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以BSA作为模型药物,制备壳聚糖季铵盐-OREC复合物纳米微粒,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控释传递系统。方法:超声条件下,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具有壳聚糖硅酸盐插层结构的复合物纳米微粒,观察其形态学特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同时,测定OREC对BSA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OREC-HTCC纳米粒子。电镜结果显示纳米粒呈圆球形,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0nm。红外图谱分析证实,HTCC插入了OREC插层中,BSA成功地包裹入HTCC-ALG/OREC混合材料制备的纳米微粒。加入OREC后,纳米粒子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均明显提高,但随着加入量的增加,包封率及载药量逐渐减少。结论:OREC-HTCC纳米粒子是良好的蛋白药物载体,具有粒径小、包封率高、缓释效果好等优点,为CS-OREC作为潜在的药物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高分子多聚物聚乳酸(PLA)为材料,10-甲氧基喜树碱(Me OCPT)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10-甲氧基喜树碱缓释纳米粒,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缓释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球状结构,确定了最佳投料比为0.02∶1,平均粒径在100~250 nm之间,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3.57±3.45%和3.10±1.19%,体外持续缓慢释放达48 h以上,累计释放率超过70%,缓释效果明显。以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的载10-甲氧基喜树碱缓释纳米粒,为聚乳酸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为难溶性小分子药物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新型癌症化疗制剂载阿霉素(Adriamycin)、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ADM-PLGA-NP),研究其性质及体外释药特点。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包封材料,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蒸发法制备ADM-PLGA-NP,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载药率及包封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微球对ADM的缓释作用。结果:ADM-PLGA-NP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约(237±12.7)nm,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6.42±1.67)%和(53.82±8.34)%,药物在体外缓慢释放,5 d累积释放量达85%。结论:通过复乳蒸发法制备的ADM-PLGA-NP性质稳定,具有药物缓释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化疗载体。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进行体外和SD大鼠体内评价。实验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乳化超声法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考察其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药等基本理化性质。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青藤碱混悬液和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比较药动学行为及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平均粒径为201.32±5.05 nm,Zeta电位为-22.2±1.5 mV,包封率为80.31±1.01%,载药量为4.42±0.28%,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释药模型,拟合方程为:LnLn(1/1-Mt/M∞)=0.576 6Lnt-1.478 1(r=0.988 8)。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改变了青藤碱的药动学行为,增强了体内吸收,延长了青藤碱在体内滞留时间,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了1.75倍。因此,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显著促进青藤碱体内吸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角蛋白作为药物载体材料,制备智能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其药物装载和释放性能。方法:利用去溶剂法制备角蛋白纳米颗粒(KNP),以罗丹明B(RB)和姜黄素(Cur)为亲水性和疏水性模式药物,制备载药KNP。利用钨灯丝扫描电镜(SEM)、动态光散射(DL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药物体外释放实验等对KNP的尺寸、形貌、结构、载药和释药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成功制备出粒径均一、约为300 nm 的KNP,能够装载亲水性和疏水性药物。载药颗粒在体外释放研究中表现出pH和氧化还原双重响应性。结论:利用去溶剂法,简便、安全地制备了分散性良好且具有pH和氧化还原双重响应性释放特性的角蛋白载药纳米颗粒,为角蛋白作为智能响应型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发一种白细胞介素-2(m-2)长效缓释微球剂型。方法:采用S/O/W法制备了白介素-2因子多糖微粒的PLGA微球,考察了微球的表面形态、粒径分布等,并且运用ELISA方法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放效果。结果:本方法制备的白介素-2因子微球光滑圆整,粒径分布较均匀,体外缓释达32天,累积释放率近90%。结论:本方法制备的白介素-2因子微球,不仅具有有效地保护IL-2蛋白活性,同时实现长效缓释的目标,是一种可行的蛋白缓释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益生菌双歧杆菌与枸杞多糖提取物设计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制备0710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考查其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定位作用。方法以枸杞中多糖为指标,对制剂进行体外溶出实验,并利用X-射线跟踪技术验证0710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在人体内的靶向性。