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对吗啡不耐受晚期癌痛患者疼痛介质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吗啡不耐受晚期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予以氨酚羟考酮片治疗,研究组予以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比较两组的镇痛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疼痛介质、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镇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27%vs. 68.23%,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β-内啡肽(β-EP)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精神状况、心理状况、功能状况、生理状况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嗜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对吗啡不耐受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确切,能够调节疼痛介质表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晚期癌痛有效、安全的阿片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卵巢癌患者癌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7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及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羟考酮缓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治疗期间每人每天的羟考酮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食欲丧失、便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人每天羟考酮的用量、便秘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羟考酮可有效缓解卵巢癌的癌痛,降低羟考酮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全膝置换(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术后镇痛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6月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对照组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的恶心、头晕、嗜睡、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率(4.9%)显著低于对照组(21.3%,P0.05),术后1 d、1个月与3个月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TKA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其有效抑制IL-6和CR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止痛贴与吗啡联合应用于癌症疼痛治疗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重度癌症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吗啡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止痛贴治疗,连续给药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数字评分法(digital scoring method,NRS)、爆发痛次数、吗啡使用量、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6.0%,P0.05)。研究组盐酸吗啡缓释片使用剂量[(83.23±23.14)mg/d]低于对照组[(110.13±25.23)mg/d](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NRS评分、爆发痛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止痛贴与吗啡联合应用于癌症疼痛的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减少吗啡使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从血流变和抑制炎症因子角度探讨白芷冰片的抗皮肤炎症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6 组: 正常组、模型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白芷组、冰片组和白芷冰片合用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均使用角叉菜胶注射足底建立足皮下炎症模型。建模成功1 h后每组按设计分别在致炎处涂抹各组药物,给药4h后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足趾血流变化,并测量足趾肿胀度,建模4 h后取炎症组织,以Elisa法检测肿胀足组织中SOD、HIS、MDA、PGE2、PGD2、COX-2以及IL-6、IL-1β、IL-8、IL-10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炎症模型组的足趾肿胀率、血流变显著增加;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足趾肿胀率明显降低,各给药组对血流变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白芷对末梢微循环的作用明显,而冰片对足趾枝干血流变影响更显著,合用后对总体血流变有改善作用;相关细胞因子结果显示,模型组除SOD外,其余HIS、MDA、PGE2、PGD2、COX-2、IL-6、IL-1β、IL-8、IL-10显著性升高,白芷、冰片及合用组与模型组比较,各项指标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冰片对SOD和HIS作用较弱,白芷与合用组可明显降低PGD2、COX-2、IL-6、IL-1β、IL-8指标( P < 0.05 );白芷、冰片及合用组对IL-10无明显作用。结论:白芷联合冰片对角叉菜胶诱导的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抗炎治疗作用,可显著降低水肿反应,抑制微循环扩张引起的血流变增加,其机制可能与PGE2、COX-2以及多种白介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放射线引导下经椎间盘入路毁损内脏神经治疗上腹部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上腹部癌痛患者26例,在放射线引导下经T11~12椎间盘入路穿刺,注射无水乙醇5.0 mL毁损内脏大、小神经,观察穿刺成功率,并记录术前、术后1天、1周、2周、1月、2月的疼痛强度(NR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以及手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到位,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和术前相比,术后各时点的NRS评分、每日吗啡消耗量下降,QOL评分增加(P0.05)。其中,6例患者发生暂时性腹泻,一周内恢复;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背部烧灼感,未经特殊处理24 h后症状消失。结论:在放射线引导下经椎间盘入路毁损内脏神经治疗上腹部癌痛的操作简单,疗效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片样物质受体(μ1 opioid receptor,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癌痛患者镇痛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判断患者阿片耐受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患者血液指标,检测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360例患者中,阿片耐受78例(耐受组),耐受率为21.7%;耐受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最大直径等与非耐受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RM1(A118G)基因共有AA、AG、GG三种基因型,两组人群的OPRM1(A118G)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两组OPRM1(A118G)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耐受组的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非耐受组(P0.05),等位基因G频率显著高于非耐受组(P0.05);耐受组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显著高于非耐受组的2.8%(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与阿片耐受、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都呈现相关性(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阿片耐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肺癌癌痛患者在镇痛中存在阿片耐受情况,与患者的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与治疗不良反应显著相关,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阿片耐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阳和膏湿热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1年11月期间接收的9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安慰剂治疗)和研究组(阳和膏湿热敷治疗),例数分别为48例和49例。对比两组疗效、激素指标、乳腺增生相关临床指标、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乳腺腺体厚径、乳腺导管最粗管径、乳房肿块硬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雌二醇(E2)、催乳素(PRL)水平较对照组低,而血清孕酮(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阳和膏湿热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显著,可促进症状改善,缩小乳腺腺体厚径、乳腺导管最粗管径,降低乳房肿块硬度,同时还可调节E2、P、PRL分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癌痛的疗效及对心理状态和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PHC癌痛患者1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例数分别为58例和5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疼痛处理,对照组患者接受耳穴压豆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腕踝针治疗。对比两组疼痛缓解率、临床指标、心理状态和疼痛介质水平。