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其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5例IM患儿外周血T、B和NK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患儿中的7例进行治疗2周后细胞亚群的测定以观察动态变化;对患儿进行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IM患儿CD3、CD8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19、NK、CD4和CD4/CD8值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例IM患儿治疗2周后T细胞亚群的测定值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CD4/CD8值低于治疗后,治疗前CD8高于治疗后.IM患儿急性期CD8、CD4/CD8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10%和>1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离外人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淋巴细胞并检测其分离纯度及存活率。方法: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选人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为例,推而广之,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选CD4~+、CD8~+T淋巴细胞,分离细胞再通过流式细胞仪回测其分离纯度并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分离细胞的存活率。结果:采用此方法能有效人外周血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分选前CD4~+淋巴细胞纯度为(50.5±11.5)%、CD8~+T淋巴细胞纯度为纯度为(15.4±7.1)%;分选后CD4~+T淋巴细胞纯度为(94.3±1.3)%、CD8~+T淋巴细胞纯度为(93.6±1.6)%;分选后CD4~+T淋巴细胞存活率为(95.3±1.8)%,CD8~+T淋巴细胞存活率为(94.8±1.5)%,细胞的形态完整。结论: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的方法能够高效、快速的分离人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且存活率高,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了保证。采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也能高效、快速的分离出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曲霉病急性期患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于山东省胸科医院呼吸科的肺曲霉病患者51例,同时选52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MBL和半乳甘露聚糖(GM)的水平。同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测定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果肺曲霉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MBL水平为197.96±148.16和120.25±98.65μ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GM水平分别为0.94±0.77μg/L和0.32±0.16μ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曲霉病组、健康对照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07±7.97、40.32±7.30(P0.05),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3.00±8.29、25.98±6.65(P0.05),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1.08±0.47、1.68±0.65(P0.05)。结论肺曲霉病组患者的MBL及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可以初步评估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也为肺曲霉病的免疫增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圈养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检测,探讨林麝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并探索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为研究林麝重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健康林麝和患呼吸道疾病林麝各5头,以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羊源CD4、CD8的流式荧光抗体能够标记林麝细胞并有效检测;患病林麝与健康林麝相比,外周血CD4~+细胞含量无差异(P 0.05),CD8~+细胞含量则显著降低(P 0.01),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 0.01)。结果表明,患呼吸系统炎性疾病的林麝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8~+亚群变化显著,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林麝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雷公藤甲素在治疗哮喘中对外周血 T淋巴细胞的影响机制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30例豚鼠外周血淋巴细胞 CD+ 4 、 CD+ 8的表达。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雷公藤甲素治疗组 (治疗组 ) ,每组各 1 0只。结果表明 ,治疗组CD+ 4 淋巴细胞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哮喘组 (P<0 .0 1 ) ,CD+ 8阳性率高于哮喘组 (P<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认为 ,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增高哮喘豚鼠 CD+ 8淋巴细胞 ,降低 CD+ 4 淋巴细胞来发挥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感染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的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HIV/AIDS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后续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随访观察的43例HIV/AIDS患者治疗前平均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30.74±176.35)cells/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为(1177.80±321.49)cells/μL,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30±0.19;治疗一年后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82.74±217.77)cells/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为(861.53±282.85)cells/μL,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59±0.28。所有患者治疗一年后血浆HIV-RNA载量均达到检测限以下(500copies/m L)。结论: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抗病毒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7.
