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1964年曾三次到海南岛进行爬行动物资源及区系调查。目前已知海南岛及其沿海产爬行动物168种及亚种,隶61属18科3目。我国产爬行纲动物仅蜥蜴目的蛇蜥科及鳄蜥科和鳄目在海南岛尚无发现。区系分析认为海南岛爬行动物以东洋界成分为主体,其中华南区成分最多,占1/2;国内分布仅见于海南岛者亦占五分之一左右。因此,动物地理区划将其列为华南区海南亚区。现将3个新种、 1个修订种及3种国内新纪录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2.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主要捕食部分昆虫、蜘蛛、蚯蚓、小型蛙类和小鱼等,但尚未见报道鳄蜥捕食其他相对较大的动物。本文报道了鳄蜥捕食变色树蜥(Calotesversicolor)和翠青蛇(Cyclophiopsmajor)的现象,以全事件记录法观察分析了鳄蜥猎捕这两种爬行动物的行为过程。这次新发现说明鳄蜥食谱较广,具有捕食蜥蜴等个体偏大动物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在饲养繁育中投喂更多类型的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3.
广西昭平县七冲林区发现濒危珍稀动物--鳄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鳄蜥 (Shinisauruscrocodilurus)隶属鳄蜥科 (Shin isauridae)鳄蜥属 (Shinisaurus) ,为独科独属独种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1 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 989年列入CITES附录I。我们于 2 0 0 2年 5月 ,在广西昭平县文竹镇七冲林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期间 ,曾在临江冲一小支流处目击一只鳄蜥 ,全长约 2 0cm ,趴在石头上 ,人未走近便跳入水中。该处海拔高度 60 0m ,为两小溪交汇处一小水潭 ,水潭面积约5m2 ,水深约 1m ,水流缓慢 ,水潭上方密布小树枝 ,潭边长有一些藤本和蕨类植物 ,有一大石头斜伸入水中。周围为茂密的常绿阔叶…  相似文献   

4.
鳄蜥(Shinisaurus ercodilurus)是我国独有的珍稀爬行动物,过去一直认为仅分布在广西大瑶山一带,称为瑶山鳄蜥,1978年已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其形态、生态、地理分布、内部解剖以及生理、生化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对鳄蜥的室内饲养繁殖及幼体生长方面的研究,所见报道却不多,笔者从1979年开始对鳄蜥室内饲养和繁殖进行了试验和观察,现将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山地麻蜥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在蜥蜴目染色体的研究方面有不少报道。据笔者已有资料所知,国内对蜥蜴目染色体的研究工作仅有吴贯夫等(1981)的鳄蜥染色体组型的初步观察。关于山地麻蜥(Eremies brenchleyi Guenther)染色体的组型分析,迄今尚无报道。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6.
山西垣曲河堤组寨里段的低等四足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记述了我国晚始新世的一低等四足类动物群,包括三种蜥蜴和两种鳄类.其中的宽额半鳄蜥(Hemishinisaurus latifrons gen. et sp. nov.)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异蜥科化石;垣曲响蜥(Tinosaurus yuanquensis sp. nov.)是响蜥属在我国的最晚代表.  相似文献   

7.
一、分类地位极北小鲵(Hynobius keyserlingii)属于两栖类有尾目[Caudata(Urodela)]小鲵科(Hynobiiaul)小鲵属(Hy-nobius)。1957年5月在辽宁省还采到一种东北小鲵(H.leechii Boulenyer)。二、成体特征板北小鲵的外形似蜥蜴,身体各部构造均称(图1)体长不超过13厘米,一般多在10—12厘米;头部扁  相似文献   

8.
在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的龙军山,海拔750米以下的山冲小溪之中,经常出没一种体长32-36厘米,全身布满鳞片,身体呈圆柱形,尾侧扁似鳄鱼的爬行小动物,当地瑶族同胞称之为“大睡蛇”。 “大睡蛇”中文名字叫鳄蜥。早在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广西瑶山采集队发现了28只陌生的爬行小动物,它体形似蜥蜴,尾巴像鳄鱼,当时不知何种动物,成为动物界之谜。1930年,经德国学者E.Ahl  相似文献   

9.
性能是有机体完成某些生态相关任务的定量指标,自愿潜水的最长潜水持续时长是量化潜水性能的重要指标。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作为一种濒危的半水生蜥蜴,常将潜水行为作为避敌策略。2021年7至8月,人为干扰(不直接触碰)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的鳄蜥,摄像记录其相应的潜水行为,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般线性模型、一元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5种方法分析了25只亚成体、19只成体雌性、17只成体雄性共61只人工饲养鳄蜥的潜水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工饲养鳄蜥的潜水行为具有可重复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工饲养鳄蜥的最长潜水持续时长没有差异,人工饲养鳄蜥潜水时的行为不影响其最长潜水持续时长,温度也不影响人工饲养鳄蜥的最长潜水持续时长。人工饲养鳄蜥的最长潜水持续时长与尾长、尾部体积呈负相关,与尾部损失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鳄蜥的潜水性能受到尾部特征的影响,潜水性能和游泳性能之间可能发生了权衡。  相似文献   

10.
广西瑶山鳄蜥的新分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小华  周放 《四川动物》1989,8(3):32-33
瑶山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的我国华南区爬行类的特有种,已往的研究认为它仅分布在广西东部北纬24°—24°25′之间的狭长地带。1987年6—10月间我们在广西大藤峡电站库区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在离原分布区较远的南部地区也有鳄蜥分布。新分布区大藤峡河段在黔江两岸皆为陡峭的山峰石壁,黔江似在群山被切开的狭缝中穿过,丹霞式地貌在此尤为突出。水流很急,河面宽约80—200米左右(指枯水或丰水期),在河谷处的海拔约45米,主峰洪水顶为1314米;南岸莲花山的主峰高800多米。我们先后在金田乡罗宜、三莲村;大藤峡河…  相似文献   

