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之一。根据致癌潜力,该病毒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种。HPV16和18是最常见的高危型,也是引起宫颈癌(uterus cervical carcinoma, UCC)的病原体。近来报道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包括鼻咽癌、口咽癌、喉癌,尤其是口咽部的扁桃体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也与高危型HPV有一定的关联。由HPV引起的癌症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青春期男、女孩可接种HPV疫苗以预防相关的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2.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已经明确,HPV编码的早期蛋白E7是HPV致宫颈癌的主要相关蛋白之一。G_1/S检查点是细胞周期中不可逆的关键点,决定了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与否,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pRb蛋白是调控细胞周期G_1/S检查点中的限速底物,是起调控作用的主要因子之一。E7通过影响pRb蛋白、E2F家族、Cyclin/CDK2复合物、p27蛋白、Dyrk1B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来影响G_1/S检查点的正常工作,形成失控的细胞增殖。高危型HPV E7蛋白对细胞周期检查点的影响,既是HPV致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能成为攻克此类癌症的突破口。本文综述了高危型HPV E7蛋白对细胞周期G_1/S检查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以及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73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行HPV检测、生殖道病原菌检测,判定宫颈病变程度,统计高危型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分析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和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732例妇女HPV感染率为44.95%,高危型HPV占85.11%,HPV-16在高危型HPV中占比最高。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中感染率最高的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为18.99%,存在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感染者高危型HPV的检出率高于未感染者(P0.05),而低危型HPV检出率在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型HPV检出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常见生殖道病原菌感染和宫颈病变程度有关,高危型HPV感染率越高,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4.
赵虹  张芬  张振东 《病毒学报》2021,37(6):1363-1369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但高危型HPV感染引起宫颈上皮恶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微小RNA (micro RNA,miR)-362-3p是具有抑癌活性的miR,在宫颈癌中表达降低;Nemo样激酶(Nemo-like kinase,NLK)是生物信息学预测得到的miR-362-3p靶基因,在宫颈癌中表达增加.但宫颈癌发病过程中高危型HPV感染与miR-362-3p、NLK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检测了miR-362-3p、NLK在宫颈癌组织及宫颈癌细胞株中的变化,并通过转染miR-362-3p模拟物、NLK表达质粒的方式验证了miR-362-3p靶向NLK调节高危型HPV阳性宫颈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 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宫颈癌组织中miR-362-3p的表达明显降低、NLK的表达明显增加且与高危型HPV阴性的宫颈癌组织比较,高危型HPV阳性的宫颈癌组织中miR-362-3p的表达明显降低、NLK的表达明显增加;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比较,HPV16感染的SiHa细胞、HPV18感染的HeLa细胞及HPV阴性的C33A细胞中miR-362-3p的表达明显降低、NLK的表达明显增加且SiHa细胞中miR-362-3p表达降低、NLK表达增加最明显;在SiHa细胞中,过表达miR-362-3p能够降低细胞活力及NLK的表达,同时也使NLK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降低;过表达NLK能够逆转miR-362-3p降低细胞活力及NLK表达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宫颈癌中高危型HPV感染与miR-362-3p低表达、NLK高表达有关,过表达miR-362-3p通过靶向抑制NLK降低高危型HPV感染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活力.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初步探索了高危型HPV感染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中miR-362-3p表达减少并靶向引起NLK表达增加,进而促进了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这为将来深入认识高危型HPV引起宫颈癌发病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特定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1].根据HPV致癌性的不同可分为高危型,低危型.Munoz N[2]等对来自9个国家的1918例宫颈癌组织进行各型HPV筛查,最终确认HPV-16、18、26、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及82型为高危型.李洁等[3]用核酸印迹技术对1986至1994年间来自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1008宫颈癌组织进行HPV型别检测,发现HPV-16、18、31、35、51、58等型的存在,并发现各地区主要流行型别随地理位置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癌症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它与病毒相关且其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引起的癌症。紫草素在控制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中的重要作用而被证明具有抗肿瘤活性,且与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但是缺乏相应的机理和机制研究。因此本实验就通过用不同浓度紫草素处理宫颈癌细胞来研究紫草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紫草素能够通过下调HPV E6/E7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抑癌因子P53的活性,以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发生。