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6例 HIV阴性未经治疗的二期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 NK淋巴细胞 ,并与 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 :患者 CD3、CD4 及 NK淋巴细胞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而患者 CD8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CD4 / 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RPR滴度为 1∶ 2~ 1∶ 8的梅毒患者 CD3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二期与隐性梅毒患者之间以及不同 RPR滴度梅毒患者之间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淋巴细胞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 ,CD8明显升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和清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人的鼻黏膜组织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NK、CD19+B)的比例,初步探讨 鼻局部黏膜免疫功能的意义,为鼻局部黏膜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用鼻黏膜刮匙获取21 例正常人的鼻黏膜 组织,并抽取其外周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鼻黏膜和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CD4+T、CD8+T、NK、 CD19+B)分别所占的比例。结果:鼻黏膜和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很大差异,与外周血相比,CD3+T 比例增加(t=15.34,P<0. 0001),CD4+T 比例降低(t=5.952,P<0.0001)、CD8+T 比例增加(t=12.44,P<0.0001)、NK 比例降低(t=4.865,P<0.0001)、CD19+B 比例降 低(t=15.56,P<0.0001),CD4+T/CD8+T 降低。结论:流式细胞术可以用来检测鼻黏膜的淋巴细胞亚群,鼻黏膜的淋巴细胞亚群和外 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鼻黏膜组织独特的局部黏膜免疫功能,本方法为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提供了新 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9.
E.tenella感染鸡CD4+、CD8+T细胞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感染雏鸡后各免疫器官和盲肠局部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 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雏鸡初次感染E.tenella后,免疫器官盲肠扁桃体、脾脏、胸腺和盲肠黏膜中的CD4 T淋巴细胞均于第2天开始增殖,第6天~8天达到峰值;二次感染后第2天有短暂的下降,第5天开始缓慢回升,第8天二次达到峰值,但第二个峰值比第一个峰值低,说明CD4 T淋巴细胞积极参与启动免疫应答和抵抗初次感染。(2)雏鸡初次感染E.tenella后,免疫器官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脾脏、胸腺和盲肠黏膜中的CD8 T淋巴细胞都于第2天开始增殖,第8天达到峰值;二次感染后立即回升,第5天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且第二个峰值比第一个峰值高,表明CD8 T淋巴细胞是抵抗再感染的主力。  相似文献   

10.
高原低氧免疫损伤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损伤免疫系统的特征及其可能机制,研究高原低氧免疫损伤的干预措施。方法:测定低氧暴露不同时间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外周血和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小鼠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率及小鼠肺脏和肾脏病理学改变。采用预防给药方式,研究中药组方对低氧免疫损伤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①模拟海拔8000m低氧暴露8h后,小鼠胸腺CD4+CD8+细胞数显著下降,CD4+CD8-、CD4-CD8+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低氧暴露3d后,外周血CD4+细胞明显减少(P0.05),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胸腺CD4+CD8+细胞数进一步下降,CD4+CD8-、CD4-CD8+细胞数进一步增加,小鼠脾脏、胸腺淋巴细胞晚期凋亡和坏死率均显著增加(P0.05);低氧暴露6d后,小鼠脾指数显著性增加(P0.01);胸腺指数显著性降低(P0.01),脾CD4+、CD8+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脾脏和胸腺淋巴细胞晚期凋亡率和坏死率进一步增加(P0.01),活细胞率显著降低(P0.01),脾脏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整个低氧暴露过程中外周血CD8+无显著性变化。②新复方党参、香杞多糖、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显著增加低氧免疫损伤小鼠外周血CD3+、CD4+、脾脏CD4+的细胞水平(P0.01,P0.05),对脾脏CD8+细胞水平没有显著影响。香杞多糖及其与新复方党参联合应用均能进一步降低胸腺CD4+CD8+,进一步增加CD4+CD8-的细胞水平(P0.01),未见对CD4-CD8+细胞水平的影响;新复方党参对低氧免疫损伤小鼠胸腺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模拟海拔8000m低氧暴露后小鼠外周发挥免疫作用的淋巴细胞数减少可能与低氧暴露早期淋巴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增加和肺脏淋巴细胞分布增多有关。新复方党参和香杞多糖作为低氧免疫损伤干预措施,具有一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8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观察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以及研究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CD4~+/CD8~+、CD4~+、CD3~+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Ⅲ期与Ⅳ期患者CD4~+/CD8~+、CD4~+、CD3~+表达水平均低于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患者CD8~+表达水平高于Ⅰ期与Ⅱ期(P0.05);小细胞肺癌患者CD4~+/CD8~+、CD4~+、CD3~+表达水平均低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8~+表达水平高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肺癌患者CD4~+/CD8~+、CD8~+、CD4~+、CD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呈现异常状态,且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分期和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中的标准将患儿分为重症组(40例)和普通组(6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8和IL-10水平,对比两组患儿各指标水平。