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宗江 《昆虫学报》1965,(1):103-105
银纹潜叶蛾(Lyonetia prunifoliella Hubner)属鳞翅目潜蛾科(Lyonetiidae)是为害苹果树叶的潜叶蛾类中较普遍的一种,在山东烟台它为害苹果的严重性仅次于苹果潜叶蛾(Leucoptera scitella Zeller)。在我国目前已知发生的地区有山东、辽宁、河北、陕西等  相似文献   

2.
【背景】番茄潜叶蛾是源自南美洲的一种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其适生区范围广,且与其他潜叶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方法】以田间常见的其他6种潜叶类害虫为对照,采用基于mtDNACOl基因的种特异性SS—COI方法,研究番茄潜叶蛾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结果】种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SS-COl引物只对番茄潜叶蛾mtDNA具有扩增能力,对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桃潜叶蛾等其他潜叶类害虫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和单粒卵具有很好的扩增效能,对单根触角、头部、胸部、腹部以及翅和足等成虫残体亦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312.5Pg·μL^-1。【结论与意义】该方法在有效防范番茄潜叶蛾侵入我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重大潜在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的SS-COⅠ快速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番茄潜叶蛾是源自南美洲的一种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其适生区范围广,且与其他潜叶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方法】以田间常见的其他6种潜叶类害虫为对照,采用基于mtDNA 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SS-COⅠ方法,研究番茄潜叶蛾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结果】种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SS-COⅠ引物只对番茄潜叶蛾mtDNA具有扩增能力,对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桃潜叶蛾等其他潜叶类害虫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和单粒卵具有很好的扩增效能,对单根触角、头部、胸部、腹部以及翅和足等成虫残体亦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312.5 pg·μL-1。【结论与意义】该方法在有效防范番茄潜叶蛾侵入我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瑟姬小蜂及二新种的描述(膜翅目:姬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瑟姬小蜂属Cirrospilus昆虫是鳞翅目,双翅目,特别是细蛾,潜叶蛾,潜叶蝇类及其他荫蔽性小幼虫或蛹的重要寄生蜂,有些也能重寄生于绒茧蜂和蜘蛛卵等中,本文除二新种描述外,还收入瑟姬小蜂六种。一并列于检索表中。  相似文献   

5.
苹果潜叶蛾是苹果树上的一种新害虫,它与白杨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affer)极相近似,据作者鉴定与白杨潜叶蛾应同为一属,是属于潜蛾科(Lyonetiidae)。这种害虫于1951年发现于山东济南市及烟台市,为害苹果、海棠、沙果、兰叶海棠、山荆子及其他苹果属植物,少数为害梨及洋梨。1951—1953年在烟台此虫为害苹果甚烈,曾造成部分果园的灾害,据近年了解此虫现在分布于山东省胶东地区、济南市、河  相似文献   

6.
【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茄科作物重要的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种内竞争及生长发育情况,为有效防控番茄潜叶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功能反应方程、自身干扰模型及两性生命表对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取食量)、种内竞争作用(分摊竞争强度)、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发育历期、成虫寿命、雌雄性比、单雌产卵量和存活率)及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进行测定。【结果】番茄潜叶蛾3和4龄幼虫取食番茄叶片的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其对番茄叶片的搜寻效率分别为0.448和0.363,处理时间分别为0.018和0.006 d,每日最大取食量分别为55.56和166.67 mg。在食物量一定的条件下,番茄潜叶蛾3和4龄幼虫间存在较强的种内竞争,且3龄幼虫的分摊竞争强度大于4龄幼虫的。通过两性生命表对番茄潜叶蛾的种群参数分析表明,取食番茄叶片时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09 d-1, 1.09 d-1, 19.80和32.92 d。【结论】番茄潜...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十四种检疫害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块茎蛾(图1)属鳞翅目麦蛾科,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南部,计陕西二县,四川九县市,湖南四县,贵州十四县,云南八县,台湾本来就有,据最近报告安徽也有发现。它的寄主都是茄科植物,如:马铃薯(俗名马铃薯蛀虫,洋芋绣虫)、菸草(菸潜叶蛾)、茄子、番茄、蔓陀萝、刺蓟、酸浆等,而以为害马铃薯最占主要。成虫产卵在  相似文献   

8.
