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区是以藏羚、藏野驴和野牦牛等为代表的濒危有蹄类野生动物全球的主要分布区域,然而该区域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人为干扰,往往对上述濒危有蹄类迁徙廊道产生干扰及阻隔效应.基于最小费用距离路径原理及其Linkage Mapper模型,本研究模拟识别了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区藏羚种群的潜在廊道分布,并依据主要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可可西里和羌塘)和廊道之间的关系,将潜在廊道划分为封闭廊道(保护区内部廊道)、连通廊道(保护区之间廊道)、开放廊道(保护区与其外部非保护区区域之间廊道)和外部廊道(保护区区域之外的廊道)4种类型,并比较了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受扰状况.结果表明:尽管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区有蹄类生境及其廊道总体保护状况仍相对较好,但日益增强的人为干扰对连接主要保护区之间部分廊道生态功能的干扰和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划片分区式保护区管理模式不利于对以藏羚羊为代表的濒危有蹄类迁徙廊道进行有效的整体性保护,未来需要建立基于生态完整性和廊道连通性,整合上述3大保护区,建立青藏高原高寒荒漠保护区网络体系,打破保护区间的行政边界割裂和管理体系分割,通过建立保护区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保护措施的统一协调机制,实现整个高寒荒漠区生态系统、高原珍稀濒危物种的统一保护管理,提升高寒荒漠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2.
小兴安岭是东北虎的历史分布区之一,近年来东北虎数次重返小兴安岭,预示了小兴安岭东北虎种群恢复的可能性。为了探明小兴安岭作为东北虎栖息地的适宜程度,本文以我国小兴安岭及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为整体研究区域,利用该区域内东北虎出现点数据,采用Maxent模型,以植被、气候、地形、积雪4类环境数据为基础,分析自然环境条件下小兴安岭东北虎潜在生境的适宜性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小兴安岭东北虎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0.96×104~1.03 ×104 km2,主要位于小兴安岭北部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南部有少量分散适宜生境;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46×104~1.76 ×104 km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周边区域;叶灌层差异、蒸散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植被相关因素及降水季节性、最冷季降水量等气候因素是影响东北虎栖息地适宜程度的主要环境特征变量。小兴安岭仍具备东北虎种群生存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3.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区约1 447 km2 作为评价区,基于2005 年以来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野外调查和样方采集,利用模糊赋值法建立生境评价模型,结合GIS 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和人类干扰活动为评价因子进行生境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实际生境面积分别为 1146.9km2 、1137.1 km2 、991.6 km2 和499.8 km2 ,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9.3% 、78.6% 、68.5% 和34.5% ;其中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04.1 km2 、599.4 km2 、303.6 km2 和56.2 km2 ,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0% 、41.4% 、21.0% 和3.9% 。人类活动影响下,一些潜在生境转变为不适宜生境,春、夏、秋、冬四季生境分别丧失4.0% 、3.1% 、4.3% 和48.5%。在各种人类活动中,居民点、国道、采矿点对鹅喉羚生境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使其质量有所降低,但未造成严重影响;而冬季牧民的放牧行为,导致鹅喉羚的适宜生境被家畜占据,鹅喉羚生境质量大面积下降。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佳  薛亚东  吴波  李迪强 《生态学报》2022,42(18):7484-7494
脆弱性是指物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开展脆弱性评估工作有助于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制定野生动物适应气候变化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最大熵模型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生境脆弱性。结果表明:(1)当前秦岭地区羚牛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473 km2,到2050s年,预测秦岭地区羚牛适宜生境总面积为4217 km2,减少34.85%,羚牛适宜生境将向更高海拔地区转移,转移约210 m;(2)已建保护区覆盖49.82%当前羚牛适宜生境,尚有3248 km2的适宜生境处于保护区之外;到2050s年,保护区覆盖了43.87%适宜生境,尚有2367 km2的适宜生境未被保护;(3)到2050s年,当前分布在太白县、佛坪县、洋县和宁陕县等地区的3490 km2羚牛适宜生境将会成为生境脆弱区域,丧失53.92%;(4)分布在秦岭核心区域的2983 km2当前和2050s年保持不变适宜生境,将成为羚...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年深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计测深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分析了深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05年深圳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225.04×104Mg,平均碳密度为25.63MgC·hm-2.深圳市各区的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龙岗区(123.13×104Mg)>宝安区(46.70×104Mg)>盐田区(20.49×104Mg)>罗湖区(14.75×104Mg)>南山区(12.79×104Mg)>福田区(5.63×104Mg)>保护区(1.57×104Mg).各区碳密度分布为盐田区(46.18MgC·hm-2)>福田区(37.63 MgC·hm-2)>罗湖区(36.78MgC·hm-2)>龙岗区(26.60MgC·hm-2)>保护区>(24.19 MgC·hm-2)>宝安区(19.53MgC·hm-2),与碳储量大小分布无明显相关.深圳市乔木林碳储量为146.11×104Mg,以中幼龄林为主,占73.2%,平均碳密度为30.76MgC·hm-2.根据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的空间差异性对深圳市森林进行了区划,并分区提出了提高深圳市森林碳吸存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豆梨的原生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本研究基于豆梨全球236个分布点和19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预测了豆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全球生态适宜区.结果表明: 豆梨的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洲等地区,面积共约1.6×107 km2.其中,中国生态适宜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影响豆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气温季节性变化次之.由模型预测可知,在不同的气候背景下,豆梨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面积有所不同.在空间分布上,豆梨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范围和几何中心都由东部向西部地区扩散,北美洲的适宜生境增长较快,而欧洲地区的低适宜生境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7.
