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康复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B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逐渐下降(P<0.05).B组患者2周后和6周后两个时点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得分逐渐上升(P<0.05).B组患者2周后和6周后两个时点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得分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痉挛性患者经颅磁刺激联合物理治疗后上肢功能改善状况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共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部位痉挛现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频重复经颅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模式下的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上肢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 %,高于对照组72.50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应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NIHSS)、MMSE评分应用认知功能量表(Cognitive function scale,MMSE)、ADL评分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肱二头肌RMS低于对照组,肱三头肌RMS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表中的上肢功能部分(Upper limb function in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table,FMA-UE)、手部精细化动作及上肢功能测量表(Measurement table of hand fine movement and upper limb function,Carroll)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UE、Carrol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在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低频重复经颅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模式下的康复训练,虽然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但是能提升患者上肢痉挛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已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实现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特别在抑郁症、强迫症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辅助、康复治疗,以期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运动功能。目前临床中多以PD统一量表、运动任务评估rTMS对运动症状的辅助治疗效果,缺乏对高频rTMS刺激调控作用机制的探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10 Hz rTMS刺激肢体症状始发侧对侧初级运动皮层(M1),对比分析刺激前后各脑区神经元活动及其连接性的变化,研究高频rTMS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对PD患者大脑神经元活动的调节作用。结果 运动皮层beta振荡增加、gamma振荡降低(P<0.05),额、顶叶脑区间连接性减弱(P<0.05)。结论 10 Hz rTMS主要改变了PD患者beta、gamma振荡,其中运动皮层beta、gamma神经振荡的变化可能与磁刺激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有关,而前额叶gamma振荡的变化可能是磁刺激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活动调节患者运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进一步联合益生菌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9.59±0.73)lg copies/g vs(7.56±0.54)lg copies/g]和乳杆菌数量[(9.53±0.68)lg copies/g vs(7.84±0.56)lg copies/g]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数量[(7.86±0.63)lg copies/g vs(9.81±0.52)lg copies/g]与大肠埃希菌数量[(7.64±0.37)lg copies/g vs(9.16±0.48)lg copies/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其肠道菌群和抑郁状态,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Bobath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05月-2022年05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Bobath疗法,74例)和研究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Bobath疗法,74例)。观察两组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功能[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0 d后NIHSS评分下降, mBI评分升高,且研究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0 d后FMA-UE、FMA-LE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0 d后BBS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0 d后FIB、APTT、D-D、PT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Bobath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其凝血功能,恢复神经功能,进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每组各50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及不良反应;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rTMS真刺激组PANSS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均明显低于伪刺激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TE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rTMS真刺激组WCST中的概念化水平百分数明显高于伪刺激组(P0.05),总时间及错误思考时间短于伪刺激组(P0.05);rTMS真刺激组RBANS中视觉广度与延迟记忆成绩明显提高(P0.05),且视觉广度明显高于伪刺激组(P0.05);rTMS真刺激组2例患者首次治疗后出现轻度不适症状,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不适主诉。结论:rTMS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低频组患者给予低频r TMS治疗,高频组患者给予高频r TM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检查(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n daily living test,CADL)评分、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命名、复述和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ADL评分和视图命名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命名反应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且高频组显著短于低频组(P0.05)。结论:高频r TMS与低频r TMS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命名、复述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但高频r TMS在缩短命名反应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探究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I、II、III组,各14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I组行反馈式功能电刺激治疗,II组行单纯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疗程均为28天。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和腕背屈关节活动度测量,并于治疗后3 d内对患者大脑M1区的激活强度进行f MRI检查。结果:3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和腕背屈关节活动度的测量结果显示,I、II组测量结果明显好于III组,I组测量结果明显好于I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大脑M1区激活强度对比,I、II组明显强于III组(P0.05),I组测量明显强于I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有助于受损脑功能重组,其中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强调人的主观性运动,较单纯性电刺激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神经功能指标和外周血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PSCI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n=49)和实验组(对照组基础上接受rTMS,n=49)。对比两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指标、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外周血NLRP3mRNA、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治疗PSCI,可有效减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调节患者的神经功能指标和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到2021年8月在本院住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化1:1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在4周后记录下肢肌力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的简化Fugl-Meye下肢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的120 °/s时膝关节的伸肌与屈肌峰力矩体重比都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高于治疗前,联合组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改善神经功能与运动诱发电位,从而提高患者的下肢肌力与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颅脑外伤术后患儿早期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36例颅脑外伤术后患儿,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患者。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反搏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能力(FMFM)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患儿精细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FMFM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FMFM评分和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142.43±18.65 vs. 136.48±15.67;81.19±10.60 vs.74.52±12.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体外反搏能更好地改善颅脑外术后早期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中风后功能的恢复与大脑可塑性有关,本文旨在阐述近年对一侧脑缺血后双侧大脑半球的活动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VFSS)分析评估腹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康复医学科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NMES治疗)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腹针)。对照组患者基于VFSS分析评估腹针联合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对比两组VF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移动度及上食管括约肌(UES)开放度、咽腔收缩率(PCR)、营养学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sF)]、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VFSS评分更高,UES开放度更大,PCR更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Hb、ALB、sF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SSA评分更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4.
