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春珠  林朝霞  江莺  陈珠妹 《蛇志》2007,19(4):321-322
口腔黏膜炎是指口腔炎症性和溃疡性的反应,是肿瘤病人化疗后常见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并发症。它的产生是由于大于常规剂量数倍的细胞毒性药物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导致细胞再生和修复障碍,黏膜屏障的缺损继发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侵入,进一步加重黏膜上皮的损伤。化疗药物的应用抑制了正常骨髓造血,导致成熟的中性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加之化疗后患者饮水不足,口腔自洁作用减弱,产生的吲哚硫氢基及胺类引起口臭,破坏口腔内环境,也导致口腔黏膜受损而形成溃疡[1]。在接受抗癌化疗过程中,并发口腔溃疡,感染率占66%[2]。口腔黏膜炎主…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情况.方法口腔咽拭子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感染率较高,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真菌为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头颈部肿瘤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近些年入院接受头颈部肿瘤选择化疗手段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其引起头颈部肿瘤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危险性因素。结果:患者在接受化疗时,与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有较大关系,随着患者年龄的越来越大,口腔黏膜炎的发病几率也随之越来越高,患者男女性别的不同也对发病率有所影响,但主要原因是由于男性患者多抽烟,有吸烟史的患者多为男性,其发病率也较高。其次,患者中有义齿的也会有较高的口腔黏膜炎发病率。总的来说,头颈部肿瘤化疗引起口腔黏膜炎与性别没有关系,与口腔PH以及白细胞数量多少也没有显著关系。5-FU、预防漱口以及口腔疾病对于口腔黏膜炎的致病有关,化疗过程中常产生恶心、呕吐的患者相应的口轻黏膜炎发病率也较高。在观察中,给予抗生素的患者较不服抗生素的来说更不易发病。同时患者具有焦躁、抑郁会促进口腔黏膜炎的发生。随着患者住院时间越来越长,发生黏膜炎的比率也会越来越高。结论:头颈部肿瘤化疗患者的年龄、口腔疾病会对引起口腔黏膜炎有影响;含5-FU、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长、患者焦虑情况等与引起口腔黏膜炎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鼻咽癌患者放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符合入组条件的600例鼻咽癌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的手段进行一系列护理.结果 600例鼻咽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疗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占57%(342/600),骨髓抑制占12.5%(75/600),急性放射性腮腺炎占50%(300/600),放射性皮炎占20%(120/600),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占75%(450/600),鼻部并发症占65.17%(391/600),无开口困难、颈部活动受限病例.结论 对鼻咽癌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的手段,有利于病情观察,可预防和减轻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使放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防治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对37例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的总结,对其年龄、性别、病种分类、放射剂量、临床表现、发生因素及诊治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放疗后均出现严重的口干症,以及龋病与牙周病.2.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骨髓炎病变多发生在上颌骨后牙区及下颌骨升支区,并伴有严重的张口受限.3.口腔癌患者放疗后的病变区多发生在下颌骨体部,出现严重的牙周病及根尖周病.结论:放疗前后加强口腔健康维护,积极防治牙体牙周疾病,增加唾液分泌措施的应用,坚持张口训练等,可降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发生或病变程度.手术清除死骨和病灶牙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治疗的最有效措施.而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可大大降低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愈创紫草油改善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所致放射性皮肤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所致放射性皮肤黏膜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放疗皮肤管理与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涂抹愈创紫草油治疗。比较两组皮肤黏膜损伤程度、临床疗效、放疗完成率、皮损愈合时间,放疗2、4、6周时数字评分法(NRS)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放疗前、放疗6周时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皮肤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皮肤黏膜损伤程度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较对照组80.00%高(P<0.05);放疗4、6周时观察组NRS评分、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完成率均为100%,观察组皮损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放疗6周时观察组血清IL-6、PCT、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所致皮疹、红肿、瘙痒等皮肤不良反应。结论:愈创紫草油可有效减轻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皮肤黏膜损伤,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患者皮损愈合,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李倩倩 《蛇志》2016,(4):476-477
目的分析早期综合护理对鼻咽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根治性放疗患者分为A组60例和B组40例。B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A组给予早期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副作用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A组患者在放射治疗后,皮肤反应、情绪变化、口腔黏膜反应、腮腺反应及全身放疗反应程度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A组的护理满意度(100%)明显高于B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中采用早期综合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放疗副作用,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氨磷汀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以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GM-CSF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滴注氨磷汀治疗,rhGM-CSF组接受rhGM-CSF漱口液漱口联合静脉滴注氨磷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后口腔黏膜炎评分、疼痛评分、吞咽功能、血清炎症因子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结果:(1)rhGM-CSF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26.67 %和90.00 %,均高于对照组6.67 %临床治愈率和70.00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0.05)。