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对芦竹内生真菌F0238的细胞生长和代谢产曲酸量进行了代谢调控。结果表明,F0238生长及产曲酸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为:PDA培养基,8%淀粉为碳源,0.2%蛋白胨为N源,发酵温度28℃,初始pH为6.5,发酵时间5d/(120h),装液量80mL/500mL三角瓶。在摇瓶试验的基础上,对该菌发酵过程作了初步放大试验(10L全自动发酵罐),得到F0238发酵过程的动态曲线。动态曲线反映了在一个发酵周期内,发酵液的pH值、DO值及残糖的降低趋势和生物量与抗菌产物量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掷孢酵母作为伴生菌产生VC前体KG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掷孢酵母作为伴生菌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组成新混菌体系,通过测定生长代谢曲线,对其产酸性能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新菌系产酸能力高于现有菌系,酸量增加5-7mg/ml,发酵周期缩短6-8h,酸转化率提高3-4%,最高产酸点pH值下降约0.5个单位,表现出较大的产酸潜力和可修饰性。  相似文献   

3.
实验确定了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subsp.lactis BME5-18M接种的最佳种龄为24h.以氨水取代传统的中和剂碳酸钙中和发酵生成的乳酸、调控发酵液的pH,考察了不同pH值对菌体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确定了菌种生长和产酸的较适pH值为6.5.考察了底物流加速度对菌种生长和产酸的影响,对间歇和流加发酵时菌体的生长量和产酸量进行了动力学关联.在较适pH值6.5和较佳流加速度25mL/h条件下,乳酸的产量可达到136.8g/L,产率为1.71 g/(L·h).  相似文献   

4.
实验确定了Lac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lactis BME5-18M接种的最佳种龄为24h。以氨水取代传统的中和剂碳酸钙中和发酵生成的乳酸、调控发酵液的pH,考察了不同pH值对菌体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确定了菌种生长和产酸的较适pH值为6.5。考察了底物流加速度对菌种生长和产酸的影响,对间歇和流加发酵时菌体的生长量和产酸量进行了动力学关联。在较适pH值6.5和较佳流加速度25mL/h条件下,乳酸的产量可达到136.8g/L,产率为1.71g/(L.h)。  相似文献   

5.
实验确定了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 lactisBME5-18M接种的最佳种龄为24h。以氨水取代传统的中和剂碳酸钙中和发酵生成的乳酸、调控发酵液的pH ,考察了不同pH值对菌体生长和产酸的影响 ,确定了菌种生长和产酸的较适pH值为 6.5。考察了底物流加速度对菌种生长和产酸的影响 ,对间歇和流加发酵时菌体的生长量和产酸量进行了动力学关联。在较适pH值 6.5和较佳流加速度 25mL/h条件下 ,乳酸的产量可达到 136.8g/L ,产率为1.  相似文献   

6.
Vc二步发酵新组合菌系B15-14的筛选及其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出了一组Vc二步发酵的新组合菌系(命名为B15-14),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新菌系产酸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组合菌系的最适底糖浓度为7%;温度为29~33℃,31℃为最适;适当增加通气量(20~30 mL装液量,250 mL三角瓶)有利于产酸;起始pH值范围为6.0~7.5;以Bt菌做伴生菌时.发酵40 h就已达到终点.明显缩短了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7.
对一株产D-(-)-扁桃酸对映选择性脱氢酶的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 strain by1.1b)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各种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 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 结果为: 蛋白胨 60 g/L, 麦芽糖 30 g/L, MgSO4 0.5 g/L, ZnSO4 0.01 g/L, KCl 1.0 g/L。优化后酶产量提高了7.9倍(由2.56 U/mL增至20.21 U/mL)。摇瓶培养最佳条件为: 装液量40 %, 发酵pH 6.5, 接种量10 %, 发酵温度30 ℃。考察了细胞生长及产酶的时间进程, 最佳培养时间为25 h。  相似文献   

8.
对一株产D-(-)-扁桃酸对映选择性脱氢酶的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strain by1.1b)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各种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为:蛋白胨60 g/L,麦芽糖30 g/L,MgSO4 0.5 g/L,ZnSO4 0.01 g/L,KCl 1.0 g/L.优化后酶产量提高了7.9倍(由2.56 U/mL增至20.21 U/mL).摇瓶培养最佳条件为:装液量40%,发酵pH 6.5,接种量10%,发酵温度30℃.考察了细胞生长及产酶的时间进程,最佳培养时间为25 h.  相似文献   

