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0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ACI患者60例,按照入院奇偶顺序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奇,3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偶,30例,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程为7 d。对比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血液流变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症因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疗效明确,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评价高压氧(HBO)联合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老年AIS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HBO+标准剂量(0.9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HBO+低剂量(0.6 mg/kg)rtPA治疗。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认知功能及凝血指标等,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溶栓前比较,两组溶栓后24 h、7 d时的NIHSS显著下降、MMSE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溶栓前,两组溶栓后7 d时PT、APTT、TT、D-D不同程度增加,Fib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增加/下降幅度较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 vs 26.67%,P<0.05);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O联合低剂量与标准剂量rtPA静脉溶栓在改善AIS患者神经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及死亡率方面效果相当,但低剂量对血凝功能影响小,同时出血发生风险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联合监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收治的173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清UA、Hcy、LD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UA、Hcy、LDL-C联合监测对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173例患者中有47例发生HT,发生率为27.17%。与非HT组比较,HT组年龄更大,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随机血糖以及Hcy水平更高,而LDL-C及UA水平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NIHSS评分、溶栓前随机血糖以及Hcy水平为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而UA、LDL-C水平为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UA、Hcy、LDL-C单独与联合监测预测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0.794、0.674、0.888,联合监测时的AUC明显更高。结论:血清UA、LDL-C低水平和Hcy高水平是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影响因素,联合监测能提高对HT发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布南色林联合团体心理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SZ)的疗效,分析其对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慢性SZ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布南色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团体心理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疾病严重程度(CGI-SI)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社会功能,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服药依从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以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GI-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WCST总应答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SP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南色林联合团体心理治疗较单一布南色林治疗慢性SZ的治疗效果更好,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分析HS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SP患者9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其中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并分析HS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95.74%(45/47),较对照组的76.09%(35/46)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紫癜性肾炎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中VEGF、ET-1均与FIB、D-D、PLT呈正相关,而与PT、APPT、TT呈负相关(P<0.05)。结论:HSP的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HSP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且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肝素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效果及对T细胞亚群、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接诊的1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肝素钠治疗,观察组予以孟鲁司特钠联合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疗效,计算两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关节疼痛、便血缓解、腹痛缓解和紫癜消退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CD8+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水平较对照组低,PT、APTT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9 %,高于对照组的79.41 %(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肝素钠能协同提高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效果,调节T细胞亚群,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9月期间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就诊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硫酸镁治疗,47例)和研究组(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47例)。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尿蛋白量(24hUP)、凝血功能、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SBP、DBP、24hU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可减少24hUP,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脓毒症大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其中实验组通过盲肠穿刺结扎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翻动盲肠,不作结扎处理。分别采集所有大鼠术后0 h、6 h、12 h、24 h时的尾静脉血3 mL,检测并比较上述时间点两组大鼠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术后6 h、12 h、24 h的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以及肌酐(Cr)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组术后24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组大鼠术后6 h、12 h、24 h的血清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肝肾功能存在明显的受损,凝血功能障碍明显,且机体内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患者中早期输注冷沉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住院号排序后取随机数字后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注血小板治疗,研究组给予早期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观察两组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的输注治疗,无终端、退出、输注中死亡等异常情况。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的TT、PT、APTT均降低,Fbg、PLT水平升高,并且研究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变化幅度(P<0.05)。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 h悬浮红细胞续用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失血患者中早期输注冷沉淀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起到较好止血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对患者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损伤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8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94例AIS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内皮损伤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损伤因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内皮素-1(ET-1)水平更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BV)、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AIS患者,可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减轻内皮功能损伤和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共144例,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3.01±1.40)显著低于对照组(3.96±2.1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4%vs.86.1%,P0.05)。两组间治疗前各指标水平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全血还原黏度(whole blood reduced viscosity,WBRV)、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EAI)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各个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与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计数显著降低,而一氧化氮(nitrie oxide,NO)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 TM)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NO及s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on time,APTT)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粘稠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将纳入病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给予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和观察组(n=50,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10 d。对比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内皮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纯音听阈值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10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观察组治疗10 d后纯音听阈值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治疗10 d后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0 d后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sVCAM-1)、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 d后CD8+较对照组低,CD3+、CD4+/CD8+、CD4+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可有效改善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效果确切,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胞磷胆碱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后V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胞磷胆碱联合传统针刺治疗)和观察组(49例,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认知功能、痴呆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长谷川痴呆修正量表(HDS-R)、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搏动指数(PI)高于对照组;舒张期峰值速度(Vmin)、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胞磷胆碱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VD,可促进其痴呆症状、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可能与调节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对比两组疗效、心功能、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脂,记录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血脂、心功能、血液流变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灌注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2周,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滴注两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残疾程度、脑血流灌注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缺血区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 (TTP)、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低于对照组(P<0.05),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 )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地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增加缺血区脑血流灌注量,改善氧化应激,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心可舒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0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接受心可舒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内皮素-1(ET-1)更低,一氧化氮(NO)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更少,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更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可舒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ACI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低频超声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低频超声检测MCA狭窄段峰值血流速度(Vs)、微栓子信号(MES)阳性率,比较治疗前、治疗7 d后、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更低(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MCA狭窄段Vs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 d后、14 d后观察组MES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14 d后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14 d后低于治疗7 d后(P0.05);而观察组治疗7 d后、14 d后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超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ACI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与炎症反应,减缓Vs,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依那普利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血液流变学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我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血通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清N末端钠尿肽前体、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24%vs. 73.81%,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LVEDd、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低(P0.05),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76%(2/42)、16.67%(7/4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依那普利治疗,可能与其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