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木腐真菌是一类能够降解木材基质并利用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的生物类群,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是木腐真菌生长的重要区域,为了解木腐真菌在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组成,本研究选取吉林长白山次生杨桦林、辽宁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北京东灵山自然保护区、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温带次生林开展了木腐真菌的调查。结果发现,长白山杨桦林中木腐真菌种类为73种,白石砬子为104种,东灵山为106种,宝天曼为124种,这4个地区的共有物种为18种。4个地区的优势属分别是Phellinus、Trametes、Hymenochaete和Polyporus,分别占各地区总种数的9.8%、6.7%、8.5%和8.1%。比较不同地区寄主频度-物种数的稀疏曲线发现,4个地区优势物种与当地林分中的优势寄主有着明显相关性。从4个地区木腐真菌的多样性、优势寄主选择和降解方式差异来看,林分的树种组成对木腐真菌的群落组成具有关键作用。上述地区多孔菌的属地理成分均以世界广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成分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地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通过将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为可被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经过野外采集及室内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共发现多孔菌304种,隶属于7目14科93属,其中优势科是多孔菌科,优势属是木层孔菌属、泊氏孔菌属和薄孔菌属。经过区系地理分析,东北地区的多孔菌以北温带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特征。东北地区的多孔菌濒危种有23种,其中有11种生于单一属的寄主树木上,说明生境的选择限制了多孔菌的生长;多孔菌物种中营腐生生活的种类占大多数,有褐腐和白腐之分。总体来说,白腐菌占大多数,但东北地区褐腐菌所占比例为23.8%,高于世界水平,并且其中有80%的种类生长在针叶树上,说明褐腐菌对于东北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多孔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i YL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711-2717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通过将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为可被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经过十几年的考察和采集,发现长白山地区多孔菌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Shannon多样性指数达到5.06,共有246种,占中国多孔菌总数的40.7%,分别隶属于担子菌门6个目11个科80个属,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物种区系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其他几种区系成分也有分布,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成分区系特征.松属是长白山地区多孔菌最重要的寄主树木,该地区41.5%的多孔菌生长在松属上.该地区多孔菌主要营腐生生活,其数量与生长基质腐烂程度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9,呈显著相关,对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长白山多孔菌物种保护程度比较高,其中稀有种和濒危种的数量均相对较多,濒危种18种,占到全国濒危种数量的37.5%.多孔菌除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生态功能外,很多种类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保护好该生物类群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多孔菌多样性初探:物种、区系和生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孔菌是指子实层体呈孔状且质地为革质至木质的一类大型担子菌,主要生长在各类木材上。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带和地形多样,森林类型和植被组成丰富,为多孔菌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长期的野外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对我国多孔菌种类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多孔菌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现在已知有多孔菌704种,隶属于11目22科134属,包括世界广布成分、北温带成分和热带-亚热带成分。多孔菌中的白腐菌是潜在的工业用菌,褐腐菌在森林的更新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木腐真菌区系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腐真菌是自然界中以木材为主要生长基质的一类大型真菌,通过分解倒死木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木腐真菌的生态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分析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的木腐真菌物种组成和生态习性进行了分析,共采集标本196份,经鉴定为68种,隶属于8目21科40属,优势科为多孔菌科、拟层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优势属为异担子菌属,其区系组成以北温带成分为最多(38.2%),其次是世界广布成分,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特征。从生态习性来看,63种为腐生菌,其中51种造成白色腐朽,12种造成褐色腐朽;5种为外生菌根菌。木腐真菌的物种组成在不同林分中存在明显差异,落叶阔叶林中种类最多,共34种;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有26种;暗针叶林有22种。脆波斯特孔菌与粗毛韧革菌在3种林分类型中均有分布且多度较高,是该地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崔宝凯  余长军 《生态学报》2011,31(13):3700-3709
本文在过去10 a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兴安岭林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和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兴安岭林区的多孔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共有5目11科56属129种,占中国多孔菌区系的21.36%,优势科是多孔菌科。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分为7类,以北温带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成分的区系特征。大兴安岭的多孔菌常见种较多,种群结构中共生菌3种,寄生菌27种,腐生菌占大多数,有99种。在能够引起木材腐朽的126种真菌中,白腐菌93种,占多数,褐腐菌33种,占少数,但该地区褐腐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国范围内褐腐菌在多孔菌中的比例。通过对大兴安岭主要树种上的种群结构进行比较,表明阔叶树上的木材腐朽菌绝大部分是白色腐朽菌,而针叶树上的白腐菌与褐腐菌数量相差不大,褐腐菌对于针叶林特别是落叶松的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木材腐朽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群,通过将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为可被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通过对丰林自然保护区3个不同林分内木材腐朽真菌的分布特征开展野外调查,共得到标本966份,经鉴定为122种,隶属于7目17科49属,多孔菌科为该地区优势科。物种区系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成分区系特征。通过比较3个林分内木材腐朽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发现阔叶红松混交林内褐腐菌数量较多,占总体的29.9%,杨桦林和云冷杉林内木材腐朽真菌主要为白腐菌,分别占总体的93.6%和90.6%。阔叶红松混交林中木材腐朽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Shannon指数4.60,Simpson指数0.99,Pielou均匀度指数0.99。该保护区中木材腐朽真菌多数生长在腐朽等级为2、3级的倒木上。通过比较3个林分内主要树种上木材腐朽真菌的分布特点,发现林分类型、寄主腐烂程度和直径大小是影响该地区木材腐朽真菌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样的树种在不同林分中所生长的木材腐朽真菌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8.
武英达  茆卫琳  员瑗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369-14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菌的重要类群, 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寒温带至亚热带的阿尔泰山脉、秦岭山脉和南岭山脉的多孔菌物种、生态习性和区系特征。经调查, 在三个山脉共发现多孔菌8目29科107属287种, 其中阿尔泰山、秦岭和南岭分别为84种、132种、160种, 优势科均为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三个山脉的共有属和共有种分别为25个和14个。区系地理分析发现, 阿尔泰山脉和秦岭山脉以世界广布成分和北温带成分为主, 南岭山脉以世界广布和泛热带成分为主。在寄主选择性方面, 阿尔泰山脉的多孔菌偏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 其比例高于被子植物, 而秦岭和南岭则相反。在腐朽类型方面, 从寒温带至亚热带白腐真菌物种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而褐腐真菌数量逐渐下降。通过比较分析3个不同气候带的多孔菌物种多样性、寄主偏好性和引起的腐朽类型, 发现气候和植被类型是影响多孔菌区系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武斌  魏玉莲 《生态学杂志》2013,24(11):3237-3242
落叶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针叶树种,天然落叶松倒木上生长有种类繁多的多孔菌,它们能够分解倒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时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碳平衡,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针对我国5种主要落叶松树种上的多孔菌种类,综合分析了该类群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特征,并对不同树种上的多孔菌种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落叶松上共有多孔菌107种,分属11科43属,其中褐腐真菌种类49种,占到总数的45.4%,是中国已报道褐腐真菌种类的50%.91.7%的多孔菌生长在刚开始腐烂的倒木上.兴安落叶松上的多孔菌不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均比其他4种落叶松多.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以及新疆落叶松和西藏落叶松上的多孔菌种群相似度高,这与其林分的天然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边禄森  戴玉成 《生态学报》2015,35(5):1554-1563
对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区系和生态习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多孔菌极为丰富,共有10目19科101属372种,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优势属为木层孔菌属和多孔菌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以分为8类,其中北温带类型种类最多,表明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该地区的多孔菌有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和濒危种分别为156、141、54和21个;有腐生菌304种、寄生菌49种、菌根菌19种。在寄主方面,能够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有256种,裸子植物上的有137种,既能生长在被子植物,也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的有40种,地上生长的有19种。东喜马拉雅地区的裸子植物,特别是云杉属、松属和冷杉属树木对于多孔菌的生长更重要,因为生长在这些属树木上的多孔菌分别有71、68和51种,高于该地区被子植物其他属树木上的多孔菌。  相似文献   

