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甲氰菊酯和辛硫磷及其混剂的土壤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The degradation rates of fenpropathrin, phoxim and their mixture in un-sterilized soil were much quicker-than those in sterilized soil, which indicated that soil microorganism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in soil. The half-life (T0.5) in un-sterilized soil was 56.2 d for fenpropathrin, 57.8 d for mixed fen-propathrin, 48.2 d for phoxim, and 41.7 d for mixed phoxim. The corresponding half-life (T0.5) in sterilizedsoil was 135.1 d, 147.3 d, 123.6 d, and 126.2 d,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degradation rates between single use and mixed use of fenpropathrin and nhoxirn.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监测浙江健跳港牡蛎礁海域的牡蛎幼体补充量,并开展田间实验,比较了两种底物(牡蛎壳、岩石)的牡蛎附着效果,从而确定合理的牡蛎礁修复方式,推荐适宜的建礁材料。结果显示:牡蛎自然补充群体中共有4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福建牡蛎(C.angulate)和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补充量中以熊本牡蛎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达95%以上。牡蛎补充量介于0~44 200个/m2,月平均补充量为(7 165±1 246)个/m2。附着底物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潮区(P<0.001)和底物类型(P=0.004)均显著影响牡蛎补充量,两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F1,16=8.214,P=0.011)。4个实验组间附着牡蛎密度的排序为:高礁区岩石>高礁区牡蛎壳>低礁区岩石=低礁区牡蛎壳(P<0.05);相对于牡蛎壳,岩石是更为适宜的牡蛎附着底物。本研究得出浙江健跳港牡蛎礁为底物受限型,可在退化礁区投放岩石修复牡蛎...  相似文献   

3.
基于Ecopath模型的莱州湾中国对虾增殖生态容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本文根据2009-2010年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构建了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莱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营养相互关系与关键种,计算了放流品种中国对虾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1.53,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为24.54,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FCI=0.07)、较高的剩余生产量(434.41 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9),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早期阶段.中国对虾目前不是莱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当前中国对虾的生物量为0.1143 t·km-2,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25.8倍时,仍不会超过增殖生态容量2.9489 t·km-2.  相似文献   

4.
左涛  张贝叶  王俊  左明  王安东 《生态学报》2024,44(7):3086-3097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为缺乏。在黄河口西南侧的小岛河河口新发现天然活体牡蛎礁,但该牡蛎礁曾被大规模的商业采捕,亟需推进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工作。基于2021年11月对该牡蛎礁开展的牡蛎种群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该牡蛎礁分布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牡蛎礁上以活体牡蛎为主,死亡牡蛎壳体数仅占6.1%-6.7%。活体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11±778)个/m2和(21.97±30.43)kg/m2,近江牡蛎较多,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比55.7%和76.4%。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年龄分别介于0+-4+ 龄和0+-2+ 龄,它们都以壳高介于30-40 mm及壳质量<5 g的0+ 龄个体数量居多(>80%)。近江牡蛎的壳体形态参数均值都高于同龄组长牡蛎的相应值。两种牡蛎壳体均呈负异速增长,不同龄级的壳体延展方向不同。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渐近壳高分别为286 mm和173 mm,估算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47 龄和2.56 龄,两种牡蛎的生长曲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上结果表明,小岛河河口的天然牡蛎礁的牡蛎自然种群资源较丰富,具有高密度、低龄和低死亡率等特点,有较好的活力和扩张潜力,有利于被采捕后的礁体的恢复。两种牡蛎中,近江牡蛎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生长年龄,对礁体形成和扩繁可能更为重要。建议对该天然牡蛎礁及牡蛎种群开展周期>3年的原位保护、修复和连续监测计划。  相似文献   

5.
