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T3期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67(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0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94例,分析T3期子宫内膜癌的MRI影像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ER、PR、C-erbB-2、Ki-67的表达,探讨T分期与ER、PR、C-erbB-2、Ki-67表达的关系及相关性,分析T3期子宫内膜癌MRI征象与ER、PR、C-erbB-2、Ki-67阳性表达的关系。结果:T3期子宫内膜癌MRI主要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明显不均匀增厚并见增多软组织团块形成,子宫全肌层连续性中断,浆膜面不光滑,可见子宫附件、宫颈、阴道、宫旁组织受累,可见腹主动脉旁、髂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随着MRI诊断T分期级别增加,ER、PR阳性率逐渐降低,C-erbB-2、Ki-67阳性率逐渐升高;ER、PR、C-erbB-2、Ki-67阳性率在MRI诊断T分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与MRI影像表现T分期呈负相关性(P<0.05),C-erbB-2、Ki-67阳性表达与MRI影像表现T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T3期子宫内膜癌MRI征象中有浆膜面受累、子宫附件受累、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或脉管癌栓时,多提示ER和PR阳性表达率降低,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影像表现与肿瘤标记物密切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分化程度、侵袭能力,有助于鉴别其病理分级,为临床综合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环氧化酶-2(COX-2)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手术确诊的120例患者的石蜡卵巢组织切片标本,其中卵巢癌54例,卵巢良性肿瘤66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ER和COX-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P<0.05)。Ⅳ期卵巢癌组织中E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P<0.05),其余病理分期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期的COX-2阳性表达率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卵巢癌组织中ER阳性表达率组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Ⅱ级卵巢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级(P<0.05),其余病理分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转移卵巢癌组织中E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P<0.05);伴有转移卵巢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与无转移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转移卵巢癌组织中ER、COX-2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评分法(IHS)评分均高于无转移(P<0.05)。结论:ER和COX-2在卵巢癌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逐渐上调,且在卵巢癌组织的表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ER的表达与卵巢癌病理分期和转移相关,COX-2与组织学分级相关,二者对卵巢癌病情的预测具有互补性,可作为生物学指标,对卵巢癌恶性程度进行判断评估。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侵袭性前列腺癌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生物因子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确诊前列腺癌患者117例,所以患者均行前列腺根治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前均完善CT、MRI影像学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Gleason评分分为侵袭性前列腺癌组(63例)和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54例),分析患者CT、MRI表现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 (Ki-67)及肿瘤抑制蛋白(P53)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侵袭性前列腺癌的CT、MRI表现与生物因子表达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CT、MRI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结节状、波浪状突起,边缘模糊、毛糙,前列腺癌突破包膜并累及邻近精囊腺、膀胱、直肠及周围脂肪组织,可见盆腔肿大淋巴结转移,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可大致区分病灶良恶性及恶性程度分级情况。侵袭性前列腺癌组PSA的表达低于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而PCNA、VEGF、Ki-67、P53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高于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肿瘤边缘表现为模糊、清晰时PSA、PCNA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结转移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 cm、>2 cm时的淋巴结转移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前列腺癌组ADC值低于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而Kep和Ktrans高于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ADC值与PS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PCNA、Ki-67、P53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Kep、Ktrans与PSA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PCNA、Ki-67、P53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侵袭性前列腺癌CT、MRI形态学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测量ADC值及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可大致区分病灶恶性程度情况,初步评估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为指导临床综合治疗及预后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及与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20年2月于我院83例诊断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征,检测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评价患者CT、MRI影像学特征与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上皮性卵巢癌肿瘤横截面最大径为14.2mm-121.7mm,平均(18.6±4.3)mm,上皮性卵巢癌以混杂密度/信号为主,形态不规则,病灶多为囊实性,可见壁结节及分隔改变,增强后可见分隔或壁结节明显强化,可伴有腹水、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分别为(66.35±7.52)ng/mL、(183.59±22.62)U/mL、(225.27±25.34)U/mL。