9.
嗜线虫致病杆菌产生抗生素的培养基及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dbus nematophilus)产生抗生素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菌代谢过程pH值、还原糖、总糖、氨基氮与抗生素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筛选该菌对碳源和氮源的要求,用正交试验初步确定了该菌产素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和条件为:玉米粉1%,大豆粉3%,蔗糖1%,蛋白胨1.5%,KH2PO40.02%,MgSO40.2%,活化剂T0.1%;发酵培养基的起始pH值在6.0-8.0,种龄16h,接种量4%,500mL摇瓶装量15-150mL的条件下培养72h可获得较高的抗生素产量;产素量与菌代谢过程中pH、还原糖、总糖和氨基氮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通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研究使该菌的产抗生素能力提高了56.3%。  相似文献   

10.
黑曲霉AF-98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对黑曲霉AF-98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产酶条件进行了探讨。其优化的产酶条件为:甘蔗渣3g,麸皮2g,加含尿素为0.15%的Mandels营养液25mL(加水比1:5),调初始pH5.0,28℃发酵72h。在此优化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可达7.56u/g干曲。  相似文献   

11.
利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接种量、pH值、装液量等不同发酵条件对黄绿木霉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这些因素中影响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主要因素为温度, 而其他三个因素对该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比较小。研究中得出该菌株最适产酶条件为发酵5d, 28℃、初始pH为6、接种量为8%、装液量为40 mL (150 mL三角瓶), 摇床转数为170 r/min。  相似文献   

12.
双歧杆菌生长和代谢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基础  刘佳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6):347-350
研究了双歧杆菌在两种培养基(牛乳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代谢的规律,测定了厌氧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及基质消耗曲线,探索了在发酵过程中流加碱调节pH值以提高产菌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黄绿木霉菌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接种量、pH值、装液量等不同发酵条件对黄绿木霉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因素中影响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主要因素为温度,而其他三个因素对该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比较小.研究中得出该菌株最适产酶条件为发酵5d,28℃、初始pH为6、接种量为8%、装液量为40 mL(150 mL三角瓶),摇床转数为170 r/min.  相似文献   