11.
Wood-decaying polypores are macrofungi with the capacity to decompose lignocellulose, and hence play essential roles in forest ecosystems. Host (tree species) range and preference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polypore communities. Here, we studied polypore ecological patterns between gymnosperm and angiosperm tree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more than 10 yr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Fenglin and Changbaishan Nature Reserve, northeast China (boreal and temperate zone). Although species richness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polypores associated with the two tree groups, gymnosperm trees showed: (1) a higher similarity in polypores species; (2) a lower polypore species richness on fallen trunks; (3) a lower polypore species richness in unprotected forests; (4) fewer common polypores but more occasional species; (5) a lower proportion of white rot but a higher proportion of brown rot polypores. In general, our findings supported previous views that different preferences between gymnosperm and angiosperm trees in polypores are probably caused by different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lignins between the two tree groups.  相似文献   

12.
中国濒危的多孔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2-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多孔菌进行了系统调查,基于对多孔菌生境是否受到威胁,初步将48种中国多孔菌列为濒危种,占中国多孔菌总数的8%;分布于20个省和自治区,其中绝大部分生长于原始森林中,主要在倒木和腐朽木上;它们几乎不能在人为干扰的林分内生存;38种为木材白色腐朽菌,9种为褐色腐朽菌,1种为树木菌根菌。对每种的基本形态学、生长基质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稀有和濒危多孔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戴玉成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1015-1018
1 引  言近一个世纪以来 ,由于天然林遭到大量砍伐和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因此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过去 2 0年间 ,很多国家或地区发表了有关濒危物种报告 ,但多数为动物和植物方面 .关于菌类物种濒危性的研究 ,只有少数对菌物研究深入的国家有所报道 ,如芬兰有 6 0种多孔菌被列为濒危种[11] ,瑞典有 10 6种大型菌类被列为濒危种[6] ,英国有 399种大型菌类被列为保护名单[10 ] ,荷兰有 182种大型菌类正面临绝迹的威胁[1] 等 .这主要是因为对菌类的研究远比动物和植物落后 .就全…  相似文献   

