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部分纯化的HBsAg/adr和ayw亚型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在PEG作用下与Sp2/o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ELISA及RIA法筛选出了分泌抗HBsAg/a(SH 1 D9)、抗HBsAg/y(SG 3 B10)亚型决定簇的杂交瘤细胞系,在组织培养上清液中它们的滴度分别  相似文献   

2.
应用本实验组建立的分泌抗HBsAg-抗HRP双特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杂交瘤细胞株注射Balb/C小鼠腹腔,诱生腹水。经用双亲和柱层析,获得较纯双特异单克隆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该抗体具有特异性好、亲和力高等特性。用以建立单克隆抗体与双特异抗体夹心法ELISA,初步用于临床血清标本中HBsAg检测,取得满意效果。并与上海实业科华生化制品有限公司乙肝HBsAg诊断试剂(卫生部推荐使用试剂)比较,符合率为  相似文献   

3.
HBsAg抗原145位突变,可能导致临床上广泛使用的HBsAg诊断试剂出现漏检.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出了一种抗该突变体的单克隆抗体,属IgG1亚类(K型,效价为1:9×104)与其他类犁肝炎病毒抗原无交叉反应.采用该单抗与多克隆抗体所建立的AC-ELISA法,对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突变样品进行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三个主要体系:小鼠、大鼠和人杂交瘤体系中,大鼠系统具有某些特有的优点。本文以制备抗艾滋病毒和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大鼠单克隆抗体为例,较详细的介绍了大鼠杂交瘤的特点及大鼠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5.
采用杂交瘤技术,得到抗小苍兰褪绿色条纹花叶病毒(FCSMV)六个单克隆抗体P3、4A4,6B、,7A6,7D1和7DS。ELISA效价分别为1:1062-1:10^6。7A6攻7D1属于IgG1亚类,7D8和4A4分属IgG2a和IgG2b亚类,P3和6B1属于IgG2亚类。电镜观察单克隆抗体与病毒形成的复合物发现7D1能使病毒粒子发生严重裂断。6株单克隆抗体中P3,4A4、6B1对应于病毒外壳蛋白上的顺序决定簇。纯化的病毒外壳蛋白经酶裂解和改进的盘状电泳分离,得到八段与多克隆抗体反应的收集液。用顺序决定族的单克隆抗体检出P3对应的肽段22和4A4对应的肽段78。本文还讨论了7D1使病毒粒子发生断裂的原因和与病毒粒子表面结构的关系以及分离抗原决定族所在片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文分别报道了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侏(RMVsh)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根据它们在不同免疫反应中的特性,将它们分为两组,分别识别性质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本文采用修改的Friguet方法测定了各组内各单克隆抗体之间的增值反应(Additivity Reaction)特性,并分析了它们识别抗原决定簇的特性。村料与方法一、病毒及单克隆抗体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及其单克隆抗体1H2、7H1、10H1、11H2、12H3、17H6、29H1来源、制备和特性见前文报道。二、抗原饱和曲线的测定抗原饱和曲线测定采用间接ELISA办法,抗原浓度为2μg/ml。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的的5个不同亚型,是乙肝病毒不同遗传变种表面的表达,通过四次细胞融合获得了抗-a、抗-d抗-y、抗-w亚型的单克隆抗体,并作了鉴定及初步应用,为进一步对乙肝亚型分型试剂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要的5个不同亚型,是乙肝病毒不同遗传型变种表型的表达,通过四次细胞融合获得了抗-a、抗-d、抗-y、抗-w亚型的单克隆抗体,并作了鉴定及初步应用,为进一步对乙肝亚型分型试剂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用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抗原表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间接免疫荧光与中和试验筛选出来的抗脊髓灰质炎2型与3型不同毒株的12个单克隆抗体,其中3个仅有免疫荧光活性,9个具有中和与免疫荧光活性。用免疫荧光活性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试验,发现它们在识别特异性抗原表位方面与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相似,显示出株特异的、几个毒株共同特异的或型特异的抗原表位。根据表位分布关系及特征,可以用来鉴别型内毒株的特征、毒株的抗原分析、抗原变异的研究以及疫苗相关病例的鉴别。所得结果与中和性单克抗隆抗体及T1-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一致。而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识别抗原表位的活性范围比中和性单克隆抗体更广。另外还发现某些兼有荧光与中和两活性的同一个单克隆抗体,用不同方法(IF与NT)进行试验时,与相同毒株出现不同表位反应,这点是值得引起注意需待进一步证实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成功地建立了分泌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HBsAg)a,d、r3种亚型决定簇抗体的4株杂交瘤细胞。经一系列生化、免疫学鉴定,证明4株细胞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McAb)均具有各自的亚型特异性。反复克隆培养16周,并液氮冻存8个月后复苏,抗体的效价仍稳定不变。用纯化的McAb制备RPHA诊断试剂,检测了80例有乙型肝炎自觉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一株人抗人A-血型物质单克隆抗体,用定量免疫沉淀法以及ELISA研究其与多种单糖、双糖及寡糖的反应性,从而确定了其结合部位的结构特异性。实验发现其结合部位互补于含有双分子岩藻糖残基的A-t糖:这一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含有双分子岩藻糖残基的A血型抗原决定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层粘连蛋白受体(LN-R)在癌细胞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LN-R的单克隆抗体对于癌转移的基础研究及诊治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确定来自人肺巨细胞癌(PG)细胞LN-R的一种单克隆抗体(McB1)的抗原性质。经纯化的McB1能与完整细胞表面、细胞质膜提取物及纯化的LN-R制品特异性结合。实验证明经亲和层析纯化的LN-R制品中含有膜糖脂,用SDS-PAGE及转移电泳将其所复合的膜脂去除后,仍具有与McB1结合的活性,表明此McB1所针对的抗原与其复合的膜糖脂无关。将含LN-R的细胞膜提取物经PronaseE消化后,用SephadexG50分离出的糖肽具有与McB1结合的活性,而不含糖的肽则无此活性。含LN-R的细胞膜提取物经高碘酸氧化不同时间,其与McB1结合的活性随氧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乃至完全丧失;而经还原性烷基化反应的LN-R仍保持了与McB1结合的活性。用衣霉素(TM)处理细胞,细胞则丧失了与McB1结合的能力。以上几方面的结果一致证明此McB1的抗原表位确为LN-R的糖链部分。  相似文献   