11.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属异蜥科、鳄蜥属,是中国的特产,仅产于广西省大瑶山、小瑶山、金秀、罗香。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的爬行动物,受到动物学家的重视。鳄蜥的地方名叫大睡蛇,它的外形除头部外,很像动物园中所饲养的鳄鱼,但比鳄却小得  相似文献   

12.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保存有两块含有脊椎动物化石的岩心。这两块标本极有意义,代表在我国新发现的蜥蜴类。这一类化石在我国发现不多,所以更值得予以记录。亚目蜥蜴类 Lacertilia科穴蜥科 Amphisbaenidae属昌乐蜥 Changlosaurus(新属)种五图昌乐蜥 Changlosaurus wutuensis(新种)正型标本一左上颚的大部分,具有五个保存完好的牙齿。另在附近靠上颚骨后  相似文献   

13.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为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我国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娄繁育基地救护的鳄蜥一直存在疾病困扰,但原因不明。为了探讨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否与其食物中的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相关,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来检测其主要食物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含量。结果显示,与其食物(蚯蚓)相比,鳄蜥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更低,同时,农药残留含量在鳄蜥及其食物中均未检测出,说明重金属和农药通过食物的生物放大作用而在鳄蜥体内累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重金属与农药这两类环境污染物对鳄蜥疾病发生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为鳄蜥的人工救护繁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鳄蜥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崇安地蜥的再发现及其分布范围的扩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属蜥蜴亚目,蜥蜴科,地蜥属,系C.H.Pope 1926年4~9月在我国福建省崇安县挂墩采到,并于1928年发表的新种,仅5号标本,均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再无采集报道[1].  相似文献   

15.
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属蜥蜴亚目,蜥蜴科,地蜥属,系C.H.Pope 1926年4~9月在我国福建省崇安县挂墩采到,并于1928年发表的新种,仅5号标本,均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再无采集报道[1].  相似文献   

16.
人工繁育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手段,但是也会改变物种的表型。为了探究人工繁育对于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形态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新生幼体及亚成体形态特征与细菌感染率。结果发现,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的新生幼体体型无显著差异,而人工繁育鳄蜥亚成体体型显著大于野外鳄蜥;两个年龄段的人工繁育鳄蜥断尾率均显著低于野外鳄蜥;人工繁育鳄蜥亚成体细菌感染率最高,但是各年龄组种群间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人工环境促进了鳄蜥的生长,减少了鳄蜥被捕食的风险,但有增加鳄蜥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在鳄蜥的饲养管理中需要加强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17.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大竹园管护站所辖区域内鳄蜥栖息溪沟的林型进行了调查,采用选择指数法研究了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性。共调查了154只鳄蜥的生境特征,并对5种溪沟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灌草)进行了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是非随机的,偏好常绿阔叶林,对竹林接近于随机选择,回避其它林型;鳄蜥选择常绿阔叶林可能与其植被盖度较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关。建议加强对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工作,以更好地保护鳄蜥。  相似文献   

18.
鳄蜥的食物识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食物识别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鳄蜥的捕食行为和生态学习性有重要意义。使用棉棒分别沾上去离子水、香水、黄粉虫(Tenebriomolitor L.)和蚯蚓(Pheretima sp.)的气味(蚯蚓和黄粉虫处死后绞碎以便于棉花棒蘸上),观察11只鳄蜥对4种化学刺激的反应,每个个体对每种刺激均进行24次实验重复。实验结果显示:鳄蜥对4种刺激均有反应,对黄粉虫和蚯蚓刺激的舔舌次数显著高于香水和去离子水的舔舌次数(Wilcoxon test,所有P<0.001),表明鳄蜥能检测以及识别控制刺激和食物刺激。再又对鳄蜥进行4种处理实验:(A)空白对照;(B)蚯蚓气味;(C)密封着的活蚯蚓;(D)活蚯蚓。每个个体每种处理均进行5次实验。结果显示:鳄蜥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持续时间、探究频次和攻击频次有显著差异(Friedman test,所有P<0.001)。鳄蜥在仅有视觉刺激出现的处理C以及既有化学刺激又有视觉刺激的处理D比仅有化学刺激的处理B在持续时间、探究频次和攻击频次上显著要高(所有P<0.001)。在无视觉刺激的条件下,鳄蜥在处理B的行为持续时间以及探究频次均显著高于处理A 的(所有P<0.001);而在视觉信息相同的条件下,鳄蜥在处理D中仅行为持续时间显著高于处理C(Z=3.95, P<0.001),而探究频次以及攻击频次无显著差异(前者Z=1.53, P=0.13;后者Z=1.10, P=0.27)。结果表明鳄蜥主要利用视觉捕食,化学感觉有辅助作用。鳄蜥这种食物识别机制可能与捕食模式和种系发生有关,也可能受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放  余丽江  徐蕴丽 《四川动物》2003,22(4):234-235
2003年1月4日,我们对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采得壁虎科(Gekkonidae)标本1号(♀),经鉴定系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疣尾蜥虎隶属于蜥蜴亚目壁虎科蜥虎属^[1-3]。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 全世界现代鸟类共有9,021种,巴克和法朗德(Bock and Farrand,1980),其中雀形目有5,274种,占总数58.5%。关于雀形目的分类系统有许多不同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鸦科等,大脑发达和有特殊求偶行为,应列为雀形目进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雀科等,啄食有花植物种子特别是禾本科植物种子,应列为雀形目中最高级代表。西伯莱(Charles G,Sibley)于1975年应用DNA杂交的生物化学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