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麻疹疫苗接种程序下的婴儿麻疹流行特征,为改进麻疹疫苗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麻疹监测系统,对杭州市2004~2007年婴儿麻疹发病的分布和疫苗免疫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婴儿麻疹发病率无明显城乡差异,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3~5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9月龄。≤8月龄病例以常住儿童为主,≥9月龄病例以流动儿童为主。≥9月龄麻疹病例中,常住儿童所占比例低于流动儿童,而其麻疹疫苗接种率(47.5%)明显高于流动儿童(14.3%),两者有显著差异(χ2=11.75,P0.01)。因此,为进一步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需加强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补种;另外,建议将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时间提前至6月龄,这可能有助于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正> 由于经常从其它地区传入麻疹病例及易感儿,故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为控制麻疹,对9月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策略正在遭到挫折。居住在城市地区,在拥挤的贫民窟或在患儿与未接种婴儿发生接触的医院及门诊的大部份婴儿,于9月龄前患严重的麻疹。在这类婴儿中,麻疹的病死率可能很高。比绍有54%的二代病例死亡。该年龄组因患麻疹所致的死亡、营养不良或再发性感染等迟发效应可能特别明显。因而,在发病严重地区于婴儿期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背景:鉴于婴儿麻疹死亡率高,故人们考虑在12月龄就开始接种是否能提供持久的免疫力。方法:70名儿童在6、9或12月龄初次接种麻疹疫苗,在5~10岁时对麻疹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行了评估。结果:分别在第6、9或12月龄时接种麻疹疫苗第一剂次,在5~10岁麻疹T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为11.4(SE1.3)、10.9(SE,1.5)、14.4(SE2.1)。其中在6月龄时接种疫苗的儿童,存在被动抗体(PAS)的那些儿童体内中和抗体浓度[几何平均滴度  相似文献   

4.
<正> 几内亚比绍地区Bandin以前的几项研究表明,现行的麻疹免疫接种策略还不能充分控制麻疹的感染。有许多9月龄以下的儿童患麻疹,并有许多儿童在接种Schwarz减毒麻疹疫苗后发病。因此,我们在该地区对从4月龄开始接种Edmonston-Zag-reb(EZ)疫苗是否优于从9月龄开始接种Schwarz疫苗进行了考核。  相似文献   

5.
儿童麻疹初免时间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月龄儿童母传抗体衰减规律以及接种成功率的研究,论证麻疹初免时间提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提前多少为合适,为进一步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从鹰潭市疾病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部随机抽取5~8月龄未注射麻疹疫苗的婴儿各100名,检测其麻疹抗体的滴度,研究婴儿麻疹抗体衰减的规律,然后给受检婴儿接种麻疹疫苗0.5ml。初免一个月以后再检测婴儿体内的抗体滴度,研究婴儿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与月龄大小的关系,以及与初免前抗体的关系。结果认为儿童麻疹的初免时间应提前到6月龄为宜。  相似文献   

6.
分析正阳县2007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的控制麻疹发病提供依据。按卫生部《全国麻疹检测方案(试行)》规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2007年1月份发现麻疹病人51例,2月份302例,3月份20例,4月份1例,5月份7例,6月份3例,分别占总病例的13.25%、78.44%、5.19%、0.26%、1.82%、0.78%。0-7月龄婴儿发病人数为52人,占所有发病人数的13.51%;大于20岁的人群中共发病59例,其中男30例,女29例,发病人数较多。提示搞好基础免疫提高人群免疫力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对育龄妇女的疫苗接种,一方面可以降低成人感染麻疹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0-7月龄婴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钦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简称强免)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9月1日为分界点,对2005—2014年麻疹病例按强免前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强免前后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群年龄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8月龄~5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散居儿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史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免前后麻疹高发人群都是以8月龄~5岁组儿童及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根据钦州市麻疹流行特征,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加强查漏补种,并有计划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这些措施是降低麻疹发病率、最终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麻疹是一种严重的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它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的疾病。在未免疫人群中,大多数儿童在5岁以前得病,并且几乎全部感染都会产生很易辨别的临床症状。新生婴儿借助于母传抗体获得保护而免遭麻疹感染,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保护往往很快消失,并且临床麻疹可见于5—6月龄以内的婴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并验证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定方法。