(2)治疗后,rhGM-CSF组口腔黏膜炎评分、疼痛评分、吞咽功能、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rhGM-CSF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外周血CD4+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CD8+T淋巴细胞亚群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rhGM-CSF漱口液联合静脉滴注氨磷汀治疗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临床疗效更优,有助于减轻患者外周血炎症反应,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鼻咽癌调强放疗致鼻口等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作用,用随机数字法将行调强放疗治疗的8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放疗期间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干预,对照组常规生理盐水干预,比较两组放疗前后气导听阈变化、放疗后鼻咽粘膜反应程度、不同放射剂量III度黏膜损伤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放疗结束后语言频区平均气导听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疗结束后鼻咽黏膜反应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疗剂量31~50 Gy、51~70 Gy时3度黏膜损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耳炎、副鼻窦炎、鼻腔粘连、后鼻孔狭窄及咽喉干燥感发生率分别为27.50%、57.50%、15.00%、10.00%、2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87.50%、37.50%、30.00%、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调强放疗治疗期间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鼻咽黏膜损伤程度,有效减少鼻咽口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将116例接受化疗的鼻咽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之后,发现观察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 254,p0.05);观察组疼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 755,p0.05);两组干预后的SCL-90量表在焦虑、恐惧、抑郁、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方面的得分均有差异,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鼻咽癌放疗口腔黏膜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鼻腔冲洗频率对鼻咽癌患者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放疗至40Gy时开始鼻腔冲洗,每天1次至放疗结束;B组自放疗开始即行鼻腔冲洗,每天1次至放疗结束后1年;C组自放疗开始每天1次鼻腔冲洗,放疗至40Gy时冲洗频率改为每天2次至放疗结束,再持续每天鼻腔冲洗1~2次至放疗结束后1年,分别于放疗至40Gy时、放疗结束后、放疗结束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RTOG放射性鼻咽黏膜反应诊断标准、生命质量核心问卷(QLQ-C30)对患者鼻腔冲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放疗至40Gy时,3组比较仅放射性鼻腔黏膜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结束时,VAS舒适度比较,A组与B、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放射性鼻腔黏膜反应比较,B组与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放疗结束后1年,B、C两组VAS舒适度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患者应尽量于放疗开始时即持续鼻腔冲洗,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可适当增加鼻腔冲洗次数,放疗结束后坚持持续冲洗。  相似文献   

12.
周亚芳  易继平  江泓 《生物磁学》2009,(13):2492-2494,F0002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致迟发性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所收治的34例鼻咽癌放疗后致迟发性放射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4例迟发性放射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精神异常、抽搐、复视、面瘫或面部麻木、听力下降、言语增多、肢体无力、走路不稳、肢端麻木等。头部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34例均随访,其中死亡11例,占32.35%;现存活23例,17例伴有严重症状,生存质量差,占50%。结论:鼻咽癌放疗后致迟发性放射性脑病临床表现各异,患者预后较差,临床上需尽早诊断,积极治疗,定期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头颈部恶性肿瘤并发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OM)患者口腔菌群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放化疗治疗的非头颈部恶性肿瘤并发ROM患者30例为ROM组,选择在同期接受放化疗治疗但未发生ROM的30例患者为非ROM组。将1~2级ROM患者纳入轻症组,将3~4级ROM患者纳入重症组。患者均在放化疗治疗结束当天禁食禁水,静卧于床上,使用一次性无菌棉签采集口腔、软腭、硬腭、两侧颊黏膜等部位黏膜样本。采用Illumina测序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使用贝叶斯算法对OTU在各个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组成进行统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CD4+/CD8+、B细胞和NK细胞水平。结果 ROM组和非ROM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类型和合并糖尿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非ROM组,ROM组患者口腔菌群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较低,Simpson指数、链球菌属、放线菌属和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均较高(均P<0.05)。ROM组患者外周血CD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途径包括直接经食管与间接经鼻饲、胃造瘘进食的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一年来放射治疗的6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直接经食管进食,其余17例治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进食,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及放疗并发症护理。