14.
以葡萄糖为底物,以经加热预处理并活化过的厌氧污泥为种泥,研究了初始pH值对产氢产乙酸/耗氢产乙酸两段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定向生产乙酸的影响。实验考察了7个初始pH值(5、6、7、8、9、10、11)条件下的底物降解、产物产生和发酵过程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产氢产乙酸段初始pH值的变化不仅影响本阶段产酸,而且影响耗氢产乙酸段产酸。初始pH=5时主要进行乙醇型发酵;pH=6和7时主要进行丁酸型发酵;pH=8时混合酸型发酵类型逐渐占优势,pH=8~11时均以乙酸为主要产物,耦合系统生产乙酸最优初始pH值为10。在初始pH=8~11范围内,产氢产乙酸段初期的乙醇浓度一般较高,但到后期因乙醇被微生物进一步代谢转化成乙酸而使其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旨在以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J为生产菌株,发酵生产β-甘露聚糖酶,通过优化产酶条件,以达到提高β-甘露聚糖酶产量的目的。利用DNS比色法检测β-甘露聚糖酶活力,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氮源种类及碳氮源浓度、温度、pH、接种量和装液量对菌株Bacillus subtilis J发酵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结合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菌株Bacillus subtilis J发酵产甘露聚糖酶的最优发酵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优的发酵条件为魔芋粉28 g/L,胰蛋白胨21 g/L,K2HPO4 6 g/L,MgSO4·7H2O 1 g/L,温度31℃,pH值8.5,接种量1%(体积分数),装液量50 mL/250 mL,发酵周期24 h。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生产β-甘露聚糖酶,其酶活力达到84.38 U/mL,是初始发酵培养基产酶活力的3.36倍。通过对发酵条件的优化,大幅度提高了β-甘露聚糖酶的产量,为其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批式培养试验中, 以牛粪堆肥为天然产氢菌源, 玉米芯为底物, 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氢气。系统考察了底物预处理条件、初始pH值和底物浓度对玉米芯产氢能力的影响。在初始pH 8.0, 1.0%盐酸预处理底物30 min, 底物浓度10 g/L的最佳产氢条件下, 玉米芯最大产氢能力〔每克TVS(总挥发性固体物)产氢量〕和最大产氢速率(每克TVS每小时产氢量)分别为107.9 mL /g、4.20 mL/g·h-1。玉米芯经酸预处理后半纤维素含量由42.2%下降至3.0%, 而酸预处理的玉米芯产氢前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只有少量变化。产氢菌主要用酸预处理产生的可溶性糖产氢, 故底物的酸预处理对玉米芯的发酵产氢非常重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酸预处理和产氢过程中玉米芯的特征峰发生变化, 酸预处理过程降解了底物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和半纤维素, 产氢微生物对纤维素的结晶区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芯发酵法生物制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批式培养试验中, 以牛粪堆肥为天然产氢菌源, 玉米芯为底物, 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氢气。系统考察了底物预处理条件、初始pH值和底物浓度对玉米芯产氢能力的影响。在初始pH 8.0, 1.0%盐酸预处理底物30 min, 底物浓度10 g/L的最佳产氢条件下, 玉米芯最大产氢能力〔每克TVS(总挥发性固体物)产氢量〕和最大产氢速率(每克TVS每小时产氢量)分别为107.9 mL /g、4.20 mL/g·h-1。玉米芯经酸预处理后半纤维素含量由42.2%下降至3.0%, 而酸预处理的玉米芯产氢前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只有少量变化。产氢菌主要用酸预处理产生的可溶性糖产氢, 故底物的酸预处理对玉米芯的发酵产氢非常重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酸预处理和产氢过程中玉米芯的特征峰发生变化, 酸预处理过程降解了底物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和半纤维素, 产氢微生物对纤维素的结晶区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微生物降解反式茴脑获得茴香酸的产量,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NT2的发酵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降解过程的转化率。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碳氮源种类及浓度、反式茴脑添加量、发酵温度、接种量、初始pH以及装液量对茴香酸生成量、反式茴脑降解率的影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影响茴香酸生成量的显著因素并获取中心点,最后采用Box-Behnken模型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并验证。结果表明氯化铵浓度、初始pH和装液量是显著影响因素,最佳发酵条件为:柠檬酸钠10 g/L,氯化铵1.26 g/L,反式茴脑添加量1%,发酵温度30℃,接种量4%,初始pH 7.9,装液量42 mL/250 mL。优化后茴香酸生成量为7.24 g/L,为优化前的3.5倍,茴香酸摩尔生成率为80.72%,反式茴脑降解率为89.81%,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270.28%和97.78%。综上,假单胞菌NT2是生物转化生产茴香酸的潜力菌株。响应面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反式茴脑的降解率和茴香酸产量,这为大规模生产茴香酸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发酵液纤溶酶活力为指标,优化海洋来源的链霉菌菌株MY0504的发酵条件。【方法】在菌株生长曲线及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纤溶酶活性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用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发酵条件。【结果】纤溶酶活性最高的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1.68 g/L,酵母粉25.31 g/L,NaCl5.0 g/L,K_2HPO_4·3H_2O3.0 g/L,MgSO_4·7H_2O 0.5 g/L,FeSO_4·7H_2O 0.02 g/L,装液量50 mL(250 mL摇瓶),接种量10%(体积比),初始pH 7.5,温度24°C,转速200 r/min,培养时间4.5 d。发酵液纤溶酶活性可达2 190.6 U/mL。【结论】确定了MY0504菌株产纤溶酶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该酶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发酵过程与膜分离提取过程相偶联,解决现有产酸周期短、乙酸积累较为严重等问题,以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降低代谢抑制物质的积累量。方法:将发酵罐与陶瓷膜分离装置相偶联,在发酵时长21 h、乙酸积累量达到5 g/L时开始膜过滤浓缩菌液,结束后补加透析培养基继续发酵。结果:采用膜偶联发酵技术,与传统发酵工艺相比,菌体生物量提高3.4%,谷氨酸积累量下降54.34%,乙酸积累量下降55.36%。整个发酵过程产酸周期延长了12 h,发酵过程中糖酸转化率提高6.9%。结论:采用膜偶联发酵技术发酵生产色氨酸,可以显著提高色氨酸产量,降低代谢副产物的积累量,延长产酸周期,提高糖酸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