结果重症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CD3~+CD8~+细胞、CD3~+CD4~+细胞)水平低于普通组(均P0.05),而B淋巴细胞(CD3~-CD19~+)、自然杀伤细胞(CD3~-CD56/1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患儿IL-6、IL-8、IL-10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均P0.05)。结论 EV71感染HFMD患儿存在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炎症因子大量释放的情况,动态监测T淋巴细胞及IL-6、IL-8、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判断HFMD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腺病毒55型感染肺部病变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改变的关系及致病意义。方法:以50例经胸部CT证实为腺病毒肺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肺炎组),调查其外周血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并与同期腺病毒55型感染未出现肺部病变的患者30例(非肺炎组)对照;亚组分析50例肺炎组中多肺叶病变与单肺叶病变患者之间T淋巴细胞变化的差异。结果:与非肺炎组患者相比,肺炎组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肺炎组CD3+T淋巴细胞比例、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非肺炎组均有明显降低(P0.01)。亚组分析显示,肺炎组患者肺部病变范围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亦有差异,多肺叶病变组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单肺叶病变组明显升高、CD4/CD8比值较单肺叶病变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HAdv-55感染引起肺炎病变时,宿主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且与肺部病变程度有一定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及与T淋巴细胞亚群、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39例,根据Sepsis 3.0定义,将脓毒症患者分成一般脓毒症组(n=73)及脓毒症休克组(n=66),根据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28d后的转归资料,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不同预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患者血清IGF-1、HMGB1水平、急性病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HMGB1、IGF-1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一般脓毒症组CD3~+、CD4~+、CD4~+/CD8~+高于脓毒症休克组,CD8~+低于脓毒症休克组(P0.05)。脓毒症休克组血清HMGB1水平、APACHEⅡ评分均高于一般脓毒症组,血清IGF-1水平则低于一般脓毒症组(P0.05)。存活组CD8~+低于死亡组,CD3~+、CD4~+、CD4~+/CD8~+高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血清HMGB1水平、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血清IGF-1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CD8~+、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与CD3~+、CD4~+、CD4~+/CD8~+呈负相关(P0.05);血清IGF-1水平与CD8~+、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与CD3~+、CD4~+、CD4~+/CD8~+呈正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血清HMGB1、T淋巴细胞亚群、IGF-1均存在异常变化,可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1(Th1)、T辅助细胞2(Th2)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SOM患者135例记为SOM组,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急性组(病程14d,49例)、亚急性组(病程14-30d,53例)、慢性组(病程30d,33例)。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对比SOM组和对照组受试者、不同病程SOM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2(IL-2)]、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INF-γ、IL-2、IL-4、IL-10与CD3~+、CD4~+、CD8~+、CD4~+/CD8~+的相关性。结果:SOM组患者外周血INF-γ、IL-2、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外周血INF-γ、IL-2、IL-4、IL-10水平低于亚急性组、慢性组,亚急性组患者外周血INF-γ、IL-2、IL-4、IL-10水平低于慢性组(P0.05)。SOM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高于亚急性组、慢性组,CD8~+水平低于亚急性组、慢性组,亚急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高于慢性组,CD8~+水平低于慢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OM患者外周血INF-γ、IL-4与CD8~+呈正相关(P0.05),IL-4与CD3~+、CD4~+呈负相关(P0.05)。结论:SO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表现异常,且其水平与疾病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联系,通过监测Th1Th2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评估SOM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早期炎症标志物表达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接受化疗的NSCLC患者86例为NSCLC组,另选本院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82名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炎症细胞的分布差异。