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倩  胡欢  范芹  马锐  彭泽惠  刘建国 《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1):3084-3090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是由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种植体周围支持组织丧失而导致种植失败。阐明种植体周围炎生物膜的微生物学基础,可为制定相应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分析技术逐渐应用于与口腔种植体相关的微生物学研究,使人们对种植体周围炎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种植体周围炎和牙周炎菌斑生物膜的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别。本文根据基于16S rRN基因A序列分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种植体周围炎菌斑生物膜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类口腔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生存的条件,多种微生物在牙齿表面形成了由基质包裹相互粘附的口腔生物膜,口腔生物膜是口腔微生物生存、代谢和致病的基础。随着1965年Brnemark种植体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种植相关材料周围致病菌导致的种植体周围炎成为种植修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种植修复的远期效果。种植体周围炎引起了许多关注,并且口腔种植材料表面的特性和口腔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就种植材料及天然牙齿表面的生物膜形成、种植材料表面特性对口腔生物膜及细菌粘附的影响因素、增强种植材料抗菌性能的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血清CRP及尿DPd的变化及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性,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人工种植修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分为种植修复组(n=83)和种植体周围炎组(n=17)。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30)。分别监测不同时间段的各组受试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修复组患者在术后1周时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然后在术后1个月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CRP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种植修复组患者的尿DPd水平在术后1周后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此后至3个月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种植体周围炎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患者血清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然而,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尿DPd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p0.05)。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在甲硝唑治疗前显著高于未感染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初步的研究结论表明:种植体周围炎可导致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浓度显著升高,并且CRP和DPd参与牙槽骨的吸收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年内Xive种植体周常见致病菌的变化情况,为种植体的定期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临床选取32名种植患者的44枚种植体,记录了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四个时段,入选种植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1),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采用产黑菌、放线菌、具核梭杆菌及厌氧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对龈下菌斑标本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随时间延长,种植体周几种龈下菌的检出量除牯放菌外不断增加,1个月到3个月时增加的趋势最为明显,到6个月左右趋于稳定。厌氧菌总数、产黑菌、核梭菌、粘放菌的统计值在1个月和3个月、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在6个月和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临床指标和X-线指标随时问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修复后3个月时种植患者的口腔维护,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60例于2018年7月~2021年5月在我院行口腔种植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离鉴定感染组病原菌种类。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引起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0例患者中共有35例发生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发生率为9.72%。共分离出49株病原菌,其中需氧菌14株(28.57%)、厌氧菌32株(65.31%)、有益菌3株(6.12%);厌氧菌中又以口腔链球菌11株(22.45%)、牙龈卟啉单胞菌9株(18.37%)、产黑色素普雷沃菌7株(14.29%)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吸烟史、慢性牙周炎病史、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以及口腔健康习惯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口腔健康习惯不良、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不良、合并糖尿病、有饮酒史、有慢性牙周炎病史、有吸烟史(P<0.05)。结论: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的病原菌以厌氧菌为主,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不良、有慢性牙周炎病史、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饮酒史、口腔健康习惯不良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维护种植体周围菌群平衡和种植体远期固持率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的影响,探索一种适用人群广泛、较少或无副作用、疗效好、复发率低的新型生态治疗药物。方法将16例符合种植体周围炎的病例随意分为试验组(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组)和对照组(纯净水含漱组),分别于含漱前、含漱后3d、7d、30d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链球菌、变形链球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杆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有抑制P.g、P.i,扶植口腔链球菌,从而调节种植体周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程曼曼  汪永跃 《生物磁学》2013,(36):7197-7200
口腔生物力学是用生物力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口腔医学中的有关基础性科学问题、解决口腔医学中的临床实际问题、发展口腔临床技术的一门学科。在口腔正畸学、修复学、种植学及口腔颌面外科学等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力学问题,生物力学已成为口腔医学的基础科学之一。传统全口义齿修复常常会出现固位稳定差、咀嚼效率低、患者有疼痛感、适应时间长等情况,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患者的修复要求。种植覆盖义齿对于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收的患者,效果尤为明显。种植覆盖义齿是义齿与种植体之间以不同的附着体作为连接,形成患者可以自行摘戴的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修复。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因其能有效地提高下半口义齿的固位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咀嚼效率,目前已成为修复下颌牙槽骨严重吸收的无牙颌患者的有效修复方法。本文针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医学的发展,口腔种植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是牙齿拔除后牙槽骨会发生吸收,周围缺乏固定和支持种植体的骨组织,会对种植体的稳定性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牙槽骨的不足对种植后期的美容修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牙槽骨的不足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促进牙槽窝内新骨形成的一系列临床治疗方法。常用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有即刻种植、植骨等。本综述就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概念、常用的方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等做一综述,为临床上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牙周微生物群落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口腔科进行种植体种植的患者80例,选取其中没有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61例中的20例作为对照组,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19例为病例组。检测患者龈下微生物。结果样本共检出13种细菌,其中对照组检出9种,病例组检出12种,特有菌种4种,分别是卟啉单胞菌、月牙形单胞菌、假单胞菌、密螺旋体,两组共有菌为9种。病例组患者中改良菌斑指数(mPLI)0级患者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级和3级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0级患者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级和3级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溢脓临床症状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探诊深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卟啉单胞菌和假单胞菌与mPLI分级成正相关,相关系数OR值为0.4298和0.3967。卟啉单胞菌和假单胞菌与mSBI分级成正相关,相关系数OR值为0.3642和0.3351。