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番茄根际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及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番茄根际主要微生物种群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内,可培养细菌数量在初花期和初果期时最多;放线菌数量从苗期到末期逐渐减少;真菌数量逐渐增多.番茄对细菌根际效应明显.DGGE图谱显示不同生育期番茄根际均具有较高的细菌多样性.根际细菌种类和数量在初花期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初果期根际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度(S)值都达到最高,微生物最丰富,是筛选拮抗菌的较好时期.  相似文献   

2.
苹果树的培育由播种开始,种子可在秋天或春天雪刚溶化后直接进行露地播种。在秋天播种时,播种后应对播种行撒布一层厚2—3厘米的粗砂,以防种子被鼠类吃掉。假若是在春天播种的话,种子必须事先经过层積处理,否则将有不出苗的危险。苹果种子的层积处理是用经过充分冲洗的粗粒河砂或粉碎的泥炭来进行的(1份种子3份河砂或泥炭)。在整个层积时期中,必须保持适当的湿度,因为已经膨胀的种子那怕是仅仅数天遭受到干燥的话,就会使它们的发芽率大大地降低。但是,湿度也不应过高,不然的话,空气将不易流向种子,从而促使它们腐烂,结果发芽率同样也会降低。层积的期限因种子来源而异:野生森林苹果种子——90—105天,大多数的苹果栽培品种的种子——60—90天。层积的温度最好是在3—7°之间。假若种子萌芽过早的话,必须使种子遭受短时间的寒冷(将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合考虑温度和光照对加工番茄生理发育效应的影响,引入了品种基本发育因子(IDF),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加工番茄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PDTv)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年份、生态区、品种、种植方式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加工番茄从播种到各个发育阶段(出苗、开花、坐果、红熟和拉秧)天数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09、2.03、2.05、2.77和2.53 d,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基于有效积温的发育模型(其RMSE分别为1.90、6.63、6.33、9.36 和6.84 d).  相似文献   

4.
地老虎、金針虫等地下害虫、危害庄稼,影响了产量的提高。去年我校种植的番茄秧,有40%以上被地老虎咬断,造成严重的缺苗。今年播种的番茄、白菜等,也发現有地下害虫危害。我們将家兔粪用水漚后(兔粪与水之比約为1:5,漚20天左右),施在番茄、白菜的根旁,制止了虫害。施过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育期和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胡玮  严昌荣  李迎春  刘勤 《生态学报》2014,34(9):2367-2377
利用华北4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冬小麦的生育期数据和气象资料,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区域冬小麦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灌溉需水量。结果表明:(1)过去30a来,华北地区冬小麦播种期和出苗期均有推迟趋势,且高纬度站点的变化趋势明显,其他生育期则呈提前趋势,而冬小麦全生育期表现为缩短;(2)华北冬小麦灌溉需水量在空间上从北到南、自东向西逐渐递减趋势;在时间上,东西部地区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相反,东部地区呈逐渐增加趋势,而西部地区呈减小趋势;(3)冬小麦生育阶段的灌溉需水量变化不相同,播种—出苗、拔节—抽穗和抽穗—乳熟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而出苗—拔节和乳熟—成熟期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就冬小麦整个生育期而言,华北西部地区灌溉需水量(北京密云站和石家庄栾城站)有减少趋势,分别减少6.72mm/10a和8.3mm/10a;而华北东部地区(天津宝坻站和邢台南宫站)的趋势正好相反,分别增加2.6mm/10a和7.08mm/10a。6个生育阶段灌溉需水量的年际波动程度依次为:播种—出苗期乳熟—成熟期抽穗—乳熟期拔节—抽穗期出苗—拔节期播种—成熟期;(4)气象要素对灌溉需水量的影响较复杂,其中灌溉需水量同有效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且相关关系极显著,与生育期长度存在微负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平均温度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影响各生育阶段灌溉需水量的气象要素也存在差异,主要包括有效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等。  相似文献   

6.
广西番茄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和数量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明内生细菌在番茄中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有目的地筛选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内生细菌,我们对广西可培养的番茄内生细菌的类群和数量动态进行了调查。从广西部分县市采集的303个番茄样本中分离到624株内生细菌菌株,初步确定有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黄单胞菌(Xanthomonas)、棒杆菌(Corynebacterium)、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微杆菌(Microbac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和欧文氏菌(Erwinia)8个属,其中以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土壤杆菌为芽孢杆菌为优势类群。番茄内生细菌在植株器官中的分布以根部数量最多,其次是茎和叶。内生细菌的总量在番茄生育期的变化趋势是从苗期到花期数量上升,而从结果期到成熟期数量逐渐下降。多数内生细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动态符合细菌总量的变化趋势,只有微杆菌在番茄植株整个生育期中始终保持下降的趋势。春季种植的番茄植株的内生细菌类群数量比秋季种植的少。  相似文献   

