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肌红蛋白(Mb)及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Waterlow评分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ICU住院的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发生PI分为PI组43例和非PI组77例。ICU患者PI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Alb、Mb及MEWS、Waterlow评分对ICU患者PI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PI组年龄大于非PI组,机械通气比例、体温、Mb、MEWS、Waterlow评分高于非PI组,住院时间长于非PI组,Alb低于非PI组(P<0.05)。住院时间延长和Mb升高、MEWS增加、Waterlow评分增加为ICU患者PI的独立危险因素,Alb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Alb、Mb及MEWS、Waterlow评分四项联合预测ICU患者PI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预测(P<0.05)。结论:血清Alb水平降低和Mb、MEWS、Waterlow评分升高与ICU患者PI发生独立相关,血清Alb、Mb及MEWS、Waterlow评分联合对ICU患者PI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防治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的86例ICU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将其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等情况,分析1CU烧伤感染患者脓...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08例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前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患者存活组80例,死亡组28例;死亡组房颤史比例、Killip心功能分级≧III级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比例、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肌酐(Scr)、B型钠尿肽(BNP)高于存活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II评分、eGFR、cTnI是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APACHEII评分、eGFR、cTnI预测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799、0.710,三者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62。结论:APACHEII评分、eGFR、cTnI是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用于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谢银艳 《蛇志》2020,(3):323-326
目的 了解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危重症患者450例,记录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并采用自行设计的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 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7.7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好转出院)82例和死亡组(住院期间死亡)19例,分析影响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Ranson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CT严重指数(CTSI)、病因、血钙(Ca)、血清白蛋白(ALB)、血糖、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谷草转氨酶(AST)、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胸腔积液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休克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II评分、血糖、Cr、BUN、脓毒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Ca、ALB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影响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包括APACHE-II评分、FPG、Cr、BUN、AST、脓毒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保护因素包括Ca、ALB。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压力性损伤(PI)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构建和评价PICU患儿PI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院PICU收治的387例患儿,收集所有PICU患儿临床资料并根据其是否发生PI分为PI组(63例)和非PI组(324),分析PI患儿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CU患儿发生P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多指标联合应用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指标联合应用预测模型对PICU患儿发生PI的预测价值,采用H-L检验多指标联合应用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387例PICU患儿PI发生率为16.28%(63/387),共76处,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分期以1期为主,其中58.73%(37/63)为黏膜PI,41.27%(26/63)为器械相关PI,64.47%(49/76)发生在头面部,18.42%(14/76)发生在下肢,10.53%(8/76)发生在骶尾部,3.95%(3/76)发生在上肢,2.63%(2/76)发生在躯干。单因素分析显示,PI组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昏迷/嗜睡比例和医疗设备数量高于非PI组,入住PICU时间长于非PI组,且Braden-Q量表评分低于非P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昏迷/嗜睡、医疗设备数量增加为PICU患儿发生PI的独立危险因素,Braden-Q量表评分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Braden-Q量表评分与多指标联合应用预测模型的ROC-AUC分别为0.702、0.910,多指标联合应用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更高。经H-L检验,多指标联合应用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论:PICU患儿是PI高危人群,NPUAP分期以1期且PI损伤部位多集中于头面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昏迷/嗜睡、医疗设备数量、Braden-Q量表评分是PICU患儿PI的影响因素,根据以上影响因素构建的PICU患儿PI多指标联合应用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sTBI)继发应激性溃疡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诊治的sTBI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应激性溃疡分为发生组(n=35)和未发生组(n=81)。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BI患者继发应激性溃疡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sTBI患者继发应激性溃疡的预测价值。结果:sTBI继发应激性溃疡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随机血糖水平、血红蛋白(Hb)、受伤至入院时间、胃泌素(GAS)等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机血糖水平升高、GAS水平升高为sTBI患者继发应激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时GCS评分6~8分、Hb水平升高则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随机血糖水平、Hb、GAS及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sTBI患者继发应激性溃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3、0.745、0.781、0.695、0.960,且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均高于各单项指标单独检测,提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sTBI患者继发应激性溃疡的预测价值更高。Bootstrap法(B=1000)内部验证显示,修正偏差后的预测曲线与理想线基本重合,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21,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决策分析显示,其阈值概率范围为0.03~0.93,且表现出净收益率大于0的特点,超过了两条无效线。结论:sTBI继发应激性溃疡与入院GCS评分、随机血糖水平、Hb、GAS密切相关,通过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提升预测sTBI患者继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风险,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分析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损伤(PMI)的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经择期PCI手术治疗的患者25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有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升高分为PMI阳性组(n=106)和PMI阴性组(n=145)。