结果:联合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数字疼痛法(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止痛起效时间、每次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爆发痛次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5-羟色胺(5-HT)、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PHC癌痛,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降低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同时还可有效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负荷量新活素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5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注射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比较两组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24、36、48 h的肺动脉楔压(PAWP)、肺动脉压(PAP)、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7.9%,显著高于对照组(65.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36、48 h的PAWP和PAP降低值逐渐增加,且观察组PAWP和PAP降低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两组治疗后24、36、48 h血清hs-CRP、BNP水平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24、36、48 h的血清hs-CRP、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之上,给予连续负荷量新活素对于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心脏前负荷,降低hs-CRP,BNP水平,改善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吗啡与氢吗啡酮在小儿静脉自控镇痛(PCIA)应用中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取40名6~10岁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儿,术毕即予PCIA,随机分为两组:M组(吗啡背景剂量15μg/kg/h,PCA剂量15μg/kg)和H组(氢吗啡酮背景剂量3μg/kg/h,PCA剂量3μg/kg),每组20例。记录患儿PCIA后3、6、12、24和48h的FLACC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PCA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结果:两组患儿各时间点FLACC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第二天,M组PCA次数少于H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组皮肤瘙痒发生率(15%)显著高于H组(0%)(P0.05),两组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氢吗啡酮与吗啡用于小儿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从督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医医院2020年5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296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为148例。研究组接受"从督论治"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中医疗效、临床症状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基底动脉(BA)和大脑双侧(L、R)椎动脉(VA)的血管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粘度-高切(HBV)、全血粘度-低切(LBV)、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全血还原粘度(RV)、红细胞刚性指数(IR)、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电泳时间(EE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督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疼痛、眩晕症状,调节脑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癌疼痛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例肝癌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疼痛程度分为4例轻度疼痛组、19例中度疼痛组、7例重度疼痛组,同期纳入30例肝癌无痛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并分析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和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疼痛组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高于肝癌无痛组及对照组(P0.05)。重度疼痛组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疼痛组及轻度疼痛组(P0.05)。治疗后,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FGF-2水平和N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9、0.571、0.563,P值均0.001)。结论: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较肝癌无痛者明显上升,且和疼痛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曲马多、吗啡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镇痛疗效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50 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随 机分成对A 组和B 组,A 组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B 组接受硬膜外曲马多镇痛,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 率、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 细胞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1d,A、B两组 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 细胞的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且A 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B 组(P<0.05);术后2d,A 组外周 血T 淋巴细胞亚群、NK 细胞的水平虽有所升高,但仍较术前降低(P<0.05),B 组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恢复至术前水 平;术后3d,A 组上述指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曲马多在镇痛的同时对机体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影响较 小,减轻了麻醉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瘀消癥剂口服、灌肠联合穴位离子导入多途径联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盆腔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化瘀消癥剂口服、灌肠联合穴位离子导入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散结镇痛胶囊进行口服,排除月经周期连续用药20天当做1个疗程,治疗持续3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症候以及局部体征评分、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28%vs. 57.14%,P0.05)。两组患者的局部体征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和总积分均比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总积分、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种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9%vs. 10.71%, P0.05)。结论:通过口服、灌肠外加穴位离子导入三种途径联合给予化瘀消癥剂治疗慢性盆腔痛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其临床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盆腔疼痛程度、中医症候和局部体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的电磁干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将30只成熟的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组以及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协同电磁刺激组(CCI+EMF)。CCI组和CCI+EMF组的20只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CI+EMF组大鼠行外源性的全身性电磁刺激干预(脉冲波形,频率15 Hz,强度30 Gs),每天刺激6小时。在CCI模型构建的第0、3、6、9、12及15天对大鼠测试和比较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传导速率。结果:CCI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从CCI手术后的第3天即出现显著性降低,其6、9、12、15天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CCI+EMF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在第9、12、15天显著高于CCI组大鼠(P0.05),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CI l组。结论:外源性的电磁刺激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的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改良HEART评分法对急诊胸痛患者分层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97例,根据疾病分为心源性胸痛组(n=132)和非心源性胸痛组(n=65),所有患者均行改良HEART评分和传统HEART评分,并根据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比较患者去向,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EART评分对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价值。结果:心源性胸痛组改良HEART评分和常规HEART评分均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两组改良HEART评分和常规HEAR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HEART评分低危者100%未住院,中危62.71%住院,高危住院、入ICU的构成比例为73.17%、36.59%;HEART评分低危11.11%住院,中危住院、入ICU的构成比例为57.38%、6.56%,高危住院、入ICU的构成比例为68.57%、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HEART评分用于对心源性胸痛患者分层的AUC值为0.916,敏感度为0.883,明显高于HEART评分的0.831和0.765。结论:改良HEART评分法可提高急诊胸痛患者分层的准确性,对指导患者去向和治疗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