草原固碳量估算方法及其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提高草地管理水平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是一种低成本的固碳减排途径。固碳量的确定是固碳成本估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草地固碳量估算方法有两种: 碳储量变化法和碳通量法。该文以禁牧为固碳措施, 通过敏感性分析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对草原固碳成本估算的适宜性。结论得出: 在一定牧压强度范围和一定面积研究区内, 固碳成本与牧压强度成线性增长关系, 与研究区面积成非线性关系, 表现出“饱和增长”的趋势; 与碳通量法相比, 碳储量变化法对牧压强度和研究区面积都较不敏感。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方法选取的研究区及其放牧强度背景不同。从草地生态系统过程看, 碳储量变化法与碳通量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者都较适于草原禁牧措施下的固碳量和固碳成本的估算, 可根据获取数据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通过1959~1999年间4次按季节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莱州湾渔业资源和优势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虽然季节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但鳀鱼、黄鲫、斑鰶和赤鼻稜鳀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自80年代以来已替代了带鱼、小黄鱼成为优势种;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也随时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样性自1959~1982年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 外部的扰动特别是捕捞,在中等强度下会使鱼类多样性增加,但过高的捕捞强度又会使多样性下降。目前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简单,处于较不平衡状态,群落演替将继续,在外部扰动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具有较强恢复力的小型中上层种类资源能够很快恢复和增长。  相似文献   

7.
河口地区牡蛎礁的生态功能及恢复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礁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特殊生境。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功能。近100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污染、病害和生境破坏等原因,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为了修复河口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近20年来,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牡蛎礁的恢复活动,尤其美国在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建立了大量的人工牡蛎礁,许多研究结果证实,构建的人工牡蛎礁经过2~3年时间,就能恢复自然生境的生态功能。本文介绍了我国首次牡蛎增殖放流工程-长江口南北导堤牡蛎礁,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口导堤牡蛎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附近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后,针对目前牡蛎礁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包括牡蛎基础生物学(病害和分子系统进化),牡蛎礁恢复的关键技术、科学程序及成功的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蓝齐  臧淑英  张丽娟  孙丽  阎炳和 《生态学报》2017,37(21):7068-7081
基于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近35年来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库储量;并分析了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饱和值法对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市农田土壤有机碳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估算其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61 kg/m~2,近35年来约有81.59%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富裕县东部、依安县中部、肇东县西部、扶余县西部等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幅度最大;(2)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总储量为233.63 Tg,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减少了32.62 Tg;(3)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总固碳潜力为-32.7 TgC,呈现出"碳源"趋势,农田土壤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平均值为-1.793×10~(-3)Tg/km~2。  相似文献   

9.
海鲜是全球超过30亿人的主要蛋白质来源,占人类饮食中动物蛋白的16%左右。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海鲜来自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业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2435亿美元,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方式(年增长约6%)。未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预计人类对海鲜的需求将翻倍增加,水产养殖业也将持续保持增长,成为未来海鲜供应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王桃妮  张子莲  全为民 《生态学报》2024,44(7):2706-2716
牡蛎礁生境是指由聚集的牡蛎和其他生物及环境堆积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固碳和储碳潜力巨大,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牡蛎礁生境碳源与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牡蛎钙化和呼吸作用都释放CO2,而碳源与汇的评估忽视了钙化、同化和沉积过程带来的整体碳汇价值及牡蛎礁生态系统功能带来的碳汇效应。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牡蛎礁生境的碳汇价值。一方面,牡蛎礁生境的碳源和碳汇需要从牡蛎礁自身的整体碳循环中进行评估,包括牡蛎礁系统中的沉积、钙化、呼吸作用及侵蚀、再悬浮和再矿化作用; 另一方面,牡蛎礁生态系统服务引起的碳汇效应需从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进行评估,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碳价值进行关联,从而纳入碳汇核算体系。