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磁共振(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价值、预后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41例,其中接受MRI检查的患者68例作为MRI组,接受CT检查的患者73例作为CT组,比较两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情况、检出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及检查所需时间,并比较患者预后情况及检查满意率。结果:MRI组发病<24 h检出率、总检出率高于CT组(P<0.05)。MRI组检出的病灶数量显著高于CT组,病灶显著小于CT组,检查所需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MRI组患者病残率及死亡率均低于CT组(P<0.05)。MRI组患者总满意率显著高于CT组(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价值更高,检出的病灶数量更多,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与B型超声在诊断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142例,均行颈动脉B型超声和CEUS成像检查。记录左右侧颈动脉各分段点CIMT近壁和远壁值,然后取平均值。采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评分,以确定在B型超声和CEUS成像过程中的CIMT可视化。比较B型超声和CEUS成像技术对斑块检出的差异。根据CIMT平均值进行进一步分组,分析CIMT与亚临床左心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在B型超声成像上,左右侧颈动脉CIMT远壁的可视化评分均明显高于CIMT近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EUS成像上,左右侧颈动脉CIMT远壁的可视化评分均高于CIMT近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型超声成像模式对比,在CEUS成像模式中左右侧颈动脉CIMT远壁和近壁的可视化评分均得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例健康体检者中,B型超声总共检测出271个斑块,CEUS总共检测出293个斑块,斑块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IMT平均值的逐渐增大,LVM逐渐减小,LVGLS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平均值的大小与LVEDD、LVES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改善了CIMT的可视化,并能更好地检测出颈动脉斑块(主要为低回声斑块),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微血管成像(SMI)技术与钆塞酸二钠磁共振增强(Gd-EOB-DTPA MR增强)扫描对于原发性肝癌(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6月间我院HCC-TACE术后定期随访期间复发且存在完整CEUS、SMI、Gd-EOB-DTPA MR增强、DSA检查影像资料的患者74例,以最终DSA检查为金标准,分别比较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及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对于术后复发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应用Kappa检验几种检查方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对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效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74例HCC-TACE术后DSA证实复发者病灶共99个,CEUS+SMI+Gd-EOB-DTPG MR增强联合检查方法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Kappa值分别为94.66%,95.96%,90.63%,96.94%,87.88%,0.87,0.90。组间比较CEUS联合SMI与Gd-EOB-DTPA MR增强诊断HCC-TACE术后复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Gd-EOB-DTPA MR增强对于≤2 cm的病灶诊断率明显高于CEUS联合SMI(P<0.05),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较CEUS联合SMI或Gd-EOB-DTPA MR增强诊断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检查均能发现HCC-TACE术后复发病灶,其中Gd-EOB-DTPA MR增强对于≤2 cm病灶诊断效果佳,但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更有助于HCC-TACE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超声造影(CEUS)、声触诊组织成像及定量(VTIQ)、促甲状腺激素(TSH)多技术联合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宁德市医院甲状腺不确定性质结节患者120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两组SWE、CEUS、VTIQ各影像参数及术前TSH水平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上述技术联合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20例患者共检出128个结节,其中良性47个,恶性81个;恶性组SWE中弹性模量值(Emax、Emin、Emean)均大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良性组在CEUS中强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VTIQ中恶性组剪切波速度(SWV)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均大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患者术前TSH水平高于良性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WE、CEUS、VTIQ、TSH联合检测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效能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5.19%、89.36%、86.72%、0.873。结论:SWE、CEUS、VTIQ、TSH联合对区分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结合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值(LSR)对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GISTLM)与结直肠癌肝转移(CRCL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01月-2022年1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GISTLM患者(GISTLM组)和48例CRCLM患者(CRCLM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EUS检查和血清ALT与AST检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比较两组CEUS定量参数、血清LSR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EUS定量参数、血清LSR单独或联合对GISTLM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GISTLM组患者肝脏病灶囊性/囊实性成分、无回声/低回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RCLM组(P<0.05)。GISTLM组患者CEUS定量参数[上升时间(RT)、达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以及LSR显著高于CRCLM组(P<0.05)。与单独诊断相比较,CEUS定量参数结合血清LSR诊断GISTLM的AUC、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最高(P<0.05)。