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血浆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癌胚抗原(CEA)在评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6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含铂双药化疗方案或放疗,评估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检测所有患者cf DNA及CEA水平并进行比较,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分析cf DNA及CEA对晚期NSCLC患者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本研究中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治疗,疗程结束后,有54例(56.25%)治疗有效,42例(43.75%)治疗无效;无效组肿瘤TNM分期Ⅳ期、体力状况(PS)评分2~4分占比大于有效组(P<0.05);无效组患者cf DNA及CEA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Ⅳ期、PS评分2~4分、cf DNA及CEA高水平均为影响晚期NSCLC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f DNA、CEA对晚期NSCLC患者治疗后无效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中两指标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794,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85.19%、78.57%。结论:治疗无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f DNA及CEA水平更高,肿瘤分期Ⅳ期、PS评分2~4分、cf DNA及CEA高水平均为晚期NSCLC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联合cf DNA及CEA检测有利于对晚期NSCLC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肠道菌群和预后营养指数(PN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2月期间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11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57例和58例。对照组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SII、PNI,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ORR(44.83%)、DCR(77.59%)均高于对照组的24.56%、50.88%(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CYFRA21-1、CEA、CA125、肠球菌、SII更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PNI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SII、PNI和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化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确诊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收集6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入院的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D二聚体、癌胚抗原、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等指标。(1)比较不同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2)计算高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Cox单因素分析模型分析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4)分析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预后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肿瘤分期、淋巴细胞计数、癌胚抗原的相关性。结果:高、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两组在肿瘤分期、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D二聚体、癌胚抗原对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组的化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高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期在Ⅲ~Ⅳ期、淋巴细胞计数<1.1×109/L、癌胚抗原≥1 ng/mL、全身免疫-炎症指数≥18.172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预后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呈正相关(r=0.525,P=0.038)。结论:全身免疫-炎症指数是影响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升高则提高预后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评价泛免疫炎症值(PI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MLR)对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使用PD-1抑制剂治疗的132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免疫治疗前的PIV、NLR、PLR、MLR最佳阈值分组,分析其与疾病控制率(DCR)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PIV、NLR、PLR、MLR最佳阈值分别为286.17、3.07、250.97、0.33。NLR≤3.07的患者DCR更高(P<0.05)。PIV≤286.17组、NLR≤3.07组、PLR≤250.97组和MLR≤0.33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更长。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PIV、NLR、PLR、MLR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3.07的患者近期疗效更好,PIV、NLR、PLR、MLR低水平的患者预后更佳,检测PIV、NLR、PLR、MLR对晚期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联合介入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远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2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患者选择的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将选择单纯PP方案化疗的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选择在PP方案化疗基础上增加靶向治疗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介入治疗的1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标志物水平,1年、2年、3年复发率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中位PFS为11.26(2.38~24.13),对照组中位PFS为9.25(2.24~17.2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36,P=0.041)。观察组中位OS为21.23(4.84~62.73),对照组中位OS为16.52(5.27~50.2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x2=5.262,P=0.022);两组患者治疗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因子,人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FGF、VEGF血管生成因子,CA125、Cyfra21-1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远期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0~Ⅱ和Ⅲ~Ⅳ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增加靶向治疗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介入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同时能够改善患者机体炎症标志物水平,降低远期复发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CAP方案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的8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CAP方案,即快速静脉滴注吡柔比星50 mg/m2和环磷酰胺600 mg/m2,d1,顺铂80 mg/m2,d2-d4,1 个周期为28 d,共治疗2个周期。观察组的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联合静脉滴注艾迪注射液,每次50 mL,每天1次,1个疗程为3 w,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4+、CD3+及CD4+/CD8+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提高17例,稳定10例,降低6例,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2.50%(3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66%(22/41)(P<0.05);观察组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过敏反应、神经毒性和脱发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CAP方案可以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标准二线化疗对晚期食管鳞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晚期食管鳞癌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80例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标准二线化疗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标准二线化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外周血NLR、LMR水平以及安全性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总生存期(OS)期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晚期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以及外周血NL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外周血LMR较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A125、CA199、CEA、CA724水平以及外周血NLR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LM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OS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Ⅳ期、远处转移、高NLR是影响晚期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高LMR、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标准二线化疗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标准二线化疗可提高晚期食管磷癌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外周血NLR水平,提高外周血LMR水平,TNM分期Ⅳ期、远处转移、高NLR是影响晚期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高LMR、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标准二线化疗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加顺铂(TP)化疗方案对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NSNSCLC)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晚期NSNSCLC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TP化疗方案治疗)和研究组(n=40,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社交/家庭状况、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肺癌附加的关注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NSNSCLC患者,可有效阻止肿瘤进展,且能减小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收治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2)。对照组接受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联合顺铂注射液或注射用奈达铂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NLR、CAR,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4个周期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NLR、CAR、CD8+更低,CD3+、CD4+、CD4+/CD8+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晚期非鳞NSCLC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结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免疫功能,降低NLR、CAR。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p1)、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一线化疗方案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137例,根据化疗疗效分为化疗不敏感组(38例)和化疗敏感组(9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OPN、HSP90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Wip1 mRNA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的因素。随访3年,Kaplan-Meier法分析高/低血清OPN、Wip1 mRNA、HSP90α水平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后的预后情况。