结论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下微生物以卟啉单胞菌、月牙形单胞菌、密螺旋体为特有菌种,其中卟啉单胞菌和假单胞菌与种植体周围炎牙菌斑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前牙缺损至龈下3mm内的残根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0例前牙缺损至龈下甚至骨内3mm的残根运用预成龈下桩技术进行修复,分别于修复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预成龈下桩修复体进行临床检查;应用Image Pro-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及12个月的X光牙片进行比较,分析残根周围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结果:20例病例中,18例成功,2例失败;残根周围牙槽骨在不同的修复时间吸收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预成龈下桩技术修复前牙龈下3mm内的残根,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CAD—CAM在口腔临床上的应用,尤其在口腔修复科全瓷冠、套筒冠的修复以及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提高了修复体的制作效率和质量。该文就CAD—CAM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影响口腔种植和修复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的300例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影响口腔种植和修复成功的因素。结果:300名患者有276人口腔植入及植入成功,成功率为92%。不成工的案例中,受到个人因素影响失败的12人,在种植技术方面失败的12人。结论:对于口腔种植和修复成功的因素分为患者个人和修复技术两方面。需要患者调整好自身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种植及修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种植义齿修复已经成为牙列缺损、缺失患者的最佳修复方式。通过对颌骨的精确测量,可获得种植手术所需相关解剖资料,为种植体的选择、设计及口腔种植手术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就口腔种植义齿相关的颌骨解剖测量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和MMP-8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中的变化,本研究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被我院收治的义齿种植修复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分为炎症组(76颗)和健康组(124颗),另外选择100颗健康自然牙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3组的牙周学指标(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周探诊深度)及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和MMP-8)的差异,本研究发现炎症组的龈沟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评分及牙周探诊深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和对照组(p0.05);健康组和对照组上述3项牙周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炎症组龈沟液中的的IL-6、TNF-α和MMP-8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和对照组(p0.05);健康组和对照组上述3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种植牙或自然牙龈沟液中的的IL-6、TNF-α和MMP-8水平均与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周探诊深度显著正相关(p0.05);3项牙周学指标相互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IL-6、TNF-α和MMP-8水平之间同样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IL-6、TNF-α和MMP-8水平在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龈沟液中显著升高,这3组炎症细胞因子与牙周学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蛇志》2019,(4)
牙齿缺失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可导致患者咀嚼功能降低,面部形态改变。种植牙成为了修复缺失牙的最佳选择。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口腔领域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修复缺失牙的手术方法。静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与动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修复缺失牙是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的两种主要手术方式。这两种种植手术解决了患者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问题,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论述静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与动态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的概念及分类,通过论述其使用过程中的优点、缺点,对比两种手术方式植入的种植体精确度以评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在临床应用中减少种植体的偏差,为临床医生在种植病例的手术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CT扫描及CAD技术,建立了无牙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种植固定义齿的设计,对正中咬合状态下种植体骨周围组织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随着义齿游离端长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尤其靠近游离端的种植体远中骨组织压应力增值最为明显。提示在临床使用种植固定义齿时必须限制游离端的长度以减小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压应力,防止骨吸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种植修复后牙周菌群在不同时期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种植修复后牙周菌群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比较牙周病人群和健康人群种植术后菌群分布差异。方法选择牙种植患者28例,接受37颗种植修复(无牙周病史19颗,有牙周病史18颗),采取前后对照设计。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及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的检测方法,以正常同名天然牙为基线对照,追踪观察愈合基台龈袖口、全冠修复后1周、负荷12个月后牙龈沟菌丛变化情况。结果种植体龈沟液内的细菌数量增加构成日趋复杂,在愈合基台期细菌数量最低,冠修复后1年,两组人群的菌群数量和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健康人群成功种植体和天然牙有相似的菌群构成;但以往有牙周病史的患者,种植体植入区域内普遍有牙周病原体量的增加。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具有牙周病史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种皮瓣在口腔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皮瓣修复口腔面部组织缺损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胸大肌皮瓣26例,前臂皮瓣22例,股前外侧皮瓣16例。术后3~12月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结果:患者均采用胸大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前臂皮瓣进行口腔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不同皮瓣来源数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治愈,移植成功率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患者发生积血、感染不良反应情况,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不同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皮瓣修复口腔面部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均较好,皮瓣的选择较广泛,显著改善了患者口腔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使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980 nm半导体激光可用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处理和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但其对种植体的作用尚未完全被了解。本文研究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种植体表面结构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使用参数设置和操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纯钛圆盘试件,扫描电镜观察钛盘表面结构变化,热电偶检测钛盘温度变化范围和到达骨组织损伤温度升高阈值(10℃)的照射时长。结果:实验全部参数设置下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钛盘表面结构均无明显改变。脉冲模式输出功率1 W,移动照射20 s钛盘温度上升19.8℃;经过10.2 s钛盘温度升高可达10℃。连续输出模式或增加输出功率,钛盘温度显著上升,并可在数秒内超过10℃。结论: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种植体表面结构无损伤,但存在种植体温度升高造成周围组织热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对种植义齿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接受牙种植修复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2例(70枚)作为观察组及同期接受牙种植的牙周健康患者49例(69枚),作为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种植修复1、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MBL)、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探测深度(PD)以及种植体龈沟液IL-1、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种植1年后,对照组的种植成功率为97.10%(67/69),观察组的种植成功率为91.42%(64/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1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的m PLI、m SBI、PD以及MB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种植6个月后,观察组的m SBI、PD以及MB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 PLI仍无明显变化。此外,种植1个月、3个月时,对照组的IL-1β未检出;6个月后,观察组的IL-1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种植3个月后,观察组的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可降低牙种植修复治疗的疗效,可能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