从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增汇角度出发,综述了牡蛎礁生境中碳的源与汇;阐述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微生物在牡蛎礁生境碳汇中的作用;以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目的,进一步提出可实现牡蛎礁生境最大潜在碳汇的策略,以期为实现海洋负排放及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暖温带森林优势种群的地形生境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是影响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维持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以东灵山20hm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2个优势种群——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与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2种群同物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物种相同生长阶段群体的地形生境差异性。结果表明,样地内辽东栎种群主要分布在坡度大、南坡、西坡、凸出及高海拔的位置上,成年树比幼树更偏好凹地形;胡桃楸种群集中分布在坡度大、北坡、东坡、凹陷及低海拔的地形上,成年树相比幼树偏好分布在南坡、东坡及凹陷的位置。每个种群的幼树与成年树群体的地形因子之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地形特征的分布范围一致;2物种成年树群体的海拔因子差异显著(P<0.05),幼树群体除了海拔外,南北坡向也表现了明显的差异(P<0.05)。同种群不同生长阶段地形因子的选择显示了物种地形生境的限制及保守性,不同种群同生长阶段地形因子的选择显示了物种间空间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的维持。这对于理解暖温带森林的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莱州湾金城海域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2009-2012年对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9次调查,研究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类相似性、生物量、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门30科35种,其中鱼礁区30种,对照区27种.调查海域站点按照鱼礁投放与否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群落,造成群落分组的首要贡献种为浮游生物食者.鱼礁区与对照区种类相似性由鱼礁投放后第一年的37.5%提高到第二年的58.6%.鱼礁区底栖动物生物量由第一年的1.00 g·m-2增加到第二年的1.55 g·m-2,差异显著;丰度由540 ind·m-2增至622ind·m-2.鱼礁区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鱼礁投放后鱼礁区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降低.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表明,鱼礁投放后第二年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较第一年更为明显,说明人工鱼礁投放早期(1~2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处于一个被扰动状态.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多毛类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2010年莱州湾15个站位的多毛类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对主要海水化学、沉积物环境变化的响应,并与1998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以期对莱州湾生态质量现状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与1998年相比,2010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底栖动物中绝对优势种为小头虫(Capitellacapitata)。夏季,H’与硝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铅、铜、锌、铬呈负相关,说明多毛类动物多样性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营养物质氮的大量输入,重金属的污染,对莱州湾多毛类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和BOPA指数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曲线,表明莱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处于重度扰动状态,并且以小头虫为主的多毛类动物显著增加预示了莱州湾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Artificial reefs are often deployed by many countries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fishing after a period of several yea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 pilot artificial reef system deployment in enhancing the demersal fish assemblages, investigated using both acoustic methods and bottom trammel nets, during four years between 2011 and 2017, in Xiangshan Ba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Comparisons of community indices, including fish biomass,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dicated relatively consistent trends between the control sites and the artificial reefs following their deployment in 2012. Fish density, represented by the value of the 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 and fish bioma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artificial reefs than at the control sites in 2015 and 2017, and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at the reefs from 2013 to 2017. Blackhead seabream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and false kelpfish (Sebastiscus marmoratus) were the dominant fishes on the artificial reefs, and the average body lengths of these two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40 and 64 months after deployment. Thus, construction of the artificial reefs appears to have achieved their primary purpose as fish-attraction device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Xiangshan Bay.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水母种类多样性及群集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涛  吴强  王俊  李忠义 《生态学报》2016,36(18):5646-5656
