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毒植物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毒植物的开发利用黄天芳(湖北省孝感师专生物系,432100)在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中,有一类含有有毒化学成分、能引起人类或其它生物中毒的有毒植物,这类植物的有毒成分,绝大多数是在植物体内代谢生成的,也是一些是由于能富集某些特殊的化学成分而产生毒害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陈鹏英  杨婵  罗建 《植物研究》2022,42(6):921-929
为了合理保护利用南峰地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及标本,对该地区有毒植物的科属、生活型、毒性、有毒部位以及毒理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峰地区包括野生有毒植物242种,隶属于77科167属,其中优势科是天南星科(A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豆科(Fabaceae)和菊科(Compositae);有毒草本植物共计138种,是占比最多的生活型;有毒部位中全株或全草有毒的最多,共有109种;在毒性方面,只有3种剧毒植物和5种大毒植物,小毒植物有50种,中毒植物最多,有184种;有毒蜜源植物有19种,以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和毛茛科占优势;毒理作用方面,大多是神经系统中毒。南峰地区有毒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但目前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较少,要加强有毒植物认识与保护,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本研究对该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的种类、生境、濒危程度、有毒部位和有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有毒植物种类有52科132属193种3亚种11变种,共207分类群;生境以山坡草地最多,山地和林缘次之。其中濒危植物有40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种有7种,保护级别为国家和省级的各有9种和26种,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有1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等级的有7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中,全株有毒的有116种,占总数的56.04%,其他为部分有毒。有毒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有生物碱类、非蛋白氨基酸、萜类化合物、甙类化合物等,大部分还未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南部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北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的种类、毒物成分和分布作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首次报道了该区域天然草地有毒植物名录,统计出该区主要有毒植物226种,隶属于33科77属。有毒植物所含主要毒物成分可分为生物碱、苷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苯酮类化合物、酚类及其衍生物和简单有机物等6大类。有毒植物在亚高山草甸草地中分布最多,有157种,其次是亚高山灌丛草地、高山草甸草地、高山灌丛草地和高寒沼泽化草甸草地。本调查研究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的防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及走访调查,对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科属分布、生活型组成、毒性、有毒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289种,隶属于79科214属,其中优势科集中在豆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夹竹桃科、芸香科,优势属为大戟属和茄属;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居多,占36.68%;有毒部位以全株或全草有毒为主,占37.37%;毒性以小毒植物占大多数,剧毒植物有5种,大毒植物有11种。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商陆、钩吻、相思子、曼陀罗、洋金花、油桐、蓖麻等有毒植物种类在民间曾多次发生误食中毒甚至死亡事例,需要特别注意识别。今后应加强对常见有毒植物的辨识与防范科普宣传,同时加强对有毒植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首次对秦岭地区有毒植物资源情况进行了研究.秦岭地区共有有毒植物85科257属409种1亚种18变种1变型.从本地区有毒植物生活型、分布范围、毒性以及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作了概述,最后对秦岭地区有毒植物资源利用及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鄂东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共有维管植物195科663属1461种.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鄂东大别山区共有野生有毒植物158种(包括亚种、变种).隶属于70科、117属,占全国有毒植物140科约1300种的50%、12.2%;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8种,稞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62科108属147种;(2)从有毒部位看,全株有毒的最多,共56种,占35.4%;根有毒的53种,占33.5%;叶有毒的28种,占17.7%;果实及种子有毒的24种,占15.2%;花有毒的植物最少,仅2种,占1.3%;(3)从生态习性上看,该区有毒植物中有木本植物72种、草本植物68种、藤本植物18种,分别占该区有毒植物总数的45.6%、43.0%、11.4%.对该地区的有毒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具体对策,为合理开发该区的有毒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草地共有有毒植物隶属14科,28属,49种.其中分布广、密度大的有毒植物有10种.研究了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的种类、生态分布、家畜误食后的中毒症状、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并提出了有毒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广东佛山市有毒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克娜  李镇魁  陆耀东 《生态科学》2005,24(3):212-217,223
