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消肿溃痈方联合湿润烧伤膏对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创面愈合效果、肛门功能和血清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双色球法,将2020年5月~2022年12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60,接受湿润烧伤膏治疗)和观察组(n=60,消肿溃痈方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临床指标、肛门功能指标、血清生长因子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更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阈值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更高(P<0.05)。结论:消肿溃痈方联合湿润烧伤膏可促进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创面愈合,改善患者的肛门功能,促进血清生长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对环状混合痔(RMH)术后患者创面愈合、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RMH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和研究组(n=47,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创面愈合情况、不良反应、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结果:治疗10 d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36%(42/47),高于对照组的71.74%(33/46)(P<0.05)。两组治疗10 d后创面渗液、水肿、疼痛、创面肉芽组织评分下降,创面面积减小,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0 d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0 d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MH患者术后采用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治疗,疗效较好,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解毒活血汤治疗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肛肠科三病区收治的300例肛周脓肿患者,根据其就诊的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150例,两组均采取一期肛周脓肿根治术治疗,对照组于术后采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疗法,观察组于术后联合服用解毒活血汤治疗。均治疗4 w后,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的有效率,肛周脓肿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治疗前后肉芽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羟脯氨酸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以及组织微血管计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创面愈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67 vs. 71.33%,P0.05);观察组肛周脓肿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肉芽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羟脯氨酸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以及组织微血管计数无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肉芽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羟脯氨酸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以及组织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1 w和2 w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活血汤可能通过提升肉芽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羟脯氨酸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以及组织微血管计数有效促进肛周脓肿术后的创面愈合,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于手术后2周给予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手术后单纯给予功能康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86,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症候功能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AIMS2-SF生活质量积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著性(P0.05)。结论: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临床上应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凉血地黄汤对湿热下注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创面愈合、肛门功能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9月间接收的150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75)和研究组(n=7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处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凉血地黄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创面愈合、肛门功能、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7%(71/75),高于对照组的74.67%(5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创面缩小率大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瘙痒症状消失时间、出血消失时间、排便疼痛消失时间、肛门分泌物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F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wexner便秘评分、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直肠最大容量阀值、直肠感觉阀值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凉血地黄汤用于湿热下注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创面愈合,改善机体肛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与调节机体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在手部小创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0例手部小创面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行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观察组行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血清白介素(IL)-6、IL-8、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感染发生率。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白介素(IL)-6、IL-8、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积率(ES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39/45)vs64.44%%(29/45)](P0.05),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2%(1/45)vs17.78%(8/45)](P0.05)。结论: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小创面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炎症反应轻,感染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胰岛素局部应用对糖尿病足(DF)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和创面组织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旨在为临床DF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0例DF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负压吸引(NPWT)治疗,观察组则于NPWT治疗的基础上增用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创面面积、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氧化应激和创面组织β-catenin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创面面积均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治疗前,而VEGF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及TNF-α均低于对照组,而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低于治疗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创面组织β-catenin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胰岛素局部应用可促进DF患者的创面愈合,同时有利于下调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组织VEGF、β-caten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7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n=36)与CBP组(n=40)。常规组患者采取目标针对性治疗和生命支持治疗,CBP组在目标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BP治疗。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 d后两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 d后两组患者CD3~+,CD4~+,CD8~+T细胞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 d后两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下降,且CBP组的IL-6、TNF-α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与CBP组治疗前的免疫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CD3~+、CD4~+以及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且CBP组的CD4~+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CBP应用于脓毒症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评价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穴位治疗联合中药熏洗在老年膝骨关节炎(KO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入2021年2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KOA患者7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予以中药熏洗,观察组加用rESW穴位治疗。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2周、治疗4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2周、治疗4周时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时的血清IL-1β、TNF-α和MMP-13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rESW穴位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老年KOA患者疗效显著,可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控制炎症反应,且操作简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0例为脓毒症组,所有患者根据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n=49)和存活组(n=101),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的非脓毒症患者98例为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同时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并分析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患者降钙素原(P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脓毒症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两组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PCT、APTT、P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LT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PCT、APTT、PT均呈正相关关系,与PLT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PCT、APTT、PT水平明显上升,PLT水平明显下降,且均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究湿润烧伤膏(MEBO)对肛瘘术后造模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将4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MEBO组、易孚组,每组15只。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感染模型。观察肛瘘创面组织一般情况。分别在给药第3、7、14天测定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碱性磷酸酶(SAP)免疫组化法对创面肉芽组织进行染色,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基因(Bcl-xl)、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拮抗剂(Bak)蛋白表达水平,计算Bcl-xl/Bak比值。结果:与Model组相比,MEBO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干预7、14 d后)、创面肉芽组织中EGF、MMP-2水平、Bcl-xl、Ba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创面分泌物和水肿评分、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创面肉芽组织中TNF-α、IL-6水平、Bcl-xl/Bak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大鼠创面组织出血减少、细胞间渗出液减少,血管扩张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可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结论:MEBO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创面微循环和促进组织再生对肛瘘术后大鼠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锡类散联合复方黄柏液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受肛瘘手术治疗的60名患者的临床数据。基于不同的术后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创面疼痛评分、渗出评分、愈合时间、血清炎症和愈合指标方面的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创面疼痛评分、渗出评分、愈合时间、血清炎症和愈合指标方面较对照组具有一定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锡类散联合复方黄柏液对于肛瘘术后治疗具有显著地临床疗效,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炎症反应,促进手术后创面愈合,并缩短了康复周期。这一发现为改进肛瘘患者的术后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清热促愈汤坐浴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效果及对肛肠动力学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116例混合痔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58)和实验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清热促愈汤坐浴治疗,n=58)。对比两组疗效、创面改善情况、肛肠动力学和新生血管形成指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水肿消失时间、创面疼痛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肛管最大收缩压(MSP)、高压区长度(HPZ)、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静息压(RRP)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促愈汤坐浴可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肛肠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1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44,髂腹股沟入路)和B组(n=47,改良Stoppa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复位质量、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A组(P0.05);两组手术显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5.11%(40/47),高于A组的65.91%(29/44)(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6个月的改良Postel评分成逐渐升高趋势(P0.05);两组患者术前、出院时、术后6个月的改良Poste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术前,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手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均可改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但经改良Stoppa入路手术者骨折复位质量更佳,创伤更小,炎症反应更轻,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祛毒汤联合红光照射治疗促进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红光照射、祛毒汤熏洗、常规治疗)和对照组(58例,红光照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情况、血清炎症因子、血清生长因子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创面愈合率更高,创面愈合时间更短,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创面渗出评分、创面肉芽生长情况评分更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更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更高(P<0.05)。结论:祛毒汤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可促进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可调节炎症因子和生长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1 d引流量。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IL-6水平。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1 d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逐渐升高(P0.05),且与同时期的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降低手术早期的炎性反应,同时能明显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