研究同域物种的分布格局及重叠状况对物种的区域整合保护管理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及长期野外调查数据, 利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凉山山系两种同域分布的熊科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适宜生境, 基于适宜生境预测结果, 分析了两个物种的生境需求因子、生境破碎化现状及重叠状况。结果显示: (1)大熊猫和黑熊的适宜生境分布格局相似, 主要分布在凉山山系的山脊地带, 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383.84 km2和2,411.49 km2; (2)两个物种的适宜生境都较为破碎, 且存在一些隔离分布区, 相较而言, 黑熊适宜生境的连通性要优于大熊猫; (3)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度较高(D = 0.654, I = 0.901), 适宜生境重叠面积为958.29 km2, 分别占大熊猫和黑熊适宜生境总面积的69.25%和39.74%; (4)两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和响应表现出了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在于对两个物种生境分布影响最大的两个因子均为距居民点距离和海拔; 差异性在于对大熊猫生境分布影响次之的因子是植被类型和最冷季均温, 而黑熊的是年最大EVI指数和距道路距离。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两个物种, 应加强对人类干扰的控制和植被的恢复, 对栖息地实行连通管理, 并建立多物种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8.
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马麝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境结构、质量及分布是对区域内野生马麝进行成功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但迄今缺乏大尺度的马麝生境适宜性研究。利用实地调查得到的兴隆山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夏季分布点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地形、归一化植被指数、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等环境变量数据,进行野生马麝的夏季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野生马麝夏季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海拔、坡向、植被和河流,其贡献率分别达40.3%,23.4%,18.6%和10.9%;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夏季潜在适宜生境分布面积为123.34 km2,占整个保护区的41.11%,占保护区林地的61.92%;野生马麝夏季潜在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中部和西部,其中高适宜性生境约为保护区的4.47%,各适宜区间及适宜区之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连续分布。为加强对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种群及生境的就地保护,建议通过生境保育措施,提高野生马麝潜在分布区的生境适宜性,...  相似文献   

9.
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中磷细菌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对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中可培养有机磷细菌(OPB)、无机磷细菌(IPB)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闸外引水河沉积物中OPB、IPB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76×104±1.31×104CFU·g-1和7.19×103±3.98×103CFU·g-1;闸内引水河中分别为1.05×104±3.56×103 CFU·g-1和2.54×103±8.77×102 CFU·g-1;滴水湖中则为6.69×103±2.63×103 CFU·g-1和1.66×103±5.83×102 CFU·g-1.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中OPB、IPB数量与水体中磷元素含量密切相关,各采样点OPB、IPB数量与总磷(TP)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高于与总溶解性磷(TDP)、活性磷(AP)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0.