7.
温、湿度对扬子鳄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提出扬子鳄卵最适宜孵化温度为31.5±1℃;孵化湿度分三期:前期(第1—24天)控制在95%左右,中期(第25—40天)80—90%,后期(第41天到孵出)90%左右;破损卵另行提出单独处理,整个孵化期湿度略低于正常纽约5%。经以上处理,1987年和1988年孵化率均在95%以上,成活率97%以上。  相似文献   

8.
番茄和马铃薯的嫁接,是学生学习米丘林学说之后最喜欢的实验。但过去我们很少见到简单的嫁接方法,这里仅将我们去年在植物园里进行番茄和马铃薯嫁接的简单方法介绍如下:去年春天,我们初次领导学生在植物园里进行番茄和马铃薯的嫁接实验,在嫁接方面基本上是成功的,其成活率达80%,如米丘林小组学生嫁接5棵就活了4棵。嫁接的时间是在5月下旬进行的,这个时间马铃薯的幼苗已经长到7—8厘米高,番茄的幼苗也长出5—8个叶子。我们首先选择肥胖而短粗发育良好的番茄幼苗作为接穗(番茄苗应比马铃薯早培育月余,苗高10厘米左右),选择发育一般的马铃薯幼茁作为砧木。嫁接工作进行时,可以将选择好的番茄幼苗连根挖起,拿到砧木生长地点,再将选择好的马铃薯幼苗(茎的粗细要和接穗差不多)从离地面约二厘米处横切去顶端,并把切处以下生的叶子和腋芽一起切去,从砧木茎的中间切一纵切口。再将选择好的粗短而健壮的接穗幼苗,从顶芽留3—4片叶子以下处切去,用保险刀片将接穗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粳型杂交稻首先在辽宁、北京、新疆、云南取得突破。这些地区的粳型杂交稻多属于早粳型,引入浙江省南部作为连作晚稻种植,受气温影响,其生育期明显地缩短。例如,丰锦/C57在辽宁(N41°)全生育期在156天左右,在我区(N28.5°)仅105—110天。生育期缩短主要影响杂种营养生长期,导致分蘖数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表达ACC脱氨酶基因控制番茄果实的成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乙烯在跃变型果实的成熟过程中起着触发呼吸跃变和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细菌来源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能降解乙烯的直接前体ACC,从而抑制植物体内乙烯的合成。我们用PCR方法从假单孢杆菌中克隆到ACC脱氨酶基因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其转入番茄(Lycopersicun esculentum)中。再生植株经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ACC脱氨酶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转基因番茄果实成熟期的推迟时间与体内乙烯的抑制程度有相关性。转基因番茄植株乙烯的合成降低80%左右,果实在离体条件下可保鲜75d左右。研究ACC脱氢酶基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可阐明高等植物体内乙烯的作用机理并为培育耐贮藏果蔬品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红柿属喜温类蔬菜,无限生长型,生育期可长达6-10个月(设施良好的大型温室可达到12个月以上),植株高大(10米以上)。一般可以定植后70-80天左右采收,果皮较厚,有极其优良的储运性能。且叶甜醇美,色泽鲜亮(亮红色)。本文主要从播前准备、培育壮苗、定植与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销售等方面总结了无公害西红柿高产栽培技术,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油松是西北地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油松苗的培育可分两种:容器或播种。无论容器,还是播种,油松新育苗的培育都要遵循一定顺序,从采种、选地、整地到处理种子和播种都要科学培育。播种后,还要科学管理,注意防寒、防冻,以确保油松新育苗的安全、优质。  相似文献   