上皮性卵巢癌边界清晰、不清晰的血清CA199、CA125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性卵巢癌形态圆形/类圆形/椭圆形、分叶状、形态不规则的血清CA199、CA125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有壁结节、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的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CT、MRI影像学表现特征组间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性卵巢癌边界与血清CA125水平呈正相关(P<0.05),上皮性卵巢癌形态与血清CA199、CA125水平呈正相关(P<0.05),壁结节与血清CA125水平呈正相关(P<0.05),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与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呈正相关(P<0.05),其余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CT、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对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判断,CT、MRI影像学特征与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可判断疾病的进展及患者预后情况,对指导临床综合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分析磁共振(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价值、预后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41例,其中接受MRI检查的患者68例作为MRI组,接受CT检查的患者73例作为CT组,比较两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情况、检出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及检查所需时间,并比较患者预后情况及检查满意率。结果:MRI组发病<24 h检出率、总检出率高于CT组(P<0.05)。MRI组检出的病灶数量显著高于CT组,病灶显著小于CT组,检查所需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MRI组患者病残率及死亡率均低于CT组(P<0.05)。MRI组患者总满意率显著高于CT组(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价值更高,检出的病灶数量更多,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情绪、生活习惯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82名健康者,将其分为对照组,检测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BMI、空腹血糖、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喜食油腻食物、喜食咸菜或口味较重情况、HAMD评分、SDS评分以及ERα mRNA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喜食咸菜或口味较重、SDS评分以及ER?琢mRNA表达水平为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同吸烟、饮酒水平、喜食咸菜或口味较重情况以及SDS评分水平的患者ER?琢mRNA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喜食咸菜或口味较重与ER-?琢呈负相关(P<0.05),SDS评分与ER-α呈正相关(P<0.05)。结论:BMI、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喜食咸菜或口味较重、SDS评分以及ERαmRNA表达水平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抑郁情绪和吸烟、饮酒、喜食咸菜或口味较重等生活习惯与ER-α表达水平明显相关,因此对于ER-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的患者要通过相关措施改善患者生活习惯,控制抑郁情绪,提升患者血压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雌激素β受体(Estrogen Receptor beta,ERβ)激动剂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孕激素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方法:子宫腺肌病小鼠(n=30)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模型组每日灌胃蒸馏水0.4 mL/20 g体重,孕三烯酮组每日灌胃孕三烯酮水溶液0.008 mg/20 g体重,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每日灌胃WAY-32255水溶液0.008 mg/20 g体重,连续口服14 d。结果: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小鼠体重高于模型组(P<0.05),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高于孕三烯酮组(P<0.05)。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子宫病理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低于孕三烯酮组(P<0.05)。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血清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1)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低于孕三烯酮组(P<0.05)。孕三烯酮组与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子宫RhoA和ROC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选择性ERβ激动剂组低于孕三烯酮组(P<0.05)。结论:选择性ERβ激动剂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的应用能抑制血清PR和IGF-1的释放,降低RhoA和ROCK蛋白的表达,从而能改善子宫病理状况,提高小鼠体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并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T和MRI检查,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结果:124例患者,经临床最终诊断为急性胰腺炎96例,28例为非急性胰腺炎,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4.38%、75.00%、92.05%、58.33%、82.26%,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5.83%、78.57%、93.88%、84.62%、91.94%,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显著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和MRI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两者对急性胰腺炎诊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但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准确度优于CT。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态(HPV-DNA)、p16基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口咽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21年10月共收治的口咽癌6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PV-DNA、p16和EGFR在口咽癌患者的表达情况,分析HPV-DNA、p16和EGFR与肿瘤病理的关系,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与HPV-DNA、p16和EGFR的关系。结果:HPV-DNA、p16和EGFR在口咽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HPV-D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性别、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分期与淋巴结受累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p16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对比无差异(P>0.05),淋巴结受累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EGFR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性别、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分期与淋巴结受累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患者生存分析之中,有20例患者因为随访数据不全被剔除,其中无病生存率之中,P16/EGFR、p16对比差异显著(P<0.05),总生存率中淋巴结转移、P16/EGFR对比差异显著(P<0.05);口咽癌中HPV-DNA水平与p16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与EGFR呈现正相关关系,p16与EGFR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16的表达是口咽癌最可靠的预后标志物,而且可能是HPV阳性口咽癌的替代标记物。