14.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常见疫病。近年来,由于新的PEDV变异毒株的出现,许多国家的养猪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EDV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关于PEDV的研究报道也日渐增多。基于国内外有关PEDV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归纳和分析了PEDV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单克隆抗体以及单克隆抗体识别的特异性抗原表位,以期为开发鉴别诊断方法和表位疫苗等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5.
HBsAg Mab胶体金探针制备与鉴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制合格的乙肝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HashgMab)标记的胶体金探针。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15nm的胶体金;所制备的胶体金通过透射电镜和紫外分光计度计鉴定其大小和均匀度。通过CVAI曲线,确定胶体金标记HBsAgMab蛋白用量;采用斑点免疫吸附试验对探针进行鉴定。结果:制备的15nm胶体金颗粒均匀;紫外分光光度计400—700nm扫描结果最大吸收波长为518nm,峰宽较窄;纯化的HBsAgMab浓度为65mg/mL;在PH为8.2时,每毫升胶体金的蛋白最适保护量为32.5μg;采用斑点免疫吸附试验鉴定探针质量合格,可保存3个月。结论:制备的HBsAgMab胶体金探针质量合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利用15肽随机肽库确定抗TNF单抗表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抗TNF的T5单抗作为筛选配基,对经DNA碱基组成分析证明具有良好随机性的15肽库进行亲和筛选.经过三轮筛选后,以硝酸纤维素膜斑点印迹法观察到良好的富集效果.由第三轮挑选出的31个克隆进行DNA测序,结果推出的优势克隆的短肽为CYRRPAGGLPGICSA等,竞争性ELISA实验证明带有以上短肽的噬菌体与TNF能竞争性地与T5单抗结合.该多肽可能是T5单抗所识别的模拟表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抗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鉴定其识别表位,首先在E.coli中表达了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和OC43(HCoV-OC4)N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了4株抗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1-1C2、1-1D6、2-8F11和2-2E5)与HCoV-OC43和HCoV-229E及其N蛋白的交叉反应情况,而后应用12种重组截短型SARS-CoV N蛋白对上述4种单克隆抗体的识别表位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显示(1)在4株抗N蛋白单克隆抗体中,1-1C2、1-1D6和2-2E5不与HCoV-OC43和HCoV-229E及其N蛋白发生交叉反应,为SARS-CoV N蛋白特异性抗体;(2)2-8F11、1-1D6和2-2E5针对的抗原表位位于SARS-CoV N蛋白的aa 30-60,1-1C2针对的抗原表位则位于SARS-CoV N蛋白的aa 170-184.这一研究为阐明SARS-CoVN蛋白的免疫学特征,建立特异性免疫诊断技术和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抗SARS-CoV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鉴定其识别表位,首先在E.coli中表达了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和OC43(HCoV-OC4)N蛋白,用Western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了4株抗SARS-CoVN蛋白单克隆抗体(1-1C2、1-1D6、2-8F11和2-2E5)与HCoV-OC43和HCoV-229E及其N蛋白的交叉反应情况,而后应用12种重组截短型SARS-CoVN蛋白对上述4种单克隆抗体的识别表位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显示:(1)在4株抗N蛋白单克隆抗体中,1-1C2、1-1D6和2-2E5不与HCoV-OC43和HCoV-229E及其N蛋白发生交叉反应,为SARS-CoVN蛋白特异性抗体;(2)2-8F11、1-1D6和2-2E5针对的抗原表位位于SARS-CoVN蛋白的aa30-60,1-1C2针对的抗原表位则位于SARS-CoVN蛋白的aa170-184。这一研究为阐明SARS-CoVN蛋白的免疫学特征,建立特异性免疫诊断技术和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19.
We have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a monoclonal antibody (SC1D7) that is directed to maltose-binding protein (MBP)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other closely related enteric bacteria. SC1D7 does not cross-react with proteins in eucaryotes and appears to be a highly specific tool in immunochemical analyses. To better map the epitope, we took advantage of an available plasmid, pMAL-c2, that encodes the E. coli MBP-coding sequence and constructed plasmids to express MBP fragments. A construct containing the N-terminal portion of MBP does not react with SC1D7, whereas a second construct expressing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fused with the C-terminal half of MBP does react with SC1D7. To precisely define the epitope, random peptides displayed on M13 were used to react with SC1D7. Sequences of reactive peptides were aligned, and a consensus sequence of XDXRIPX was deduced. This sequence matches MBP with an amino acid stretch of KDPRIAA. To consolidate the mapping result, a sequence encoding this epitope was inserted into an expression vector and the resulting recombinant protein did react with SC1D7. Thereafter, this epitope was incorporated into a euc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containing a previously defined hepatitis delta virus epitope for protein tagging. This two-epitope-tagging vector is useful in various molecular analyses. We demonstrate its usage for localization of a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 in host cells. This vector should be applicable for high-throughput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open reading frames found in genome sequen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