结果该制剂在人工胃液2 h、人工小肠液4 h,几乎不释药,而在人工结肠液中6 h释药达到100%,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释制剂的规定,且体内实验在结肠中黏附性较好。结论0710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在体外结肠液中释放良好,在体内结肠具有靶向性,达到制剂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旨在开发一种胶原酶缓释微球制剂,用以治疗手掌腱膜挛缩症,以减小现有水针剂的不足。方法:利用水相-水相乳化法和低温冷冻相分离法两种方法制备载药颗粒,分别将其包裹于PLGA微球内,制备成胶原酶微球,并用扫描电镜考察其表面形态,对其粒径进行统计学分析,测定体外释放行为并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都可以达到缓释的效果,一个星期内释药完全。水相-水相乳化法制备的微球比低温冷冻相分离制备的微球粒径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水相-水相乳化法制备的微球粒径较均一,其体外释放更加平缓,突释较小。结论:本研究制得的胶原酶微球能实现理想的体外缓释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胶原酶粉针剂型快速释放并分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硫酸长春新碱作为一种细胞毒型抗肿瘤药物,临床上多用其注射剂,虽应用广泛,但存在较多缺点,如药物半衰期短,代谢速率快以及毒副作用明显。本文目的是制备包载长春新碱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阳离子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用复乳挥发法制备出目标脂质纳米粒;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其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包封率和载药量进行测定;透析法检测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用小肠吸收法评价纳米粒的促进吸收作用。结果:制得的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92.4±4.1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84±0.015,包封率为32.28%,Zeta电位为(30.6±4.09)m V,载药量为(1.56±0.10)%;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pH=7.4的中性释放介质中,硫酸长春新碱脂质纳米粒表现出缓释特性;小肠吸收实验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加入和阳离子纳米粒的修饰可提高小肠对药物的吸收。结论:阳离子硫酸长春新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缓释效果,并可以促进小肠对药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手术治疗青光眼用的生物缓释膜。方法:以曲安奈德(TA)作为模型药物,壳聚糖与明胶作为载体,溶剂挥发法成膜;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其结构与组成。植入兔眼巩膜辩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生物缓释膜中TA与载体材料相容性好,药物以微晶形态存在膜中,活性完好。植入实验结果显示,缓释膜与眼组织生物相容性好,膜中持续缓慢释放的药物能有效抑制纤维增生和滤过泡瘢痕化。术后8周,结膜及巩膜瓣下房水减压房完好,能有效维持滤过,且降眼压效果明显。结论:青光眼手术中采用生物缓释膜给药,疗效优于传统给药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自制的壳聚糖与阿拉伯胶为壁材,以戊二醛为固化交联剂,通过复凝法制备吲哚美辛载药微囊;研究了不同分子量、不同脱乙酰度的壁材壳聚糖对所形成微囊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乙酰度与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所制的载药微囊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吸水溶胀性能等都有一定差别,体外溶出实验表明他们缓释与控释性能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发一种白细胞介素-12(IL-12)长效缓释微球剂型。方法:采用水包油-油包固(S/O/W)法制备了白介素-12因子多糖微粒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LA)微球,研究了微球的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并且运用ELISA方法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放效果和免疫活性。结果:本方法制备的白介素-12因子微球光滑圆整,体外缓释达45天,累积释放率近90%。结论:本方法制备的白介素-12因子微球,不仅具有有效地保护IL-12蛋白活性,同时实现长效缓释的目标,是一种可行的IL-12缓释方案。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制备了胆甾醇基γ-聚谷氨酸负载阿霉素纳米胶束(DOX/NPs),并考察了该载药纳米胶束体系的形态与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内外释药的特性。结果表明:DOX/NPs的最佳载药量为22.4%,包封率为90.2%,平均粒径为(312.3±7.2)nm,电镜下观察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体外释药结果显示,DOX/NPs能延缓阿霉素的释放,并具有p H敏感的释药特性。小鼠体内释药结果表明:阿霉素经包埋后其消除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滞留时间(MRT)均明显大于游离阿霉素,达到了药物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原位组装法将水难溶性的治疗冠心病药物槲皮素组装进入到介孔分子筛MCM-41孔道中,重点考察了介孔分子筛对药物的原位组装率和缓释率,验证此载药体系的优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组装材料进行表征。原位组装法制得的产物载药率最高达到93%[m(药物)/m(药物总量)],与后组装制得产物的组装率70%相比,有明显提高;测定体外模拟肠液中的缓释率,可知原位组装的产品释放总量约为13 h后基本不再释放,总量大概为93%,高于后组装产品(87.25%)。实验结果表明MCM-41介孔分子筛原位组装槲皮素药物分子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制备壳聚糖/有机累托石复合物微球,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控释传递系统。方法:壳聚糖(CS)/有机累托石(OREC)和海藻酸钠,按照不同的混合比例交联,在Ca2+水溶液中包裹BSA而形成壳核结构的微球。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AFM)、X-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研究微球的形态、CS和OREC的插层结构、BSA的包封率和控释效果。