方法滴定MMRV疫苗中的每种病毒时,首先用特异性抗血清有选择地中和其他病毒成分,再根据每种抗血清与相应病毒的完全中和能力,确定各抗病毒血清的使用浓度。分别用CCID50法(麻、腮、风病毒)和蚀斑法(水痘病毒)检测MMRV疫苗中各病毒的滴度。结果使用该方法对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进行滴定的实测值与理论值无显著差异,经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均显示良好。结论建立的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定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许昌市2009—2013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Ig M抗体监测结果,掌握许昌市麻疹疫情动态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防控措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五年来采集的658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五年共检出麻疹Ig M抗体阳性399份,阳性率为60.64%。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暴发点同时存在,2—5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人群集中在<1岁儿童,且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无免疫史的儿童231例占确诊病例总数的57.89%;结论做好常规免疫工作,提高适龄儿童8月龄、18月龄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控制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是消除麻疹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新一代麻疹疫苗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预防接种是控制麻疹最有效的措施。麻疹减毒活疫苗在全世界广泛使用30多年来,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对控制全球麻疹流行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于母传抗体的干扰作用,该疫苗不适合早龄接种。疫苗不耐热,需要完整的冷链系统。麻疹病毒疫苗株和野毒株免疫原性的变化也有可能使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有效率降低。发展适合早龄婴儿接种的、耐热的、免疫原性更强的新一代麻疹疫苗、配合最佳的免疫策略,将会加速实现消灭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纯母乳喂养的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婴儿的肠道菌群和母乳菌群特点,探讨两类菌群与该类婴儿F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6月龄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为研究对象,收集19例FC婴儿(病例组)与6例健康婴儿(对照组)的粪便样本及母乳样本,提取菌群的基因组DNA,扩增16S rRNA基因的V3-V4片段,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6月龄以下纯母乳喂养的FC婴儿中,病例组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2.279,P<0.05),母乳菌群的分布均匀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2.874,P<0.05)。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病例组放线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Z=2.673,P<0.05),而葡萄球菌属(Z=2.617,P<0.05)、罗斯菌属(Z=2.155,P<0.05)及梭菌属(Z=2.011,P<0.05)的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母乳菌群在门水平上,病例组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Z=2.800,P<0.01),在属水平上,病例组的罗尔斯通菌属(Z=2.354,P<0.05)、罗伊杆菌属(Z=2.484,P<0.05)、不动杆菌属(Z=3.055,P<0.05)及伯克霍尔德菌属(Z=2.611,P<0.05)的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访病例组婴儿,大部分(13例/19例)患儿在6月龄~8月龄时排便频次增加至1~2次/d,且其身高体质量均位于中位数正负两个标准差之间。结论6月龄以下纯母乳喂养FC婴儿的肠道菌群及母乳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组成及丰度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纯母乳喂养的FC婴儿的便秘症状可自行缓解,临床应避免过度检查及干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102名新生儿出生后至18月龄的HBV血清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婴儿分成乙型肝炎疫苗按种组(63人)和对照组(39人), 观察期间HBsAg始终阴性的70名婴儿,出生后6、12和18月龄的抗-HBc阳性率依次为90%、30%和4.3%;而HBsAg阳转的27名婴儿,18月龄时抗-HBc全都阳性,但仅有6名婴儿在6月龄时测出IgM抗-HBc,疫苗接种组婴儿出生后1、3、6、12和18月龄的抗-HBs阳性率,依次为28.6%、76.2%、77。8%、82.5%和82.5%;对照组婴儿18月龄时抗-HBs阳性率仅为12.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和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到北京市顺义区俸伯卫生院接受体检或注射疫苗的满1月龄婴儿194名,根据分娩和喂养方式分为6组,在1、3、6月龄时测量身长、体重、头围、胸围、腹围、前囟大小以及肱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脐旁3个部位的皮褶厚度,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3月龄时,自然分娩母乳喂养组和剖宫产母乳喂养组婴儿身长和身长增长明显大于自然分娩混合喂养组,同时自然分娩母乳喂养组婴儿身长明显大于自然分娩人工喂养组,剖宫产人工喂养组婴儿身长增长大于自然分娩混合喂养组;剖宫产人工喂养组婴儿的脐旁皮褶厚度小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喂养方式对6月龄内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母乳喂养可以促进身长、体重和脂肪发育,而分娩方式对6月龄内婴儿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对许昌市2010年麻疹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58例,报告发病率为3.74/10万;流行毒株为麻疹病毒H1a基因型.3-5月份是发病高峰;0~3岁龄儿童为主,其中小于8月龄病例占报告发病数的32.91%;8- 17月龄病例,68...