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费用法等生态经济学方法对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6.18×108yuan·a-1,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间接价值,其中涵养水源价值居首位.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如下:林产品价值为6.03×107yuan·a-1,涵养水源价值为4.50×108yuan·a-1,土壤保持价值为1.46×107yuan·a-1,固碳放氧价值为5.80×107yuan·a-1,净化空气价值为2.42×107yuan·a-1,旅游价值为3.00×106yuan·a-1,生物多样性维护价值为7.61×106yuan·a-1.  相似文献   

11.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以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但是近年来野生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栖息地退化的问题,科学量化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的生态容量,并提出相应的野生动物管理措施,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的根本途径。本文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栖息地需求,建立了植物生物量和NDVI的关系模型,结合三类野生动物的食性分析,估测了适宜栖息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为三类野生动物提供的可食植物量,推算了适宜栖息地和整个保护区可以承载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1866.07、24035.51、24035.51 km~2,三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栖息地之间相互重叠,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基本相同;全保护区内,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草甸分别提供了3944.91×10~4、3126.32×10~4、138.19×10~4、564.49×10~4kg可食植物量;结合三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重叠程度及食物需求量分析,得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最大生态容量为野牦牛7951头/a、藏野驴6907头/a、藏羚羊27094只/a;结合三类野生动物对食物资源的占有率估计,得出阿尔金山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变幅为野牦牛3976—7156头/a,藏野驴3454—6216头/a、藏羚羊13547—24385只/a。根据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提出适当控制藏野驴种群数量、增加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建议,以促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栖息地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同时要处理好当地牧民生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模式。本文就该国家公园所在地区区域尺度上生物多样保护最小面积与民生需求最大面积相协调的自然比例进行了探索,寻求可持续管理的途径与模式。通过国家公园区域内家畜(家耗牛Bos grunniens和藏系绵羊Ovis aries)和主要野生有蹄类草食动物(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野耗牛B.mutus和西藏野驴Equus kiang)的营养生态位体积和重叠,现有家畜和主要野生有蹄类草食动物的数量(分别为116.70×10^4羊单位和31.40×10^4羊单位),保障当地牧民(6.43×10^4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家畜存栏量(123.07×10^4羊单位)等核算出该国家公园需要保护的自然区域面积最低比例,即自然比例(Nature Proportion,N%),其理论值、现实值和预期值分别为90%、30%和74%。通过区域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将外围支撑区发展草产业生产的饲草资源用于“返青期休牧”模式和“暖牧冷饲两段式养殖”模式(可供饲养190 d所需饲草,即增加保护草地4.47×10^4 km^2),或用于满足当地牧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家畜(可饲养60.25×10^4羊单位,即增加保护草地1.55×10^4 km^2)等优化了该国家公园N%的现实值和预期值,分别为67%和87%。不同的核算条件、方法和目的得到的N%存在较大差异。多重目标下三江源国家公园N%的核算,应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识别、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区域识别、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保护区域识别及重要性区分、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如水资源)受益区域识别、当地牧民群众发展适宜区域识别及优先性区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生态系统服务商品供给量核算。合理核算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N%,从而实现社会一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3.
黄亚  汪玲  穆维平  任彤彤  潘玲  席贻龙 《生态学杂志》2015,26(12):3858-3864
为了比较不同食物密度下污染物浓度对受试生物的慢性毒性,以多刺裸腹溞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斜生栅藻密度较低(0.5×106 cells·mL-1)、中等(1.0×106 cells·mL-1)和较高(2.0×106 cells·mL-1)条件下,不同Hg2+浓度(0、0.4、1.1、1.8、2.5、3.2和3.9 μg·L-1)对多刺裸腹溞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较低和较高的食物密度下,一定浓度的Hg2+对多刺裸腹溞的存活、生殖乃至种群增长具有不利的影响;但中等食物密度下其不利影响消失.与对照相比,较低食物密度下,0.4~2.5和3.9 μg·L-1的Hg2+显著缩短了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0.4、1.1、2.5和3.9 μg·L-1的Hg2+显著缩短了世代时间,1.1、2.5和3.9 μg·L-1的Hg2+显著降低了净生殖率,3.9 μg·L-1的Hg2+显著降低了总生殖率.在较高的食物密度下,1.1 μg·L-1的Hg2+显著降低了多刺裸腹溞的种群内禀增长率;3.9 μg·L-1的Hg2+显著降低了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和净生殖率.