佛山市的有毒植物以被子植物占有绝对优势,分别占科、属、种的95.7%、98.0%和98.4%,其中又以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从习性方而来说,又以木本植物占优势,占总数的51.4%,草本和藤本分别占总数的33.9%和14.8%。佛山市计有有毒植物69科148属183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66科145属180种;木本94种,草本62种,藤本27种;剧毒4种,大毒21种,中等毒35种,小毒121种。文章分析了这些有毒植物资源的特点,并就其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等7城市的调查,统计出园林中有毒植物共计59科146种,约占城市园林常见植物种类的10%左右。分析有毒植物的中毒原因、栽培状况、有毒部位和毒性强度,并对其栽培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目前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蔓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中最重要的两种小型哺乳动物,其采食行为和挖掘洞穴的生活特性必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但其与有毒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尚未揭示。基于此,在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自然生长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开展了有毒植物的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毒植物27种,分属于菊科、豆科、毛茛科等11科。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该地区有毒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探究了单位面积条件下有毒植物的分布特征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该地区高寒草原有毒植物的蔓延与高原鼠兔的密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高原鼢鼠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氮添加掩盖了狼毒凋落物对羊草生长及其菌根真菌的影响 退化草地上迅速蔓延、生长的有毒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凋落物,而氮输入能促进有毒植物的生长, 并改变其根际微生物特别是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特征。然而,有毒植物的凋落物如何影响可食牧草的生长及其根际AMF,N沉降是否以及如何介导这些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在中国东北的草甸草原上进行了温室实验以检验添加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凋落物和氮素对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 的生长、AMF和土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凋落物显著增加了羊草分株数、地上生物量和土壤速效磷(AP)浓度,并降低了AMF孢子密度。然而,凋落物与氮素的交互作用并未显著影响羊草和AMF。狼毒凋落物通过提高AP对羊草产生正效应,并结合土壤养分平衡与凋落物诱导的化感成分的变化对AMF产生负效应。另外,高氮添加能缓解土壤的氮限制并抑制凋落物分解,从而减缓凋落物对羊草和AMF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除了关注有毒植物对家畜的有害作用外,还应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有毒植物的生态功能;同时,氮沉降应作为预测退化草地有毒植物与可食植物的种间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武功山地区有毒植物资源情况及毒性特点,有效保护与利用武功山有毒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有毒植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武功山地区共有有毒植物75科179属240种;形成以豆科(Leguminos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Ast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4科为主的数量优势科(含10种及以上),以紫堇属(Corydalis)为主的数量优势属(含5种及以上)。该区有毒植物的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以海拔400~499 m区域内的植物最多,且主要生长在山坡、林中、灌丛等环境中。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属以北温带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最多。毒性以小毒为主,有毒部位以全株有毒为主;有毒化学成分颇为复杂,主要以生物碱为主,毒理类型以神经系统毒为主。  相似文献   

14.
据调查统计,甘肃小陇山有毒被子植物共107种,其有毒化学成分主要为非蛋白质氨基酸、肽类、生物碱、酚类衍生物、萜类、甙类和无机及有机物等.对有毒植物的民间用毒、解毒方法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山东崂山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崂山野生有毒植物共123种,隶属于50科94属,约占崂山野生植物的11.5%。文中对崂山有毒植物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Plants have developed toxic chemical and physical defense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ir co-evolution with herbivores. Humans, like other animal species, have evolved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such plant dangers. For exampl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uman infants exhibit a reluctance to manually explore plants and use social learning (SL) to acquire knowledge about plants. However, SL can also be costly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and there is reason to suspect this may be the case for plants. Some plant species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from one another. For example, some plants have evolved an adaptive strategy to fight against herbivorous threats, called Batesian mimicry, in which an edible plant mimics features of a poisonous plant to minimize the probability that it is consumed. When SL is prevalent in a population, by proliferating the knowledge about an edible mimic, SL also spreads the risk of consuming its poisonous counterpart. Here we propose a model describing different scenarios where SL is (a) favored, (b) ecologically stable, and (c) expected to evolve. Results show that SL is selected when the proportion of poisonous plants is high. However, this is only true if the edible mimic population is below a certain threshold and its selection depends on the capacity to minimize errors when differentiating edible mimics from their poisonous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17.
长芒苋——中国苋属-新归化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宇 《植物学通报》2003,20(6):734-735
首次记载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 S.Watson,一种原产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有毒植物,为中国归化杂草-新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