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阿尔采末病的炎症病理机制及糖类物质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阿尔采末病(AD)的炎症病理机制,对各种糖类物质在AD中抗炎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阐明糖类物质通过抑制Aβ纤丝的形成、抑制补体活化、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iNOS的表达、抑制tau蛋白的免疫反应性、抑制与ApoE相关的氧化应激和ApoE与Aβ的结合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延缓AD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补体是正常血清中的一组蛋白质成分,有许多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免疫反应、过敏反应、炎症反应等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介绍补体工作近几年来在三方面的进展内容:补体活化的古典通路,补体活化的 G_3旁路和补体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多糖(LPS)对人血清中补体系统的激活及在小鼠模型中诱导产生白三烯B4(LTB4)。方法:LPS包被ELISA板,利用血清中补体C4、C3沉积实验检测补体成分被LPS活化的情况,通过尾静脉注射小鼠LPS后不同时间点ELISA定量检测LTB4,评价补体系统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产生。结果与结论:血清系统ELISA检测发现LPS可以激活补体系统,且以凝集素途径为主;动物实验中LTB4被LPS诱导后1~3 h达到峰值,之后回落。C1INH对血清补体活化和动物模型中LTB4的产生均有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4.
补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机体自身组织损伤。补体抑制剂是一类具有调节补体功能的调节蛋白,能够抑制补体过度激活,减轻机体的免疫损伤。将补体抑制剂应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已经认识到补体的某些抑制物由于其特异性不强,可能会导致机体系统性的补体抑制,产生副作用。目前,通过利用具有靶向作用的补体抑制剂来抑制补体级联反应中特定蛋白的功能或干扰中性粒细胞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等在许多动物模型中已获得了成功,其中有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对补体调节蛋白家族中部分成员作为靶向补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潜在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子量激肽原是血浆中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与血液凝固的启动、 补体反应及炎症发生等有密切关系.新近的研究显示,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 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本文综述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在细胞粘附和血管 生成中发挥的抑制作用及其活性区域,抑制细胞迁移、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的作用,及其在细胞表面的作用位点和分子机制.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作用 机制,包括抑制细胞DNA的从头合成,使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下降,以及通过 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发挥其活性效应等.深入研究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在 细胞表面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今后抗肿瘤研究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素的抗补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Ecker和Gross发现了肝素的抗补体作用。当时认为,抗补体作用可能系肝素作用于补体的第三或第四成分(C_3,C_4),使其灭活。随后的报告肯定了这一发现。目前认为,肝素可作用于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调控机制,以发挥抗补体作用。一、阻抑经典途径的激活补体系统经典途径的激活是由于C_1活化而启动的。C_1活化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暴露了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即C_(1q)受体),血清中呈活性状态的  相似文献   

7.
补体系统功能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非常活跃。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的一些新进展:1.补体膜攻击机制。2.生物膜的组成和补体的活化。3.补体活化通路中的活性小片段。4.补体对巨噬细胞的作用。5.补体受体。 6.C_(1q)。7.补体和心血管疾患。8.补体活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质和纤维在动脉内膜下的过度沉积造成的,脂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失衡是其最重要的发病机制。补体系统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症反应的关键启动因子,补体系统介导的免疫应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多种补体成分以及活化产物,提示补体系统的活化和后续的级联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本文就补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研究硬骨鱼类中补体活化调节因子的分子特征和功能,研究克隆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CD46基因,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虹鳟CD46基因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cDNA序列全长2812 bp,编码317个氨基酸,蛋白序列由1个信号肽、4个SCR结构域、1个跨膜区和1个胞内区组成,预测分子量为33.9 kD。基因组共线性分析显示,虹鳟CD46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其基因座在脊椎动物中具有保守的共线性。组织和白细胞亚群表达分析显示,虹鳟CD46基因在各种组织和白细胞亚群中均有表达。为了进一步阐明虹鳟CD46的免疫功能,研究原核表达纯化了标签蛋白GST和融合蛋白GST-CD46。溶血活性实验表明,与GST相比, GST-CD46能够显著抑制虹鳟血清对兔红细胞的溶血活性,且呈现剂量依赖效应,表明虹鳟CD46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因子。此外,研究用HEK293T细胞过表达了GFP和GFP-CD46。细胞损伤实验显示,与GFP相比, GFP-CD46能够显著抑制虹鳟血清对HEK293T细胞的损伤,进一步表明虹鳟CD46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因子,能够保护细...  相似文献   

10.
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第2外科教授周隆宏、赤见敏和和东雪基础研究所小组确认表达人补体抑制因子CD59基因的小鼠细胞株可避免人淋巴细胞的攻击。如能抑制排斥反应,将使异种移植的实用化前进一大步。赤见等于9月在东京召开的日本移植学会上发表了这项成果。该小组将阻碍补体反应的终因子(C9因子)活化的人细胞表面分子CD59的cDNA导入小鼠细胞株(A31)。重组A31细胞与人血清反应时,由补体介导的细胞障碍随血清浓度不同(3~25%)而抑制程度不同(浓度8%时能抑制94%、浓度25%抑制47%)。异种移植的最大难关是超急性排斥反应。在移植患者的血液流入移植脏器血管的同时引起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