13.
鸡肝散(Elsholtzia blanda)种子在低温9℃左右,密藏24个月以上,种子发芽率仍可保持87%。种子从发芽生长至枯黄止,整个生育期为8—9个月。栽培植株精油含量随着生长发育日趋成熟而逐渐增加,为0.42—0.88%,主要成分芳樟醇、1,8-桉油素、苯乙酮、反-氧化芳樟醇、樟脑、龙脑等的含量,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其它成分含量变化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一、藻类及其为害水田的自然环境給藻类帶來了极其有利的生活条件。自从水稻播种到收护,自始至終地貫穿着各种藻类的生長及其为害。水田中存在的藻类一般为綠藻类。这些藻类在高溫高湿的自然条件下,尤其在有机質含量多的水田中,長得非常猖獗。藻类在水稻田中发生的时間,早稻(是插秧)后的7—10天內,各种藻类复盖面积达5%左右。再过10天,竟发展到8—10%。这种情况在晚稻田中更为严重,这是因为晚稻在移植于本田后的二十几天气溫甚高(一般都在30℃左右)的緣故。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光谱辐射仪对黄土高原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光谱反射率的连续观测数据及CO2通量观测数据,对冬小麦田光谱特征变化及其与CO2日收支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田不同波长光谱反射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同一天内,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最大的波段(550 nm左右、700~1 050 nm)表现为峰.不同生育期同一时刻,可见光波段(350~670 nm)反射率变化不大,近红外波段(700~1 050 nm)出现较大差异,在出苗期、分蘖期和越冬期后红边位置向长波方向“红移”;越冬期前出现向短波方向“蓝移” 的现象;但成熟期“蓝移”现象不明显,表现为突变;其他生育时期没有观测到波谱位移.NDVI的日变化呈U型,13:00左右最低,16:00后出现较大波动,与抛物线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对其地面遥感观测应选择在NDVI变化不大的13:00左右进行;整个冬小麦生长季11:00反射率及NDVI以播种后第140天为中心对称,NDVI的季节变化表现为M型,可用四次多项式拟合;在整个小麦生育期中NDVI与CO2的日收支呈极显著负相关,但正午左右的相关性稍差.  相似文献   

16.
植物个体的生长与发育是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制约的,温度、水分、光照与营养等条件直接影响植物个体的生长与发育,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具备一定生理状态的植物个体又能适应不良的生活环境条件,因此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所以有意识的人工培育就具备重要意义。上海地区春西红柿从播种到收获结束需要200—230天,其中一半的时间是秧苗时期,用控制苗床内温度、水  相似文献   

17.
食荚豌豆     
郑传良 《生命世界》1992,19(3):14-14
食荚豌豆(Pisum sativum)是近年市场上常见的蔬菜。豆荚壁厚鲜嫩,适宜生食、凉拌或炒菜。上市时间又比四季豆早。由于它适宜冷冻环境,重庆、昆明等地保护地种植在冬季的市场上也常有食荚豌豆出售。这里介绍2个品种: 荷仁豆 1986年从日本引进,在上海市远近郊区10月底播种,全生育期195—201天。株高140—175厘米,茎杆空心,蔓生,攀缘力差。单株有效分枝6个左右。复叶淡绿色,基部有一对大托叶;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花白色。单茎有效结荚11个以上,花后25—50天可收  相似文献   

18.
采用岩棉和营养土方作育苗基质,观测了基质对番茄幼苗各时期生长的影响。其试验结果是:以岩棉作基质培育功苗能增加番茄幼苗全株的干重,其中幼苗根系的干重增加较为显著。在播种24d内,岩棉育苗的幼苗高度、茎干重、叶面积和干重的增长略低于营养土方育苗,24d以后,岩棉育苗则增长迅速,说明岩棉育苗具有增加幼苗干物质累积、培育壮苗的特点,证实岩棉是一种良好的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9.
后记     
1998年早季在广州地区生态条件下,用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培矮64s/E32、培矮 64s/9311、粤杂122以及常规籼稻品种粤香占、特三矮2号为供试材料,自播种至收割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后,认识到要把本稻作区的水稻产量更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乃是进行超高产或者超级稻株型育种、而其株型的动态模式可以设想为:1.熟期性中等.即从播种至始穗历期限或为86—100 d,如培矮64s/E32或特三矮2号;若像粤杂122或粤香占那样的早熟类型,从播种到始穗历期<85 d,由于生育期太短而难获高产;若像培矮64s/9311那样的迟熟类型,从播种至始穗历期>101 d,生育期过长的弊病除不利于后季稻茬口安排外,虫、鼠、雀的严重为害也对高产不利.  相似文献   

20.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规律,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向土壤碳库的转移。结果表明:(1)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的生育期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而整个生育期的根冠比为0.2—0.4,分蘖期的根冠比最高,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递减,到抽穗期以后根冠比稳定在0.2左右。(2)脉冲标记6h后,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δ~(13)C值在-25.52‰—-28.33‰,不同器官的δ~(13)C值存在明显分馏效应,且趋势基本一致,即茎杆(籽粒)叶片(根系);这种由于水稻生育期特性导致的各器官碳同位素分馏的现象,可用于指示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的分配和去向。(3)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规律不同,生长前期光合碳向根系及土壤中分配的比例高,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而随生育期光合碳在根系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积累量不断增加。(4)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差异明显。水稻分蘖期有近30%光合碳用于根系建成并部分通过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有机碳库(10%),而到成熟期则向籽粒中分配较多,而且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也随生育期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调控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