李晓维  马琳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22,65(8):1010-1017
【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是新入侵我国的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入侵害虫,目前入侵我国的番茄潜叶蛾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明确新疆和云南番茄潜叶蛾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与解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6种常用杀虫剂对番茄潜叶蛾新疆和云南种群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通过对2龄幼虫的生物测定确定3种增效剂[CYP450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BO)、酯酶抑制剂磷酸三苯酯(TPP)和GST抑制剂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采用酶活性分析测定室内敏感种群和田间抗性种群(新疆种群) 2龄幼虫体内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以确定杀虫剂抗性与解毒酶活性的关系。【结果】番茄潜叶蛾云南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维盐、溴虫腈、多杀菌素、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新疆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维盐、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与室内敏感种群相比,云南和新疆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212.7和169.3倍。生物测定结果表明,3种增效剂PBO, TPP和DEM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明显增效作用。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室内敏感种群和田间抗性种群之间2龄幼虫中CYP450, GST和CarE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番茄潜叶蛾新疆和云南种群对测试的6种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最高,番茄潜叶蛾对杀虫剂的抗性与解毒酶活性无关。本研究的结果对番茄潜叶蛾的田间防治和杀虫剂抗性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记述我国冠潜蛾科Tischeriidae 1新记录属:绔冠潜蛾属Coptotriche Walsingham,1890及1新记录种:日本绔冠潜蛾Coptotriche japoniella Puplesis&Diskus,2003;并给出了成虫、潜痕和雌雄生殖器照片。所有标本材料均保存在湖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捕食性天敌昆虫益蝽Picromerus lewisi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幼虫的生防潜能,在室内开展了益蝽对不同龄期番茄潜叶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以及防治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益蝽5龄若虫、雌雄成虫对番茄潜叶蛾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模型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其中,益蝽5龄若虫的捕食能力更强,表现为瞬时攻击率和控害效应最高,为1.112和48.35。且益蝽5龄若虫对番茄潜叶蛾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模型也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其控害效应为2龄(155.67)>3龄(79.87)>4龄(48.35),益蝽5龄若虫对番茄潜叶蛾2~4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率均可达85%以上,搜寻效应随番茄潜叶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对番茄潜叶蛾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大于2龄和4龄幼虫。另外,益蝽5龄若虫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因素干扰,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其相互干扰作用增强,单头捕食率下降。综上,益蝽4龄和5龄若虫、雌雄成虫均能捕食番茄潜叶蛾,其中益蝽5龄若虫对番茄潜叶蛾不同龄期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尤其是2龄幼虫,对潜叶状态的番茄潜叶蛾也具有一定防治作用,本研究可为益蝽对番茄潜叶蛾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烟潜叶蛾(Gnorimoschema operculella(Zeller))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烟潜叶蛾属鳞目、麦蛾科,学名经请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朱弘复教授鉴定,是Gnorimoschema operculella(Zeller)。 2.至今据有关农业机关调查;烟潜烟蛾在我国分布已有6省、82县(市)以上。 3.寄主以茄科植物为主,计有烟草、茄、马铃薯、番茄、辣椒、蔓陀萝、刺菜。在贵定一带一年发生5个完整的叠置世代;越冬虫态有卵、幼虫、蛹、成虫;越冬处所是烟、茄楂地及地边烟杆堆处,农家马铃薯贮藏处所较少。 4.烟潜叶蛾在烤烟本田生长期发生两个叠置世代;前期为害轻,后期为害重。自2月下旬以至3、4月间马铃薯、烟相继萌芽生长,越冬的烟潜叶蛾迁移过来,烟移植了苗床期也就结束、马铃薯也将收获完毕,此后即迁移到烟本田里,这是按据烟潜叶蛾在主要寄主植物间的消长,认为是这样迁移的。 5.烟潜叶蛾的主要习性是:成虫具慕光性,夜晚活动,产卵于脚叶及烟株茎基部,散产,也有2—3粒产在一起的。卵多于清早孵化,初孵化的幼虫多在叶片或茎上,活动2至149分钟不等,才开始蛀叶取食。幼虫主要是集中为害脚叶,潜痕因故破裂时,多行迁移。化蛹在地面、脚叶、或茎基部、地面残枝树叶上。 6.进行防治以拔除处理烟、茄楂杆,并厉行秋耕,可为治本办法。他如提前移植,结合耕作管理打除处理胎叶,用0.01%γ-666或1%DDT液剂在初龄幼虫期喷药  相似文献   

12.