HPV1/p161肿瘤倾向于减少EGFR的表达,但使用两种免疫组织学标记物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IDC)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丝氨酸蛋白酶3(PRSS3)蛋白表达与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3例BID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手术切除的BID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RS1蛋白、PRSS3蛋白以及p-AKT表达,比较BIDC不同病理特征IRS1蛋白、PRSS3蛋白表达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IRS1蛋白、PRSS3蛋白表达与p-AKT表达的相关性。术后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IRS1蛋白、PRSS3蛋白表达与BID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BIDC组织中IRS1蛋白、PRSS3蛋白、p-AK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7%、58.13%、68.04%,均高于对照组的46.56%、40.50%、41.60%(P<0.05)。IRS1蛋白表达、PRSS3蛋白表达与p-AKT表达均呈正相关(rs=0.805、0.796,P<0.05)。肿瘤直径>2 cm、低中度分化、AJCC分期为Ⅱ期的患者IRS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2cm、高度分化、AJCC分期为Ⅰ期的患者(P<0.05),AJCC分期为Ⅱ期、HER-2阳性表达、Ki-67阳性表达的患者PRSS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AJCC分期为Ⅰ期、HER-2阴性表达、Ki-67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RS1蛋白、PRSS3蛋白阳性表达者PFS生存率、OS生存率低于IRS1蛋白、PRSS3蛋白阴性表达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结果显示AJCC分期Ⅲ期、IRS1蛋白阳性表达、PRSS3蛋白阳性表达是BID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BIDC癌组织中IRS1蛋白、PRSS3蛋白阳性表达率增高,IRS1蛋白、PRSS3蛋白可能通过调节p-AKT参与BIDC癌症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连环蛋白p120、癌基因CerbB-2、原癌基因Her-2/neu表达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前获得患者完整乳腺超声图像资料,术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PR、CerbB-2、Her-2/neu和p120的表达情况。记录超声检查与组织标本检测结果,比较不同乳腺癌超声征象中ER、PR、CerbB-2、Her-2/neu和p120的表达情况。结果:p120阴性表达率为62.00%,ER阳性表达率为50.00%,PR阳性表达率为36.00%,CerbB-2阳性表达率为74.00%,Her-2/neu阳性表达率为30.00%。病灶边缘有毛刺征、周边有高回声晕征、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R阳性表达率高于病灶边缘无毛刺征、周边无高回声晕征、淋巴结转移者(P0.05);病灶边缘有毛刺征、周边有高回声晕征患者的PR阳性表达率高于病灶边缘无毛刺征、周边无高回声晕征者(P0.05);内部有微小钙化、血流显像分级2-3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120阴性表达率高于内部无微小钙化、血流显像分级0-1级、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内部有微小钙化、血流显像分级2-3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CerbB-2阳性表达率高于内部无微小钙化、血流显像分级0-1级、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内部有微小钙化、淋巴结转移患者的Her-2/neu阳性表达率高于内部无微小钙化、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Her-2/neu和p120的表达有紧密联系,可为治疗方案拟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17号染色体不同倍体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78例(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78例(良性组),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检测所有患者的病灶组织染色体不同倍体情况,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17号染色体的多倍体率为85.9 %,显著高于良性组(3.8 %,P<0.05)。不同年龄、性别、发病位置、病理类型乳腺癌患者的17号染色体多倍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ER阳性、PR阳性患者的17号染色体多倍体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17号染色体多倍体率与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ER阳性、PR阳性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ER阳性、PR阳性都为1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多伴随有17号染色体多倍体,与其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ER阳性、PR阳性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及其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患者乳腺癌组织样本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患者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样本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检查,分别测量两组样本的ADC值,比较不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的ADC值与肿瘤直径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有无远处转移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Ki-67表达的关系,并分析ADC值与组织学分级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I级的ADC值低于对照组,病理分级II级的ADC值低于病理分级I级及对照组,病理分级III级的ADC值低于病理分级II级、I级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肿块直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ER阴性、PR阴性、Ki-67阴性患者的平均ADC值均高于肿块直径≥2 cm、有淋巴结转移、ER阳性、PR阳性、Ki-67阳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无远处转移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ADC值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现负相关关系(rs=-0.716,P=0.000);与肿块直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ER、PR、Ki-67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s=-0.316、-0.545、-0.667、-0.598、-0.443,P均0.05),与有无远处转移无相关性(rs=0.091,P=0.887)。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与癌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一种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CT与MR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检出情况,探究CT与MR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病理及临床相关方法确诊102个病灶,其中小肝癌69个和微小肝癌33个,患者均在不同时期或序列下行多排螺旋CT与MRI检查,分析比较两者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发现肝癌小病灶91个,其中66个小肝癌,25个微小肝癌;MRI检查发现95个病灶,小肝癌67个,微小肝癌28个;69个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最高的为CT动脉期(92.75%)与LAVA动脉期(92.75%),检出率最低的为CT平扫(76.81%);33个微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最高为LAVA动脉期(75.76%),检出率最低的为LAVA平衡期(36.36%);CT平扫、门静脉期、动脉期、平衡期、MRI-IN-PHASE、LAVA平衡期、LAVA平扫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P0.05