14.
This report 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olypore investigations in China up to 2011. Nearly 12,000 polypore specimens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almost all forest type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fter examination of these and other herbarium specimens, 704 polypore species belonging to 132 genera in ten order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majority of them found to belong in the orders Polyporales (accounting for 65% of the total Chinese polypores) and Hymenochaetales (25%).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investigations, 148 species are boreal, 390 are temperate, 395 are subtropical, and 220 are tropical in distribu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olypores are white rot fungi, whereas 98 species (14%) cause a brown rot; 520 species (74%) were found on angiosperm wood, of which 434 species (62%) grew exclusively on angiosperm wood; 459 species (65%) were found on fallen trunks, which seem to be the most frequent substrate for polypore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ollections, 223, 267, and 214 species are considered as common, occasional, and rare, respectively, and they subsequently account for 32%, 38%, and 30% of the total Chinese polypores. The host, substratum, distribution, and occurrence of each species are listed.  相似文献   

15.
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连罗霄山脉,东、北、西三面与武夷山脉、大别山脉、武陵山脉隔水相望。笔者于2020年9至12月间,对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及标本采集,共采集标本562号,对保护区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及统计,分析研究区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特征,并与江西7个地区苔藓植物的相似性和热带性质/温带性质(R/T)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58科100属179种(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藓类植物34科64属113种,苔类植物23科34属64种,角苔类植物1科2属2种。(2)九岭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区系成分以东亚分布最高;温带成分略高于热带成分,该区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3)九岭山苔藓植物与大部分地区科、属的相似性都较高;九岭山与阳际峰种的相似性最高,而与鄱阳湖湿地种的相似性最低。(4)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R/T值最高为1.32,鄱阳湖湿地R/T值最低为0.50;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的R/T值最接近,且都是温带性质略高于热带性质,具有明显过渡性。总体来看,江西从南到北热带成分逐步减少,温带成分不断增加,中部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6.
王妍  刘顺  冀星  孙一翡  宋长阁  刘冬梅  崔宝凯 《菌物学报》2021,40(10):2599-2619
多孔菌是大型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研究,对横断山区南段的多孔菌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和区系成分分析,发现横断山区南段的多孔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该地区共发现多孔菌270种,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的8个目29个科111个属。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刺孢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和耳壳菌科Dacryobolaceae 5个科,优势属为木层孔菌属Phellinus、栓孔菌属Trametes、嗜蓝孢孔菌属Fomitiporia、集毛菌属Coltricia、硬孔菌属Rigidoporus、蓝孔菌属Cyanosporus、多年卧孔菌属Perenniporia、褐孔菌属Fuscoporia、干皮孔菌属Skeletocutis、灵芝属Ganoderma、异担子菌属Heterobasidion、地花菌属Albatrellus、波斯特孔菌属Postia和附毛孔菌属Trichaptum 14个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8类,其中种类数量最多的是北温带成分,表明横断山区南段多孔菌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该地区多孔菌有腐生菌241种,占89.26%;寄生菌14种,占5.19%;共生菌15种,占5.55%。在寄主方面,横断山区南段多孔菌只能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有121种,只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的有98种,能同时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上生长的有51种。  相似文献   

17.
李娟  魏玉莲  戴玉成 《菌物研究》2007,5(4):198-201
通过对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多孔菌调查采样,鉴定出隶属于31个属的62种多孔菌,并列出名录。全部种类均为该保护区首次报道。其中,苹果薄孔菌、白黄小薄孔菌、紧密蜡孔菌、干环褶孔菌、长囊锐孔菌、淡黄针层孔菌、淡黄裂孔菌、白干皮孔菌和薄皮干酪菌是该地区的常见种类。后河自然保护区多孔菌主要是世界广布种和温带种类,少数亚热带种类如亚拉巴马全缘孔菌、纸全缘孔菌和拟浅孔大孔菌等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18.
辽宁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的多孔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1995年9月、2004年6月和8月在中国辽宁省宽甸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及周围森林采集木腐菌标本276号,经鉴定研究发现多孔菌84种,本文报道了这些多孔菌名录,并根据采样列出了每种的寄主,其中绝大多数种类为该保护区首次报道,34种为辽宁新记录种。Perenniporia medulla-panis sensu stricto为中国新记录种,根据中国的标本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及周围地区的多孔菌主要是温带广布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