微蛾科(Nepticulidae)是最小的鳞翅目昆虫,为异脉业目的原始蛾类;翅面具微刺,雌虫的生殖孔单一,属于单孔蛾类(Monotrysia)。成虫的脉序减化,无明显的中室;下颚须发达而折屈,触角的柄节甚扁宽、形成覆盖着复眼的“眼罩”;幼虫多潜叶,少数潜食枝干,或致瘿。 微蛾科的分布很广,但体型微小而易被忽略,世界已知仅三百多种;我国过去没有记  相似文献   

13.
记述我国冠潜蛾科Tischeriidae 1新记录属:绔冠潜蛾属Coptotriche Walsingham,1890及1新记录种:日本绔冠潜蛾Coptotriche japoniella Puplesis & Digkus,2003;并给出了成虫、潜痕和雌雄生殖器照片.所有标本材料均保存在湖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 VgR)在番茄潜叶蛾Tutaabsoluta生殖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为潜叶类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候选靶标。【方法】基于番茄潜叶蛾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扩增TaVgR基因cDNA全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通过RT-qPCR分析TaVgR在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1-4龄幼虫、1-7日龄雌蛹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体壁、前肠、中肠、后肠、卵巢、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表达模式;进一步利用RNAi抑制番茄潜叶蛾雌蛹体内TaVgR的表达,并观测沉默TaVgR基因后番茄潜叶蛾卵巢发育及繁殖力的变化。【结果】克隆获得番茄潜叶蛾TaVgRcDNA(GenBank登录号: MZ682118)序列,其开放阅读框序列长5 496 bp,编码1 831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06 kD,等电点为5.17,信号肽包含N-端前18个氨基酸残基,并具有典型LDLR家族蛋白保守功能域。RT-qPCR结果显示,TaVgR转录水平随着番茄潜叶蛾龄期的增加逐渐上升,雌成虫羽化后达到最高水平;TaVgR在番茄潜叶蛾雌成虫的卵巢中表达量最高。TaVgR RNAi对初期雌蛹中TaVgR的表达抑制率为62.04%~72.55%,导致卵黄蛋白在卵巢中的沉积受阻,卵巢管和卵粒长度缩短,成虫10日单雌总产卵量及后代卵孵化率降低,最终引起番茄潜叶蛾繁殖力下降。【结论】TaVgR基因在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和卵巢中高表达,且沉默该基因严重阻碍其卵巢发育和降低繁殖力。本研究为开发以VgR基因作为靶标的鳞翅目害虫防治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叶潜蛾科一个新种——黄皮叶潜蛾(鳞翅目:叶潜蛾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潜蛾属Phyllocnistis Zeller已从细蛾科Gracillariidae分立出来,另独立成为叶潜蛾科Phyllocnistidae(Kloct and Hincks,1972)。根据Imms(1977)记载,该科在全世界约有50多种。我们最近查阅文献,该科已有80多种。但本科在我国记载的种类仅有柑桔叶潜蛾Phyllocnistis cilrella Stainton及杨银叶潜蛾Phyllocnistis saligna Zeller。它们的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对四唑虫酰胺的抗药性发展趋势及对7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四唑虫酰胺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在室内用四唑虫酰胺对番茄潜叶蛾进行抗性选育汰选,评估了抗性发展趋势并研究了交互抗性。【结果】在室内经过14代11次汰选后,获得了抗性倍数为18.67倍的番茄潜叶蛾四唑虫酰胺抗性品系。番茄潜叶蛾对四唑虫酰胺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885,在致死率为50%-90%选择压力下,预计番茄潜叶蛾对四唑虫酰胺抗性增长10倍需要3.59-8.00代。番茄潜叶蛾抗四唑虫酰胺品系对茚虫威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8.89;对甲维盐、苏云金芽孢杆菌(Bt)存在负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80和0.25;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存在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58、2.39、1.80和1.73。