但在中等食物密度下,3.2 μg·L-1的Hg2+显著延长了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在较低的食物密度下,Hg2+浓度与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总生殖率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但在中等和较高的食物密度下,Hg2+浓度与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间均无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不同食物密度下污染物浓度对受试生物的慢性毒性,以多刺裸腹溞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斜生栅藻密度较低(0.5×106 cells·mL-1)、中等(1.0×106 cells·mL-1)和较高(2.0×106 cells·mL-1)条件下,不同Hg2+浓度(0、0.4、1.1、1.8、2.5、3.2和3.9 μg·L-1)对多刺裸腹溞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较低和较高的食物密度下,一定浓度的Hg2+对多刺裸腹溞的存活、生殖乃至种群增长具有不利的影响;但中等食物密度下其不利影响消失.与对照相比,较低食物密度下,0.4~2.5和3.9 μg·L-1的Hg2+显著缩短了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0.4、1.1、2.5和3.9 μg·L-1的Hg2+显著缩短了世代时间,1.1、2.5和3.9 μg·L-1的Hg2+显著降低了净生殖率,3.9 μg·L-1的Hg2+显著降低了总生殖率.在较高的食物密度下,1.1 μg·L-1的Hg2+显著降低了多刺裸腹溞的种群内禀增长率;3.9 μg·L-1的Hg2+显著降低了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和净生殖率.但在中等食物密度下,3.2 μg·L-1的Hg2+显著延长了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在较低的食物密度下,Hg2+浓度与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总生殖率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但在中等和较高的食物密度下,Hg2+浓度与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间均无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藏羌塘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冬季野生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1月1~23日,我们在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进行了一次长达1692km的野生动物调查,此次调查所覆盖的区域均为无人区,海拔在4800~5200m之间。本次调查显示,冬季该荒漠/高山草原区域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是分布最多的有蹄类物种。在全长1692km,宽2km的样线上,共记录到5999只藏羚羊。在每个分区内的密度各不相同,从0.03/km^2到9.21/km^2,平均为1.77只/km^2。在调查期间,明显的雄性个体群平均为6.3只/群,雌性个体群平均为6.4只/群,同时我们也记录到了100只以上的雌雄集合群。由此可见,藏羚羊正进入冬季的交配期,在一些区域出现了集中分布的现象。我们依然不清楚这些开始集中的雌性藏羚羊分别来自哪几个迁徙种群,和各个产仔地的明确关系,以及雄性藏羚羊又来自哪些区域。相比较而言,在同一纬度区域内其它有蹄类物种的密度相对较低,只有当向东进入可可西里之后才有所上升。其中,在可可西里保护区记录到的野牦牛(Bos grunniens)占总数的73%(n=977),藏野驴(Equus kiang)占48%(n=527)以及藏原羚(Gazella picticaudata)占95%(n=146)。西藏的羌塘北部地区对于藏羚羊是重要的冬季分布区,而可可西里地区不仅是几个藏羚羊种群重要的产仔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野牦牛种群的避难所。另外,本文还讨论了青藏公路东部有人区内的野生动物和草场的情况。在该区域内,已出现多个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16.
王秋生  温璐  苏旭坤 《生态学报》2022,42(22):8985-8993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物种分布范围变化甚至导致物种灭绝。为了解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旗舰种和濒危种-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的潜在分布区影响,收集了316个藏羚羊实际点位分布数据和70个文献点位分布数据与温度季节性变化(Bio4),海拔,最干月降雨(Bio14)等9个影响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建模,预测SSP126、SSP585极端压迫情景和SSP245中间压迫情景下的T1(2001-2018年),T2(2021-2040年),T3(2041-2060年),T4(2061-2080年),T5(2081-2100年)5个时期的潜在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藏羚羊核心生境主要分布在可可西里、羌塘、阿尔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公园;(2)温度季节性变化(Bio4)和海拔被认为是最关键的两个环境因子;(3)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增强,藏羚羊的核心区生境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扩张;(4)有43.18%的保护空缺区在保护区外,未受到有效保护。总之,研究藏羚羊的地理分布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根据适宜生境演变规律做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对藏羚羊种群的长期监测、保护、有效管理甚至重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显微观察和测定不同时期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初步研究了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潜力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侵染初期大量分生孢子吸附或寄生于虫体体壁,并且在分生孢子寄生的部位出现明显的缢缩.侵染后期寄生于虫体的分生孢子萌发产生大量菌丝,并形成致密的菌网将虫体缠绕或穿透虫体体壁,甚至有的虫体完全被分解.不同浓度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2龄幼虫具有明显的致死和寄生作用,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致死和寄生作用随着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浓度为1.5×107 cfu·mL-1的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后72 h,2龄幼虫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3%和90.4%,14 d后对2龄幼虫的寄生率为88.7%.表明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致死作用较强,该菌具有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18.
<正>卫星追踪定位技术(Satellite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对于野生动物监测和管理来说具有高效、便利、可靠等多方面的优点,基于卫星追踪定位可以获取大量的野生动物时空分布数据,用于目标物种的家域计算、生境选择和迁移模式研究等(Kranstauber et al., 2012; Byrne et 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