且与前人的研究相同的是,HPV E6/E7蛋白低表达不利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因此,这些结果充分证实了紫草素能有效地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促进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探索了紫草素抑制肿瘤的机制,并为宫颈癌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为后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特定型别的人 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 素。根据HPV致癌性的不同可分为高危型,低 危型。Munoz N[2]等对来自9个国家的1918例宫 颈癌组织进行各型HPV筛查,最终确认HPV-16、 18、26、31、33、35、39、45、51、52、53、56、58、59、66、 68、73及82型为高危型。李洁等[3]用核酸印迹技 术对1986至1994年间来自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 的1008宫颈癌组织进行HPV型别检测,发现 HPV-16、18、31、35、51、58等型的存在,并发现各 地区主要流行型别随地理位置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HPV16E6和E7蛋白在大多数HPV16相关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持续表达,因此E6和E7蛋白可作为制备HPV16相关肿瘤及其癌前病变治疗性疫苗的靶抗原〔2〕。采用套式PCR方法,从宫颈癌患者组织中扩增出E6、E7基因并成功构建了包含E6、E7的表达质粒PET-E6、PET-E7。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E6,E7在T7启动子控制下可获得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地区妇科门诊患者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状况及亚型分布,为今后的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 235例妇科门诊患者进行HPV筛查,筛查出的阳性患者应用流式荧光杂交法进行高危型HPV亚型检测,分析比较宫颈炎、宫颈鳞癌及宫颈腺癌患者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及亚型分布差异。结果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患者HPV感染率高达60%,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43. 2%,主要以HPV16、HPV18为主;低危型HPV感染率为30.0%,主要以HPV11为主;单一感染阳性率为34. 1%,而混合型感染高达65. 9%,且两者均以HPV16型和HPV18型为主。宫颈炎患者HPV16型、HPV18型及HPV16 + HPV18型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患者,其中宫颈腺癌患者HPV16 + HPV18型混合感染率最高。结论妇科门诊患者HPV感染率较高,宫颈癌患者HPV16及18型检出率显著高于宫颈炎患者,加强HPV高危基因型的监测有助于预警宫颈癌尤其是宫颈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徐茜  田训  吴莺  黄磊  赵赟  陈刚  王世宣  马丁 《病毒学报》2006,22(2):144-146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的关系已被肯定[1],在约50%~90%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出HPV16 DNA。为了解与HPV相关疾病的的分子生物学致病基础,尚待深入研究其生物特性和病理特征,方能逐步解决临床简便易行的试验诊断方法和抗HPV感染的治疗问题。目前已经证实HPV16 E6/E7基因是转化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可分别使抑癌蛋白P53和PRb失活,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2],被认为是宫颈癌的始动因子。本文选择HPV16 E6E7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EGF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HPV DNA检测在宫颈癌防治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DNA杂交技术对2 761例妇科门诊就诊者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2 761例样本中,HPV感染有768例,阳性率27.82%,HPV感染人次972人次。检测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813人次,占感染总人次的83.64%;检出低危型HPV(6,11,42,43,44)73人次,占感染总人次7.51%;中国人群常见型HPV(53,66,CP8304)86人次,占感染总人次的8.85%。165例样本中包含了25种亚型的感染。结论 DNA杂交技术检测HPV基因分型,可一次检测多种亚型,有利于对HPV多重感染的诊断和宫颈癌的防治,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s)是一种嗜人体皮肤和黏膜的DNA病毒,约80%有性行为的女性可能感染HPV。宫颈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女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则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HPV感染亦与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引起除宫颈癌外的其他泌尿生殖道肿瘤,以及消化道系统、呼吸道系统、眼科、皮肤等其他系统或器官肿瘤。对HPV感染所致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肿瘤病因和发生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并且HPV感染具有显著的特点,因此,预防HPV感染是防治宫颈癌的主要途径。已明确性行为是促进HPV感染最重要的辅助因子,个体免疫力低下及年龄因素亦是促进HPV感染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在全球逐渐开展的预防措施包括对常见的高风险HPV类型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及包括HPV检测在内的宫颈癌筛查项目的实施已经在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程序中的应用。由于HPV的感染率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我们需要针对各地区的特点以完善相应的宫颈癌筛查程序,从而为宫颈癌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与宫颈癌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7068例21-58岁妇女官颈细胞进行13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测。该人群中13种高危型HPVDNA的总检出率为23.45%。在检出的1440例HPV阳性者中,宫颈癌、官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Ⅱ/Ⅲ)及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CINⅠ)的高危型HPVDNA检出率分别为100%、100%、65.06%。