【结论】用四唑虫酰胺防治番茄潜叶蛾存在抗性风险,番茄潜叶蛾四唑虫酰胺抗性品系会与其他药剂产生交互抗性,以上结果可为田间科学使用四唑虫酰胺和合理轮换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新发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番茄潜叶蛾的入侵对我国番茄产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利用@RISK模型对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3种不同防治场景下我国番茄产业的潜在经济损失和投入防治后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可为我国番茄潜叶蛾综合防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内外文献收集到的番茄潜叶蛾危害数据(危害率、番茄产量损失率、防治成本和防治效果),结合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FAO获得我国番茄的种植面积、产量及价格等相关数据,利用@RISK模型对不防治场景和3种不同防治场景下的番茄产业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结果]番茄潜叶蛾在不防治场景下每年给我国番茄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在(8226165.67~41903398.26)万元,在化学防治(使用合成杀虫剂)、生物防治(释放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和理化诱控(基于灯光和合成性信息素的诱杀产品)3种不同防治场景下能有效挽回经济损失,分别为89.83%、87.90%和89.19%。[结论]基于不同的防治场景能够有效挽回番茄潜叶蛾造成的经济损失,面对该害虫在我国的严峻扩散形势,建议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应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番茄潜叶蛾的防控,保障我国番茄产业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明确昆虫求偶及交配等生殖行为的节律,对于性信息素引诱剂的研发与田间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番茄潜叶蛾雌虫的求偶行为和雌雄成虫的交配行为节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雌虫主要在亮期进行求偶,亮期开始前少数个体出现求偶现象,亮期开始求偶率迅速增加,在0.5 h内达到高峰期,高峰期平均求偶率达80%以上。不同日龄求偶率不同,2~3日龄为该虫求偶最活跃龄期。番茄潜叶蛾雌雄间交配主要发生在亮期,亮期0.5 h到达高峰期,交配率达90%,与雌虫求偶高峰期吻合。番茄潜叶蛾雌、雄虫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雌虫7 d内最高交配4次。相对于雌雄比1∶1,雌雄比1∶2的交配率有所降低,而雌雄比2∶1的交配率和平均交配时长均有所上升。本研究证实了番茄潜叶蛾主要在亮期进行求偶和交配,且求偶和交配行为存在明显的节律性,雌、雄蛾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道一种危害我国重要出口中药材钩藤的潜叶新害虫——钩藤茜细蛾Corythoxestis sunosei (Kumata, 1998)及其生物学。通过野外采集、观察和标本解剖鉴定以及分子生物手段,对钩藤茜细蛾的分类学和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钩藤茜细蛾对我国钩藤主产区的为害,并对该害虫的外型、外生殖器和潜道等鉴别特征做了详细描述,公开了该种的DNA条形码序列(COI基因)。首次发现钩藤茜细蛾在我国潜叶为害钩藤,获取了钩藤茜细蛾的分类学和生物学信息,初步报道了害虫的田间为害情况,将为钩藤潜叶害虫的检疫和防控奠定分类学和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以前我国记录的叶潜蛾科仅有两种,即桔叶潜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及杨银叶潜娥P.saligna Zeller.作者于1983年描述了黄皮叶潜蛾P.wampilla Liu & Zeng新种,它是柑桔叶潜蛾的近缘种。作者最近在广州又发现该科的两个新种,寄主植物是属大戟科Euphorbiaceae及紫金牛科Myrainac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