氮是除水分之外影响干旱区生态系统生物活性的关键因子。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荒漠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贡献者。通过野外调查采样, 利用开顶式生长室, 模拟不同降水梯度, 采用乙炔还原法连续测定了沙坡头地区典型生物土壤结皮(藻类结皮、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在其主要固氮活跃期(6-10月, 湿润期)的固氮活性, 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试验期三类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活性介于2.5 × 103-6.2 × 104 nmol C2H4·m-2·h-1之间, 其中藻类结皮的最高(平均达2.8 × 104 nmol C2H4·m-2·h-1), 地衣结皮的次之(2.4 × 104 nmol C2H4 ·m-2·h-1), 藓类结皮的最低(1.4 × 104 nmol C2H4·m-2·h-1), 差异显著(p < 0.001)。在模拟降水3 mm时, 三类结皮均可达到最大固氮速率, 当发生> 3 mm的降水事件时, 它们的固氮速率无显著增加; 不同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藻类结皮 = -0.711, r地衣结皮 = -0.732, r藓类结皮 = -0.755, p < 0.001), 藻类和藓类结皮的固氮活性的最适温度区间为25-30 ℃, 地衣结皮为20-30 ℃。三类结皮之间的这种固氮差异主要归因于结皮组成生物体即隐花植物的差异, 藻类结皮主要成分为大量的蓝细菌和一些绿藻, 地衣结皮也由大量的固氮藻和真菌共生形成, 而藓类结皮的主要组成部分苔藓植物并不具有固氮作用, 其微弱的固氮量是结皮中混生的少量蓝细菌或地衣所致。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联合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均为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联合rTMS治疗,A组给予低频率rTMS,B组给予高频率rTMS。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残疾程度(DR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搏动指数(PI)]、神经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B组GCS评分高于A组,DRS评分低于A组(P<0.05)。治疗后,B组Vm、Vs高于A组,PI低于A组(P<0.05)。治疗后,B组BDNF高于A组,GFAP、S100-β、NSE低于A组(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联合rTMS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效果,其中以高频的促醒效果更佳,可有效调节神经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机体脑血流动力学,改善GCS、DRS评分。但高频rTMS治疗不良反应较低频rTMS更大,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膳食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骨细胞功能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骼是体内唯一可以同时提供支持、运动及矿物质平衡的组织。有三种细胞参与软骨及骨骼的形成,即: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这些细胞在多种功能因子的调节下,使骨骼保持最佳的质量状态。体内内平衡机制的紊乱,尤其在老年时期,常会导致骨质的丢失或软骨损伤。为此,常采用药物方法来防止和减轻这些症状,然而,有一点常被忽略但却非常重要,那就是膳食调节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膳食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骨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HD-tDCS)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as a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approach that increases the accuracy of current delivery to the brain by using arrays of smaller "high-definition" electrodes, instead of the larger pad-electrodes of conventional tDCS. Targeting is achieved by energizing electrodes placed in predetermined configurations. One of these is the 4x1-ring configuration. In this approach, a center ring electrode (anode or cathode) overlying the target cortical region is surrounded by four return electrodes, which help circumscribe the area of stimulation. Delivery of 4x1-ring HD-tDCS is capable of inducing significant neuro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effects in both healthy subjects and patients. Furthermore, its tolerability is supported by studies using intensities as high as 2.0 milliamperes for up to twenty minutes.Even though 4x1 HD-tDCS is simple to perform, correct electrode positioning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accurately stimulate target cortical regions and exert its neuromodulatory effects. The use of electrodes and hardware that have specifically been tested for HD-tDCS is critical for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Given that most published studies on 4x1 HD-tDCS have targeted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particularly for pain-related outcom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its use for M1 stimulation, as well as the considerations to be taken for safe and effective stimulation. However, the methods outlined here can be adapted for other HD-tDCS configurations and cortical targets.  相似文献   

18.
IL-18 is an important mediator of obstruction-induced renal fibrosis and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injury independent of TGF-β1 activity. We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ofibrotic effect of IL-18 is mediated through 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Male C57BL6 wild type and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IL-18-binding protein were subjected to left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versus sham operation. The kidneys were harvested 1 week postoperatively and analyzed for IL-18 production and TLR4 expression. In a separate arm,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HK-2) were directly stimulated with IL-18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TLR4 agonist, TLR4 antagonist, or TLR4 siRNA knockdown. Cell lysates were analyzed for TLR4, α-smooth muscle actin, and E-cadherin expression. TLR4 promotor activity, as well as AP-1 activation and the effect of AP-1 knockdown on TLR4 expression, was evaluated in HK-2 cells in response to IL-18 stimul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L-18 induces TLR4 expression during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and induces TLR4 expression in HK-2 cells via AP-1 activation. Inhibition of TLR4 or knockdown of TLR4 gene expression in turn prevents IL-18-induced profibrotic changes in HK-2 cel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L-18 induces profibrotic changes in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via increased TLR4 expression/sign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