结果:放疗前行鼻饲或食管造瘘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依从性好,放射性食管炎能更好的控制,未发生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等重大放疗并发症。结论:放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的食管癌患者,周密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主动的护患沟通,会导致积极的临床效应,可减轻放射损伤,降低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的几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接受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PS-A)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关系。方法:对68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Ⅲ期肺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于放疗前、放疗剂量达40~50 Gy时及放疗后4周血清中PS-A水平。结果:25例患者发生RP。RP者中放疗前PS-A为(38.6±20.8)ng/mL,放疗中升高达(51.4±19.3)ng/mL(P〈0.05),放疗后PS-A高于放疗前[(78.2±21.5)ng/mL;P〈0.05]。在无RP者中放疗前PS-A与放疗中、后均相似(P〉0.05)。RP者与无RP者中放疗前PS-A相似(P〉0.05),放疗中及放疗后前者PS-A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PS-A水平变化与RP发生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其变化可早期预测RP发生,可作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易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NPC)放疗后变链菌、放线菌的变化。方法 选择14例健康人,22例鼻咽癌患者,对健康人及72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各个阶段的口腔变形链球菌与放线菌变化进行纵向观察。结果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地与正常人比较、变链菌、放线菌在菌斑微生物中的构成比无显著差异,而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与正常人相比,两菌的构成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鼻咽癌放疗前后各阶段变链菌、放线菌在菌斑中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放疗后变链菌的构成比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而放线菌的构成比则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膀胱平均受量及直肠受量对放射性膀胱炎及放射性肠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给予放疗的患者130例,收集临床因素、病理因素、放疗因素资料,统计放疗后6个月内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情况。结果:放疗因素中,膀胱壁平均照射剂量对放射性肠炎及膀胱炎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即膀胱壁剂量越高,副反应发生率越大;当膀胱壁平均剂量达到49.12 Gy时,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小肠平均剂量控制在50 Gy以下,其值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膀胱壁平均受量控制在49.12 Gy以下,对减少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岩  刘莉莉  梁莉丽  敬素伟  方芳  陈林 《生物磁学》2013,(35):6913-6917
目的:分析在乳腺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过程中,图像引导对于放射治疗的精确度的影响;同时观察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毒性反应及放射治疗近期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1月-2013年2月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疗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5例。使用医科达SynergyTM锥形束CT(CBCT)进行治疗前扫描,通过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25例患者进行误差纠正,调整后行调强放疗。患者在进行放疗前,用锥形柬CT对射野的偏差进行校正,其偏差利用锥形束CT图像与计划螺旋CT图像进行手动匹配,在X、Y、Z三个方向上进行调整。根据误差调整治疗床位置后治疗。对急性放射性反应采用RTOG5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及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结果:25例乳腺癌患者治疗前经锥形束CT扫描采集的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比较在X、Y、Z方向上平均误差分别为0.429±1.683mm、0.431±1.728mm、0.583±2.041mm:摆位误差纠正后,误差值分别为:0.068±0.429、0.019±0.438、0.158±0.697,调整后摆位误差控制在1mm之内进行治疗。放疗后2周急性皮肤反应为0级23例、1级2例;4周为0级21例、1级4例。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及心脏损伤的病例出现。结论:目前调强放疗是乳腺癌临床放射治疗的重要手段,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应用能够使放疗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黏膜炎是化疗常见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在消化道黏膜炎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肠道菌群、宿主、肠道微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认识肠道菌群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我们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干预黏膜炎的病理反应过程,寻找预防和治疗放化疗相关黏膜炎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具有共价闭环结构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因其具有高稳定性、进化保守性和组织表达特异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研究表明,circRNA参与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鼻咽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上皮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高发,发病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密切相关。目前放疗和化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表明,circRNA作为基因表达调节因子,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鼻咽癌的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鼻咽癌中表达异常的circRNA,包括EB病毒编码的circRNA,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现状,探讨了circRNA作为鼻咽癌患者治疗的潜在靶点以及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