所有患者术前1周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且在PCI术前和术后24 h内均测量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采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标注并分析斑块特征,主要测量冠脉解剖学狭窄程度并对斑块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斑块定量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PMI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冠脉斑块定量指标对PCI术后PMI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最大面积狭窄率、斑块总体积、斑块负荷、脂质斑块体积、脂质斑块占比和纤维斑块体积与PCI术后PMI的发生有关(P<0.05);而斑块长度、管腔最窄处面积、纤维斑块占比、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占比、斑点状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接受椎体成形术后再次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且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诊疗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及基于定量CT测量的骨矿物含量、骨水泥注射占椎体体积的比、骨水泥的分布及骨水泥的渗漏情况。将单椎体骨折且在随访时间内再次新发椎体骨折的患者分为A组,未骨折的患者分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参数的差异,并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87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34.7±17.8个月,压缩性骨折最常见的椎体依次为L1(29.1%)、T12(20.8%)及L2(13.5%)。在随访时间内共有32例患者再次发生椎体骨折。252例单椎体骨折患者中,26例(A组)再次发生骨折,226例(B组)未发生骨折。A组骨矿物含量低于B组(P0.001),骨水泥分布较B组差(P0.001),年龄高于B组(P0.001)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34.6%)高于B组(13.7%)(P=0.006),两组在骨水泥占椎体的比、后凸程度、性别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显示骨矿物含量(OR=1.092,P0.001)、年龄(OR=1.091,P0.001)及骨水泥渗漏(OR=1.200,P=0.002)均是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水泥的均匀分布是保护因素(OR=0.922,P0.001)。结论:年龄较大且骨质较差的患者容易再次发生椎体骨折,在行椎体成形术过程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均匀分布并避免骨水泥的渗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了解南充市儿童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确诊的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2014-2016年儿童手足口病的病例信息进行研究,分析该市儿童手足口病疫情、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特征,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结果:2014-2016年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共报告儿童手足口病8068例,其中重症病例426例,占5.28%。全年均有手足口病发生,4~7月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2014年峰值明显高于2015年、2016年,重症手足口病时间分布和发病高峰期与以上相同。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均有手足口病发生,阆中市重症病例比例均高于其他辖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重症病例构成比较高,不同性别患儿重症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1~3岁儿童,不同年龄段重症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主要分布在散居儿童和农村儿童,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家庭住址重症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主要分布在3~6天时间间隔的就诊患儿,不同就诊时间间隔重症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为1-3岁、散居、家庭住址为农村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为1-3岁、散居、家庭住址为农村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应在流动人口集中、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展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防治的认知,对于1-3岁儿童应作为疾病重点防控对象,提高家长疾病防控意识,以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发生胸腔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ICU中心收治的98例患者进行研究,均为全麻下行开胸术后住ICU者。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胸腔感染的发生情况,通过比较发生/未发生胸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ICU中心发生胸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在98例患者中,有15例发生胸腔感染,发生率为15.31%,以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最高,为4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抗菌药物的使用、胸管类型和ICU中心胸腔感染无相关性(P0.05),而年龄、手术时间、术前肺功能、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创口污染、原发病灶蔓延均和ICU中心胸腔感染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术前肺功能、引流管留置时间≥3d、手术创口污染、原发病灶蔓延均是造成ICU中心胸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85、3.714、3.571、5.731、6.172、6.081,P0.05)。结论:ICU中心发生胸腔感染会对患者病情恢复造成较大影响,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需重视围术期管理,积极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胸腔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高危因素及预后,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采用美国国家院内感染监测(NNIS)规定的统一标准系统,对2007年6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人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综合性ICU的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调查。结果CRBSI感染率为13.2%(23例次/174),感染密度为12.0/1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的个数、CRBSI发生前抗生素应用个数、导管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RBSI发生前抗生素应用个数≥3(OR=6.335)和中心静脉置管个数〉1(OR=5.981)是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RBSI组的病患粗死亡率、呼吸机日、住院总费用、药费、ICU内住院日、总住院日和平均日花费均高于非CRBSI的病患(P〈0.05)。结论该院CRBSI发生率高,感染密度大,多个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抗生素应用频繁是CRBSI的高危因素。CRBSI者的预后及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明显高于非CRBSI者。必须进一步加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与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将从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ICU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是否发生VAP分成VAP组48例与无VAP组72例。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分析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ICU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果:VAP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无VAP组(均P<0.05)。48例VAP患者共分离得到病原菌76株,按照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真菌,占比分别为22.37%、18.42%、17.11%、14.47%、13.16%、7.89%、6.58%。