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及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言颈癌的防治应重点预防HPV感染,而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应是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05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患者445例,采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法(SPR)及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别检测高危HPV和hTERC的表达情况,对任一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病理学检查,其中炎症对照组45例,CIN组33例及宫颈癌组6例。结果:单一型HPV29例,多重型26例,最常见为HPV16型合并的二型感染(17例)。在炎症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中多重高危HPV比率为17.78%、28.57%、44.44%、50.00%、66.67%,与炎症对照组比较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14.29%、61.11%、75.00%及100%。CIN组及宫颈癌的hTERC基因表达与炎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CINⅡ及以上各组差异明显。多重HPV感染与hTERC表达呈中等正相关(r=0.462,P<0.01)。结论:随着宫颈病理类型分级升高,HPV感染及hTERC基因表达率升高,hTERC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危HPV感染与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关系密切,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检测及其与免疫功能和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8例原发性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根据高危型HPV感染情况进一步分为高危型HPV组(89例)和非高危型HPV组(29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子宫全切术的57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子宫肌瘤组。对比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病灶组织中原癌基因(E6/E7、c-Met、SALL4、PGRN)和抑癌基因(p53、pRb、PTEN、LKB1)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宫颈癌组患者病灶组织中高危型HPV感染率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75.42% vs 22.81%,2=43.764,P<0.05)。高危型HPV组患者外周血中CD4+ T淋巴细胞比例、CD4+T/CD8+ T比值低于非高危型HPV组,CD8+ 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高危型HPV组(均P<0.05)。高危型HPV组患者病灶组织中E6/E7、c-Met、SALL4、PGRN mRNA的表达量高于非高危型HPV组,而p53、pRb、PTEN、LKB1 mRNA的表达量低于非高危型HPV组(均P<0.05)。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可导致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肿瘤恶性程度增加,可能是导致病情恶化、治疗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型别及其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探讨了江西省和广东省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其型别分布,分析了高危型HPV对各种宫颈病变的感染情况,为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采用细胞学、HPV DNA检测(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电子阴道镜和宫颈化学着色方法筛查宫颈癌患者,经病理镜检确诊,然后用GP PCR-SBT法对宫颈癌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江西省溪口镇、古市镇及修水县城宫颈癌癌前病变发生率为5.7‰。HC2方法发现宫颈癌患者13种高危型HPV DNA阳性率为89.9%,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为84.8%,对照组为24.5%。采用GP PCR-SBT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发现,江西省宫颈癌患者存在HPV16、58、31、33、18、66、6、11、56和81十种型别,其中HPV81型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据此提出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妇女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并发现江西省宫颈癌高发区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为24.5%。建立了HPV基因分型的方法,对HPV致宫颈病变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二位,且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体健康。已有研究表明: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HPV的检测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是基于PCR技术,对HPV的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然而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比。标准物质作为计量校准的有力工具,可以应用于测量过程的质量控制。讨论了针对HPV的常见检测方法与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形式核酸标准物质和参考品的特点,以期为HPV核酸检测标准物质的研制和使用提供参考,以用于宫颈癌的科学诊断。  相似文献   

19.
宫颈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多种基因的改变引发细胞的增殖失控。大量资料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HPV16、18型感染占了绝大部分。HPV整合状态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为免疫杀伤HPV病毒的主要靶位,L1蛋白的表达有利于激发人体细胞免疫,清除感染的细胞。HPV感染机体且病毒处于复制阶段时L蛋白才在机体中表达,但是当HPV病毒DNA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后,L1壳蛋白将不表达,无法形成一系列免疫反应,引发宫颈癌。HPV L1壳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宫颈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对高危型HPV与HPV L1壳蛋白在宫颈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王莹莹  李传印  姚宇峰 《病毒学报》2021,37(5):1197-1207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研究发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V16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其基因组变异可能具有更大的致癌潜能.本文主要针对HPV16基因型各个区域常见的突变位点与宫颈癌的关系做一总结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