结论:CEUS定量参数结合血清LSR有助于提高GISTLM与CRCLM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真实客观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癌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定量参数与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sTNFR-P55)相关性研究,并探讨其对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诊治并行CEUS检查的162例乳腺肿块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肿块型乳腺癌组(82例)和良性组(80例),另选取本院体检健康的8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行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检测。比较肿块型乳腺癌组与良性组CEUS特征及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肿块型乳腺癌患者CEUS定量参数与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的相关性。对CEUS、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单独或三者联合诊断的方式采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指标表达。结果:肿块型乳腺癌组大部分表现为增强后形态不规则、高增强、向心性灌注、造影剂分布不均匀以及呈慢出型的强化方式,且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与良性组相比,肿块型乳腺癌组CEUS定量参数TTP、G显著降低(P<0.05),而PI、K显著升高(P<0.05)。肿块型乳腺癌组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对照组(P<0.05),且良性组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CEUS定量参数TTP、G与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PI、k与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呈正相关(P<0.05)。CEUS联合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诊断肿块型乳腺癌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CEUS特征及定量参数对肿块型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而且CEUS定量参数与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CEUS定量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同时CEUS联合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检测有助于提高对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进一步为临床医生的定性判断提供更加科学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联合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54例作为卵巢癌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49例作为卵巢良性肿瘤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MRI检测,并采集受试者血清检测HE4、TK1、CA199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检查联合血清HE4、TK1、CA199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效能。结果:卵巢癌MRI特点包括以下几点:①囊实性肿块;②形态不规则;③呈长T2/T1等信号;④病灶边界模糊;⑤增强扫描结果呈病灶显著强化;⑥腹膜转移者存在显著腹腔积液以及散在分布的结节状种植病灶。卵巢良性肿瘤MRI特点包括以下几点:①囊壁光滑;②呈长T1以及长T2信;③病灶边界清晰;④增强扫描结果提示病灶无强化/稍有强化。卵巢癌组血清HE4、TK1、CA199水平分别为(87.13±15.32)pmol/L、(2.15±0.13)pmol/L、(95.39±15.25)U/mL,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的(66.42±10.19)pmol/L、(0.85±0.20)pmol/L、(37.94±1.05)U/mL(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MRI检查联合血清HE4、TK1、CA199检测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曲线下面积均高于上述各项单独诊断。结论:卵巢癌患者血清HE4、TK1、CA199水平较高,MRI检查联合血清HE4、TK1、CA199检测诊断卵巢癌的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成像用于早期评估大鼠上皮性卵巢癌对多西他赛反应的可行性。方法:采用7,12-二甲基苯并[a]蒽,在Sprague Dawley大鼠中诱导原位上皮性卵巢癌(EOC)。筛选患有EOC的大鼠,在第0天使用多西他赛(DXT)治疗。在第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应用CEUS评估治疗的早期反应。在第21天,治疗的肿瘤类型根据其大小的变化分为敏感和不敏感组,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第3天以来上升时间(RT)、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的百分比变化与第14天肿瘤大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的早期阶段(第3天),RT与PI组合的百分比变化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 %和100 %,使用RT与PI减少17.59 %的临界值。从第7天开始,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相比,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数百分比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RT、PI和AUC的百分比变化与肿瘤大小和血管生成的变化百分比呈正相关,与坏死变化的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CEUS参数在检测肿瘤组织病理学反应方面优于成像肿瘤大小,其在早期评估EOC中对DXT的反应具有显著优势,而在临床中,CEUS参数检测可能有助于在EOC进展或治疗过程中,更快地评估并调整无反应者的治疗方案,并改善其预后,因此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3.0 T高分辨磁共振(MRI)在直肠癌术前T N分期、环周切缘有无累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3.0 T高分辨MRI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其对术前T N分期、环周切缘有无累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直肠癌术前3.0 T高分辨MRI T分期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0.543,P值=0.000。直肠癌术前3.0 T高分辨MRI N分期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0.519,P值=0.000。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直肠癌术前3.0 T高分辨MRI诊断环周切缘累及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50%(37/40)、93.75%(75/80)、93.33%(112/120)、96.15%(75/78)、88.10%(37/42)。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者MRI边缘模糊、肠周围脂肪信号不均匀占比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高,且短径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长(均P<0.05)。