);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微小肝癌的检出率(P0.05),MRI对小肝癌与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与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P0.05),但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MRI-LAVA的动脉期序列对小肝癌病灶与微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最高;CT与MRI在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但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100钙结合蛋白A14(S100A14)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为确定新的分子分型标志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54例乳腺癌石蜡组织来源于2013年1月16日至2014年5月22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暨湖南省肿瘤医院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100A1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S100A14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S100A14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S100A14在ER+/PR+/HER2+型、ER+/PR+/HER2-型、ER-/PR-/HER2+型、ER-/PR-/HER2-型乳腺癌四种分子亚型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38.5%、47.1%、75.5%、80.0%,以在ER-/PR-/HER2-型中表达最高,在ER+/PR+/HER2+型中表达最低,四组间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100A14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术后肝转移呈正相关(r=0.134,P0.05),与ER、PR表达均呈负相关(r=-0.353,P0.01),而与ER+/PR+/HER2+型、ER+/PR+/HER2-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ER-/PR-/HER2+型乳腺癌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S100A1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R-/PR-/HER2-型中,S100A14表达与术后肺转移呈负相关(r=-0.272, P=0.044)。结论:S100A14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表达存在差异,其表达与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转移或复发有关,可能作为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候选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与C-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4E,eIF4E)及C-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它们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n-sion法检测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及上述病例的病变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IF4E和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IF4E的阳性率分别为11.6%(10/86)、50.0%(10/20)和84.8%(56/66)(P<0.01),C-myc的阳性率分别为21.0%(18/86)、50%(10/20)和78.8%(52/66)(P<0.01)。eIF4E仅与乳头状癌的腺外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C-myc仅与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eIF4E及C-myc在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27,P<0.05)。结论与癌旁正常组织和良性病变相比,eIF4E和C-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过表达。eIF4E的过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腺外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有关,C-myc的过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二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蛹虫草菌丝体多糖对乳腺增生患者ER 和PR 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蛹虫草菌丝体多糖对良性乳腺增生患者增生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良性乳腺增生患者50例,行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乳癖消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在乳癖消治疗基础上加用蛹虫草菌丝体多糖联合治疗,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增生乳腺组织中ER和PR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增生乳腺组织中ER和PR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蛹虫草菌丝体多糖能有效抑制良性乳腺增生症患者增生乳腺组织中ER、PR是表达,为临床治疗良性乳腺增生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中Shh和C-myc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胃癌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和Sonic Hedgehog(Shh)、C-myc表达,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9例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上皮组织中Shh及C-myc的表达。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测两种方法检查Hp。实验结果显示,胃癌组织Shh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组织,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组织C-myc的表达水平也高于正常胃上皮组织,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Hp阳性的C-my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Shh表达阳性率在Hp阳性和阴性胃癌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胃癌的发生与癌基因Shh及C-myc的过度表达有关,Hp感染的致癌机制中可能有癌基因C-myc参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TAT3)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宫颈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00例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60例宫颈癌组织及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TAT3与EGFR的表达;分析STAT3与EGFR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对宫颈癌组织中STAT3与EGFR的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癌组织以及CIN组织中STAT3、EGFR的表达量和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且宫颈癌组织中STAT3、EGFR的表达量和阳性率高于CIN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与EGFR在宫颈癌组织中的染色强度较正常宫颈组织以及CIN组织显著增强;STAT3与EGFR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以及病理分型无关(P0.05);宫颈癌组织中STAT3和EGFR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TAT3与EGFR表达与CIN、宫颈癌的进展紧密相关,且与宫颈癌部分病理特征相关,二者有可能作为宫颈癌诊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