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颜少芳 《蛇志》2014,(1):62-63
目的总结电针穴位刺激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的护理措施。方法将72例腹部术后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结合电针穴位刺激,观察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穴位刺激治疗术后肠麻痹,可缩短排气、排便时间,促进胃动力,改善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精细化护理联合镇痛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及康复训练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28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术中精细化联合镇痛护理。对比两组产妇术后1 d、3 d和5 d的疼痛程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除尿管后自行排尿时间、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和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术后1 d、3 d和5 d时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除尿管后自行排尿时间、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出院时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初步表明,精细化护理联合镇痛有助于减轻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更有利于其术后恢复,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硬膜外应用对胃癌术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1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试验组于术后硬膜外注入小剂量纳洛酮,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4 h、8 h、12 h、24 h)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对比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胃动力恢复时间,镇痛泵药物消耗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4 h,试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 h、12 h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显著上升(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远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4 h,试验组与术后1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 h疼痛评分与术后12 h分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胃动力恢复时间、镇痛泵药物消耗量、芬太尼用量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27%)远远低于对照组(2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纳洛酮硬膜外应用方法辅助术后镇痛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宋恺颖  谭宪湖 《蛇志》2012,(4):352-353,35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剖宫产术后应用PC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剖宫产产妇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腰麻组40例,硬膜外麻醉组40例,两组均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10ml/kg(共同负荷),分别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式行剖宫产,两组产妇术后均连接相同配方PCEA,并观察术后镇痛效果,恶心呕吐、瘙痒、腰痛等不良反应;观察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下床时间、肠排气时间、开始泌乳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观察时间点为术后2、4、8、12、24、48、72h。结果两组术后应用PCEA比较,腰麻组静息VAS疼痛评分T1时点腰麻组高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T2、T3时点腰麻组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活动VAS评分T1时点腰麻组高于硬膜外麻醉组,T2、T3、T4时点腰麻组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腰麻组较硬膜外麻醉组产妇的肠排气时间和泌乳时间短(P<0.05),瘙痒发生率高(P<0.05),腰痛发生率低。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相对硬膜外麻醉而言,腰麻能使PCEA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术后产妇运动功能恢复快,无其它严重不良反应,且利于肠蠕动功能恢复和泌乳。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7,(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肛肠术后排尿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行肛肠手术患者86例,按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42例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排尿障碍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后排尿障碍恢复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医学护理在肛肠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丹萍  廖红珍  杨素芬 《蛇志》2016,(2):198-19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阑尾炎手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阑尾炎切除术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腹部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在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缩短阑尾炎手术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何娟 《蛇志》2013,25(2):155-156
目的 观察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四磨汤口服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剖宫产后的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于患者术后过床即予维生素B1100 mg肌肉注射,每天2次;观察组于患者过床时即予维生素B1100 mg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天2次,术后6 h给予四磨汤口服,每天3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的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有无腹胀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的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减轻腹胀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四磨汤口服对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7,(4)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瘢痕妊娠产妇术后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瘢痕妊娠产妇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50例,双号为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阴道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血β-HCG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瘢痕妊娠产妇实施综合性护理能有效降低阴道出血量,缩短产妇术后恢复时间,促进产妇康复,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肠鸣音恢复情况以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尿氮素及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178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剖宫产手术,且术后出现产后大出血现象,将所有患者依照术中胎盘位置及植入情况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105)。其中对照组产妇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腔纱条填塞术,观察组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对比两组产妇的剖宫产时间、术后24 h失血量、术中失血量以及总手术时间,相关临床指标,产后泌乳时间和产后1 d、2 d的泌乳量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时间、球囊预置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24 h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总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产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D-二聚体(D-Dimer)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PT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LT、NO、NOS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照组APTT、FIB无明显变化,但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Dimer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产妇的产后1、2 