结论:3.0 T高分辨MRI在直肠癌术前T N分期、环周切缘有无累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定量与动态增强MRI定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疑似宫颈癌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超声造影定量检测及动态增强MRI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各参数组间差异性,同时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手段对宫颈癌的筛查效果并实施组间比较。结果:(1)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及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高于对照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均低于对照组(P<0.05);(2)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容积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 trans )、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 ep )以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 e )均高于对照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低于对照组(P<0.05);(3)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超声造影定量检测对宫颈癌检测一致性为93.02 %,灵敏度为94.44 %,特异度为85.71 %,增强MRI对宫颈癌检测一致性为96.51%,灵敏度为98.61%,特异度为85.71%。结论:宫颈癌患者实施超声造影定量与增强MRI检测时检测参数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可将上述两种检测方式用于宫颈癌患者的筛查诊断中。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AM)的免疫学状态改变及影像学评估。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6例AM患者,HIFU消融术治疗前后行血清补体C3、C4、辅助性T细胞17与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检测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AM患者治疗前后超声特征以及MRI测量参数、血清补体C3、C4、Th17/Treg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Th17/Treg水平与消融率、无灌注区MRI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M患者HIFU治疗前超声显示子宫壁肌层回声不均匀,肌层血流信号丰富,病灶血运丰富;MRI表现为子宫不均一性体积增大,子宫壁明显增厚,与子宫结合带分界不清,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均略低于附近的正常子宫内肌层。AM患者HIFU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肌层血运明显减少,MRI显示子宫壁增厚程度减轻,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央无强化的灌注区,周边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强化即为残余病灶,消融率为90%左右。HIFU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水平、残余病灶ADC值、MSI值显著升高(P<0.05),而HIFU治疗后Th17/Treg、无灌注区ADC值、MSI值显著下降(P<0.05)。HIFU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消融率、无灌注区ADC值以及MSI值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而Th17/Treg与消融率、无灌注区ADC值以及MSI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HIFU治疗AM患者后的免疫学状态改变以及MRI评估有助于预测AM患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医师对AM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MRI和螺旋CT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考虑为肝脏占位性病变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根据入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35例行增强CT扫描,35例行动态增强MR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病灶个数及直径、增强CT及MRI的诊断结果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结果:CT增强组和MRI增强组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病变类型、分布及病灶个数(71 vs 70)、病灶直径(2.25±2.01 cm vs2.19±1.98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85.71%,CT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77.14%,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高于CT增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组共发生2例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恶心,MRI增强组未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CT增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vs 0.00%)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25 0.96分vs 0.71 0.56分)均显著高于MRI增强组(P0.05)。结论:CT增强和MRI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中MRI增强扫描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高,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身体状态等因素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必要时可两者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究周围型肺癌3.0 T磁共振成像(MRI)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DWI)各参数值对其血供情况以及细胞密集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本院行手术切除后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50例,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以及IVIM-DWI成像,分别测量所有病灶以及对侧相对称正常肺组织的标准表观扩散系数(sADC)、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以及灌注分数(?)。比较两者IVIM-DWI参数;比较不同强化程度下周围型肺癌病灶IVIM-DWI参数;Spearman 秩相关分析周围型肺癌病灶IVIM-DWI参数与强化程度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与强化程度存在相关性的IVIM-DWI参数对周围型肺癌血供情况及细胞密集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周围型肺癌病灶的sADC、D均低于正常肺组织,D*、?均高于正常肺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强化下周围型肺癌病灶D*高于中度强化、轻度强化,?低于中度强化、轻度强化,而D仅高于轻度强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强化程度间sAD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周围型肺癌病灶的D*与强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强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D*、?