EPOCH或R-CHOP的诱导治疗后达到CRu/CR初治DLBCL病人,有很好的近期疗效,能提高其DFS率,但OS率无改善,而且其毒副反应小,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M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治疗前后总发作次数、年均发作次数、生活质量、病灶数目及总体积变化,同时注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6个月、6~l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及>36个月的P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MS总发作次数、年均发作次数均显著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1);结束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总发作次数、年均发作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灶数目无明显变化(P>0.05)但病灶总体积显著减小(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病灶总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可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FOLFIRI方案进行化疗,A组在化疗的基础上给予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B组在化疗的基础上给予西妥昔单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缓解率、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结果:两组患者的缓解率、控制率、恶心呕吐、头晕、延迟性腹泻、肝肾损伤、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尿蛋白的发生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患者骨髓抑制和皮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相当,且不良反应较轻,以Ⅰ~Ⅱ度为主,患者均可耐受,对症治疗后均有所缓解。西妥昔单抗易引发骨髓抑制和皮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注意并进行有效预防和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1例B-NHL患者分为对照组(n=35例)和观察组(n=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67%,略低于对照组的45.71%,但无统计学差异(x2=0.118,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B-NHL中期疗效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与CHOP化疗联合治疗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35例B细胞NHL住院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13)为感染HBV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CHOP化疗方案;对照组(n=22)为非感染HBV的患者,单纯接受CHOP化疗方案,两组治疗4~6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及肝功能。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CR率)为76.92%,对照组CR率为40.9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肝功能损害I~Ⅱ级发生率为23.07%,对照组肝功能损害I~Ⅱ级发生率18.18%(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0.77%,对照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2.72%(P0.05),两组在肝功能损害及毒副反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HBV均未再激活。结论:感染HBV的B细胞NHL患者用R-CHO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以及在化疗时预防性、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HBV再激活的发生,并且可以降低肝功损害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K-Ras野生型mCRC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西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总生存期(O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观察组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4.17%和91.67%,均高于对照组的31.25%和81.25%(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PFS和中位OS均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皮肤痤疮样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野生型mCRC的ORR、DCR与年龄、肿瘤部位、肿瘤转移部位、肿瘤分化程度以及西妥昔单抗治疗时间有关(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野生型mCRC疗效确切,预后较好,患者对不良反应可耐受,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转移部位、分化程度及西妥昔单抗治疗时间可能是其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脂代谢紊乱与血胆红素和蛋白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从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NS患者50例进行研究,记作病变组,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两组血脂代谢相关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胆红素相关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间接胆红素(IBIL)]以及蛋白代谢相关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尿微量清蛋白(UALB)]水平并进行对比,予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变组TG、TC、LDL-C、ApoA1、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而HDL-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均P0.05)。病变组TBIL、DBIL、I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均P0.05)。病变组TP、ALB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而UAL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NS患者TG、TC、LDL-C、ApoA1、ApoB与TBIL、DBIL、IBIL、TP、ALB均呈负相关(均P0.05);TG、TC、LDL-C、ApoA1、ApoB与UALB均呈正相关(均P0.05);HDL-C与TBIL、DBIL、IBIL、TP、ALB均呈正相关(均P0.05);HDL-C与UALB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NS患者血脂代谢紊乱和血胆红素、蛋白代谢指标密切相关,血胆红素、蛋白代谢指标可能参与了NS患者血脂代谢紊乱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病综合征(NS)患儿的行为调查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住院或者门诊治疗的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自编人口学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对象家庭状况、患病情况、活动情况和激素使用情况,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儿童行为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NS患儿A行为发生率(18.33%)、N行为发生率(20.00%)和总行为问题发生率(38.3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持续时间、复发次数、总住院天数、日均户外活动时间、激素持续时间和激素使用总量是影响NS患儿总行为问题的因素,日均户外活动时间是NS患儿总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NS患儿较健康儿童存在更严重的行为问题,其行为问题受发病持续时间、复发次数、总住院天数、日均户外活动时间、激素持续时间和激素使用总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与发生血栓栓塞(TE)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41例NS患者,根据是否并发TE分为TE组56例,非TE组185例,另选取65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Hcy、D-D和BNP水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NS患者并发TE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判断血清Hcy、D-D和BNP水平对NS患者并发TE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血清Hcy、D-D和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组血清Hcy、D-D和BNP水平明显高于非TE组,非TE组血清Hcy、D-D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组高血压史、利尿剂使用史、糖皮质激使用史比例和BUN、24hUPQ水平明显高于非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Hcy、D-D、BNP、24hUPQ为NS患者并发TE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Hcy+D-D+BNP水平诊断NS患者并发TE的AUC明显大于血清Hcy、D-D和BNP单独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也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结论:NS患者血清Hcy、D-D和BNP水平明显提升,合并TE后进一步提高,且血清Hcy、D-D和BNP水平为NS患者发生TE的危险因素,联合测定可提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郑秉暄  李金存  王慧  李乐  袁媛 《生物磁学》2014,(8):1572-157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血浆总胆固醇(Ch)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明显升高,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浓度可降低或不变,但HDL的亚型分布异常,即HDL3增加而HDL2减少。