d泌乳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泌乳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患者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能够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出血量,且改善患者凝血因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提升泌乳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进行围术期干预,对照组接受围手术期常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肿瘤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的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产妇腹腔粘连、盆腔粘连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7年7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需再次行剖宫产产妇1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分为对照组(新式腹壁横切式)92例和观察组(传统腹壁纵切式)7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临床指标,盆腔粘连、腹腔粘连严重程度以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腹腔粘连发生率为46.05%(35/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7.17%(7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盆腔粘连发生率为34.21%(26/76),低于对照组的54.35%(5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术后切口感染、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对再次剖宫产产妇具有较大影响,传统腹壁纵切式可显著改善产妇临床指标情况,减少盆腔粘连、腹腔粘连发生的概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围术期输注右美托咪啶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镇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tr组)不输注右美托咪啶;右美托咪啶组的患者入室后给予面罩吸氧并且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啶,剂量为1μg/kg,10 min输注完毕后开始麻醉诱导,大剂量组(LD组)患者麻醉维持期间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0.7μg/kg/h;小剂量组(MD组)泵注方法同LD组,术中持续泵注剂量为0.1μg/kg/h。手术结束后记录患者离开恢复室时(V1)、术后6 h(V2)、12 h(V3)、和24 h(V4)四个时间点的术后镇痛评分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包括肠鸣音出现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结果:与其余两组比较,大剂量组患者各时间点的术后镇痛评分低于小剂量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者V1时疼痛评分较空白组减少(P0.05),其余时间点术后疼痛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剂量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其余两组增加(P0.05),排气、排便时间与其余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两组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大剂量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疼痛,且不会抑制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时剔除子宫肌瘤的指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剖宫产时剔除肌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剖宫产术,并选择40例正常剖宫产者为常规组。记录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不同肌瘤大小、类型和数量的术中出血量;比较三组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及产妇产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肌瘤大小、类型和数量等一般情况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和常规组(P0.05),三组间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肌瘤小≤5 cm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5 cm的患者(P0.05),而不同肌瘤类型和数量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评分≤7分、新生儿体重2500 g、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如果肌瘤直径≤5 cm可考虑在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而当直径5 cm时,因术中出血量较多且风险较大,剖宫产时不主张同时行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针药联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88例接受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式不同分为4组:常规组30例,针灸组20例,中药组22例,针药联合组16例。对比各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客观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实验室指标;血清胃动素(MOT)和生长抑素(SS)水平,并评价各组患者术后总疗效。结果:4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血清MOT及SS水平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联合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低于其他3组,针灸组及中药组亦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联合组血清MOT及SS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针灸组及中药组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中药组及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组,针药联合组亦高于针灸组及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药联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取8字缝合血窦及宫腔纱布填塞治疗,观察组采取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而术后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输血率、术后感染发生率、产褥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恶露干净时间和月经来潮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可提高止血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可作为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影响母婴早接触早吸吮的因素及干预措施,为改善产妇泌乳量,提高哺乳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92例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母婴早接触早吸吮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产妇的开奶时间为(47.8±7.1)h,而干预组为(35.6±8.6)h,干预组产妇的开奶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干预组产妇72h泌乳量较对照组产妇充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母婴早接触早吸吮的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促进产妇的早期恢复和泌乳,提高产妇的泌乳量和母婴的早接触早吸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妇产科接收的74例行剖宫产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护理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并对两组剖宫产产妇术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分娩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产妇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分娩镇痛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54例分娩镇痛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受试者进行分组,对照组77例产妇接受常规的静脉麻醉镇痛,研究组77例产妇接受硬膜外麻醉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疼痛分级、母婴结局及24h泌乳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0级及Ⅰ级疼痛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级及Ⅲ级疼痛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妇阴道助产、中转剖宫产、尿潴留及产后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宫内窘迫及窒息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及10 min的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24h有效泌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镇痛可有效缩短产程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母婴结局,促进产后泌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影响母婴早接触早吸吮的因素及干预措施,为改善产妇泌乳量,提高哺乳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92例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母婴早接触早吸吮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产妇的开奶时间为(47.8±7.1)h,而干预组为(35.6±8.6)h,干预组产妇的开奶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干预组产妇72h泌乳量较对照组产妇充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母婴早接触早吸吮的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促进产妇的早期恢复和泌乳,提高产妇的泌乳量和母婴的早接触旱吸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