对周围型肺癌血供情况以及细胞密集程度评估的AUC大于0.700,提示其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结论:IVIM-DWI模型既可以反映周围型肺癌的血供情况,也可以反映病变细胞密集程度,有助于提高对周围性肺癌血管情况及细胞密集程度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征象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myc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我院74例诊断为PTC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MRI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ER、PR、C-myc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与ER、PR、C-myc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PTC患者CT、MRI主要表现为混杂密度/信号,多数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突破甲状腺被膜外缘呈咬饼征改变、侵犯周围组织及病灶内见细颗粒状钙化时提示恶性程度较高,患者早期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多。ER、PR、C-myc阳性表达者分别为51例(68.92%)、44例(59.46%)、64例(86.49%)。C-myc阳性表达与PTC肿瘤直径有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C-myc阳性表达与PTC形态、咬饼征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ER、C-myc阳性表达与PTC边界有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阳性表达与PTC增强后病灶范围缩小/模糊有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C-myc阳性表达与其余CT、MRI影像学表现特征无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饼征与PR、C-my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状态与ER、PR、C-my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其余影像学表现特征与ER、PR、C-myc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T、MRI影像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PTC患者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情况,对指导临床综合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兔VX2肺外周肿瘤超声造影特征与CD31和CD34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5只雌性新西兰白兔进行VX2 肺肿瘤模型,总共有30个VX2 癌植入15只兔子的肺中。通过高倍镜分析不同期VX2肿瘤的MVD。通过双重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分析不同生长期VX2肿瘤Ki67和CD31阳性表达。分析肿瘤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结果与微血管分布和CEUS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生长周期的进展,VX2肿瘤的MVD增大(P<0.05)。随着生长周期的进展,VX2肿瘤内Ki67和CD31的阳性表达率增加(P<0.05)。CEUS显示VX2 肿瘤在早期动脉期有明显的外周增强和短暂的内部增强。肺外周VX2 肿瘤中 PI和CD31 MVD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r=0.734,P<0.05)。CD31 MVD和CD34 MVD之间呈负相关(r=-0.691,P<0.05)。PI和CD34 MVD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412,P>0.05)。结论:与CD34 MVD 相比,CD31 MVD 可以更有效地评估肿瘤血管生成。CEUS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可以有效评估兔周围型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6.
子宫肌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降低复发率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44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子宫肌瘤术后复发随访情况,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随访的445例患者复发94例,复发率为21.12%,复发距手术时间6~96个月,平均(38.5±12.8)个月.年龄、BMI、肌瘤数目、肌瘤大小、肌瘤部位、既往分娩史、术后用药与肌瘤复发显著相关,其中年龄、BMI、肌瘤数目是子宫肌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妊娠是子宫肌瘤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BMI、肌瘤数目是子宫肌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妊娠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Médecine Nucléaire》2014,38(6):419-428
ObjectiveExtracranial head and neck tumors classified T1 and T2, because of their small size, are more difficult to diagnose by imaging than the tumors of higher sta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FDG-PET/CT and MRI accuracy for detection of small extracranial head and neck tumors.Materials and 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led on 21 patients having a histopathologically proven tumors involving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classified T1 or T2 according to TNM staging, which received pre-therapeutic MRI and FDG-PET/CT. Tumoral detection ability was estimated on MRI and FDG-PET/CT by a qualitative scale. Sensitivities of the two methods of imag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n. The SUVmax and the percentage of enhancement were measured for each tumor and analysed according to T staging.ResultsAmong the 21 tumors, 17 were detected by FDG-PET/CT against 12 by MRI. None of the 4 unidentified lesions by FDG-PET/CT was visible on MRI. FDG-PET/CT correctly identified 5 of the 9 MRI false-negative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was 80.9 % for FDG-PET/CT and 57.1 % for MRI, on the verge of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6).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the SUVmax to the T staging.ConclusionFDG-PET/TDM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extracranial head and neck tumors, even small-sized, classified T1 or T2, with a sensitivity higher than 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