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不同临床参数及化疗后不同T细胞亚群和炎症细胞水平患者的生存期,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CLC组患者CD3^+(71.31±6.02比68.22±7.09)、CD4^+(40.20±5.79比36.61±7.11)、CD4^+/CD8+(1.49±0.37比1.30±0.56),CD8+(28.43±6.37比31.79±9.88)均降低,而PLT(229.73±58.84比211.32±54.18)、淋巴细胞计数(LY)(1.67±0.61比30.01±8.45)及淋巴细胞百分比(LY﹪)(25.65﹪±6.87﹪比30.01﹪±8.45﹪)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及不同TNM分期的患者生存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8+T细胞≥31.8﹪、CD4/CD8<1.28、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3.16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97的患者生存期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伴远处转移(HR=9.310)、TNM分期ⅢB-Ⅳ期(HR=1.059)、CD8+T细胞<31.8﹪(HR=2.697)、NLR≥3.16(HR=1.887)及PLR≥197(HR=2.869)是影响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外周血CD8+T细胞、CD4/CD8比值、NLR及PLR水平是影响老年NSCL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评估老年NSCLC患者化疗预后的简易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及非本病的发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反应机制及与非本病发热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同时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EBV-DNA载量加以确证。方法选取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30例(IM组),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患者30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EBV-DNA载量,采用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IM组与对照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1.776,P0.001),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降低(F=4.008,P0.050),同时CD4~+/CD8~+比例明显下降(Z=6.653,P0.001)。IM组EBV-DNA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以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主,T淋巴细胞亚群结合血清EBV-DNA病毒载量的联合检测对IM及非本病的发热患者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细胞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SCL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CLC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化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比例与化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化疗前后CD8+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疾病控制组(DCR)患者的CD3+、CD4+、CD4+/CD8+及NK细胞均显著高于治疗后进展(PD)组患者组(P<0.05);CD8+细胞的比例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NSCL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肿瘤化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过程中七氟烷与地氟烷麻醉对患者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5例年龄在20-60岁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使用七氟烷与地氟烷进行麻醉。在麻醉前30 min和麻醉后2-24 h分别检测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T辅助淋巴细胞(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自然杀伤性淋巴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CD4/CD8的比值,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二组患者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麻醉24 h后显著升高(P0.01)。地氟烷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七氟烷组(P0.05)。CD4细胞的百分比在七氟烷组中无显著改变,在麻醉后2h,地氟烷组(31.93%[6.65%])同基础值(36.41%[6.92%])相比显著降低(P0.05),24 h后进一步下降(30.52%[8.01%])(P0.01)。七氟烷组CD4/CD8比值一直无变化,但地氟烷组在麻醉2 h降低(1.51[0.52]),24 h明显升高(1.82[0.72])(P0.05)。结论:与地氟烷相比,七氟烷对中性粒细胞群与T细胞群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数字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7d,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及亚群构成情况,并记录两组治疗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及亚群构成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治疗7d后,观察组体重(58.05± 8.46)kg、前白蛋白(25.99± 5.36)g/L、白蛋白(37.1±11.2)g/L,明显大于对照组的(53.12± 12.37)kg、(22.96± 4.37)g/L、(33.5± 8.8)g/L,P<0.05;观察组淋巴细胞总数(1.22± 0.32)× 109/L、CD3+(60.28± 10.56)%、CD4+(34.06±9.67)%、CD8+(25.76±5.98)%、CD4+/CD8+(1.50±0.65),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07±0.43)× 109/L、(56.74±9.95)%、(31.08±8.06)%、(22.14±5.77)%、(1.39±0.72),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9.9±2.4)d、排气时间(3.8±1.8)d、肠蠕动恢复时间(3.5±2.0)d、腹部不适发生率12.5%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1±3.8)d、(6.1±1.9)d、(4.8±1.7)d、腹部不适发生率37.5%,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抵御能力,改善肠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