结果:口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形成了壳核结构的微球。傅里叶变换光谱和X-射线能量分散显示,OREC存在于微球中。小角X-射线衍射证实,CS链成功的插入OREC插层中。BSA的包封率和控释检测结果显示,与纯的CS/ALG形成的微球相比较,CO复合物所形成的微球药物释放率明显提高。结论:OREC-HTCC纳米粒子是良好的蛋白药物载体,具有包封率高、缓释效果好等优点,为CS-OREC作为潜在的药物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实验以聚天冬氨酸(PASP)为载体,以甲硝唑为模型药物,用较温和简便的方法制备了新型聚天冬氨酸-甲硝唑(PASP-MTI)纳米前药.采用红外光谱及核磁氢谱分析、透射电镜观察、激光粒度、透析和紫外分光光度测定、MTT比色、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到甲硝唑以酯键方式键合于聚天冬氨酸高分子链上.PASP-MTI纳米前药呈球型,平均粒径404.8 nm,载药量30%,体外释药明显延缓;MTT结果显示,PASP-MTI显著提高甲硝唑对滴虫的抑杀作用,经纳米甲硝唑作用后,部分滴虫胞核出现染色质浓集、核固缩、核碎裂等一系列凋亡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凋亡峰,凋亡率由对照组的11.5%上升到纳米前药组的35.69%.上述实验结果表明:PASP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前药载体,制得的新型PASP-MTI纳米前药具有载药量高、缓释和杀虫作用强等特点,可能的杀虫机制除与高聚物纳米前药促吞噬作用有关外,还与诱导滴虫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制备肿瘤微环境响应释放的靶向二硫化钼纳米载药体系,并评价其载药量和释药性能。方法:以水热法合成的MoS2纳米片为基底,利用MoS2纳米片上的S空缺位点连接硫辛酸聚乙二醇羧酸,然后通过酰胺反应连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靶向分子,再连接上交联剂3-(2-吡啶二硫代)丙酸N-琥珀酰亚胺酯(SPDP),得到药物载体MoS2-PEG-RGD-SPDP(MPRS),MPRS进一步与巯基化的阿霉素(DOX)反应,形成MPRS-DOX纳米载药体系。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纳米粒度电位仪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MPRS的载药性能,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MPRS-DOX的释药性能。结果:成功合成MPRS-DOX纳米载药体系,其粒径大小在200 nm左右,Zeta电位为+28.2 mV;其载药效率为86.8%,载药量为53.5%。体外释药实验表明,在10 mM 谷胱甘肽(GSH)和pH=5.5的条件下DOX释放量最多。结论:成功制备了粒径合适的MPRS-DOX纳米载药体系,MPRS-DOX具有GSH和pH双重响应性,可实现预期的模拟肿瘤微环境内控制释放药物。这种GSH和pH双重响应的纳米载药体系为新一代刺激响应型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solid dispersion,SD)提高普罗布考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溶出速率及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选用共聚维酮(S-630)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普罗布考固体分散体,通过差示扫描热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对其进行物相鉴定,通过动力溶解度试验模拟固体分散体在体内胃肠道的动态溶出过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评价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差示扫描热量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表明药物以分子形式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动力溶解度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在200 min内的累积溶出度维持在80%以上,并且没有出现药物析出现象。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普罗布考固体分散体的Cmax和AUC0→t分别是原料药的7.5倍和6.3倍。结论: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后,溶解度和溶出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温和条件下,将结构脆弱的干扰素-α-2b制备成可耐受苛刻制剂条件的微粒。方法:通过干扰素在多糖和PEG共溶液中的冷冻相分离作用,制备干扰素分配在多糖分散相的微粒。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颗粒的大小和外观。同时将颗粒置于不同密度的溶剂中考察了密度。用MicroBCA和ELISA法测量了颗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用SEC—HPLC和细胞病变抑制法初步考察了颗粒制备后蛋白稳定性的变化。结果:颗粒表面光滑圆整,粒径约1~5μm,密度约为1.47~1.48g/cm^3,说明颗粒结构致密。MicroBCA和ELISA法测量的包封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SEC—HPLC法测定蛋白无明显聚集体产生,细胞病变抑制法得出的活性保留率80%左右.结论:冷冻相分离法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制备蛋白多糖颗粒的方法。颗粒粒径均一。形态规整。该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蛋白缓释及微粉吸入等剂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稳定干扰素的-α-2b多糖玻璃体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温和条件下,将结构脆弱的干扰素-α-2b制备成可耐受苛刻制荆条件的微粒.方法:通过干扰素在多糖和PEG共溶液中的冷冻相分离作用,制备干扰素分配在多糖分散相的微粒.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颗粒的大小和外观,同时将颗粒置于不同密度的溶剂中考察了密度.用MicroBCA和ELISA法测量了颗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用SEC-HPLC和细胞病变抑制法初步考察了颗粒制备后蛋白稳定性的变化.结果:颗粒表面光滑圆整,粒径约1~5μm,密度约为1.47~1.48 g/cm3,说明颗粒结构致密.MicroBCA和ELISA法测量的包封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SEC-HPLC法测定蛋白无明显聚集体产生,细胞病变抑制法得出的活性保留率80%左右.结论:冷冻相分离法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制备蛋白多糖颗粒的方法.颗粒粒径均一,形态规整.该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蛋白缓释及微粉吸入等剂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