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除冰期12月和翌年1—2月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采集的数据资料,系统地开展水母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的周年季节变动,弥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相关资料的不足,有利于掌握该水域水母(主要是小型水母)主要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特点,促进莱州湾生物类群对生境改变响应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所有调查中,共出现水母30种,无全年出现的种类。各月中,莱州湾水母以8月种数最多,5月数量居多。各月水母总数量的80%多由1—2种优势种贡献所致;水母优势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3—5月优势种为八斑唇腕水母;6月为嵊山秀氏水母和贝氏真囊水母;7月为贝氏真囊水母、9月有细颈和平水母;10月为细颈和平水母和大西洋五角水母,8月和11月无明显的优势种,但8月细颈和平水母和曲膝薮枝螅水母数量较多。莱州湾小型水母聚集结构主要呈现季节性时间格局上的变动。春季有八斑唇腕水母为代表、在湾内分布的聚集组;夏季有以嵊山秀氏水母和贝氏真囊水母为代表、在湾口西侧和湾中部分布的聚集组,以及细颈和平水母为代表、在湾中底部分布的聚集组;秋季有四枝管水母和大西洋五角水母为代表、在湾口和中部分布的聚集组。水温对小型水母聚集结构分布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型水母在本调查出现较少。海蜇和沙海蜇出现于6—8月个别站位;海月水母7—10月均有出现,但高密集区出现在10月紧邻莱州湾的湾底水域。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调查,研究了莱州湾水域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数量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的月间排序为9月>10月>7月>8月>6月>11月>3月>5月>4月.其中1龄以下个体占绝对优势,2011年7—10月4个航次所占比例平均值为86.1%.9个航次中,三疣梭子蟹的体质量、头胸甲宽及头胸甲长的平均值均以8月最高、4月最低.7—11月,雌、雄个体肥满度均以8月最高,分别为1.030和1.023,7月最低,雌雄均为1.007;雌雄个体肥满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除6—8月外,其他月份性比(雌/雄)均小于1.0.莱州湾三疣梭子蟹5—7月主要集中在黄河口、龙口近岸,8—9月以潍坊及龙口近海密度最高,11月至翌年4月主要集中在湾口深水区.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数量分布与表层水温、溶解氧和水深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盐度和浮游动物密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及其他底层渔业生物个体数的相关性最低.与1981年同期对比,2011年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头胸甲长显著降低.建议适当降低捕捞强度,提高捕捞规格,进一步加强三疣梭子蟹增殖基础的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增殖放流数量,以利于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莱州湾砂壳纤毛虫群落季节变化规律, 在莱州湾设置8个站位, 于2011年5-11月及2012年3-4月进行了9个航次的调查, 用浅海III型浮游生物网由底至表垂直拖网采集砂壳纤毛虫。结果表明, 莱州湾3-11月砂壳纤毛虫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范围为5-19, 周年变化呈现一峰两谷的趋势。丰度的范围为0-318 ind./L, 丰度较大(> 50 ind./L)的种类有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和清兰拟铃虫(Tintinnopsis chinglanensis)。各月平均丰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双峰型, 最大值出现在7月(63 ind./L), 次峰值出现在5月(48 ind./L), 最小值出现在3月(2 ind./L)。黏着壳种类在3-11月均有出现, 透明壳种类仅在温度较高(> 15°C)的6-9月出现。各月的优势种数目为1种(5月)到8种(8月), 其中运动类铃虫在所有月中都是优势种, 对砂壳纤毛虫丰度周年的变化规律产生较大影响。使用各月所有种类的平均丰度对各月砂壳纤毛虫群落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两个群落(相似度30%): 群落I(7-9月)和群落II(3-6月、10-11月), 说明砂壳纤毛虫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砂壳纤毛虫的物种丰富度、丰度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底栖生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9年7月、8月和9月对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利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AMBI指数法和M-AMBI指数法对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和底栖生境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8月和9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4种,其中多毛类24种,甲壳类19种,软体动物17种,其他类群4种。该海域的优势种为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东方长眼虾(Ogyrides orientalis)、尖齿拳蟹(Philyra acutidens)和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其中彩虹明樱蛤和寡鳃齿吻沙蚕在三次调查中均为优势物种,优势度明显。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7月研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10%的相似性可以分为3组,8月以18%相似性可以分为4组,9月以19%的相似性可以分为3组,三次调查的群落结构相似度均较低。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优势显著,群落处于未干扰状态。AMBI指数及M-AMBI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底栖生境处于未干扰或者轻度干扰的状态,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优良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人工鱼礁对产卵鱼类的诱集效果和庇护效应,2014—2015年对青岛崂山青山湾海域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 2014年春、夏、秋3个季节的7个航次调查中,共采集鱼卵7306粒、仔稚鱼52尾,隶属于4目9科11属12种;2015年同期进行的13个航次调查中,共采集鱼卵10373粒、仔稚鱼159尾,隶属于6目11科14属15种.2年间鱼卵和仔稚鱼样品均以鲈形目数量最多,鲽形目次之,其中鱼卵样品中仅有少鳞鱚和短吻红舌鳎构成优势种;仔稚鱼样品以少鳞鱚优势度最高,但不存在仔稚鱼优势种.鱼卵和稚鱼的高优势度物种的季节间演替明显.春、夏、秋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均较低,说明该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2年间所采集物种对应的成鱼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71和3.78,均属第三营养级中的低级肉食性鱼类,绝大多数为暖温种,无冷温性种类,表现出明显的暖温带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区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高,这与鱼礁区流速和流场特征及复杂的空间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