经单因素分析发现:ICU患者发生VAP与机械通气时间、抗菌药物联用以及留置胃管有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时间≥7 d、抗菌药物联用、留置胃管均是ICU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VAP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存在显著升高的情况,且其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此外,机械通气时间、抗菌药物联用以及留置胃管均与VAP的发生关系密切,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神经外科ICU住院患者42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VRE感染患者在感染前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并分别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VRE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结果:420例ICU住院患者中,VRE感染者58例,占13.81%。VRE感染患者在感染前应用的抗生素以三代头孢最多,占37.93%,以四代头孢最少,占6.90%。由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住院时间≥14 d、留置尿管≥14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以及附近存在VRE感染者均为VRE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VRE感染患者在感染前应用的抗生素以三代头孢最多,ICU住院时间14 d、留置尿管14 d、GCS评分8分以及附近存在VRE感染者均为VRE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合理应用抗生素,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VRE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撤机结果分为撤机成功组52例和撤机困难组28例,根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59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分析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撤机困难组年龄、心功能不全比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比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撤机成功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撤机成功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撤机成功组(P0.05)。死亡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心功能不全比例、MODS比例、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存活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脏器功能不全或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气管切开时间较长、营养状态较差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主要原因,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ICU行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PCT、hCRP联合检测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气管切开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下呼吸道感染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观察组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对照组为无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特征、血清超敏C-蛋白(h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值、细菌性感染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年龄、入住ICU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手术时机、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抗生素时间等情况与ICU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有关,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病人的PCT及h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CURB病情高低分为:高危组8例、中危组11例和低危组22例,高危组病人的血清hCRP和PCT检测值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PCT检测的病人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CRP的检测结果(P0.05);年龄、入住ICU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气道开放时间及抗生素≥2种≥2周均为ICU行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年龄、入住ICU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手术时机、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抗生素时间等均为主要因素,血清PCT及hCRP水平变化可作为ICU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早期诊断和病情检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及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MDRAb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遂宁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197例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将111例MDRAb感染者作为病例组,86例非MDRAb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人口学资料、感染前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将病例组分为病死组与存活组,分析其病死危险因素。结果 MDRAb检出率为56.3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ICU停留时间、使用抗生素>7 d、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创通气和胃管插管可能是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抗生素>7 d(OR=2.338,95%CI:1.252~4.368)、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OR=3.703,95%CI:1.665~8.234)、有创通气(OR=4.356,95%CI:1.695~11.192)是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血红蛋白量、昏迷可能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5.185,95%CI:2.012~13.361)、血红蛋白量(OR=0.976,95%CI:0.957~0.996)和昏迷(OR=4.061,95%CI:1.517~10.873)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使用抗生素>7 d、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创通气是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血红蛋白量、昏迷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评价新生儿出生后72 h经皮胆红素(TcB)百分位曲线图结合临床相关风险因素,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生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使用经皮黄疸仪监测其黄疸值,绘制TcB百分位列线图,以新生儿出生后72 h内末次TcB值对应的风险区结合致病风险因素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价值。结果:3818例新生儿出生后72 h后高危区人数为278例(7.28%)。TcB数值在4 h到48 h内上升最快,峰值出现在出生后84 h-120 h,P40、P75及P95峰值分别为193.75 μmol/L,224.75 μmol/L和282.25 μmol/L,其中P95峰值出现最晚。新生儿出生后0-48 h内共计有244例TcB值处于高危险区,其中92例在72 h后仍处高危区,预测灵敏度为29.97%,特异度为95.67%;49-72 h内共计有269例新生儿TcB值处于高危区,其中116例新生儿在72 h后TcB值仍处高危区,灵敏度为36.48%,特异度为95.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关致病危险因素有:胎龄、住院时间、分娩方式、胎膜早破及喂养方式(P<0.05)。72 h内TcB危险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5%CI:0.56-0.93),结合相关风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5%CI:0.81-1.00),预测价值明显提高。结论:TcB百分位曲线图结合\"高危因素\"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准确性较高,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