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潍坊市2007-2012年麻疹疫情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探讨潍坊市2007-2012年麻疹流行规律。结果2007-2012年潍坊市报告麻疹确诊病例385例,均为散发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72/10万,其中2008、2010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1.49/10万、1.17/10万,2012年发病率降至0.033/10万。3-5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寿光、诸城、安丘、青州四个市,占72.73%(280/385)。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63岁,病例年龄以〈1岁婴儿和20-44岁成年人为主。职业以民工、工人、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民工、工人和农民所占比例平均为52.47%(202/385);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平均为22.08%(85/385);民工、工人、农民和散居儿童发病人群所占比例逐渐升高,托幼儿童和学生逐渐降低。≥8月龄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96例,占26.74%;其中8月龄~14岁有明确麻疹免疫史者66例,占该年龄组病例的66%。结论潍坊市麻疹发病年龄构成以小于1岁婴儿和20~44岁成年人为主,出现向两极移动现象,1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呈上升趋势。今后要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降低小年龄儿童麻疹发病率,适时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和试验和ELISA两种麻疹抗体检测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新生儿对麻疹易感的原因.方法:采集本院住院的85例小于9月龄麻疹患儿母亲血清,同时采集13位幼年患过麻疹的育龄妇女血清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培养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同时使用ELISA诊断试剂定量检测麻疹IgG抗体,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98例血清ELISA法和中和试验法两者均阳性89例,总符合率为90.82%,两者结果不符合主要见于抗体浓度较低的标本;两种检测方法麻疹抗体检测结果具有正相关性(R=0.8285,P<0.001).当中和抗体滴度大于1:16时,ELISA抗体浓度均高于200 mIU/ml;而当ELISA抗体浓度均高于700 mIU/ml,中和抗体均阳性.患儿患病时,其母亲麻疹ELISA抗体平均水平633 mIU/ml,平均中和抗体滴度1:37,而幼年有麻疹史的同龄妇女麻疹ELISA抗体平均水平为1498 mIU/ml,中和抗体滴度为1:1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和试验和ELISA麻疹抗体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ELISA麻疹抗体浓度高于700mIU/ml是麻疹中和抗体阳性的可靠指标.婴幼儿麻疹易感性增加与其母亲麻疹抗体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靖西县2004—2014年麻疹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靖西县共报告麻疹病例160例,年均发病率为2.35/10万,2005年发病率高达14.62/10万,2009—2012年无麻疹报告病例;以冬季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4.38%;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龙邦镇(6.55/10万)、魁圩乡(5.37/10万)、新靖镇(5.06/10万);最小年龄为3月龄,最大年龄36岁;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4.38%;男女性别比为1.58∶1;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1.25%;无免疫史者占病例总数的73.12%。结论靖西县2004—2014年麻疹病例以1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及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63年麻疹(M)疫苗被批准使用以来,每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比疫苗使用前下降98%以上。1981~1988年,麻疹发病相对稳定,每年大约3000例。但是,1989~1990年,麻疹发病率上升,超过以前的5倍。据认为这与M疫苗一剂接种,免疫应答不足者的积累有关。为减少此种积蓄,新近建议新入学的大学生及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第二剂M疫苗接种。第二剂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MR)疫苗,则同时改善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之免疫。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大样本调查1~3月龄婴儿过敏风险,探讨影响婴儿过敏风险的高危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 188名健康查体的1~3月龄婴儿进行过敏风险程度评估,并对影响婴儿过敏风险程度的部分因素以及婴儿湿疹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 188份,全部回收,共剔除无效问卷101份,获得有效问卷2 087份,问卷有效率达95.38%。本研究中婴儿湿疹发病率为49.11%(1 025/2 087),且不同过敏风险婴儿湿疹的发生率不同(均P0.05)。生产方式、喂养方式、父母过敏性疾病史、孕期服用叶酸和孕期烟草烟雾暴露这5个因素与过敏风险关系显著(均P0.05)。性别、胎次、母亲学历、孕周、婴儿洗澡频率、房间通风频率、出生季节、1~3月龄母乳期回避海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剖宫产、配方奶和部分人乳喂养、孕期服用叶酸、孕期烟草烟雾暴露为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均1。结论婴儿期是过敏的易感时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婴儿进行过敏预防,早期过敏风险评估对降低婴儿过敏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