这提示我们HDL3转变为富含CH的HDL2成熟障碍。不过,关于高脂血症在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还不十分清楚。但是目前有关该机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1)低白蛋白血症刺激肝脏合成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增加,(2)外周脂蛋白的清除障碍,(3)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成熟障碍,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阿霉素注射剂量对肾病综合征(nehpmtic syndrome,NS)大鼠脂蛋白脂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水平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平分为四组-对照组、小剂量阿霉素组、中剂量阿霉素组与高剂量阿霉素组,四组大鼠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0 mg/kg、2 mg/kg、4 mg/kg、8 mg/kg,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肾脏脂蛋白脂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小剂量阿霉素组、中剂量阿霉素组与高剂量阿霉素组造模后7 d、14 d、21 d的体重与每日采食量、血肌酐与尿素氮都低于对照组(P<0.05),24 h尿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阿霉素组、中剂量阿霉素组与高剂量阿霉素组造模后21 d、28 d的肾脏脂蛋白脂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霉素可抑制大鼠肾脏脂蛋白脂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表达,能快速有效建立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具有很好的模拟造模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影响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在其发生率以及治疗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通过回顾性的病例研究对NS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是否需要早期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内科2014年1-12月诊断为原发性NS患者,并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血栓检查结果以及NS相关血液及尿液检查结果等在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血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讨论NS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措施。结果:NS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均为15.4%,两种血栓同时发生的概率为9.6%。NS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与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病程、病理类型呈明显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与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病程、病理类型呈显著相关,膜性肾病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最高。如NS患者合并高危因素,建议定期筛查,综合评估后预防性抗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浆微小RNA-29b(miR-29b)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外基质(ECM)蛋白含量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浆miR-29b、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和Ⅰ型前胶原蛋白(PCⅠ)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浆miR-29b与HA、LN和PCⅠ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miR-29b、HA、LN和PC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浆miR-29b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血浆HA、LN和PCⅠ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浆miR-29b水平与血浆HA、LN和PCⅠ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29b单独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10%、71.60%,优于ECM三个指标的单独检测,且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单项检测。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miR-29b水平下调,且与ECM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丹参注射液与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5月~2017年5月105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n=50)与丹参多酚酸盐组(n=55),前者在PCI术前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连续3 d;后者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1次/d,连续3 d。分别在PCI术前及术后即刻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系数(IMR)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两组术后CFR、IMR及TIMI血流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丹参多酚酸盐组IMR明显小于丹参组(P0.05),CFR、TIMI血流分级与丹参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与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均能显著改善UA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一定程度上优于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霉素肾病大鼠疾病进展过程中尿液糖胺聚糖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尿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制作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第1、2、3、4、6周分别收集大鼠24h尿液测定尿糖胺聚糖和尿蛋白含量。43d后结束实验取血及肾脏,检测血生化,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第2、3、4、6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霉素肾病大鼠24h尿蛋白排泄量呈进行性明显上升趋势;造模43d后模型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下降,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肾组织病理所见,模型组肾小球系膜区见中度至重度的系膜细胞增殖及基质增生。从第3周开始阿霉素肾病大鼠尿糖胺聚糖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且与24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关系。第6周尿糖胺聚糖浓度与血清白蛋白浓度负相关,与甘油三酯浓度正相关。结论阿霉素肾病综合征大鼠尿液中糖胺聚糖浓度升高,并与24h尿蛋白排泄、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浓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观察玉肤解毒膏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卡培他滨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合理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21年月-2022年5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确诊为结直肠癌行含卡培他滨方案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患者60例。所有患者采用抛掷硬币法分为玉肤解毒膏组和尿素软膏组,各30例。玉肤解毒膏组采用玉肤解毒膏治疗;尿素软膏组采用尿素软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1 d。观察2组手足综合征分级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足皮肤反应生活质量量(HF-QoL)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玉肤解毒膏组在降低手足综合征分级及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上均优于尿素软膏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HF-QoL评分及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玉肤解毒膏组均低于尿素软膏组(P<0.05)。结论:玉肤解毒膏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卡培他滨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临床分级,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