结果:与化疗敏感组比较,化疗不敏感组血清OPN、Wip1 mRNA、HSP90α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TNM分期Ⅳ期和血清OPN、Wip1 mRNA、HSP90α水平升高为影响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3年,137例晚期NSCLC患者总生存率为15.33%(21/13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清OPN、Wip1 mRNA、HSP90α高水平组3年总生存率低于血清OPN、Wip1 mRNA、HSP90α低水平组(P<0.05)。结论:血清OPN、Wip1、HSP90α水平升高与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下降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酸化乙酰辅酶A羟化酶(P-ACC)、肝激酶B1(LKB1)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3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其NSCLC病理组织样本进行研究,同时取其远离肿瘤的外周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其NSCLC病理组织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VEGF、P-ACC、LKB1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NSCLC病理组织的VEGF、P-ACC、LKB1表达情况与其病理特征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样本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72.2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样本(22.89%)(P0.05);同时,其P-ACC、LKB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33%、61.45%,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分别为75.90%、90.36%)(P0.05)。NSCLC组织VEGF阳性表达与N分期、临床分期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有关,P-ACC阳性表达与T分期、临床分期以及MVD有关,LKB1阳性表达与N分期、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以及MVD有关(P0.05)。在样本中,VEGF阳性NSCLC组织的MVD水平明显高于VEGF阴性样本,而P-ACC、LKB1阳性NSCLC组织的MVD水平明显低于阴性样本(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在呈高表达,P-ACC、LKB1呈现低表达。VEGF、P-ACC、LKB1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血管生成均存在密切联系,对于预测NSCLC癌细胞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获益后采用参一胶囊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1月到2014年11月在我院经一线化疗后疗效评价无病情进展的12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对照组仅接受定期随访观察,实验组采用参一胶囊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KPS评分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维持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晚期NSCLC患者在化疗后采用参一胶囊维持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化疗联合埃克替尼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2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且为EGFR突变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药埃克替尼靶向药物治疗)和实验组(埃克替尼联合化疗),各61例。观察两组疗效、生活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毒副反应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功能及症状总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与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PFS、OS生存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埃克替尼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阻止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BACKGROUND: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Endostar combined with platinum-based doublet chemotherapy (PBDC) versus PBDC alone for treating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This study is a meta-analysis of available evidence. METHODS: Fifteen studies reporting Endostar combined with PBDC versus PBDC alone for treating advanced NSCLC were reviewed. Pooled odds ratios and hazard ratio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calculated using either the fixed effects model or random effects model.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 and disease control rate (DCR) of Endostar combined with PBDC for treating NSCL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BDC alone, with 14.7% and 13.5% improvement, respectively (P < 0.00001). In addition, the time to progression (TTP) and quality of life (QOL) were improve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Endostar combined with PBDC (P < 0.00001). The main adverse effects found in this review were hematological reactions, hepatic toxicity, and nausea/vomiting. Endostar combined with PBDC had a simila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compared with PBDC alone (P < 0.05). CONCLUSIONS: Endostar combined with PBDC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R, DCR, and TTP as well as superior QOL profiles compared with PBDC alone. Endostar combined with PBDC had a simila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compared with PBDC alone.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Efficacy of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in platinum-pretre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s poo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effic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percutaneous fine-needle 5% ethanol-cisplatin intratumoral injection (CT-PFNECII) combined with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pretreated stage IV NSCLC. PATIENTS: Between October 2011 and July 2013, 34 eligibl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CT-PFNECII combined with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combination group, n = 17) or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alone (chemotherapy group, n = 17). The primary end points were the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who achieved an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 and disease control rate (DCR). Secondary end points were median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RESULTS: The ORR and DCR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hemotherapy group (23.53% vs 11.76% for ORR, P < .01; and 58.82% vs 35.29% for DCR, P < .01). Compared with patients in the chemotherapy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nger PFS (5.4 months vs 3.0 months, P < .01) and median survival (9.5 months vs 5.3 months, P < .01). CONCLUSIONS: CT-PFNECII combined with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provided a higher response rate and improved survival than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latinum-pretreated stage IV NSCLC.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紫杉醇+顺铂方案(TP)化疗后应用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近远期疗效、安全性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1例和37例。所有患者均行TP化疗,观察组在化疗后接受奥拉帕利维持治疗。比较两组化疗后6个月时的临床疗效和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QLQ-C30)评分、化疗后2年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6个月时血清癌抗原125(CA125)、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TPS)、癌抗原199(CA199)、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结果:(1)观察组患者ORR(64.86% vs. 41.46%)和DCR(83.78% vs. 60.9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化疗后6个月时的自EORTC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化疗后6个月时血清CA125、TPS、CA199和H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中位PFS和OS分别为8.000(95%CI:7.151~8.849)和15.000(95%CI:13.505~16.49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5)两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和心脏毒性等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P化疗后应用奥拉帕利能够提高晚期卵巢癌患者近期疗效,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就诊的7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单纯化疗组)和实验组(n=36,DCs-CIK细胞免疫联合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并运用Kamofsky(KPS)评分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疾病控制率(DCR)7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78%(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外周血CD3+、CD8+及NK细胞所占的比值较治疗前均上升显著(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CD8+及NK细胞所占的比值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KPS评分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s-CIK细胞免疫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DCR,且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采用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联合槐耳颗粒治疗的疗效及对Th1/Th2免疫平衡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2年02月期间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80例。采用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GP方案治疗)和研究组(40例,槐耳颗粒联合G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Th1/Th2免疫平衡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卡式评分(KPS)、Th1、Th1/Th2高于对照组(P<0.05),Th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CA125、CYFRA21-1、CEA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槐耳颗粒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NSCLC,可有效降低血清CA125、CEA、CYFRA21-1水平,改善Th1/Th2免疫平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